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广瑛;曾强;温成林
王× 男 51岁 自童年时即双眼上睑轻度下垂,青年以后逐渐明显,近5~6年来出现双眼球运动受限,且病情呈进行性加重,眼睑下垂程度与疲劳无关.无复视、吞咽困难及声音嘶哑.既往健康,无其他病史.其母亦为双眼上睑下垂,20多年前已病故.家族中其他人未发现类似病征.
作者:腾铁波;王亚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2001年WHO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中,将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归类到具有免疫表型的成熟(周围)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分类中[1].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骨髓常受累,侵犯眼眶者仅占1%[2].累及眼睑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更为罕见.现将以眼睑肿物为首发症状的1例MCL报道如下.
作者:黄杜茹;黄中宁;庄恒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糖尿病性视乳头病变是Ⅰ、Ⅱ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种视神经病变,约70%发生在Ⅰ型糖尿病病人.从该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标准,病程发展与预后,鉴别诊断,以及目前的研究进展,争议焦点等方面予以叙述.关于本病的治疗原则是首先控制血糖,特别提出若有睡眠暂停现象和眼压升高表现,应及时有针对性的治疗.
作者:韦企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很多研究表明,在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导致的视网膜脱离方面,单纯注气与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相比,对病人的视力预后没有显著性差异[1].
作者:楚艳华;赵秉水;刘蓓;韩泉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儿 女 4岁 出生后其父母发现右眼角膜两个黄白色肿物,针尖样大小,未诊治.其后肿物缓慢生长,因角膜肿物逐渐增大就诊于我院眼科.眼科检查:右眼:视力不配合,眼球运动无受限,颞上方角结膜交界处可见一黄白色椭圆形肿物,8mm×5mm大小,颞下方角膜交界处可见一黄白色半球形肿物,4mm×3mm大小,两肿物边界清晰,表面粗糙似皮肤,质韧,可见毛细血管,中央部少许毛发生长.诊断:先天性右眼多发角膜皮样瘤.
作者:姜玉莹;李云;郝继龙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近年来,荧光素及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在Ⅱ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其中包括将荧光素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用于早期诊断非增殖期、增殖前期、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黄斑病变的诊断与分型等.毫无疑问,应用荧光素及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技术能更透彻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能增加其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安玮;郑根主;向金明;郑琦;王友芝;许燕红;林肯;辛泽梅;李友侠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早期治疗效果,并与常规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比较.方法 在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角膜切削前,分别使用飞秒激光机和Moria M2微型角膜板层刀为各30例(飞秒组和机械组各60只眼)近视患者制作同厚度角膜瓣,手术前后观察裸眼视力、眼波前像差、对比敏感度,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 术后3个月两组裸眼视力均提高,有效性和安全性指数:飞秒组:1.19;1.20.机械组:1.16;1.15.术后两组等效球镜度数变化相似.两组术后3个月,飞秒组球差增加小于机械组.飞秒组高空间频率(18c/deg)对比敏感度比术前提高.机械组相同频率对比敏感度术后1月下降,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与使用Moria M2微型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的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ASIK手术比较,使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ASIK手术后早期,裸眼视力相似,球差增加较少,屈光状态更稳定,高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增加更多,显示出更好地治疗效果.
作者:周胜;王铮;王蓓;王晓卢;杨斌;黄国富;邱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广泛性纤维化综合征又称全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是临床少见的先天性非共同性斜视,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表现为双眼非进展性限制性全眼肌麻痹,伴有内斜视、上睑下垂等症状[1].我科收治该病患者内斜视和上睑下垂为单眼,同时伴有角膜和晶状体异常,特报道如下.
作者:王冰;申家泉;邓亚男;樊兆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彭× 女 33岁 患者自出生后家属即发现患者左眼眼眶部颞侧有一包块,逐渐增大,无红肿、热痛.近两年来,自觉包块增大,于2007年7月2日来我院就诊.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双眼视力均1.2.左眼眼眶部颞侧可见一包块,大小2.4cm×3.0cm,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活动度差,无压痛.双眼无眼突、眼球运动障碍,双眼前段及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曹荻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自然晶状体眼和4种不同材质人工晶状体眼的对比敏感度及波前像差,分析不同晶状体眼视觉质量的差别.方法 选取2004年10月到2005年10月期间确诊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0例(57只眼)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4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植入ALCON SN60AT,ALCON MZ60BD,AMO SENSAR AR40e和Canon-Staar AQ-310NV.对照组为自然晶状体眼10例(15只眼).术后2个月回访病人,行对比敏感度和波前像差检查.结果 在夜及夜+周边眩光条件下(中频区),自然眼组的对比敏感度明显优于手术组(P<0.05);自然眼的球差明显低于SN60AT组或MZ60BD组或AQ-310NV组(P<0.05),自然眼的球差与SENSAR AR40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N60AT组的彗差明显大于MZ60BD组、SENSAR AR40e组及AQ-310NV组(P<0.05).结论 自然眼的视觉质量明显优于人工晶状体眼.4组人工晶状体眼之间的视觉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宫贤惠;赵梅生;唐丽萍;赵丽虹;赫曼玲;张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合并有角膜瘢痕的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lens,IOL)屈光度精确的计算方法.方法 对行超声乳化术治疗的合并有角膜瘢痕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51例(51只眼)进行前瞻性研究.对于同一患者,收集其术前应用Orbscan-Ⅱ所测得的患眼5mm光学区角膜曲率值,并代入SRK/T公式计算得到的IOL屈光度为实验组;收集其术前用角膜曲率计测量的健眼角膜曲率值,并代入SRK/T公式计算所得到的IOL屈光度为对照组(术中按常规以此组结果植人IOL);收集其术后3个月行电脑和检影验光获得的患眼屈光状态,并折算为等效球镜值,以植人的IOL屈光度+等效球镜值×1.25得到的IOL屈光度为标准组.比较各组间IOL屈光度的差别.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IOL屈光度比较,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组与对照组IOL屈光度比较,两者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标准组IOL屈光度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合并有角膜瘢痕的外伤性白内障,应用Orbscan-Ⅱ测得的角膜曲率值计算IOL屈光度更接近患眼的屈光状态.
作者:郑广瑛;曾强;温成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ircumscribed choroidal hemangioma,CCH)临床上不常见,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脉络膜良性肿瘤,占所有脉络膜血管瘤的50%[1].作者在临床发现1例予以报道.
作者:邱新文;李定章;周朝晖;汤宪辉;王贞;陆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对铜绿假单胞杆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方法探讨.方法 对从1984~2007年1月收治的20例铜绿单胞杆菌性角膜溃疡治疗分析.结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有些病人采用了全身应用抗菌药,但疗效不佳,而90年代后选用喹喏酮类及高浓度药物局部频繁滴眼,及近年改用妥布霉眼液获得了满意效果.结论 对于铜绿假单胞杆菌性角膜溃疡,早期及时诊断,积极治疗,重视局部用药,治疗效果理想.
作者:周丽钧;黄又莉;曹建琴;黄旭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 女 47岁 于2007年2月26日被羽毛球击伤左眼2h住院.当时查视力手动/30cm,眼压12mmHg,前房积血Ⅲ度,仅上方1/3瞳孔可见,见闪(++),细胞(++).经双眼包扎,半卧位,止血,溶栓,激素治疗10 d,前房积血吸收,查裸眼视力0.1,-2.50DS×-1.75DC矫正视力0.6,眼压10mmHg,前房与对侧眼比较明显变浅,眼底未见异常.
作者:孙宏忠;万生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评估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方法 从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行白内障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357例586只眼,平均随访35.6月(8~12月),术前平均眼轴长度为30.68 mm(26.11~35.17 mm).结果 15只眼(2.56%)术后并发视网膜脱离.术前39只眼(6.65%),术后64只眼(10.92%)行预防性光凝治疗,随访期间未见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 白内障手术会增加高度近视眼并发视网膜脱离的风险.白内障术前、术后预防性光凝对减少术后并发视网膜脱离有一定作用.
作者:赵东升;祝肇荣;盛耀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次全视网膜光凝治疗中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中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42例(62只眼)进行次全视网膜光凝,对其中合并有临床意义黄斑水肿的22只眼同时进行局部光凝.光凝后平均随访20个月,对光凝前、后的视力变化及视网膜病变进展程度进行评价.结果 激光治疗后绝大多数病眼的视力得以维持或有所提高.合并黄斑水肿的22只眼中有21只眼(95.45%)视力得以维持或有所提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在激光治疗后大部分病变表现稳定(87.10%),加重者仅为12.90%.结论 对中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早期进行次全视网膜光凝,对合并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者同时进行局部光凝,可使大多数病眼的视力得以维持或提高,并具有稳定视网膜病变进展的作用.
作者:金庆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糖尿病发病率在逐年增加,而糖尿病并发症之一的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是糖尿病病人致盲的主要因素.现就糖尿病病人早期视功能评价的研究进展,从视力、色觉、视野、对比敏感度、电生理等检查,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干预,以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保存和恢复糖尿病病人的视功能等方面做一介绍.
作者:孙堂胜;张卯年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 女 18岁 主诉:双眼睑缘增生物成进行性生长10余年.患者在5岁时家长发现其双眼上睑缘出现米粒样增生物数个,以后逐渐缓慢生长,近来患者自觉双睑缘发痒而来就诊.眼部检查:双眼视力1.0,双眼上睑,围绕睫毛跟部成排分布透明样丘疹布满睑缘,下睑缘睫毛附近亦有数个透明样突起呈散在分布,眼部其他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白云潇;蔡向云;苏露琦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过程中视网膜变坏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空腹血糖>11.1 mmol/1或随机血糖>13mmol/l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治疗,强化治疗前和治疗后血糖达标进行眼科检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程度采用Wisconsin scale分级,DR加重2级及以上定义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变坏,分析比较视网膜变坏组和无视网膜变坏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强化治疗显示出快速稳定的降血糖效果.与无视网膜变坏组比较,视网膜变坏组糖尿病病程长,合并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强化治疗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视网膜变坏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 强化治疗前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强化治疗过程中发生视网膜变坏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严重程度与视网膜变坏呈正相关.
作者:卢彦;于强;蓝育青;严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杨×× 女 19岁 土家族因右眼肿痛3 d,左眼肿痛1 d于2007年11月4日入院.伴头痛心慌,并曾呕吐两次,在当地门诊部予阿奇霉素、双黄连、地塞米松静滴,阿昔洛韦等眼液局部滴眼,无缓解加重来诊.体检:神志清楚,言语清晰,自主体位,急性病容,颈胸部可见大片红色斑疹.
作者:孙红晶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