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PA预防人工晶体术后晶体前膜的临床研究

张春侠;于军;董倩

关键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预防, 人工晶体, 纤维膜
摘要:目的:研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预防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晶体前膜的可行性,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将55例(眼)复杂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t~PA组和空白对照组.t-PA组于手术结束时立即前房内注入t-PA5μg.对比观察术后情况.结果:t-PA组术后纤维渗出轻,两组术后不同时间膜形成严重程度的统计学分析P<0.05.结论:在白内障手术结束时立即前房内注射5μg的t-PA对于预防术后晶体前膜是安全有效的.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干燥性角结膜炎的治疗进展

    干燥性角结膜炎(keratoconjunctivitis sicca,KCS)亦称干眼症(dryeye syndrome,xerophthami-a)是指由眼部和/或全身多种原因所引起的眼部腺细胞分泌减少所造成结膜和/或角结膜上皮不能维持正常功能的眼病.

    作者:潘以方;王冰鸿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氪黄激光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

    目的:探讨氪黄激光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48例(210眼)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进行氪黄激光局部或格栅状光凝治疗.同时选择同期内采用药物治疗的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共43例(61眼)作为对照组,按病程分为≤6个月和>6个月两组病例,随访一年,观察光凝后不同时期视力及黄斑水肿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光凝组治疗后视力提高者91眼(43.33%),不变者114眼(54.29%),下降者5眼(2.38%);黄斑水肿完全消退者90眼(42.86%),部分消退者101眼(48.09%),不变者14眼(6.67%),加重者5眼(2.38%).对照组治疗后视力提高者1眼(1.64%),不变者19眼(31.15%),下降者41眼(67.21%);黄斑水肿完全消退者0眼(0%),部分消退者4眼(6.56%),不变者24眼(39.34%),加重者33眼(54.10%).两组间相比,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光凝组中,病程≤6个月组,光凝后视力提高者69眼(51.49%),其中1个月时视力提高者57眼(82.61%),3个月时视力提高者67眼(97.10%);而病程>6个月的患者,光凝后视力提高者22眼(28.95%),其中1个月时视力提高者5眼(22.73%),3个月时视力提高者11眼(50.00%).两组间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病程≤6个月组,光凝后黄斑水肿完全消退者68眼(50.49%);而病程>6个月的患者,光凝后黄斑水肿完全消退者22眼(29.20%).两组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氪黄激光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疗效显著,其疗效与病程有关,早期治疗效果更好.

    作者:董卫红;毕宏生;王兴荣;刘力;卢秀珍;袁明俊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CANON-STAAR注入式植入折叠人工晶体手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CANON-STAAR注入式植入可折叠人工晶体手术的临床效果,寻找容易植入效果更好的折叠人工晶体.方法:对90例(100只眼)白内障患者行颞侧巩膜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CANON-ATAAR注入器植入的可折叠人工晶体手术,观察其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术后人工晶体在囊袋内的位置.结果:100只眼术中均能顺利的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0.5者74眼(82.2%),所有人工晶体均能位于囊袋内,未发生后囊膜皱褶.结论:注入式植入人工晶体实现真正的小切口作用,术后损伤小、恢复快、炎症轻.

    作者:乔光;张未来;张勇;张昊;王玲;夏旭霞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屈光不正患者的异常双眼视功能情况分析处理

    目的:探讨屈光不正患者视觉不适的异常双眼视功能情况.方法:用综合验光仪规范主觉验光,用Von Gvafe法测远近水平隐斜,检测1999年2月-2001年12月门诊43例屈光不正患者的双眼视功能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视功能异常如辐辏不足21例、散开不足3例,予视觉训练治疗;辐辏过度18例、散开过度2例,采用近距正镜附加,予渐进多焦点镜矫正.结论:对屈光不正患者视觉不适,行视功能检查,综合评价.提出完善的医学验光应该是规范主觉验光基础上结合双眼视功能情况来决定屈光不正处方.

    作者:刘惠娟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角膜Bowman's层功能的研究

    目的:了解Bowman's层在角膜组织中的功能.方法:通过对一组近视患者在Lasik术前、术后和一组青光眼患者在高眼压和正常眼压时角膜前后表面曲率的测量,来了解Bowman's层完整和受损的情况下,眼内压升高是否会引起角膜形态的改变.通过对Bowman's层部分缺损的眼角膜厚度及Haze程度的观察,了解Bowman's层对保持角膜透明性的作用.结果:Bowman's层完整时,眼内压升高,不引起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增加,Bowman's层缺损时,眼内压升高会使角膜向前膨隆.Bowman's层缺损会引起角膜雾浊,Haze形成.结论:Bowman's层对于保持角膜的抗张力,维护角膜形态或曲率,保护角膜及内眼组织免受紫外线的损害,维持角膜伤口的良好愈合,保证角膜的透明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杜之渝;郑晴;张大勇;郭红;陈曜;尹宏民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进展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小儿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大约每18000~130000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个发病[1].

    作者:朱曼;范先群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Mobius综合征1例

    Mobius综合症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国内罕有报道,我院治疗一例,报告如下.

    作者:鞠宏;陈霞;赵堪兴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眶颅穿通木质异物1例

    患者程××男 26岁住院号 0108647 2001年12月18日作业中不慎被树枝扎伤左眼眶内侧.伤后在当地职工医院给予清创缝合.

    作者:孙忠伟;娜仁;刘玲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迟发性晶体过敏性眼内炎1例

    患者男67岁因右眼反复红疼伴同侧头病1月余.患者于1个月前突发右眼疼痛伴上、下脸红肿及同侧头痛.

    作者:李文生;张远平;赵学英;赖平红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患者女 71岁因左眼肿胀疼痛4年,伴视物不见7天,于1998年11月10日入院.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红、分泌物增多,无眼痛及视力下降.

    作者:张彩霞;魏锐利;蔡季平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眼眶骨内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是常见的皮肤囊性病变之一,局限于眶内者较少见,而发生于骨内者更为罕见.我科三十余年来仅发现二例表皮样囊肿发生于眶内骨骼内,现报告如下.

    作者:潘叶;宋国祥;何彦津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睑缘色素痣的手术方法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91例睑缘色素痣的病理分型及手术方法. 方法:根据痣所在睑缘的位置大小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仅位于睑缘不累及皮肤者切除后烧灼止血,累及皮肤者将皮肤潜行分离后缝合或移行皮瓣修复,局部皮肤不足时可将痣分次切除或行游离植皮,累及睑结膜者可做保留结膜面病变的部分切除或移行结膜.睑板瓣修复,位于泪小点附近的痣切除可在硬膜外管插入下保护泪点;切除标本作石蜡包埋切片,光镜检查.结果:91例创面术后3月均无明显瘢痕且未见复发病历,病理检查结果为皮内痣75例(占82.4%),混合痣13例(占14.4%),分裂痣3例(占3.3%).结论:睑缘痣以皮内痣多见,手术切除要注意技巧以维持睑缘的正常外形,因皮内痣多不恶变,切除时为求美观可部分保留.

    作者:赵素焱;赵光喜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眼睑皮肤混合瘤2例

    眼睑皮肤混合瘤少见,我科眼病理室1975年~2001年发现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少章;袁洪峰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脉络膜骨瘤1例

    脉络膜骨瘤(Chomid Osteoma)是脉络膜良性肿瘤,可能是由发展为骨骼的胚胎组织迷路于脉络膜所致,又称脉络膜骨性迷芽瘤.1978年Gass首次报告[1],国内虽有散在报道比较少见,现观察一例典型病人整理报道如下:

    作者:徐杰;宋鄂;张晓利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视杆细胞单色视病1例

    视杆细胞单色视病(Rod monochromatism)是常见的锥体细胞丧失的疾病[1],在临床过程中,往往会遗漏这类疾病的诊断.我们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赖宗白;姜茹欣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PRK和LASIK对非接触眼压计测量值的影响

    目的:研究PRK和LASIK手术前后非接触眼压计(NCT)测量值的改变及其与切削深度的相关性.方法:对不同屈光度患者673只眼(PRK 325眼、LASIK 348眼)术前、术后3、6、12个月的眼压、角膜厚度及切削深度,应用统计学方法检验,并对眼压改变值与术中角膜切削深度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角膜厚度随屈光度增加而变薄,LASIK组大于PRK组:NCT测量值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LASIK组与PRK组差异无显著性.术后一年眼压下降值与术中角膜切削深度存在统计学上的相关性:PRK组r=0.2856,LASIK组r=0.2538.结论:PRK和LASIK术后NCT测量结果下降,角膜变薄是其主要原因.

    作者:聂庆珠;高殿文;盖春柳;陈立忠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超高倍显微诊断系统镜检检测沙眼衣原体

    目的:发现新的检测沙眼衣原体的方法.方法:利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超高倍显微诊断系统镜检检测15例结膜炎患者的沙眼衣原体.结果:两者皆阳性5例;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阳性,超高倍显微诊断系统镜检阴性1例;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阴性,超高倍显微诊断系统镜检阳性2例,两者皆阴性7例.卡方检验两个检测方法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实验证明两个方法均能很好的检测沙眼衣原体.超高倍显微诊断系统镜检较快速直观,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能定量,并能评估疗效指导治疗.

    作者:吴年浪;张红仿;张惠成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纯自体角膜上皮移植治疗翼状胬肉

    我院自1999年5月采用纯自体角膜上皮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2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张一凡;李穗苓;杨冬妮;范春晖;郭硕;傅婕;杨世琳;张兰;李英;曲灿云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美国视光学专业简介

    美国视学学专业起于1880年左右.1901年Minnesota州颁布了关于视学行医规则的第一个立法.

    作者:周铁虹;李洪阳;王雅文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临床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视功能变化探讨

    目的:探讨临床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黄斑区视功能变化问题.方法:采用三种视功能检查方法(视网膜电流图振荡电位OPs;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静态视野SVF),对31例(62眼)内科确诊为Ⅱ型糖尿病,病程在5年以内,眼底无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前期病人进行检测分析,并与正常组作对照.结果:视风膜电流图中OPs的振幅、静态视野的视敏度和缺损值与正常人有显著性差异;OPs的潜伏期及VEP的振幅和潜伏期与正常人无差异性.结论:临床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开始受损部位是在黄斑以外网膜,黄斑区视功能的下降可能在其后.

    作者:杨灵萍;卢奕峰;朱金虎;李元元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