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滨;董映;张惠成;徐永宁
目的:探讨眼眶横纹肌肉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年间收治的26例原发性眼眶横纹肌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25例有眶内占位病变及炎症体征,如眼球突出、眶部肿块、眼睑及结膜充血水肿、眼球运动受限等.B超、彩色多谱勒超声、CT、X线等影像学检查提示眶内占位病变.结论:影像学检查可提供定性、定位诊断,治疗方法为手术、化学治疗及放射治疗相结合.
作者:李玉皓;宋国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双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92例双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病率,玻璃体病变,屈光状态,视网膜裂孔形态、数目、分布,膜分级,手术方法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双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病率为12.54%,双眼视网膜脱离患者中69.57%为30岁以内青少年,92例双眼视网膜脱离中81例为近视眼,双眼视网膜脱离之裂孔形态以圆孔为主,在数量、分布上双眼高度对称,手术成功率与膜分级关系密切.结论:提示近视是双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的重要因素,强调对青少年视网膜脱离双眼检查及定期随访的必要性.
作者:吴士举;吴迺川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全氟己基正辛烷(F6H8)对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方法: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8例8只眼,行标准三切口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及F6H8填充术,随访3月以上.结果:F6H8注入及取出方便,术中能顺利展平视网膜,促使视网膜复位.晶体后囊后出现白色碎屑样物质沉着,取出F6H8后可逐步消退.术后1月,8例中仅2例视网膜仍保持平伏,其余病人均发现上方视网膜脱离,并有视网膜新裂孔产生.术后36~58天取出F6H8.结论:F6H8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眼内液体操作工具,但对视网膜具有一定的机械毒性和化学毒性,目前尚不能用于眼内长期填充.
作者:吕林;丁小燕;李春芳;李永浩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患者唐××女性47岁2岁时右眼患角膜溃疡;7岁时形成右眼角膜葡萄肿,无眼外伤史.
作者:邹红兵;范远福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评价长期单侧上斜肌麻痹病人下斜肌断腱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研究44例单侧上斜肌麻痹病人均行下斜肌断腱术,随访1~6年,平均年龄9.9岁(范围4.5~42岁),所有病人有长期单侧上斜肌麻痹伴同侧下斜肌功能过强,术前和术后垂直斜视度,再手术率和症状减轻情况.结果:术后平均垂直斜视减少6~15.8△,88.64%病人术后满意,明显欠矫需再手术5例占11.36%,2例配三棱镜,无一例过矫,再手术病人选择对侧眼下直肌后徙术.结论:下斜肌断腱术对治疗单侧上斜肌麻痹是安全、有效的术式.
作者:袁乃芬;赵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评价ICGA引导激光治疗AMD的疗效.方法:本组27例(30只眼)AMD患者.根据FFA、ICGA的结果,对不同的AMD患者采取不同的方法:(1)黄斑区有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形成及渗漏点,采取拱环外直接光凝;(2)新生血管广泛合并有视网膜水肿者,用格栅状光凝;(3)可见明显滋养血管的,则直接光凝,封闭该血管.结果:随访3~10个月:(1)显效4例占18.6%,视力提高0.4~0.8,黄斑区CNV消失(早期AMD患者);(2)有效10例占37%,视力提高0.15~0.3,眼底黄斑部CNV基本消失或有明显减轻;(3)无变化有10例占37%,视力在0.01~0.1,眼底CNV变化不明显;(4)退步有2例占7.4%,视力由0.1下降到指数/眼前,CNV增加,伴有视网膜水肿.结论:(1)ICGA能发现FFA中不能显示的滋养血管,直接光凝滋养血管,就可治疗黄斑下的新生血管膜.(2)在出血或渗出遮盖的情况下,ICGA检查,则能早期发现隐匿性CNV.(3)本组27例,均是根据FFA和ICGA结果进行激光治疗,总有效率达55.6%.病程短者较病程长者效果好.
作者:杜立芳;喻长泰;巩立青;余运娴;朱研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弱视是较为常见的儿童眼病,是一种视觉功能的发育紊乱,仅发生在视觉尚未成熟的幼儿期,常伴有斜视和屈光不正.
作者:付玲玲;聂新焕;王星谨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近年来,在角膜上开展了不少手术,无论是何种手术,对角膜神经都是一种损伤.由于切口部位、范围、深浅和手术方法不同,其损伤程度也有差异.
作者:陈建苏;徐锦堂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垂直性斜视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探讨这类患者的病因、诊断特点、手术的时机和术式的选择.方法:根据术前诊断分别采取斜肌断腱、斜肌断腱联合水平肌肉手术、下直肌缩短联合水平肌肉手术、水平肌肉移位联合水平肌肉手术等手术方式.结果:所有患者均为一次手术成功获得了正位.大部分患者恢复了立体视.结论:对于垂直性斜视患者要诊断准确,正确选择手术术式和早期治疗.
作者:刘克高;张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患者男22岁因发现右上眼睑肿物12年入院.12年前,无明显诱因右眼睑皮下出现硬结样肿物,不伴疼痛、不红肿,皮肤无溃疡,视力无下降.
作者:邓娟;夏小平;李群英;戚朝秀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泪囊乳头状细胞癌在临床上罕见,其后果严重.我科今年在行泪囊鼻腔吻合术时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秀云;樊颖;杨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是眼科急症之一.人们用血管扩张剂、吸氧、抗凝剂、静脉溶栓疗法等促使阻塞血管再通.但预后仍不理想.
作者:陈滨;董映;张惠成;徐永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ex Keratitis-HSK)尤其角膜大疱期,以往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多次反复发病,久治不愈,当炎症消退,溃疡愈合后,多残留不同程度的角膜疤痕和新生血管,严重危害视力.
作者:侯延京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患者女31岁教师自幼双眼高度近视,1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生双眼胀痛,无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眼压,右眼22.29mmHg,左眼48mmHg.诊断为左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作者:施雪涛;雷世学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了2例继发于双眼复视的眼睑痉挛.参阅有关文献[1~3],未见类似特征的病例报道,现报告如下.
作者:尹忠贵;匡大立;吴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眼球爆炸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20只眼)眼球爆炸伤的病例施行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其适应症为异物及混浊斑块主要在角膜组织的中浅层、深层基本透明或深层混浊斑块不处在角膜中央的病例.结果:20例病人术后全部眼部刺激症状缓解,18例植片透明,17例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板层角膜移植是治疗眼球爆炸伤的有效方法,适用于爆炸伤所致的角膜中浅层异物及斑块状混浊.
作者:张月琴;王丽娅;王印其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评价泪然(Tear NatuarleⅡTN-Ⅱ)和潇莱威(Celluvisc)滴眼液在LASIK术后泪膜恢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观察行LASIK治疗的363只眼,根据术后用药不同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148眼)、泪然组(78眼)、潇莱威组(137眼).观察指标包括术前、术后一日、一周、一月的干眼症状、荧光素(F1)和虎红(Rb)染色、BUT、Schirmer'sⅠ试验.比较三组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术后一周时,TN-Ⅱ组与Celluvisc组干涩症状均较对照组轻(P<0.05),余时间点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异物感各时间点三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一日,TN-Ⅱ组、Celluvisc组烧灼感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一周,TN-Ⅱ组烧灼症状较对照组明显轻(P<0.05),与Celluvisc组无差异.余时间点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时间点三组间Rb染色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一月时,TN-Ⅱ组角膜F1点状染色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余时间点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一周、一月时,三组BUT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一月时,Celluvisc组BUT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一周时,TN-Ⅱ组Schirmer'sⅠ试验结果较对照组高,与Celluvisc组无显著差异.余时间点三组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泪然和潇莱威滴眼液可促进LASIK术后泪膜的恢复.
作者:吴君舒;杨斌;王铮;黄国富;许宗利;褟俭环;李春满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视网膜缺血性病变是一种严重的眼内病变,常伴有眼内新生血管形成,可导致严重的眼内并发症,如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和眼内出血等.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视网膜缺血性病变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王惕;韩丽荣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羊膜移植在兔眼非穿透性滤过手术中的抗瘢痕化作用及其毒副作用.方法:选取新西兰白兔15只,双眼行非穿透性滤过手术,术中随机选取一眼联合羊膜移植.术后观察术眼眼内反应、滤过泡形态和功能,并行角膜内皮活性染色、眼球组织切片及滤过区组织学检查.结果:实验组术后第10天时,全部术眼可见弥散隆起的滤过泡,第14天时,滤过泡存留有6眼;对照组术后5~7天开始出现滤过区局限,第10天时仅有3眼存留滤过泡,第14天仅有1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组织学检查显示滤过区纤维组织形成少,但局部有炎症细胞浸润.对照组滤过区见大量纤维瘢痕组织形成.所有术眼前房反应轻微,角膜内皮活性染色及眼球组织切片未见异常.结论:羊膜组织对兔眼非穿透性滤过手术有抗瘢痕形成作用,且对兔眼组织无毒副反应.
作者:冀建平;张秀兰;叶天才;高艺;马翔;郑湖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高龄老年患者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对80岁以上高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8例(95眼)分别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及术后3个月进行角膜内皮照相并分析其形态定量指标.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率减少,平均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增大,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龄老年患者角膜内皮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产生的损伤敏感,术前应常规作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术中应避免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
作者:黄永盛;郑丹莹;李兵;李芙蓉;张振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