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后眼内炎的研究进展

童晓维;赵培泉

关键词:超声乳化仪, 白内障手术, 吸出, 术后视力恢复, 并发症, 超声乳化术, 医生, 手术设备, 生活水平, 人工晶体, 工作效率, 小切口, 无缝线, 囊袋内, 大发展, 质量, 应用, 设计, 美国, 控制
摘要:自从20世纪60年代美国医生Chales D.Kelman[1]设计了超声乳化仪以来,手术设备和技巧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尤其是近十年来,新型超声乳化仪的诞生,囊袋内超声乳化、小切口、无缝线等技术的发明,以及新型人工晶体的应用,使白内障手术表现为术后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因此,超声乳化术已成为白内障手术的首选;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生活和工作效率及节奏的加快,人门对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的质量和速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有效控制并发症并获取佳视力是病人也是医生的终要求.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规律及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静脉血糖化血红蛋白AIC(HbAIC)的关系.方法:正常对照组30例(30眼),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病人84例(107眼)并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M无DR)、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Ⅰ、Ⅱ、Ⅲ、Ⅳ期(DRⅠ、Ⅱ、Ⅲ、Ⅳ期)5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OCT)测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6mm直径区域视网膜厚度,以地形图分9区显示.对各组间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进行比较.观察糖尿病病人黄斑区荧光素渗漏与视网膜厚度变化关系;对黄斑中心凹1mm直径范围视网膜厚度与HbAIC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正常人黄斑中心凹1mm直径区域视网膜厚度为(168±17)μm,糖尿病病人各组相应区域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79±16)μm、(205±34)μm、(217±43)μm、(291±96)μm、(408±117)μm.DRⅠ、Ⅱ期间视网膜厚度无显著性差异(P>0.2),其余各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仅弥漫性荧光素渗漏时视网膜厚度显著增加(P<0.05),视网膜厚度与HbAIC无关.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已有增加,并随着病程的发展,视网膜厚度增加明显,但与HbAIC无关.

    作者:江双红;邢怡桥;喻长泰;余建洪;余运娴;郑红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吲哚青绿前囊膜染色在白色白内障连续环形撕囊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0.5%吲哚青绿溶液前囊膜染色在白色白内障环形撕囊术中提高前囊膜能见度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手术技巧.方法:共30例白色白内障患者接受了0.5%吲哚青绿溶液囊膜染色.采用前房气泡下染色法,27号钝针头抽取0.5%吲哚青绿溶液0.1ml,自辅助切口注入到前囊膜中央表面,留置30秒,平衡盐液置换出空气和多余染料,应用撕囊镊完成连续环形撕囊操作.结果:经0.5%吲哚青绿溶液染色后30例白色白内障的前囊膜呈现均匀的淡绿色,能见度显著提高,撕囊成功率96.7%.术后裂隙灯显微镜下未见染料颗粒残存,未见与染色有关的角膜内皮受损、虹膜炎及眼压升高等并发症.结论:0.5%吲哚青绿溶液前囊膜染色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白色白内障环形撕囊术中,但需注意吲哚青绿溶液的配置方法和撕囊操作技巧.

    作者:肖扬;王育红;王艳玲;向里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半导体激光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难治性青光眼

    目的:评价利用半导体激光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34例难治性青光眼患眼进行810nm半导体激光的透巩膜睫状体光凝,能量为1500~2250mW,时间为2秒,范围180°~270°,观察3~6个月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眼压为51mmHg±3.7mmHg(24~59mmHg),经过第一次治疗后的眼压是18mmHg±2.1mmHg(12~35mmHg)(P<0.01),后统计的眼压是17±1.6mmHg(13~31mmHg)(P<0.01).并发症主要是前房的炎症反应,在2W左右消失.结论:透巩膜半导体激光睫状体光凝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而且操作方便,患者痛苦小.

    作者:韩泉洪;惠延年;王琳;王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同视机训练的近期疗效观察

    本文通过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应用同视机训练,设立训练组与对照组对61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进行观察,训练组用同视机进行融合功能训练.经6月的观察表明,训练组眼球回退率有明显降低,融合功能恢复率和融合范围明显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我们认为应用同视机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的患者进行训练对减少眼球回退是有帮助的.

    作者:曾思明;赖云珍;陈琦;刘路宏;闫玉梅;黄朝晖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隐匿性巩膜破裂伤的诊断与治疗

    严重眼球钝挫伤导致后部巩膜破裂,由于球结膜及眼前段巩膜相对完整,直视检查不易发现伤口,临床上称为隐匿性巩膜破裂伤,容易造成漏诊.1998年1月至2000年1月,我院共收治隐匿性巩膜破裂伤26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伟;应良;原公强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对视网膜劈裂症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象(OCT)对视网膜劈裂症(R.S)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诊为视网膜劈裂症患者5例(9眼)行OCT,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及多焦ERG检查.结果:视网膜劈裂症的OCT图像表现为典型的黄斑区囊样改变,伴斜形成垂直的桥状组织相连;后极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之间分离,其间有桥状组织相连.结论:OCT显示视网膜劈裂症具有高度特异性,清晰地显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间分离,是一种新的客观检测方法.

    作者:曹玉丽;黄丽娜;古洵清;赵铁英;曾键;余宝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脉络膜黑色素瘤误诊1例

    脉络膜黑色素瘤是葡萄膜常见的恶性肿瘤,占葡萄膜黑色素瘤的85%,居第一位.尽管近年来对疑似葡萄膜黑色素瘤的病变已有更大的警惕,且有较完善的检查方法.但是在临床上漏诊和误诊仍在所难免,现将我科收治1例报告如下.

    作者:魏爱青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LASIK术中不成功角膜瓣的处理方法

    自1996年4月至2000年12月我院做LASIK手术时角膜瓣制作不成功者12例12眼.其中男7例7眼,女5例5眼,年龄18~28岁.原始屈光度:球镜-4.00~-7.50D,散光-0.25~1.50D.

    作者:程振英;李镜海;李艳;李荣;王彤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小梁切除术与巩膜咬切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疗效比较

    巩膜咬切术与小梁切除术均为抗青光眼的滤过性手术,两种手术的降压机理,手术适应症以及手术后处理基本相同.本院自1992年7月至2002年7月随机选择采用以上两种手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120例,168眼,其中小梁切除术46例,62眼,巩膜咬切术74例,106眼,现将随访1年至6年120例168眼青光眼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王洪梅;李欣;袁仲芳;陶祥臣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双眼抗青光眼术后出现恶性青光眼1例

    恶性青光眼由Von Graefe[1]1896年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它认为是一种继发性青光眼,其特点为浅前房和高眼压,通常发生于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其发生率为2%~4%,但双眼抗青光眼术后反复出现恶性青光眼病例报到不多见,我科曾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庆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角膜高度散光外伤性白内障的手术矫正

    目的:观察利用手术性散光矫正术前的角膜高度散光外伤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63例(63眼)伴角膜瘢痕高度散光的外伤性白内障,在角膜地形图检查指导下,选择屈率低的径线,切口长5.5~6.0mm,角膜缘后0.5~1mm的切线切口.切口加压缝合. 结果:平均散光:术前为3.75±0.62D.术后1周0.88±0.34D,1月0.94±0.27D,3月0.96±0.24D.1月后矫正视力≥0.5者占85.7%.结论:本方法明显降低术前角膜散光,术后视力恢复理想.

    作者:吴章友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三氟啦嗪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cAMP-PKA信号系统的影响

    目的:检测TFP对培养的豚鼠RPE细胞cAMP浓度和PKA活性的影响.探讨CaM被抑制时,与cAMP-PKA信号系统相关性及在RPE细胞增殖调控中的作用.从信号传导角度探讨TFP抑制RPE细胞迁移和增殖的机制.方法:1.应用125I-cAMP试剂盒,采用放免法测定10umol/L TFP作用不同时间RPE细胞内cAMP浓度的变化.2.应用液闪法测定10umol/L TFP作用不同时间后,RPE细胞PKA活性的变化.结果:1.TFP对豚鼠RPE细胞cAMP浓度的影响:统计结果表明,与对照组cAMP值(0.4109±0.0931pmol/50ul)相比,TFP作用5分钟内即引起cAMP快速的升高达(0.8051±0.553pmol/50ul)(P<0.01),直到3小时仍维持较高的水平(0.7285±0.0294pmol50ul)(P<0.05).2.TFP对豚鼠RPE细胞PKA活性的影响:统计结果表明,与对照组PKA活性值(45.573±2.41cpm/mg protiein)相比,TFP作用5min内即引起PKA活性快速上升达(135.65±1.81cpm/nmg.protein)(P<0.01),直至3h仍维持较高水平(65.95±5.01cpm/mg.protein)(P<0.05).结论:1.在TFP抑制RPE细胞增殖过程中,cAMP-PKA信号系统呈上调趋势.2.在RPE细胞增殖抑制过程中,Ca2+-CaM系统与cAMP-PKA信号系统存在着拮抗关系.3.在TFP引起cAMP升高过程中,PDE失活起主导作用.

    作者:陈珺;洪晶;吴景天;牛庆飞;金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人工晶体取出术后真菌性眼内炎

    真菌性眼内炎是内眼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治疗棘手,预后差.我院成功治愈因人工晶体取出术后真菌感染一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那延奇;贾骥;崔立飞;盛晓捷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额肌麻痹致眉及上睑下垂的手术方法探讨

    治疗上睑下垂的常用手术,如额肌悬吊术、提上睑肌缩短术等,仅适合于提上睑肌功能减退、额肌功能正常的患者.但对于提上睑肌功能正常而额肌运动功能丧失所致眉及上睑重度下垂的患者,上述方法则不适合,我们认为较合适的手术方法为抬高眉弓术[1]或眉毛骨膜固定术[2].近期我科收治一例此类患者,因其病情较特殊,我们在手术方法上略有改进,效果较理想,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丽煊;戴树松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丝裂霉素C在泪囊鼻腔吻合术中应用的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MMC)在泪囊鼻腔吻合术(Dacryocystorhinostomy,DCR)中的疗效,为提高DCR手术的远期疗效寻找一种有效的辅助措施.方法:84例(92眼)泪道阻塞患者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DCR手术,而治疗组在常规DCR术中用含0.02%MMC的棉片置骨切孔区鼻粘膜和泪囊粘膜上5分钟.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6.25±7.24月(3~70月),治疗组48眼中46泪道冲洗通畅,对照组44眼中35眼泪道冲洗通畅,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二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47,log-rank test).没有手术并发症.结论:在DCR手术中应用MMC是一种能提高远期疗效的安全有效的辅助措施.

    作者:游逸安;方春庭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超声乳化术中小瞳孔白内障虹膜环形切除

    目的:探讨内源性及外源性葡萄膜炎导致的粘连性小瞳孔白内障更有效的手术治疗措施.方法:对124例136眼小瞳孔白内障患者施行虹膜环形切除,再行超声乳化吸出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随访1~6月.结果:术后视力均有提高,裸眼视力>0.8者14眼,占10.3%;>0.5者56眼,占41.2%;>0.25者66眼,占48.5%.瞳孔均圆或椭圆,术后葡萄膜炎复发9眼,2眼术后出现明显瞳孔区渗出,并形成纤维膜,术后角膜水肿3例.结论:此方法能使小瞳孔开大到一定程度,有利于实施超声乳化吸出白内障,且瞳孔括约肌不受损伤,避免术后眩光,可获良好的视力,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

    作者:马瑛娜;刘平;高维奇;张红;于旭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翼状胬肉切除结膜移植联合术后90Sr照射的疗效观察

    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表疾病,手术后较高的复发率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难题.为此,我们在行翼状胬肉切除及游离结膜移植术后的基础上采用90Sr敷贴器一次性照射,通过综合方法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骆荣江;徐小平;廖文雄;皮柳萍;张汉承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的临床特征

    目的:总结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患者的眼底改变,治疗效果和佳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总结213例(321眼)临床诊断为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并住院治疗的临床资料和部分患者随访结果.结果:玻璃体积血211眼(65.7%),血管白鞘190眼(59.2%),视网膜新生血管126眼(35.2%),视网膜脱离89眼(27.7%),黄斑水肿48眼,占15%.经过各种治疗后,平均视力提高0.12.结论:本病眼底表现复杂,以玻璃体出血,血管白鞘和视网膜出血为多见.积极的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视力,适合手术治疗的患者可尽早手术.

    作者:易长贤;谢媛媛;欧杰雄;于强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新鲜羊膜联合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复发蚕蚀性角膜溃疡

    目的:探讨羊膜作为免疫隔离带防治蚕蚀性角膜溃疡复发的可能性.方法:共12例12眼复发性蚕蚀性角膜溃疡.男性4例4只眼,女性8例8只眼.年龄26~51岁,平均41±3岁.对11例11眼复发性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再次施行板层角膜移植术时联合切除病灶临近球结膜和施行新鲜羊膜移植术.对1例1眼因复发的角膜溃疡使全角膜前层溃烂而行全角膜面和临近球结膜区的羊膜移植术.结果:随访12~29月,平均23±6月.所有病例在接受羊膜移植前的平均复发频率为板层角膜移植术后1~7个月(平均3±2月).9/12眼在板层角膜移植联合羊膜移植后随访期内没有复发.2/12眼术后11月再次复发.羊膜移植术后大约3月后可见有细微的新生血管开始长入羊膜,羊膜和周围的结膜几乎很难分辨,仅在移植的交界处可依稀见到相接的痕迹.1例全角膜表面羊膜移植者在术后1个月发生角膜表面羊膜植片的融解,新生血管随之长入角膜.结论:羊膜移植联合病灶临近球结膜切除和板层角膜移植可以推迟蚕蚀性角膜溃疡的复发时间,降低其复发频率.这除了和其减轻炎症的作用有关外,可能还与其免疫隔离的作用密切有关.本研究结论尚有待严格意义上的大样本临床对比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作者:周世有;陈家祺;陈龙山;肖惠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血液透析感染致全眼球炎1例

    患者女48岁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于2001年9月6日在我院泌尿外科行颈内静脉插管术,血液透析治疗.血液透析期间,患者反复出现高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怀疑为颈内插管感染引起.于2001年9月26日在插管处抽血行血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5天后结果证实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

    作者:李玉珍;魏锐利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