项敏泓;张兴儒;钟一声
目的 研究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皮层功能损伤情况.方法 分别利用组块任务模式及事件相关任务模式,对屈光不正性弱视组及正常对照组在不同颜色棋盘格刺激下的脑皮层活动进行了BOLD-fMRI研究.结果 组块任务模式的棋盘格刺激主要激活视觉皮层区;事件相关任务模式的棋盘格刺激还可激活额叶、扣带回、海马旁回、中央前回、颞叶等与视觉注意和视觉意识有关的脑功能区,弱视组与对照组在视皮层及这些视觉注意及意识调控区的激活强度存在显著差异;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对不同颜色的敏感性减弱,但程度不同.结论 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视觉皮层及视觉注意和意识调控区的激活减弱可能与这些区域神经细胞的同步放电活动减弱有关.
作者:郭明霞;张云亭;张权;李威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我院在2002~2005 年,遇见青光眼伴发垂体肿瘤3例,现报告如下.例1 女 52岁因双眼反复胀痛1年,于2002年4月在美国某医院诊断为青光眼,建议作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患者未采纳,而用药物治疗.
作者:陈熙;万迪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ai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高分辨率、非侵袭性、非接触、可重复性强的医学影像新技术.它是利用光波对眼部组织进行检测,临床应用广泛的是对视网膜的检查.现将其在眼部前节的应用和新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介绍.
作者:万灵;刘谊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观察和归纳自发性续发性外斜视的临床特点,探讨外斜视漂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斜视弱视专科门诊就诊的8例自发性续发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和总结,包括患者的出生史、视力、屈光状态、斜视度、双眼视功能、治疗措施等.结果 患者均原为调节性内斜视,具有弱视、运动性融合功能低下甚至丧失,以及在早年接受足度或近足度远视镜矫正治疗等临床特点.结论 外斜视漂移并不少见,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其发病可能是融合机制、神经动力因素和解剖因素的合力结果.
作者:陈静嫦;麦光焕;余焕云;余新平;邓大明;林小铭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白内障眼术前、术后结膜囊细菌学分布状态和药敏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将无其他眼病白内障患者181例,分别于3个月内未用抗生素眼液点眼、手术前及术后第1天换药前进行结膜囊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实验.结果 未用抗生素眼液点眼的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为28.99%,术前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64%,术后第1天结膜囊的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92%.菌株对丁氨卡那、先锋Ⅴ、新霉素为敏感,氯霉素、诺氟沙星及红霉素耐药.结论 正常结膜囊可以有各种致病菌或非致病菌存在,即使术前、后均给予处置结膜囊仍然有细菌存在.菌株对丁氨卡那、先锋Ⅴ、新霉素为敏感,建议可做术前、术后局部首选用药.
作者:徐艳鸿;高维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角膜缘干细胞移行遮盖法切除翼状胬肉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对初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 将167例(207只眼)初发性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81例(101只眼)行角膜缘干细胞移行遮盖法切除;B组86例(106只眼)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后随访24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眼不适症状持续时间、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以及翼状胬肉复发情况.结果 A组3例(3只眼)翼状胬肉复发,复发率为3.1%;B组19例(23只眼)翼状胬肉复发,复发率为2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术后1周、2周及1月时,两组不适症状眼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角膜缘干细胞移行遮盖法切除翼状胬肉具有简便快捷,创伤小,修复快,术后患者自觉症状轻,复发率低等优点.
作者:范军华;李学喜;潘栋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真菌性角膜溃疡非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68例68眼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采用局部、全身药物治疗等方法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非手术方法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结果 68例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经非手术治疗,治愈25只眼,好转19只眼,无效24只眼,复发2只眼.结论 非手术治疗方法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广谱抗真菌药物多烯类与三唑类药物局部及全身联合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有效,尤其对溃疡面积小、浸润浅者效果好,复发率低.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重症患者需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治疗.
作者:程昕;谷树严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囊袋内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106只眼白内障行囊袋内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及屈光及角膜厚度的变化.结果 术后1周裸眼视力≥0.5者占83.01%,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0.5者占89.79%,矫干视力≥0.5者占92.44%,术后l周平均散光为(1.75±1.00)D,术后3个月为(1.25±0.75)D.结论 囊袋内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恢复快,散光轻,并发症少,是一种实用的手术方法.
作者:赵晓馥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LASIK后角膜瓣移位发生原因、临床特征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17例21只眼LASIK后发生角膜瓣移位导致角膜瓣皱褶病人行裂隙灯观察、验光、角膜地形图检查和眼球像差测定,同时观察复位术后的变化.结果 本资料角膜瓣移位术后24 h内发生的有8例12只眼,均于术后次日复诊发现,与术中过度操作、薄瓣、窄蒂、术后揉搓眼球、眼睑痉挛等是高危因素;9例9只眼发生在LASIK后2~26 月,均与外伤有关.角膜瓣移位后24 h主要表现为角膜刺激症状,以视力下降、重影、视物变形、眩光、佳矫正视力下降、眼球像差增大为主,重新角膜瓣复位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LASIK后角膜瓣移位发生原因众多,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视觉质量下降,及时正确处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姚慧卿;陈兵;果桂芬;魏肖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0.15%更昔洛韦眼用凝胶眼部用药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及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给予0.15%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滴眼,对照组20例给予0.1%阿昔洛韦滴眼液滴眼;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同样给予0.15%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滴眼,对照组15例,给予0.1%阿昔洛韦滴眼液滴眼.各组每日4次,观察记录初诊、治疗后3、7、14 d复诊时的症状、体征及变化情况,并评价其疗效.结果 用药后治疗组同对照组各项症状和体征计分的下降值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Wilcoxon 检验,P<0.05).治疗组同对照组相比,眼痛、畏光、流泪、异物感、角膜浸润计分的下降值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F检验,P<0.05).单纯疱疹病毒:治疗组的有效率95.0%,对照组为80.0%.带状疱疹病毒:治疗组的有效率93.3%,对照组为80.0%.经Ridit检验,两种病毒性角膜炎治疗组和对照组间的疗效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0.15%更昔洛韦眼用凝胶较0.1%阿昔洛韦滴眼液具有更好地治疗效果.
作者:陈金;金敏;高宗银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AIDS病人眼部带状疱疹病毒机会性感染的严重性、预后、治疗以及预防.方法 医院眼科门诊确诊的AIDS眼部带状疱疹机会性感染病例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IDS眼部带状疱疹病毒机会性感染炎症严重,治疗困难,预后极差.结论 AIDS病眼部带状疱疹性机会性感染重在预防和早期发现,治疗AIDS眼部感染以早治疗为佳.
作者:王寅威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本文介绍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联合瓣背面磨镶术(Laser in-situ & undersurface of flap keratomileusis,LASUK)的手术方法、手术特点、适应范围、临床相关研究.将LASUK与LASIK以及PRK、LASEK、epi-LASIK等表面切削术式进行比较,LASUK较LASIK手术适应范围更广,较表面切削手术有Haze发生少等优点,为高度近视及角膜偏薄患者提供了一种更为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作者:万文娟;杜之渝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真菌性角膜炎是致盲率极高的感染性角膜病.随着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以及对本病诊断水平的提高,发病率已呈上升趋势[1].本病的治疗有药物、角膜移植手术、溃疡挠刮、碘涂及结膜瓣遮盖术等.我院2005年6月至2007年3月采用桥式结膜瓣遮盖术治疗18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国洪昌;刘勇;曲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ART(advanced refractive treatment)多区切削的LASIK矫正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回顾性分析超高度近视患者行ART多区切削LASIK病例组和常规LASIK对照组的术后半年恢复情况,分析病例组的角膜节省程度,比较两组的术后视力,不适症状及安全性.结果 ART多区切削LASIK更节省角膜厚度与手术时间;两组在术后视力恢复、不适症状发生率,安全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T多区切削的LASIK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安全、有效的临床手段.
作者:唐建;凌富;伍易成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板层角膜移植(lamellar keratoplasty,LKP)治疗角膜皮样瘤(limbal dermoids)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2例(22只眼,23处病变)行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的角膜缘皮样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3~48 个月(平均19个月).观察肿瘤治愈率,外观,植片透明度,视力变化及并发症.结果 肿瘤治愈率为100%.19/22例患者(20/23处病变)术后外观明显改善,植片透明.2/22例患者(2/23处病变)外观改善一般,植片轻度浑浊.1/22例患者(1/23处病变)术后发生排斥反应,外观改善差,植片灰白色混浊并见明显新生血管长入.术后佳矫正视力等于或好于术前.结论 板层角膜移植术是治疗角膜皮样瘤的一种有效方法.早期手术,创伤小,术后反应轻.
作者:李佳;谷树严;周丹虹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早期角膜瓣皱褶和折叠的有效处理方法.方法 对LASIK术后11例角膜瓣皱褶的原因及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的患者需经手术重新复位,在显微镜下采用去离子水冲洗角膜瓣加戴角膜接触镜24 h.术后观察角膜瓣状况、屈光变化、裸眼视力和佳矫正视力.结果 经过处理的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角膜透明,未见明显皱褶,角膜瓣位置正常,无上皮植入.结论 角膜瓣皱褶和折叠是LASIK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和正确快速的处理是获得佳视力的关键.用去离子水重新复位角膜瓣并佩戴角膜接触镜治疗LASIK术后早期角膜瓣皱褶和折叠是安全简单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云川;吴欣怡;张丽;马蓉;崔迎春;王洪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匍行性脉络膜炎的临床表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和治疗结果.方法 自1999年11月至2006年7月,连续收集行FFA检查的匍行性脉络膜炎患者14例26只眼,观察其临床表现、FFA特征和治疗效果.结果 14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45.6岁.双眼12例,单眼2例.根据眼底病变部位及其临床特征分为典型性视乳头周围地图状脉络膜炎11例和黄斑部匍行性脉络膜炎3例.FFA早期表现为病灶区由于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而呈低荧光,病灶边缘呈高荧光,非活动病变晚期出现纤维瘢痕和巩膜染色.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8例14只眼视力提高,3例6只眼视力稳定,3例6只眼视力恶化.结论 匍行性脉络膜炎是一种少见的双眼慢性进行性眼内炎症,主要累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可防止发生永久性视力损害.
作者:时冀川;郑曰忠;刘蓓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蛋白质组学是研究各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总的蛋白质的科学,泪液蛋白质组学研究是眼科研究中的一个弱点,现正逐渐被关注.本文就蛋白质组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及其在泪液研究中的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项敏泓;张兴儒;钟一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cute retinal necrosis syndrome,ARN)临床诊断中存在的问题.方法 收集1998年1月至2006年10月中山眼科中心确诊住院治疗、以往资料完整的114例ARN病人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初诊时误诊、漏诊原因,发病至确诊时间、确诊前诊断、治疗等情况.结果 114例(141眼)ARN病人的盲目率(42/141)为29.79%;初诊时,Ⅰ、Ⅱ、Ⅲ-Ⅳ期误诊率分别为61/70(87.14%)、23/25(93.0%)、13/19(73.68%),发病至确诊时间短为3 d,长为420 d,平均为46.16 d.结论 ARN综合征漏诊、误诊率较高,急需提高ARN的早期确诊率使病人保存部分有用视力.
作者:王绍伟;张少冲;李梅;曾骏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在氧化应激反应条件下,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对血小板源性的生长因子(PDGF)诱导的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 对原代培养的RPE细胞经氧化应激反应诱导剂(TBH)处理后,采用改良的Boyden腔测定在PDGF存在的情况下细胞的迁移.RPE细胞的存活用MTT比色法测定,而RPE细胞的死亡以胎盘蓝染色测定.结果 PDGF能显著增加RPE细胞的迁移,RPE细胞经TBH处理后,尤其是在高浓度TBH存在的情况下,RPE细胞迁移明显受到抑制.短时间的TBH处理对RPE细胞的存活没有影响.结论 TBH诱导的氧化应激反应能抑制培养条件下RPE细胞的迁移.
作者:姜岩;何世坤;蒋莉;祁辉;刘莉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