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的荧光素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

安玮;郑根主;向金明;郑琦;王友芝;许燕红;林肯;辛泽梅;李友侠

关键词:荧光素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Ⅱ型糖尿病
摘要:近年来,荧光素及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在Ⅱ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其中包括将荧光素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用于早期诊断非增殖期、增殖前期、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黄斑病变的诊断与分型等.毫无疑问,应用荧光素及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技术能更透彻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能增加其诊断的准确率.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视神经炎与多发性硬化临床关系的分析

    目的 对50例单一视神经炎患者进行头部MRI检查并跟踪随访观察,部分视神经炎患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CNS)其他部位病损,证实部分视神经炎可发展为临床确诊的多发性硬化(CDMS).方法 对50例视神经炎行头部MRI检查,采用自旋回波(SE),纵向射频重复时间为30~500ms,横向射频重复时间为80~2000ms,层厚5mm.全部患者进行了1年~10年的随访.结果 38%的视神经炎患者有脑MRI异常.显示视神经异常的5例,脑白质有异常改变的16例,脑MRI正常的31例.其中9例随访中证实发展为CDMs.MRI异常的19例12例发展为cDMs,发展为cDMs的总比例为(21/50)42%.结论 通过脑MRI检查及临床随访,证实部分视神经炎患者可以发展为CDMS.

    作者:钱志敏;金凤琴;周爱春;张艳梅;山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不同晶状体眼视觉质量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自然晶状体眼和4种不同材质人工晶状体眼的对比敏感度及波前像差,分析不同晶状体眼视觉质量的差别.方法 选取2004年10月到2005年10月期间确诊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0例(57只眼)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4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植入ALCON SN60AT,ALCON MZ60BD,AMO SENSAR AR40e和Canon-Staar AQ-310NV.对照组为自然晶状体眼10例(15只眼).术后2个月回访病人,行对比敏感度和波前像差检查.结果 在夜及夜+周边眩光条件下(中频区),自然眼组的对比敏感度明显优于手术组(P<0.05);自然眼的球差明显低于SN60AT组或MZ60BD组或AQ-310NV组(P<0.05),自然眼的球差与SENSAR AR40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N60AT组的彗差明显大于MZ60BD组、SENSAR AR40e组及AQ-310NV组(P<0.05).结论 自然眼的视觉质量明显优于人工晶状体眼.4组人工晶状体眼之间的视觉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宫贤惠;赵梅生;唐丽萍;赵丽虹;赫曼玲;张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急性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一例

    患者 男 23岁 主因双眼视物模糊、变形5d就诊.患者全身无其他异常症状,否认其他病史.测血压120/80mmHg(1 mmHg=0.133kPa),血常规、血沉、胸片检查均正常.眼科检查:(矫正)视力,右眼0.6,左眼0.4.双眼无充血,角膜透明,KP(-),前房深浅适中,闪辉(-),浮游体(+).虹膜纹理清晰、色泽正常,瞳孔正圆3mm大小,对光反应灵敏.晶体透明,玻璃体内可见炎性浮游细胞.

    作者:魏玉斌;张京宏;韩德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121例多孔聚乙烯义眼座眶内植入的临床分析

    目的 评价高密度多孔聚乙烯义眼座(Medpor)HN内植入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3月至2006年3月期间眶内植入多孔聚乙烯义眼座121例,男性91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29岁(6~53岁).其中眼球摘除术后Ⅰ期植入20例,眼球内容剜除术后Ⅰ期植入54例,Ⅱ期植入47例.结果 随诊时间6~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121例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膜创口愈合好,义眼座无脱出,无暴露及感染.义眼座植入眼眶后活动度较好,所配带的义眼外观满意.结论 Medpor义眼座眶内植入可明显地矫正眼窝凹陷,可采用自体巩膜包裹或者直接眶内植入,术后义眼座活动度好,并发症少.是一种理想的眶内植入物材料.

    作者:黄丹平;卢蓉;杨华胜;曹乾忠;刘金陵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目的 评介有明显后葡萄肿的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力及解剖学结果.方法 自2001~2006年5例(5只眼)高度近视眼(≥-10D)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施行手术治疗,其中1只眼仅后极部有视网膜脱离,作了玻璃体六氟化硫(SF6)注入,4只眼作了深层玻璃体切除注入SF6或高黏度硅油.结果 后随访检查发现术眼视网膜全复位的解剖学成功率高,手术后视力也都有进步,并未发现有何严重的并发症发生,仅1只眼有一过性眼内压增高.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长效气体或高黏度硅油注入,可以使后葡萄肿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成功地复位,玻璃体内单纯注入膨胀性气体仅适用于治疗后极部存在的视网膜脱离.

    作者:黄红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外伤性睫状体离断一例

    患者 女 47岁 于2007年2月26日被羽毛球击伤左眼2h住院.当时查视力手动/30cm,眼压12mmHg,前房积血Ⅲ度,仅上方1/3瞳孔可见,见闪(++),细胞(++).经双眼包扎,半卧位,止血,溶栓,激素治疗10 d,前房积血吸收,查裸眼视力0.1,-2.50DS×-1.75DC矫正视力0.6,眼压10mmHg,前房与对侧眼比较明显变浅,眼底未见异常.

    作者:孙宏忠;万生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弃瓣与非弃瓣LASEK治疗近视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LASEK术中抛弃和非抛弃上皮瓣对治疗中高度近视效果的影响.方法 95例患者实施LASEK手术,术中随机去掉1只眼上皮瓣,为实验组,对侧眼保留上皮瓣作为对照组,根据上皮瓣的活性情况又分为两组,A组:活性瓣组50例,B组:失活瓣组45例:A组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度数为(-5.25D±1.37D),角膜厚度为(477.5μm±13.6μm,B组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度数为(-5.35D±1.36D)角膜厚度为(475.6μm±12.9μm.采用鹰视Allegrettowave 1009准分子激光机进行切削.术后随访6月,对术后不适症状、上皮愈合情况、haze程度、裸眼视力及屈光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活性瓣组,去瓣和非去瓣组不适症状及上皮愈合时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失瓣组haze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去瓣组,6月时裸眼视力及屈光度值无显著性差异:失瓣组,实验组上皮愈合时间较短于对照组,眼部刺激症状明显轻于对照组,haze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6m时裸眼视力及屈光度值无显著性差异;A、B两组比较,失活瓣较活性瓣组上皮愈合时间延长,眼部不适症状及haze发生率均较高,但裸眼视力及屈光度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LASEK术中活性上皮瓣对促进上皮愈合及减少haze发生起积极作用,而失活上皮瓣对上皮愈合及减少haze发生无明显积极作用,故术中尽量保持上皮瓣活性,如发现上皮瓣失活,可去除上皮瓣.

    作者:王保君;周玉兰;彭坤;千素兰;郑朝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次全视网膜光凝治疗中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次全视网膜光凝治疗中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中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42例(62只眼)进行次全视网膜光凝,对其中合并有临床意义黄斑水肿的22只眼同时进行局部光凝.光凝后平均随访20个月,对光凝前、后的视力变化及视网膜病变进展程度进行评价.结果 激光治疗后绝大多数病眼的视力得以维持或有所提高.合并黄斑水肿的22只眼中有21只眼(95.45%)视力得以维持或有所提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在激光治疗后大部分病变表现稳定(87.10%),加重者仅为12.90%.结论 对中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早期进行次全视网膜光凝,对合并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者同时进行局部光凝,可使大多数病眼的视力得以维持或提高,并具有稳定视网膜病变进展的作用.

    作者:金庆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病灶切除联合冷冻及羊膜移植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病灶切除联合冷冻及羊膜移植的方法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5年1月至2007年5月的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共12例(14只眼),病程为15 d至2年(平均3.5月).所有患者均行病灶切除联合冷冻及羊膜移植术,术后随访5~24个月,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溃疡愈合及羊膜组织转归,荧光素钠染色观察角膜上皮的愈合情况.同时观察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眼部疼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明显缓解,表层羊膜于3~7 d开始脱落或自溶吸收,内层羊膜与角膜组织牢固愈合.角膜溃疡在1~3周修复,角膜融解得到控制,角膜厚度增加.14只眼中首次手术9只眼治愈,3只眼好转,治愈及好转率为85.71%,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病灶切除联合冷冻及羊膜移植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是有效、安全的.

    作者:徐旭;高明宏;禹海;周润海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铜绿假单胞杆菌性角膜溃疡临床分析

    目的 对铜绿假单胞杆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方法探讨.方法 对从1984~2007年1月收治的20例铜绿单胞杆菌性角膜溃疡治疗分析.结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有些病人采用了全身应用抗菌药,但疗效不佳,而90年代后选用喹喏酮类及高浓度药物局部频繁滴眼,及近年改用妥布霉眼液获得了满意效果.结论 对于铜绿假单胞杆菌性角膜溃疡,早期及时诊断,积极治疗,重视局部用药,治疗效果理想.

    作者:周丽钧;黄又莉;曹建琴;黄旭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皮样囊肿骨化一例

    彭× 女 33岁 患者自出生后家属即发现患者左眼眼眶部颞侧有一包块,逐渐增大,无红肿、热痛.近两年来,自觉包块增大,于2007年7月2日来我院就诊.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双眼视力均1.2.左眼眼眶部颞侧可见一包块,大小2.4cm×3.0cm,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活动度差,无压痛.双眼无眼突、眼球运动障碍,双眼前段及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曹荻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论双眼视力与单眼视力的不统一性

    目的 针对临床中部分患者单眼视力正常,而双眼视力下降的现象,探讨双眼视力与单眼视力的不同含义,并分析其引起双眼视力下降及双眼视功能异常的原因和机制.方法 分别检查患者的单眼、双眼裸眼远、近视力及矫正视力,眼位,眼球运动,眼前节和眼底,电脑加综合验光仪验光,同视机、三棱镜、立体视功能检查.结果 15例单眼视力正常而双眼视力低下患者中,3例患者为中高度远视,6例患者为间歇性外斜视;另6例患者存在轻度屈光参差.根据其不同原因给予矫正后,双眼视力得到明显提高.结论 临床工作中除常规检查单眼视力外,还应重视双眼视力及双眼视功能的检查,并给予相应治疗.

    作者:贺冰;袁静;葛金玲;张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复方樟柳碱的治疗时机与方式

    目的 探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复方樟柳碱治疗的时机与给药途径.方法 通过门诊非随机观察135例不同时期的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分别采用复方樟柳碱球后注射法、颞部穴位封闭法以及肌内注射法,对治疗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早期使用复方樟柳碱后视力提高率为88.05%,视野平均缺损度(MD)下降率为83.58%;而后期使用的治疗结果分别为73.52%和70.58%,及早和迟后使用复方樟柳碱其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不同给药方式之间视力及视野改善情况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随机有限病例的临床观察显示早期应用复方樟柳碱有益于提高视力,减少视野损害;不同方式给药,球后注射法、颞部穴位封闭以及普通肌内注射法其效果无明显差异.

    作者:郭浩轶;郭希让;张贵聪;吕霞;李玉军;黄爱国;赵朝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糖尿病的荧光素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

    近年来,荧光素及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在Ⅱ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其中包括将荧光素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用于早期诊断非增殖期、增殖前期、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黄斑病变的诊断与分型等.毫无疑问,应用荧光素及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技术能更透彻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能增加其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安玮;郑根主;向金明;郑琦;王友芝;许燕红;林肯;辛泽梅;李友侠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儿童远视性弱视治疗前后屈光状态的变化

    目的 探讨远视弱视儿童经综合治疗后屈光状态的变化特点.方法 对42例73只眼远视弱视儿童配镜、常规遮盖治疗及远压抑治疗,红色闪光仪治疗,强迫弱视眼做精细工作,随访2~7年,对比屈光状态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后屈光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均下降屈光度轻、中度远视与重度远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月数轻、中度弱视组间及轻、中、重度远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弱视儿童配镜、常规遮盖治疗及远压抑治疗后促进重度远视屈光度明显下降,弱视程度明显下降,弱视治疗疗效与初诊时的年龄、弱视程度、远视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张颖;张晓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超声乳化后囊膜切开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后囊膜切开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效果.方法 对54例(90只眼)先天性白内障进行手术治疗,均采用超声乳化仪吸除白内障、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及前部玻璃体切割术,3岁以上患儿一期植入人工晶体.术后进行视功能恢复,对术后并发症、视力改善情况进行10~24月随访.结果 28只眼因年龄小不能配合检查,但表现为明显追光,其余62只眼术后校正视力<0.1者3只眼(4.84%),0.1~0.3者10只眼(16.13%),0.3~0.5者25只眼(40.32%),0.6~1.0者18只眼(29.03%),>1.0者6只眼(9.68%),与术前相比明显提高;19只眼(30.65%)周边部后囊膜不同程度混浊,8只眼(12.90%)发生新生膜,其余撕囊区清亮.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后囊膜切开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能有效提升视力,减少后发障的形成.

    作者:胡丽婷;杜兆东;赵桂秋;张晶;姜楠;车成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泼尼松下鼻甲注射致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一例

    患者 女 40岁 因过敏性鼻炎在私人诊所行双侧下鼻甲黏膜注射术,共用泼尼松龙注射液3mL及2%利多卡因注射液1mL.术后患者自觉鼻翼至额部疼痛,继而出现右眼视物不见,不伴眼红、眼痛、畏光、流泪等不适,发病4h急诊入院.

    作者:廖晓燕;冯炼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带有角膜瘢痕的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探讨

    目的 探讨合并有角膜瘢痕的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lens,IOL)屈光度精确的计算方法.方法 对行超声乳化术治疗的合并有角膜瘢痕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51例(51只眼)进行前瞻性研究.对于同一患者,收集其术前应用Orbscan-Ⅱ所测得的患眼5mm光学区角膜曲率值,并代入SRK/T公式计算得到的IOL屈光度为实验组;收集其术前用角膜曲率计测量的健眼角膜曲率值,并代入SRK/T公式计算所得到的IOL屈光度为对照组(术中按常规以此组结果植人IOL);收集其术后3个月行电脑和检影验光获得的患眼屈光状态,并折算为等效球镜值,以植人的IOL屈光度+等效球镜值×1.25得到的IOL屈光度为标准组.比较各组间IOL屈光度的差别.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IOL屈光度比较,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组与对照组IOL屈光度比较,两者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标准组IOL屈光度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合并有角膜瘢痕的外伤性白内障,应用Orbscan-Ⅱ测得的角膜曲率值计算IOL屈光度更接近患眼的屈光状态.

    作者:郑广瑛;曾强;温成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治疗体会

    例1 马×× 女 34岁 左眼视力下降3d入院.右眼视力1.0(戴镜),左眼0.1(戴镜),右眼压15mmHg,左眼23mmHg.左眼角膜后羊脂样KP,玻璃体内可见炎症细胞,左眼底呈现大量霜样血管,右眼上方周边部可见霜血管及大片点片状出血.FFA提示,左眼底大量动脉及静脉闭塞,右眼上方周边部可见小片状无灌注.诊断为急性视网膜坏死.

    作者:李国栋;袁援生;李燕;蔡斌;程玉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玻璃体腔注气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中影响复位因素

    很多研究表明,在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导致的视网膜脱离方面,单纯注气与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相比,对病人的视力预后没有显著性差异[1].

    作者:楚艳华;赵秉水;刘蓓;韩泉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