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英;张远平;查旭;梁刚;张鸿;李洪英;刘杰;李文生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将准分子激光和显微板层角膜成形系统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首先制作一个约厚150μm左右带蒂的角膜瓣后行激光切削.目前与微角膜切开刀相关的角膜瓣并发症已相对减少,但不完全瓣仍然是常见的角膜瓣并发症之一[1],术中一旦出现不完全瓣,一般均须终止激光治疗,等待3~6个月后重新切瓣施术.Camellin[2]1999年首创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EK)以来,由于术后较疼痛轻微,较轻的haze和较稳定的视力,受到广泛关注[3、4],我们自2002年2月曾用LASEK治疗LASIK后屈光欠矫[5],取得满意的效果,同时尝试处理LASIK中的并发症--不完全瓣,报告如下.
作者:陈兵;王勤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植入蓝光滤过型人工晶状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0例白内障患者,年龄55~70岁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植入蓝光滤过型折叠人工晶状体作为观察组,以普通一片式疏水性丙稀酸酯折叠人工晶状体眼1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术后视力、色觉感知、对比敏感度,随访时间为术后1天、3天、1周、1月至3月.结果两组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色觉、对比敏感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植入普通一片式疏水性丙稀酸酯折叠人工晶状体眼患者自觉畏光、蓝视症现象较植入蓝光滤过型折叠人工晶状体眼多,但仅蓝视症两种人工晶状体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畏光在两种人工晶状体间无差异.结论蓝光滤过型折叠人工晶状体与普通一片式疏水性丙稀酸酯折叠人工晶状体有相同的光学性能,植入蓝光滤过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比植入普通一片式疏水性丙稀酸酯折叠人工晶状体病人感觉更舒适,手术效果好.
作者:李青松;卢奕;张兴儒;项敏泓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由于近年来制药业的迅猛发展,新的安全有效的免疫抑制剂不断出现,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除了肾移植外,心、肝、肺、胰腺和小肠等脏器移植也在近几年得以迅速发展并日渐成熟.但由于以上实体脏器移植而导致的眼部并发症并不常见,相对而言,近年来日益广泛开展的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所致的眼部并发症(主要是视网膜病变)则日渐显现,本文主要就这问题作一简述.
作者:蔡季平;魏锐利;马晓晔;程金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分析原发性眼眶肿瘤的组织学来源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原发性眼眶肿瘤的诊断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十年手术切除的原发性眼眶肿瘤病理标本.结果原发性眼眶肿瘤共701例,女性360例,男性341例;平均年龄(35.1±2.3)岁;左侧357例,右侧341例,双侧3例;良性498例(71.0%),恶性203例(29.0%).血管源性326例(46.5%),泪腺源性146例(20.8%),神经源性101例(14.4%),淋巴源性92例(13.1%),其他36例(5.1%).居前十位的依次为:海绵状血管瘤、淋巴瘤、泪腺多形性腺瘤、静脉性血管瘤、神经鞘瘤、淋巴管瘤、脑膜瘤、泪腺腺样囊性癌、泪腺多形性腺癌和横纹肌肉瘤.结论海绵状血管瘤和淋巴瘤仍然是常见的良性和恶性原发性眼眶肿瘤.
作者:姚静;陈荣家;孙兴怀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通过随访观察结膜-巩膜固定术治疗结膜松弛症的手术效果,探讨手术治疗结膜松弛症的新方法.方法手术治疗22例44眼,术后裂隙灯下观察结膜松弛情况,并进行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河检查和症状评估.结果术后临床治愈38眼(86.36%),BUT≥10秒者31眼(70.45%),泪河连续完整者41眼(93.18%),自觉症状治愈或改善者40眼(90.91%),随访3~24月无一例复发,无一例并发症.结论结膜-巩膜固定术治疗结膜松弛症,效果良好稳定,操作简单,无明显并发症.
作者:林伟;樊映川;罗又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调查广东省汕尾市城市、农村与渔村小学生近视的发生、发展状况及影响近视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783名小学生进行视力及屈光状态的调查;调查项目包括学生近视的检出率及近视程度;学生父母的屈光状态、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近距离用眼活动情况等.结果小学生近视的平均检出率为20.53%;其中城市、农村及渔村小学生分别为33.33%、11.48%和9.47%,城市小学生学习及平均课外近距离用眼时间为2.6h,农村小学生为2.1h,渔村小学生为2.0h;近视的发生随学龄的上升而增加,近视的屈光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结论学习行为和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是近视发生的重要因素.
作者:郑慧君;余健儿;于强;李爽;张春燕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在没有额肌参与下,两眼自然睁开平视时,上睑遮盖角膜上方超过2mm,甚至部分或全部遮盖瞳孔而影响视力,这种眼睑的异常形态,称上睑下垂[1].上睑下垂形成的机制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各种先天或后天的原因使提起上睑的肌肉-提上睑肌和苗勒氏肌(Muller氏肌)的功能减弱或丧失所引起.而临床上所谈的上睑下垂主要是指由提上睑肌功能减弱或丧失而引起,Muller氏肌只不过起辅助协同作用,单纯由Muller氏肌引起的上睑下垂极少见,且程度轻,一般仅下垂1~2mm.上睑下垂又分为先天性上睑下垂和后天性上睑下垂[2]、先天性上睑下垂绝大多数因提上睑肌发育不全或缺损,或因支配它的中枢性和周围性神经发育障碍所致.是上睑下垂中常见的类型,人群发病率为0.12%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疾病[3].
作者:袁秀云;王占云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家系成员的临床特征和遗传方式.方法收集RRD家系,全身检查和眼科检查,绘制系谱图.结果共获取4个有≥4人患RRD的家系.所有家系成员均无早期颜面部、关节、听力改变,以及特征性的玻璃体病变.所有患病成员视网膜均复位.家系中的RRD呈显性遗传方式传代.结论此4个家系为诊断明确的RRD家系,可用于RRD基因的定位和筛选研究.
作者:邹海东;张皙;蔡文泉;朱剑锋;汪枫桦;张剑虹;刘堃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撕膜技术在小瞳孔白内障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32只眼小瞳孔白内障,其中14只眼为陈旧虹膜睫状体炎,18只眼为抗青光眼术后,用撕囊镊撕除瞳孔区机化膜,连续环形撕开前囊,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观察手术并发症和术后视力,观察时间为术后3月.结果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脱盲率为90%,脱残率70.9%,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本手术方法对小瞳孔并发白内障有良好的疗效,手术损伤小,不伤及虹膜,术后前节反应轻,值得推广.
作者:刘卫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老年人主要致盲眼病之一,据国内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45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约6%~17%[1],发病率在2.9%~12.9%之间,且随着年龄而增加.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作为一种新的视觉电生理检查法,对黄斑部疾病能更精确定位,确定其病变状况并对视功能进行评价,是检测AMD患者早期中心凹异常的敏感工具.中医在AMD的治疗方面有较明显疗效,我科采用中药辨证论治的方法,以mfERG做为疗效评估手段,分型论治萎缩型AMD39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蓓;刘文舟;郑燕林;江文 刊期: 2005年第11期
1991年来我院曾用Nd:YAG激光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术中虹膜易出血,有时不能一次透切,需多次完成,且易伤及角膜内皮.近年来我们联合应用氩/氪离子激光与Nd:YAG激光联合行虹膜周边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61眼,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孙秋香;徐雁冰;陈宁;谭丽霞;于咏虹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泪腺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特征与组织病理学类型之间的关系,旨在为临床提供较为可靠的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总结北京同仁医院眼病理室44年间(1961年~2005年1月)存档的298例泪腺上皮性肿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98例肿瘤中,常见的为泪腺多形性腺瘤,其它依次为腺样囊腺癌,腺癌,多形性腺癌及其它泪腺少见肿瘤.对不同类型肿瘤发病年龄、性别及眼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对其发病时间进行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可对多数病例做出初步诊断,有助于临床医生正确选择治疗方案.
作者:曾婕;李彬;史季桐;孙宪丽;安裕志;李辽青;高飞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得宝松(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在治疗顽固性黄斑水肿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指导临床.方法本文选自2002年6~2004年6月,在我院因糖尿病视网膜黄斑病变16例(20只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6例(6只眼),黄斑区小分枝静脉阻塞2例(4只眼)所引起的持续性黄斑水肿行激光治疗后3个月水肿患者,年龄在50~70岁之间,中心视力低于0.2,行得宝松注射液2mg+1%利多卡因0.1ml震摇片刻球后注射.OCT监测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结果(1)黄斑水肿明显减轻,第7天平均厚度减幅达30.3%,第30天减幅达34.1%,第90天减幅为36.5%.(2)视力提高>2行8只眼,视力提高<2行19只眼,视力无变化3只眼.(3)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4)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得宝松是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一种复方制剂,OCT证实了得宝松在治疗传统激光光凝无效的糖尿病黄斑水肿及静脉阻塞所致弥漫性黄斑水肿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作者:夏建平;张丰菊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比较成人近视眼患者不同验光方法球镜屈光度、柱镜屈光度和散光轴位的差异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首先分别对成人近视眼患者100例(200只眼)进行自然瞳孔电脑验光、散瞳电脑验光、视网膜检影及主观屈光的检查,其中男性36例(72只眼),女性64例(128只眼);年龄18~47岁,平均24.7岁;然后,分为三组:组Ⅰ(按视网膜检影屈光度):组Ⅰ a≤6.0D,144只眼,组Ⅰ b>6.0D,56只眼;组Ⅱ(按年龄)组Ⅱa<25岁,132只眼,组Ⅱb≥26岁,68只眼;组Ⅲ(按性别)组Ⅲa男性,72只眼,组Ⅲb女性,128只眼.后,比较不同种验光方法球镜、柱镜和散光轴位的差别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四种验光获得的球镜、柱镜屈光度和散光轴位均值分别为:自然瞳孔电脑验光(-6.29±2.57)D、(-1.12±0.76)D、(121.32±74.45)°;散瞳电脑验光(-5.78±2.54)D、(-1.15±0.79)D、(98.61±78.03)°;视网膜检影(-6.02±2.59)D、(-1.18±0.65)D、(123.81±72.78)°;主观屈光:(-6.18±2.57)D、(-1.06±0.64)D、(129.94±73.87)°.四种条件下球镜屈光度均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自然瞳孔条件下的球镜屈光度高于散瞳的球镜屈光度,整体视网膜检影高于散瞳电脑验光.屈光度高近视组与屈光度低近视组,在年龄相同的条件下,小瞳的整体球镜明显高于散瞳后球镜;在年龄不同的条件下,年小组这种差异明显高于年长组;在对各干扰因素的分析中,瞳孔状态是影响球镜屈光度的主要因素,年龄越小、屈光度越高影响也越大.对柱镜屈光度比较,柱镜屈光度也受瞳孔的影响.在年龄高与年龄低组,球镜屈光度相同的条件下,前者的整体散光度散瞳条件下高于自然瞳孔,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组整体散光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于散光轴位的比较,视网膜检影与主观屈光检查、散瞳电脑验光与自然瞳孔电脑验光整体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视网膜检影与散瞳电脑验光、主观屈光检查与自然瞳孔电脑验光整体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种差异与年龄、性别和屈光度无关.结论不同验光方法所获得的整体球镜屈光度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受瞳孔大小、年龄和屈光度的影响,自然瞳孔条件下的屈光度高于散瞳后屈光度,年龄小、屈光度高差异显著,而性别间验光比较并无差异;除年龄大的整体柱镜屈光度在散瞳条件下高于自然瞳孔,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极小,这种差异与调节、晶状体和玻璃体等因素有关.散光轴位小的差异是验光方法的进位差异造成的.
作者:孙玉敏;李莹;金玉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单手与双手两种技术的冷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02例128眼按核硬度分为A、B两组,A组为Ⅲ级核64眼,B组为Ⅳ级核64眼,A、B各组随机分两组,即A1、A2、B1、B2.A1、B1组行双手冷超声乳化术,A2、B2组行单手冷超声乳化术,每组术前、术后1天、3天、7天、1月、3月检查视力,眼压,角膜及前房反应,中央区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结果术后裸眼视力大于或等于0.5:A1组31眼(96.8%),A2组30眼(93.6%),B1组28眼(87.5%),B2组29眼(90.6%);术后1天,A1、A2组角膜均透明,无后弹力层皱褶,B1组3眼(9.4%)、B2组4眼(12.5%)出现角膜细线状后弹力层皱褶,3天以后全部消退,前房基本未见炎症反应.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在术后随访期内,组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平均超声能量组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双手冷超声乳化技术作为一种更新的白内障手术方式同单手冷超声乳化技术一样,使用了更小的超声能量,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小,术后反应轻,恢复快,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段智博;刘新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总结眼外肌肥大的病因,并对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对249例CT或MRI检查显示眼外肌肥大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病因进行分析和分类.结果炎症、血管畸形、肿瘤、感染、外伤等皆可是眼外肌肥大的病因.导致眼外肌肥大的疾病按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眶炎性假瘤、颈动脉海绵窦瘘、眶蜂窝织炎、转移性肿瘤、静脉曲张、眶骨骨折等.甲状腺相关眼病的眼外肌肥大以肌腹肥大为主,肌腱止点一般正常.炎性假瘤受累肌肉呈不规则增粗,边缘模糊,病变大多累及肌肉的止点.颈动脉海绵窦瘘通常为单眼眼外肌呈弥漫梭形肥厚.结论影像学检查包括CT和MRI扫描能够揭示眼外肌肥大的病因特征,并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
作者:金亚明;王育文;王鹏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Graves病(简称GD)又称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是一种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临床表现以甲状腺肿大和高代谢症候群为主,常伴有突眼症状.我们曾误诊1例,本例患者以单眼突出为主,不伴有甲亢症状,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崔艳文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先证者Ⅲ16女39岁因外院发现双眼青光眼2年余,药物治疗眼压控制不满意,为进一步治疗于2003年初收入我院.入院查体发现,佳矫正视力:右眼0.12,左眼1.0;右眼睫状充血(+),左眼无充血;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清,前房角镜检查双眼均可见全部小梁网、巩膜突及部分睫状体带,右眼小梁网表面可见色素沉着,双眼人射角>30°.右瞳孔直径4mm,对光反射迟钝,左瞳孔直径2.5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视乳头边界清晰,右C/D约0.9,血管呈屈膝状,左C/D约0.3.右眼压40mmHg,左眼压13mmHg(入院前双眼曾用噻吗心安眼水).右眼中央视野检查可见旁中心暗点和弓形暗点,周边视野明显缩小,左眼视野基本正常.
作者:高健铭;睢瑞芳;董莉莉;韩芷敏;刘小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Graves眼病患者眼眶脂肪细胞中TSHr的表达.方法应用RT-PCR技术对8例Graves眼病患者、8例无甲亢和眼部免疫性炎症因其他病变需行眼球摘除的病人的眼眶脂肪细胞中的TSHr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Graves眼病患者眼眶脂肪细胞中可检测到较强的TSHrmRNA表达,而正常对照组眼眶脂肪细胞中仅见较弱的TSHr mRNA表达,其表达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这些结果支持TSHr是甲状腺、眼眶共享抗原之假说.
作者:何剑峰;吴中耀;杨华胜;颜建华;王莉菲 刊期: 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