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娅;杨子建;张月琴;赵丽娜
目的探讨使用氩激光行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漂白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和丝裂霉素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47例(47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先用氩激光封闭虹膜表面及前房角新生血管,次日行丝裂霉素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降眼压效果及其手术并发症.结果1.手术成功41例(87.2%),失败6例(12.8%);2.术后视力提高2行及以上者17例(36.1%),提高1行或不变者26例(55.3%),下降4例(8.6%);3.术后眼压较治疗前有显著意义的降低(P<0.01);4.功能性滤过泡在术后早期均有,6月后有41例(87.23%);5.新生血管在术后早期全部消退,3月后出现4例(8.51%);6.术中及术后早期前房出血分别为8例(17.02%)、5例(10.64%),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氩激光联合小梁切除术可作为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喻应贵;李友谊;乔一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Lea Symbols视力表与Tumbling E视力表在学龄前儿童中视力的检测率、视力值和双眼间视力差异.方法对温州市某幼儿园一小班24名36~50(平均43.2±3.71)个月的儿童以随机顺序先后用Lea Symbols与Tumbling E视力表检查单眼视力,视力值用logMAR记录方法来表示,用logMAR单位记录双眼视力差异.结果Lea symbols视力表的检测率为96%,Tumbling E视力表的检测率为71%,其中33只眼能配合查Lea symbols与Tumbling E,Tumbling E的视力为0.26±0.10,Lea symbols的视力为0.19±0.10,两者呈线形相关(相关系数r=0.76),两者作配对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t=6.068,p<0.0001),16名儿童用Lea Symbols测得的双眼视力差别为-0.004±0.065,用Tumbling E测得的双眼视力差别为-0.019±0.067,两者呈线形相关(相关系数r=0.65),统计学分析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296).结论Lea symbols视力表检查学龄前儿童视力特别是3~4周岁的儿童检测率高,Lea Symbols与Tumbling E视力表一样能够很好地反映双眼间视力的差别,但与Tumbling E视力表相比,Lea Symbols视力表存在过高估计视力的可能.视力的测定是个心理物理学过程,对于学龄前儿童,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视力小于0.8判断其弱视,而是要从儿童的认知水平来考虑.
作者:余利华;吕帆;陈洁;徐肃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共同性外斜视术后眼位变化,双眼单视功能重建及欠矫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63例不同年龄组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前术后行眼位及双眼单视功能测定,进行临床分析.结果3-7岁组45例,术后眼位稳定,双眼单视功能重建,欠矫3例;8-12岁组52例,眼位较稳定,双眼单视功能重建,但融合范围小,术后欠矫6例;≥13岁组66例,术后欠矫15例,双眼单视功能部分恢复.结论手术治疗是共同性外斜视的佳选择,且年龄越小效果越好,术后双眼单视功能重建对眼位的稳定影响甚大;大龄组手术矫正眼位后,双眼单视功能重建和完善较困难,术后欠矫是普遍存在的,术中如无复视,保持适度过矫,可降低远期欠矫的发生.
作者:邵新香;刘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晶体或人工晶体脱位入玻璃体腔的处理方法.方法钝挫伤后晶体脱位3眼,白内障手术中或术后晶体或人工晶体脱位11眼.均采用标准睫状体扁平部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方式.术中注入全氟化碳液体0.4~4ml.经角膜缘取出人工晶体或晶体,或是直接玻璃体腔内粉碎晶体.再植入前房型人工晶体,或行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结果14眼均顺利取出或粉碎玻璃体腔内晶体或人工晶体.13眼(92.86%)术中植入人工晶体.术后视力明显提高12眼(85.71%).结论对晶体或人工晶体全脱位进入玻璃体腔者,需争取早期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脱位晶体或人工晶体取出或粉碎手术,争取再植入人工晶体.
作者:孙倩;缪浴宇;邹海东;郑高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用HRT探讨屈光度、年龄、视盘面积对生理性大视杯各视盘参数的影响.方法用Heidelberg视网膜断层扫描仪对100例生理性大视杯的200只眼的视乳头进行断层扫描获得视乳头结构参数:视盘面积(DA)、视杯面积(CA)、杯盘面积比(CDR)、盘沿面积(RA)、视杯容积(CV)、盘沿容积(RV)、平均视杯深度(MeCD)、大视杯深度(MxCD)、杯形测量(CSM)、轮廓线高度变化(HVC)、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mRNFLt)、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横截面积(RNFLcsa)、标准参考平面高度(RH)等.随访至少1年以上,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屈光度、年龄、视盘面积对各项视盘参数的影响.结果生理性大视杯视乳头的RA、RV、mRNFLt、RNFLcsa与近视呈正相关,CA、CDR与近视呈负相关(P<0.01).RA、RV与年龄呈正相关(P<0.01),CA(P<0.01),CDR、CV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DA大者,CA、CDR、RA、CV、RV相应也大,mRNFLt减小(P<0.01).结论用HRT获得的生理性大视杯的视乳头结构参数有其特点,CA、CDR、CV与近视、年龄呈负相关、RA、RV与年龄呈正相关.MeCD、MxCD不受屈光度、年龄及视盘面积的影响.
作者:张宇燕;孙兴怀;嵇训传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角膜板层移植联合层间填垫术治疗溃疡性角膜穿孔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1例21眼角膜溃疡穿孔患者行垫片封闭穿孔口联合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结果术后平均随访7个月,所有患者植片透明,前房深度正常,未发现层间积液、虹膜前粘连、继发青光眼和继发感染.视力19眼提高,2眼下降.结论角膜板层移植联合层间填垫术是治疗角膜溃疡穿孔的有效方法.
作者:杨纪忠;李冰;王效武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累及全身各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眼底视网膜合并症的发生率在7%26%之间.本文报道就诊于我科的SLE并发视网膜病变的2例.
作者:姜宁;黎晓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男28岁工人因左眼被人用脚踢伤半年视力下降为主诉于2004年11月19日入院.患者既往于2004年5月15日被人用脚踢伤左眼,当时左眼疼痛,视物不见,当地医院诊断为左眼玻璃体积血、左眼视网膜脱离.于2004年5月30日在当地行左眼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并于2004年8月在当地取硅油.硅油取出术后发现左眼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予保守治疗.2004年9月就诊于我院,B超提示左眼下方、鼻侧脉络膜脱离,眼球壁增厚眼球萎缩.
作者:张永鹏;于洁;王绍莉;庞秀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在眼部主要引起慢性前葡萄膜炎和播散性脉络膜炎;我们在临床上遇到1例结核性多灶性脉络膜炎,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曰忠;时冀川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小切口手术治疗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1999年4月至2005年2月在我院因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而行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治疗的一组患者共21例22只眼.记录患者眼压、视力变化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观察时间为3-72个月.结果22只眼术后后一次复查时平均眼压为(12.47±3.77)mmHg,明显低于术前平均眼压(42.29±18.99)mmHg,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t=7.185,p=0.000).22只眼术后后一次复查佳矫正视力在NLP~1.2之间,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t=-2.929,p=0.008).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小切口晶状体手术是治疗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的有效手术方式,且技术较成熟,临床上如有条件应广泛开展.
作者:方敏;余敏斌;黄圣松;刘奕志;林羡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合并Ⅱ-Ⅲ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24例,随机分为卡托普利治疗组(n=11)和对照组(n=13),分别口服卡托普利和其他降压药物治疗,于服药前和服药后2个月及12个月时测定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散瞳眼底检查及眼底荧光造影结果.结果卡托普利组治疗2个月、12个月时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对照组同期相比降压及降糖效果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眼底病变进展缓慢,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卡托普利在降低血压的同时确有改善糖代谢、延缓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展的作用,可用于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治疗.
作者:赵平;刘晓坤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急性黄斑区神经视网膜病变(acute macular neuroretinopathy,AMNR)是一种较为少见黄斑疾病.目前对该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病变特征为仅累及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导致急性一过性或永久性旁中心暗点,而被命名为AMNR.自1975年由Bos和Deutman[1]首先描述该病至今,国外已有40余例的报道,但尚未见有国内相关报道,同时国内眼科教材较少提及该病,这里对AMNR临床特征及其罹患因素做一介绍,以供国内眼科医师参考.
作者:姜利斌;魏文斌;王光璐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又称老年性黄斑变性,是西方发达国家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常在50岁以后发病,且有逐年增加之趋势.临床上分干性和湿性两型,其中干性又称非渗出性,以黄斑区地图状萎缩为特征;而湿性又称渗出性,以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CNV)为特征,常引起黄斑区出血、纤维瘢痕化,因此,湿性AMD是引起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目前,其病因不明,也无有效治疗方法.因此,探索AM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手段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作者:沈降;孙慧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脉络膜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2例12眼脉络膜血管瘤患者行TTT治疗的临床疗效,根据瘤体的大小选择不同大小的光斑(1.0~3.0mm)和能量(300~1000mW),照射时间1分钟.观察视力、视网膜下液、瘤体、脉络膜血管渗漏变化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随访12~14月,平均13.6月.结果12例脉络膜血管瘤患者中伴局限性或广泛性渗出性视网膜脱离11例.经TTT治疗后,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12例瘤体萎缩,FFA显示瘤体渗漏明显减轻,未见明显并发症.视力提高者9例,不变者2例,下降者1例.结论TTT是治疗脉络膜血管瘤的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伴明显视网膜脱离的患者.
作者:高玲;唐罗生;朱小华;唐朝珍;王涛;张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利用非接触式自动角膜内皮计对较大样本中老年人角膜内皮细胞和角膜中央厚度进行分析,获得其结构参数的生理正常值范围.方法对670例中老年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内皮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06例采用Topcon内皮计,464例采用Humphrey内皮计.相关结构参数包括内皮细胞密度,内皮细胞平均面积,大和小面积,面积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六边形细胞所占比例,以及中央角膜厚度.结果统计资料平均年龄(69±9)岁(41~94岁).Topcon内皮计和Humphrey内皮计单纯白内障患者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683±417)个/mm2和(2696±404)个/mm2,均有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60岁上下出现较显著性差异.内皮细胞平均面积分别为(381±65)μm2和(381±75)μm2.Topcon内皮计测得平均中央角膜厚度为(0.541±0.037)mm.Humphrey内皮计测得六边形细胞所占比例为(53±10)%.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65例,其平均细胞密度显著低于单纯白内障患者(p<0.01),平均细胞面积显著增大(p<0.01).结论中老年人眼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和大小仍随年龄变化而改变,60岁上下出现较显著性差异.了解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角膜内皮参数正常值有助于为各类眼病治疗或内眼手术提供安全保障.Topcon内皮计和Humphrey内皮计的测量结果具有可比性.
作者:胡毅倩;徐承慧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调节灵活度,为临床改善假晶状体眼者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30人60眼,年龄(62.77±5.27)岁(50~70岁).其中单眼假晶状体眼16人,双眼假晶状体眼14人,44眼为假晶状体眼.测量调节幅度、近距离调节灵活度.采用SPSS11.0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移近法单眼调节幅度(2.35±1.14)D,单眼调节灵活度(13.68±4.47)周/分,双眼调节灵活度(11.76±3.66)周/分,单眼调节灵活度与单眼调节幅度不存在相关(r=0.023,P=0.442).结论对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假晶状体眼患者,调节灵活度是独立于调节幅度的伪调节评价指标.
作者:俞阿勇;赵云娥;金婉卿;诸葛晶;许琛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对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LK)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两种术式治疗圆锥角膜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将我院2001-2004临床诊断明确的圆锥角膜患者47人(58眼)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25人,30眼,平均年龄28.6岁,平均术后随访时间28个月)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22人,28眼,平均年龄31岁,平均术后随访时间36个月).术前检查两组患者视力并验光,术后分析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变化和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视力变化无统计学差别(P>0.05),2组术后均表现为轻度近视,但深板层角膜移植组近视较重;2组平均散光均低于5.00DC;深板层角膜移植组排斥反应的发生较穿透性角膜移植组低(P<0.05).结论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比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并发症少,它能减少内皮型排斥反应的发生,且术后佳矫正视力、屈光度与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近似,手术失败的发生率低,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不再是治疗圆锥角膜的首选术式.
作者:姜伟;孙慧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第一部分人眼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概述众所周知,人之所以能够对远近距离不同的物体作出分辨,全赖于眼睛与生俱来的调节能力.但随着人由青年转入中老年阶段,其远视力虽然变化不大,但视近物却越来越困难.这一现象显示中老年人的眼调节机能出现了生理性的衰退变化.关于眼的调节机制,历来众说纷纭,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完美而统一的理论解释.
作者:赵刚平;姜德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高度近视合并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采用半导体810红外激光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合并CNV患者18例18只眼进行治疗.初诊时平均视力为0.12.根据病灶大小选择光斑直径分别为0.8、1、2、3.0mm;能量相应为120、160、260、360mW;时间60s.治疗后每月复查1次,如有需要进行重复治疗,治疗次数1~3次.治疗后随访3~16个月.随访时检查视力、眼底出血和渗出吸收、CNV闭合情况.结果18眼治疗后均无即刻视力下降或其他不适.末诊时平均视力为0.26,与初诊视力相比,50%无变化,38.9%增加,11.1%降低.FFA联合ICGA检查显示:治疗后3个月时,渗漏消失及明显减轻6眼(42.86%),不变8眼.检眼镜眼底检查显示:治疗后3个月7只眼出血和(或)渗出部分或全部消退,6只眼出血和渗出减轻,(共占72.2%);5只眼无变化.再次治疗后4只眼吸收,随访16个月病情稳定.结论TTT治疗高度近视合并CNV有一定效果.在较长期随访中,约16.6%的CNV复发,复发患眼经再次治疗仍有好转.
作者:陈悦;张金嵩;金学民;尹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各类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292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散瞳检影后配戴矫正眼镜,同时行遮盖、红闪治疗以及精细目力训练,3个月至半年复查一次,根据视力提高情况调整遮盖比例和戴镜度数.结果屈光参差性弱视疗效差,近视性弱视次之,散光性弱视和远视性弱视疗效较好.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效果与弱视的性质和弱视的程度有关.
作者:李凤云;谭星平;杨昌全;周明敏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