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受者同期分别接受同者的角膜移植五例

吴护平;谢素贞;刘昭升;董诺

关键词:角膜移植, 角膜疾病, 预后
摘要:目的 为提高角膜材料的利用率,探讨将同一噶供者的二个角膜同期移植给不同受者的可行性及手术方法.方法 供者的其中一个角膜材料分别为1例角结膜恶性黑色素瘤,1例蚕蚀性角膜溃疡伴穿孔行前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并对1例大泡性角膜病变行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另一个角膜材料分别为眼烧伤后重度睑球粘连行全板层角膜移植和1例大泡性角膜病变行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结果 5例角膜病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2例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术后1个月,角膜上皮水泡消失,角膜水肿减轻,内皮植片透明.1例角结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视力术前0.3提高至术后0.6,植片透明,角膜植床及结膜无色素残留.1例蚕蚀性角膜伴穿孔经羊膜移植联合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治愈.1例眼烧伤睑球粘连患者,术后1个月,睑球粘连完全解除,植片透明,视力由术前0.1提高到0.3.结论 将同一供者的角膜分别移植给不同受者,能充分利用供者角膜材料,方法可行,效果良好.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角膜移植供体采集规范化与医师法律责任

    近年来,国外已有通过角膜移植引起狂犬病、艾滋病等传染性病毒性疾病报告,多数患者终死亡,国内也发生过角膜移植导致患者传染狂犬病死亡病例.因此,角膜移植供体采集有待规范化,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准确判断供体有无传染性疾病,只有确定供体无有传染性病毒性疾病的角膜才能作为角膜移植材料.采集过程中要遵循法律法规,避免患者感染传染性病毒性疾病,防范医患纠纷,防止触犯法律.

    作者:王皓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吲哚青绿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目的 探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在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AMD患者375例742只眼的FFA和ICGA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在所有患者中,萎缩型504只眼(67.9%),渗出型238只眼(32.1%).在同步进行FFA和ICGA检查的渗出型AMD93只眼中,FFA检查发现典型性CNV 14只眼(15.1%),隐匿性CNV 79只眼(84.9%);ICGA检查发现边界清楚的CNV48只眼(51.6%),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7.97,P<0.01).ICGA检查发现CNV的供养血管6只眼(6.5%),均位于中心凹旁或中心凹外.在发现边界清楚CNV的48只眼中,中心凹下CNV29只眼(60.4%),中心凹旁CNV 12只眼(25.0%),中心凹外CNV7只眼(14.6%).结论 与FFA相比,ICGA可以更加准确地显示CNV,发现CNV的供养血管,对AMD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更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王建民;马景学;王长龄;李素芬;陈桂芬;杨爱琴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干眼诊断的两种方法评价对比

    目的 对比干眼仪方法与传统的Schirmer试验方法的检查结果,评价两种方法在干眼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在门诊就诊干眼患者30例(60只眼).其中男性2例(4只眼),女性28例(56只眼),年龄22~67岁,平均(38.23±10.54)岁.对30例患者依次询问症状,行干眼仪检查和Schirmer试验检查.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用相关回归分析干眼仪与Schirmer试验检查方法之间的相关性(双侧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观察的病例中,Schirmer试验<5mm/5min(阳性)的32只患眼中,有6只眼干眼仪测试分级为2级(阴性).Schirmer试验(滤纸条湿长)>5mm/5min(阴性)的28只患眼中,23只眼干眼仪检查分级>2级(阳性);5只眼干眼仪测试分级为2级,但患者有明显的干眼症状.此外,相关回归性分析显示干眼患者的干眼仪检测等级越高,Schirmer试验滤纸条湿长越短,两者呈负相关(r=-0.307,P=0.017).结论 干眼仪和Schirmer试验从不同角度诊断干眼,并客观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但是,两者都存在假阴性,所以为了避免漏诊与误诊,仍需要与传统的其他干眼诊断方法联合使用.

    作者:徐玲;付丽芳;何向东;何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大泡性角膜病变水通道蛋白和Na+K+-ATP酶表达变化

    目的 研究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AQP1)、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和Na+,K+-ATP酶在人大泡性角膜病变角膜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大泡性角膜病变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运用免疫荧光技术和免疫印迹方法分别测定人大泡性角膜病变角膜和正常角膜中AQP1、AQP4和Na+,K+-ATP酶的表达变化.结果 大泡性角膜病变角膜AQP1表达量升高而AQP4和Na+,K+-ATP酶表达量下降.结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AQP1、AQP4和Na+,K+-ATP酶在角膜组织水容量调节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们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大泡性角膜病变的病理改变有一定关联.

    作者:邱波;吕岚;卢清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应用临时人工角膜行前后节联合手术治疗严重眼外伤

    目的 比较应用临时人工角膜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不同类型严重眼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伴有严重角膜混浊的眼外伤患者20例(21只眼),包括爆炸伤11例(12只眼)、眼球穿通伤9例(9只眼).术前视力为光感~眼前手动,采用临时人工角膜代替病变角膜完成闭合式玻璃体切割、白内障切除、球内异物取出、视网膜复位等眼内操作后,再用新鲜供体角膜置换人工角膜.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17月,随访视力、眼压、眼球解剖完整性及并发症.结果 全部眼爆炸伤和78%的眼球穿通伤,共19只眼(90%)保存眼球解剖结构完整性.11只眼(52%)保持佳矫正视力≥0.05,其中眼爆炸伤9只眼(9/12),穿通伤2只眼(2/9).严重影响预后的并发症有持续性低眼压、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均发生在眼穿通伤.结论 临时人工角膜下行前后节联合手术是治疗伴有严重角膜混浊的外伤眼的惟一有效的方法,眼爆炸伤预后好于眼球穿通伤.

    作者:王兴荣;温莹;毕宏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应用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对高眼压症视盘结构参数的测定

    目的 应用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RT)对高眼压症患者视盘结构进行测试,观察眼压大于25mmHg和小于25mmHg的高眼压症视盘结构参数的异同.方法 对27例(50只眼)高眼压症患者和27名(50只眼)正常人进行HRT检查,并将高眼压症患者分为眼压≥25mmHg(23只眼).和眼压<25mmHg(27只眼)两组.将获得的视盘结构参数分为三组进行比较:①高眼压症眼与正常眼②眼压≥25 mmHg和<25mmHg的高眼压症眼.③眼压25mmHg的高眼压症眼与正常眼.结果 高眼压症眼与正常眼比较视盘参数中盘沿面积、盘沿体积、大杯深、轮廓线高度变化值、神经纤维截面面积差异有显著性(P<0.05):眼压大于和小于25mmHg的高眼压症眼比较盘沿面积、盘沿体积、平均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神经纤维截面面积差异有显著性(P<0.05);眼压<25mmHg的高眼压症眼与正常眼比较各视盘参数问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眼压<25mmHg高眼压症的HRT视盘结构无明显变化,而眼压≥25mmHg高眼压症的HRT视盘结构参数中盘沿面积、盘沿体积、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及神经纤维截面面积发生了较明显改变,这四个参数可作为诊断早期青光眼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刘彰;岳向东;赵春梅;姜皓;王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羊膜移植与遮盖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目的 观察羊膜移植+羊膜遮盖治疗复发性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 对121例复发性单疱病毒性角膜炎行羊膜移植+羊膜遮盖手术.结果 121例术后1周溃疡上皮修复,炎症控制稳定.1例角膜溃疡穿孔病人前房形成良好.结论 羊膜移植+遮盖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是一种取材容易、操作简单、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郑素惠;周存江;赵霞;肖凤枝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睑结膜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在重度春季角结膜炎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睑结膜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在重度春季角结膜炎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睑结膜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严重春季结膜炎15例(23只眼),10d评价近期效果,随访观察3~6个月(平均4.2月),评价远期效果.结果 15例中13例(21只眼)当天眼痛消失,2例(2只眼)2d后消失.羊膜植片完整20只眼,3例(3只眼)羊膜部分溶解.2例(2只眼)再次手术后成功,1例(1只眼)复发,占4.35%.结论 采用睑结膜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是治疗重度春季角结膜炎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作者:潘铭东;陈文祥;郑美英;任秉仪;郑永征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手术治疗选择及疗效观察

    目的 分析结膜瓣遮盖和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时机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7年4月收治29例(29只眼)病灶直径≥3mm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时视力从光感~0.2不等,均行角膜刮片送培养及药敏检查,病灶直径≥5mm者行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者8例(8只眼),病灶直径3~5mm之间或直径≥5mm但无条件行角膜移植手术的共21例(21只眼)行病灶清除联合结膜瓣遮盖,术前术后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随访3~6月,观察角膜及视力情况.结果 行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8例(8只眼)均未出现溃疡复发,仅1例术后1月出现排斥反应,经药物治疗后好转,术后6个月时矫正视力达0.3~0.6;21例(21眼)行病灶清除+结膜瓣遮盖者中,有2例因病情不能控制终行眼球摘除,余在术后3~6个月时角膜溃疡均治愈,视力从手动~0.5不等.结论 一旦确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药物控制不良和(或)病灶较大较深者应尽早考虑手术治疗.若病灶直径≥3mm,应尽早行结膜瓣遮盖,病灶≥5mm累及深层基质者有条件者应立即行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没有材料者应尽早行结膜瓣遮盖,从而控制病情、挽救眼球、争取有用视力.

    作者:姚进;蒋沁;袁南荣;徐向忠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自体血浆角膜基质内注射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

    目的 观察自体血浆角膜基质内注射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1例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施行自体血浆基质内注射,术后长期跟踪随访6~48个月,平均24个月.结果 注射后72h,血浆完全吸收,角膜水肿减轻,角膜上皮光滑.所有病例的无显著临床角膜刺激症状,角膜大泡消失.保留了原来的残存视力.结论 大泡性角膜病变能通过自体血浆角膜基质内注射的方法得到有效治疗,特别是在没有活性角膜材料供给的情况下,或者对于视功能差的患者和(或)患眼目前尚不具备角膜移植条件的患者,它是简单、安全、实用的方法.

    作者:霍鸣;李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非外伤性角膜穿孔的原发病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非外伤性角膜穿孔的原发病,为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角膜穿孔的发生提供帮助.方法 ,对山东省眼科研究所1997年1月至2007年6月间377例非外伤性角膜穿孔住院患者(383只眼)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角膜穿孔的原发病.结果 感染性角膜病是导致角膜穿孔多见的原发病.其中,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多(145例,37.9%),其次为真菌性角膜炎(95例,24.8%),再次为细菌性角膜炎(52例,13.6%).8只眼发生2次角膜穿孔,原发病分别为HSK(4例)、Mooren溃疡(2例)、坏死性角巩膜炎与细菌性角膜炎各1例.33只眼为角膜移植术后植片穿孔,植片穿孔的原因依次为植片自溶(10例,30.3%)、HSK复发(8例,24.3%)、植片细菌感染(6例,18.2%)、免疫排斥(4例,12.1%)、Mooren溃疡复发(4例,12.1%)与真菌性角膜炎复发(1例,3.0%).结论 感染性角膜病是导致角膜穿孔多见的原发病.其中HSK与真菌性角膜炎分别居于首位与第2位.1只眼多次发生角膜穿孔的原发病中,HSK与Mooren溃疡常见.植片自溶与HSK复发是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再次穿孔的常见原因.

    作者:翟华蕾;谢立信;董晓光;史伟云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治疗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

    目的 探讨白内障摘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手术治疗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对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间从外院转来的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6例7只眼.其中5例6只眼为经巩膜隧道的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1例1只眼为超声乳化手术.采取显微玻璃体切除、眼内激光光凝及眼内硅油填充.结果 随访1~6月.随访时6只眼眼前节无异常,视网膜平伏,视力提高;1只眼因细菌毒力过强,眼内组织损伤严重而无光感,但眼球得以保留.结论 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是一种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治疗不及时,视功能将受到不可逆的损害.应用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可使眼内炎得到有效控制,大限度的保存视力和保留眼球.

    作者:邸进;洪荣照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人工晶体在前节OCT中的位移表现与伪调节力的研究

    目的 分析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生理状态下,在眼内的前后位移度及其和伪凋节力的关系.方法 选择病人46例(46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单焦点一体式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检测和分析术后人工晶状体在眼前节OCT图像中的位移表现,记录不同度数镜片附加时的前房深度和瞳孔直径变化值,测量患者术眼的伪凋节力,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平均随访(5.2±1.6)个月.结果 78.26%(36/46)术眼屈光矫正后近视力≥Jr5;患者术眼术后平均伪凋节力为(1.08±0.71)D.眼前节OCT图像显示附加负值镜片时人工晶状体向前位移,前房变浅,附加正值镜片时人工晶状体向后位移,前房变深,前房深度变化值为(0.26±0.09)mm;不同度数镜片附加时瞳孔直径变化值为(0.58±0.28)mm.伪凋节力与前房深度变化呈正相关(r=0.8267,P<0.01),与瞳孔直径变化亦呈正相关(r=0.6724,P<0.01).结论 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在生理状态下位置可前后移动,视近时睫状肌收缩、人工晶状体向前移动,是IOL眼产生伪凋节力的重要机制之一;瞳孔收缩也可部分补偿调节力.

    作者:王飞;卢奕;汪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黄斑部视网膜地形图分析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黄斑部的变化.方法 对37例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者分别于术后2周、1月、2月、3月行OCT检查,分析其黄斑部的视网膜地形图变化.结果 术后半月所有患者不同程度发生黄斑水肿.术后1月2只眼黄斑中心凹厚度低于185μm,黄斑水肿35只眼.术后2月6只眼黄斑中心凹恢复正常.术后3月黄斑水肿程度较术后2月下降,矫正视力提高.结论 玻璃体腔硅油填充并不影响OCT对玻璃体切割术后早期黄斑区形态结构的观察和量化黄斑中心凹厚度.黄斑水肿是影响成功的视网膜解剖复位后视力恢复的一个常见的原因.

    作者:田芳;秦莹;张红;李筱荣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

    对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PED),因角膜上皮屏障作用被破坏,后果严重.为引起临床上重视,从PED的发病原因、机制、诊断与治疗进展,予以翔实地综合叙述.特别是对PED的治疗方法多方面的论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多种选择.

    作者:邹新蓉;郝继龙;谷树严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角膜新生血管治疗进展

    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一直是眼科的难点.此文对近年来角膜新生血管治疗方法的进展分别进行论述.其中围绕血管生长因子和血管抑制因子为靶点的治疗方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多种血管抑制药物的实验性应用,光动力治疗药物的不断改进,对中药治疗的探索,还有电凝治疗,放射治疗等,都是对角膜新生血管治疗的不断探索.在治疗方法百花齐放的同时,也意识到目前对角膜新生血管仍然缺乏一种明确有效而易于实施的方法,仍然需要不断努力.

    作者:张研;陆晓和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泪膜稳定性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泪膜稳定性的变化规律.方法 对20例行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的患者分别观察术后6、9、12个月主观感觉、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值、泪河高度值、角膜荧光素染色,并与健眼对照观察.将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12个月内,术眼泪膜破裂时间低于健眼(P<0.01),但患者无明显眼部干涩等症状;泪液分泌值在6个月时,比较健眼有统计学意义(P<0.01),9、12个月时与健眼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泪河高度值在6个月时比较健眼有统计学意义(P<0.01),9、12个月时术眼与健眼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素染色在6个月时评分为7.89,与健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9、12月时评分为4.62、3.03,与健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6~12月的时间内,术跟的泪膜稳定性仍未恢复到正常水平,特别是泪膜破裂时间的缩短较健眼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12个月时间内,存在泪膜不稳定和干眼症,需要定期复查泪膜变化,根据情况使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和角膜营养,神经营养药物.

    作者:戚朝秀;李奇根;王涛;董丽洁;朱春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青光眼术后迟发性脉络膜出血一例

    患者女 47岁因左眼反复红痛伴视力下降一年余入院.一年来,患者局部用降眼压眼液点眼治疗,左眼视力仍逐渐下降.入院查体:右眼视力1.0,结膜不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清,房角小于1/4角膜厚度,瞳孔3mm,眼底视盘C/D约0.8,眼压20mmHg;左眼无光感,睫状充血,角膜上皮雾状水肿,前房稍混浊、偏浅,瞳孔 6mm,瞳孔缘色素上皮外翻,晶状体稍混浊,眼底看不清,眼压51mmHg.

    作者:贡亦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眼表鳞状细胞癌9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眼表鳞状细胞癌高发病率的原因及发病年龄趋势.方法 对在赞比亚大学教学医院工作期间的2000年4月至211302年3月收治的235例眼表肿物患者,手术切除后所有标本均行眼组织病理学检查.其中97例病理诊断为鳞状细胞癌.结果 97例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67例,男女之比约为1:2.2;年龄小20岁,大65岁,平均年龄33.9岁.其中年龄在20~40岁之间者73例,占75.2%;病灶起源于球结膜者73例,占75.2%,起源于角膜缘者15例,占15.5%,病变累及眼球者7例,占7.2%,扩散至眼眶者2例,占2%;另有1例继发于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结论 在当地眼表鳞状细胞癌发病率较高.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球结膜起源比例升高.

    作者:王炳亮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先天性无虹膜相关角膜病变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先天性无虹膜症患者角膜病变特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方法 对一先天性无虹膜家族患病成员进行遗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眼部,尤其是眼表检查;包括,泪膜破裂时间,角结膜荧光素染色,无麻醉的Schirmer试验,麻醉后的Schirmer试验,无角膜病变者测量角膜中央厚度.结果 该家系无虹膜发生率为66.7%,致盲率为40%.该家系中年龄越小的眼表病变越轻,40岁以上者出现严重的角膜病变.泪膜破裂时间降至平均3.61 s,大部分患眼可见泪液分泌减少.干眼患者角膜病变程度明显重于无干眼者.0期6只眼的角膜中央厚度平均为(644.2±18.5)μm.结论 先天性无虹膜症的眼表病变随年龄增加而加重,40岁以后达到严重程度,干眼可能是其中一个原因.在无角膜病变者其角膜中央厚度增加.

    作者:李鹏程;盛双燕;张明昌;曹勇;张莹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