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流泪患者泪小点形态的临床研究

陆成伟;刘远光;商宇;齐艳秀

关键词:流泪, 泪小点, 形态
摘要:目的 通过对流泪患者泪小点形态的研究,探讨泪小点形态及性别年龄与流泪的关系.方法 用裂隙灯对流泪患者进行检查,并用数码相机将患者泪小点照相并分类.将8例患者泪小点增生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切片HE染色并统计学处理.结果 下泪小点形态可分为5型,即火山口型、扁平型、缩窄型、息肉型、混合型.在50例流泪患者中,狭窄型所占比例大(34%),混合型所占比例小(14%).泪小点增生组织经病理组织切片HE染色,所示组织病变显著.按不同性别比较,差别无统计意义,故男女流泪无差别.按不同年龄组比较:年龄<20岁组与年龄20岁~39岁组相比,后者流泪发生率高;年龄20岁~39岁组与年龄>60岁组相比,前者流泪发生率高;年龄40岁~60岁组与年龄>60岁组相比,前者流泪发生率高.结论 下泪小点形态可分为5型.流泪患者泪小点的形态及年龄与流泪存在一定关系.性别与流泪无关.增生组织与其正常泪点周围组织有显著改变.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探讨

    目的 探讨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原则.方法 根据患儿不同斜视程度设计不同的手术方案,一次或多次完成手术,同时观察术前术后的斜视及双眼视觉.结果 16例病人中,仅1例为单纯垂直斜视,伴外斜者10例,伴内斜者5例.所有病例术前检查均无双眼视功能及立体视觉.所有病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一次手术后完全治愈者5例;一次手术后基本治愈者6例.二次手术者5例,二次手术后完全治愈者2例;二次手术后基本治愈者3例.术后随防1个月至1年,仅有2例有双眼视功能.结论 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以单眼上直肌、下斜肌同时麻痹为临床特点,垂直斜视度较大,常伴有水平斜视,手术本身第一次到位成功率较低,可能需二次或多次手术方能达到预期目的.所以,全面的术前检查,细致的手术设计是手术成败的关键.双上转肌麻痹病人多无双眼视功能,手术主要目的为美容效果.

    作者:吴倩;于刚;李子江;陶荣;漆雅;张诚玥;兰志辉;高淑琴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剥脱综合征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剥脱综合征(PEX)的临床表现及其特点,寻求有效的治疗途径.方法 对34例49眼剥脱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小发病年龄61岁,平均73岁.全部伴有不同程度的白内障.就诊时眼压已超过21mmHg者占全部PEX眼的55.1%,而已经发生青光眼性视野改变者也达到了全部视野检查的PEX眼的48.48%.25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前后平均眼压分别为24.41mmHg和17.23mmHg.结论 剥脱综合征是一种老年性的、以纤维状物质在许多眼部组织中的产生和进行性蓄积为特征的细胞外基质代谢紊乱性疾病.开角型青光眼发生风险大,在青光眼早期对所伴有的影响视力的白内障施行超声乳化摘除术可能会阻止其青光眼的进展.所伴青光眼病理过程严重,需要滤过手术介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是避免延误其所伴青光眼治疗以及预防各种手术并发症风险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弘;苏静;邹欣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15例20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感染及处理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收集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19眼,鲍曼不动杆菌性角膜炎1眼,回顾分析,早期采用局部清创,2.5%碘酊烧灼,联合药物治疗方法.结果 18眼临床治愈,1眼板层角膜移植,1眼全层角膜移植.结论 对于LASIK术后感染应迅速采取相应措施,清创下碘酊烧灼及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使多数早期感染患者临床治愈.

    作者:武樱;武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一例

    苏××女 46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眼痛、视力突然下降,伴头痛、头昏、耳鸣8天入院.无恶心、呕吐,无皮肤变白,无虹视及雾视等症状.入院后查体:心肺理学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吕华毅;刘景祥;姜宏;刚立杰;唐海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Tecnis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早期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Tecnis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将2006年10月至2007年1月行超声乳化吸出并Tecnis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10例为实验组,和同一时期植入的Sensar单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10例为对照组.检查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及近视力、矫正视力及近视力、术后屈光状态、视野、UBM检查,术后阅读戴镜率.随访时间至术后3个月.结果 术后3个月实验组裸眼视力≥0.8者10眼:≥1.0者9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实验组裸眼近视力≥J3者9只眼:J1者7眼.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实验组未发现人工晶体位置不对称.实验组20%戴镜阅读,对照组100%戴镜阅渎.结论 Tecnis 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可以提供良好的裸眼远视力及近视力.手术安全可靠,术后未见与之相关的并发症产生.

    作者:雷晓军;邵彦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糖尿病患者术后眼内炎的预防探讨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眼表带菌情况及药物除菌的效果.方法 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糖尿病患者52例59眼和非糖尿病患者108例118眼为研究对象,手术前1d用0.3%的氧氟沙星滴眼液点患眼3次,术前1h再点3次,并用5%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在不同时间点采集结膜囊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在未用任何药物的基准结膜囊培养中,糖尿病患者阳性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69.4%对52.5%,P=0.03),多重耐药菌株(同时对5种及5种以上抗生素耐药)比率也较高(552.1%对33.3%,P=0.04),其中患病时间较长(≥5a)和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更为明显.0.3%氧氟沙星点眼后,糖尿病患者的结膜囊培养阳性率和多重耐药率仍然高于非糖尿病患者(P=0.03,0.04),使用5%聚维酮碘后两者的差别不再有统计学意义(P=0.37).结论 糖尿病患者眼表带菌量多,耐药性强,术前短时间抗生素滴眼不能达到良好的除菌效果,对这类人群加强预防措施是必要的.

    作者:胡楠;石明华;管怀进;吴坚;褚少朋;徐耀忠;顾阳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茄腐皮镰刀菌引起深基质层角膜炎一例

    赵×女 32岁于2007年3月16日因劈材木屑碰伤右眼,出现右眼痛、流泪、畏光等症状,伤后90d就诊,临床诊断为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合并感染.

    作者:孙声桃;魏秋彩;岳娟;韩雷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19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视网膜血管阻塞眼底荧光造影分析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一种引起视力严重障碍的常见眼病.其眼底荧光造影特征已是众所周知,但DR同时合并其它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如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和(或)视网膜动脉阻塞(Retinal Artery Occlusion,RAO)等的报道还较少见,这种合并存在的眼底病变其临床改变有其特殊性.

    作者:彭清;顾国贞;成霄黎;王丽聪;邓明辉;任佩贤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视网膜脱离伴自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临床分析

    目的 描述伴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自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一些临床特征,探讨其发生的高危因素,及其在视网膜复位手术中的特征和预后.方法 在879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脉络膜脱离患者中,在脉络膜上腔放液术中发现为血性积液有5眼,其患眼术前视力LP-HM,B超均显示:视网膜,脉络膜脱离,患侧平均眼轴较对侧眼明显缩小.1眼接受常规视网膜脉络膜复位术,4眼接受巩膜外环扎、玻璃体切割和视网膜复位术.追踪观察6个月~34个月(平均18m).结果 1眼常规视网膜复位术成功,1眼玻切术+环扎术成功.3眼再次或3次手术成功.终4眼在硅油充填下(80.0%)视网膜获得解剖和功能复位,术后视力CF-0.05.结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脉络膜脱离患者伴自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少见,这类患者常伴高度近视,眼部病变发展迅速,常伴后极部血管弓处裂孔,早期眼球就发生明显缩小.玻璃体后界膜与视网膜牢固粘连,首次PPV术中不易发现和剥除玻璃体后界膜多需要再次或多次手术.术中植入的硅油多不能取出,预后差.

    作者:李卓;朱晓华;曾军;刘湘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超声生物显微镜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分期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分期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6年5月至2007年1月住院治疗急性发作期青光眼患者66例68眼.其中男性13例13眼,女性53例55眼,年龄51岁~80岁,进行前房角镜检查及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根据房角及眼压情况判定其为间歇期或慢性期,根据分期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结果 根据前房角镜检查结果,有63例65眼明确分期,其中有9例10眼诊断为间歇期,54例55眼诊断为慢性期,另外3例因各种原因未能明确分期.3例前房角镜未能分期的患者,经UBM检查,2例为间歇期,1例慢性期.另外63例65眼,12例13眼诊断为间歇期,51例52眼诊断为慢性期.结论 以UBM进行房角检查,对于明确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急性大发作后的分期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能够克服诸如角膜混浊、虹膜膨隆等不利于前房角镜检查的因素,对房角状态做出明确的判断.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急性大发作后的分期而言,前房角镜和UBM检查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两者在临床工作中应互为补充.

    作者:周利;王星;解聪;傅映晖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晚期青光眼合并老年性过熟期白内障的术后观察

    目的 探讨晚期青光眼合并老年性过熟期白内障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进行传统青白联合术的16例病人18眼(其中10例为独眼);抗青光眼术后合并白内障19例22眼,进行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并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术前观察视力、眼压.结果 术后术眼眼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视力较术前提高.结论 对晚期青光眼合并过熟期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治疗仍为较好方法,且能明显降低眼压和改善视力.

    作者:林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白内障术前结膜囊预防性用药后细菌检测分析

    目的 探讨白内障待手术患者术前使用抗生素前后及术后结膜囊细菌学状态,了解不同药物对结膜囊的抑菌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调查200例结膜囊外观清洁、无眼部炎症、泪道冲洗通畅的白内障住院患者,分别于人院未用抗生素眼液点眼前、手术消毒前运用不同抗生素眼液点眼及术后第1天拆开眼垫换药前进行结膜囊细菌培养.结果 术前未使用抗生素眼液点眼前的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5.5%(71/200),分为四组予以林可霉素,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点眼后,结膜囊细菌的清除率分别为70.59%(12/17)、94.74%(18/19)、100%(16/16)、89.47%(17/19),术后第1天拆开眼垫后结膜囊的细菌培养阳性率为6%(12/200).革兰阳性球菌多见,约为81.69%(58/71),革兰阴性杆菌其次.结论 结膜囊可以有各种细菌存在.使用不同抗生素后结膜囊细菌培养率有一定的区别,几种药物的抑菌效果有差异.使用抗生素眼液后及白内障术后第1天都有结膜囊细菌存在,提示白内障术前及术后均应加强抗生素眼液点眼,以减少术后眼内炎的发生.

    作者:管建花;吴强;胡萍;宋蓓雯;陆斌;张谊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的人工晶体植入术探讨

    目的 探讨对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体眼进行二期人工晶体植入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 对48例此类患者中15例周边囊膜保留良好者行透明角膜隧道切口植入三片式可折叠人工晶体,余33例在后房灌注下缝线固定人工晶体.结果 48例均在安全稳定的眼内压条件下完成手术,并显著提高了视力.结论 透明角膜隧道切口人工晶体植入和灌注下人工晶体二期缝线固定术是治疗玻切术后无晶体眼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蔡婉婷;刘冬梅;毕宏生;解孝锋;吴建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异体巩膜移植治疗坏死性巩膜炎一例

    坏死性巩膜炎(nacrotijing scleritis)是一种破坏性较大的巩膜炎症,临床罕见,治疗也较困难.我们通过清除坏死灶联合异体巩膜移植成功治疗一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青;刘桂香;王玲;康菊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流泪患者泪小点形态的临床研究

    目的 通过对流泪患者泪小点形态的研究,探讨泪小点形态及性别年龄与流泪的关系.方法 用裂隙灯对流泪患者进行检查,并用数码相机将患者泪小点照相并分类.将8例患者泪小点增生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切片HE染色并统计学处理.结果 下泪小点形态可分为5型,即火山口型、扁平型、缩窄型、息肉型、混合型.在50例流泪患者中,狭窄型所占比例大(34%),混合型所占比例小(14%).泪小点增生组织经病理组织切片HE染色,所示组织病变显著.按不同性别比较,差别无统计意义,故男女流泪无差别.按不同年龄组比较:年龄<20岁组与年龄20岁~39岁组相比,后者流泪发生率高;年龄20岁~39岁组与年龄>60岁组相比,前者流泪发生率高;年龄40岁~60岁组与年龄>60岁组相比,前者流泪发生率高.结论 下泪小点形态可分为5型.流泪患者泪小点的形态及年龄与流泪存在一定关系.性别与流泪无关.增生组织与其正常泪点周围组织有显著改变.

    作者:陆成伟;刘远光;商宇;齐艳秀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微脉冲半导体激光对兔视网膜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 初步研究微脉冲半导体激光对兔眼视网膜损伤的生物学效应.方法 8只有色兔(16眼)中每只眼的上、下方视网膜随机分别行810nm半导体激光连续波阈值光凝及微脉冲阈下光凝,于光凝后即刻观察光斑反应和眼底荧光造影后荧光素渗漏情况,并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其对视网膜和脉络膜造成的组织学改变.结果 微脉冲激光阈下光凝后光斑不可见,亦无荧光素渗漏,视网膜损伤不明显;阈值光凝后可见光斑反应并有荧光素渗漏,视网膜损伤明显,外核层细胞数量减少,内、外核层均出现少量核固缩和胞浆空泡化,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生,Bruch膜完整无损.结论 微脉冲激光光凝视网膜不会损伤视网膜,但确定阈能量时要从低能量起,且选择周边视网膜.

    作者:何晓静;陈雪艺;钱一;胡汉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新鲜羊膜嵌入术治疗重度碱烧伤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新鲜羊膜在重度碱烧伤急性期及早期修复期行嵌入术后临床效果.方法 重度碱烧伤37例41眼,在急性期及早期修复期采用新鲜羊膜嵌入术治疗,观察术自觉症状、角膜上皮修复时间、术后睑球粘连情况及角膜新生血管长人情况.结果 新鲜羊膜嵌入术治疗重度碱烧伤术后不适症状时间短,角膜上皮修复时间短,术后睑球粘连发生率及角膜新生血管长入率低.观察在急性期及早期修复期行新鲜羊膜嵌入术术后情况未有显著性差别.结论 急性期及早期修复期施行新鲜羊膜嵌入术重建眼表都不失为治疗重症碱烧伤的良好方法.

    作者:梁敏仪;李斌;余清;江惠燕;徐剑容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碘剂对后发性白内障术后囊膜碎片吸收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激光治疗后发白内障同时应用口服碘剂-沃丽汀促进后囊膜碎片吸收的疗效.方法 将自2004年1月至2005年3月将Nd:YAG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者96例116眼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3例52眼激光治疗后给予口服沃丽汀片剂,对照组53例64眼激光治疗后不给予沃丽汀口服.所有患者均在门诊治疗,给药后的7d、30d和60d分别复诊.治疗前后检查视力、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前节及眼底检查.结果 沃丽汀治疗组在术后2个月时,后囊膜碎片的混浊吸收程度(68.1%)明显优于对照组(51.2%).结论 研究显示,沃丽汀能加快后囊膜碎片在眼内的吸收.为白内障患者带来更好的术后视力.

    作者:罗艳;程旭康;王晋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注药治疗感染性眼内炎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注药治疗感染性眼内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5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6例严重眼内炎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注药,4例眼内异物摘除,硅油填充治疗,观察术后的感染控制情况及视功能.结果 手术后6例炎症得到控制,5例视力不同程度提高,1例眼球萎缩.结论 玻璃体切割配合眼内注药是治疗感染性眼内炎的有效手段.

    作者:李爱莲;毛思红;邱庆华;邓文香;童毓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眼底自发荧光在视网膜疾病中应用新进展

    眼底自发荧光技术是一种新近发展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利用它可以发现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某些改变,因此在视网膜疾病中有广泛的用途.本文介绍了眼底自发荧光技术在视网膜疾病中应用新进展.

    作者:周芸芸;陈长征;文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