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生;唐东润
摘要:目的:评价唯地息用于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1例干眼症患者随机分为唯地息治疗组(52例75眼)及素高捷疗对照组(49例70眼),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有34眼显效占45%,41眼好转占55%,总有效率100%;对照组23眼显效占33%,47眼好转占67%,总有效率100%.两组显效率与好转率无显著差异.治疗组有2例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有6例发生不良反应,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存在差异.结论:唯地息凝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人工泪液制剂.
作者:龚岚;胡麒;符丽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摘要: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的临床特点和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对确诊为高度近视性黄班出血的28例32眼分别作视力、矫正视力、眼前节、眼底、A/B超、眼底彩照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cein angiography,FFA)等检查,给予中西药物治疗,随访观察2~26个月(平均16个月).结果:经FFA检查32眼中28眼(87.5%)为单纯型黄斑出血,其中25眼(89.3%)伴有漆裂样纹.出血经治疗多在15天至2个月吸收;另外4眼FFA显示为脉络膜新生血管出血,终均因反复出血,后巩膜葡萄肿和脉络膜萎缩而预后较差.结论: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分单纯型和脉络膜新生血管型,前者出血吸收快,后者反复出血严重损害中心视力而预后不良.
作者:黄娟;陈振谦;何秀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一、引言差异显示(差显,Differential Display,DD)技术是1992年由Peng Liang等构建的寻找和分离不同种细胞以及同种细胞在不同环境中基因表达差异的方法[1].该方法的出现为寻找致病基因以及各种差异基因提供了便捷的途径.7年间,该技术迅速发展、完备,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技术被应用于医学各科和生物学等各领域的基础研究中.高级生物拥有约10万个不同的基因,而单个细胞只表达其中的15%.哪些基因表达能决定其整个生命进程,包括发育、分化、应激、细胞周期调节、老化和细胞程序性死亡等.各种疾病的病理学改变都可能是单基因突变或是多基因作用的结果,这些都导致基因表达的改变.
作者:孙岩秀;孙慧敏;袁佳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女 54岁左眼眶内毗部红肿、发现硬结1个月,局部症状加重伴视力减退1周,于2000年2月9日人院.1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左眼眶内毗部皮肤红肿,同时泪溢.曾诊断为泪囊炎给予青霉素及甲硝唑治疗.病情逐渐加重而来我院.两年前有尿频、尿急症状,未曾诊治.入院后查体:全身一般情况尚可,左颌下淋巴结肿大(约0.5cm×0.5cm),无压痛,不活动.心肺正常,腹软,未触及肝、脾.视力:右眼1.0,左眼眼前手动.左眼内毗及周围皮肤红肿,皮下可触及边界不清、较硬的肿物.眼球明显向外移位,眼球各方向运动受限.球结膜充血、水肿,角膜透明,瞳孔光反射存在.左眼视乳头水肿、边界不清,黄斑区中心凹反光弥散.
作者:张清生;唐东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摘要:目的:探讨分离视网膜感光细胞的方法.方法:采用0.25%胰酶(视网膜感光细胞面朝下法)和2.5%胰酶+0.2%胶原酶+0.4%EDTA的消化液(视网膜感光细胞面朝上法)酶分层消化法分离获取纯视网膜感光细胞.结果:酶分层消化法可分离获取纯视网膜感光细胞.结论:酶分层消化法是一种可靠、费用廉价的获取纯视网膜感光细胞的新方法.
作者:唐仕波;林少芬;罗燕;郑湖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眼后段球内异物B型超声图像特征与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48例(48眼)眼后段球内异物B型超声图像,并采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异物摘除.结果:根据B型超声图像特征分四型,异物摘除率为97.9%.结论:B超诊断眼后段球内异物快速、简便、无创伤、可重复.对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雷春灵;朱赛林;郝安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为尝试体外培养角膜上皮组织移植的方法,以治疗角膜表层疾患,我们以脱水保存的同种或异种浅层角膜基质片作为载体,通过体外培养同基因角膜缘上皮细胞,使其在体外形成近乎生理状态下的角膜上皮组织,再将其移植于损伤的角膜上.实验结果证实体外培养的角膜上皮组织与生理状态下的角膜上皮组织相近,动物移植透明愈合,并且未出现明显的移植排斥反应.
作者:吴静;徐锦堂;赵松滨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摘要:目的:研究后部眼球壁灰褐色隆起物--脉络膜血肿及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声像学表现,以便对其进行声像学鉴别诊断.方法:对FFA确诊为脉络膜血肿和手术病理证实为脉络膜黑色素瘤的17例患者B超检查所见,进行声像学分析.结果:9例脉络膜血肿患者,B超检查表现为:6例后极部球壁局限性增厚,随增益降低出现层间透声裂隙,增益越低透声裂隙越明显,裂隙中散在弱回声光点;3例病变范围大、隆起高,与浅层视网膜脱离相似,但其光带较厚,缺乏后运动,且膜下见细小弱回声光点.8例脉络膜黑色素瘤中5例表现为球壁半球形实性隆起物,3例为蘑菇形.肿物在声像图上均表现为前缘光滑锐利,内回声前方多而强,向后渐少而弱,见脉络膜凹陷及后方声影,3例蘑菇形肿物均见头部周围及附近视网膜浅层脱离.结论:脉络膜血肿与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声像学表现有明显差异.关健词:脉络膜血肿脉络膜黑色素瘤 B超检查
作者:李舒茵;郭希让;李建新;靳伟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摘要:目的:对比观察不同核处理手法在不同硬度晶体核乳化中的应用.方法:198例(222眼)白内障采用连续环形撕囊或开罐式截囊,分别采用蚀刻分割法和劈裂法,在囊袋内或虹膜瞳孔平面完成超声乳化.记录两种方式的有效超声时间.结果:在Ⅲ级~V级硬度核中劈裂法的平均有效超声时间明显少于蚀刻分割法的平均有效时间(P<0.001或0.05,t检验),且在硬度较高的晶体核较为明显.结论:应用劈裂法可以缩短超声时间,提高手术效率和治疗效果.
作者:陈刚;董道权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摘要:目的:观察巩膜扣带术后眼前节的远期改变及发生闭角性青光眼的危险性.方法: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对17例(17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在巩膜扣带手术前、手术后1周及手术后5个月的前房轴深、睫状体厚度、前房开放距离和小梁虹膜夹角进行检测.结果:经术后5个月随访,17例患者全部获得视网膜解剖复位.前房轴深,术后1周与术前比明显变浅,术后5个月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睫状体厚度,术后1周比术前明显增厚,术后5个月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前房角开放距离和小梁虹膜夹角,术后1周比术前房角明显变窄,而术后5个月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巩膜扣带术对患眼的眼前节远期影响不明显,不会增加闭角性青光眼的危险性.
作者:张国明;吴德正;高汝龙;李春芳;王宁利;李永浩;曾明兵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摘要:目的:为对比评价四种方式局麻与眼压变化的关系.方法:连续性选取60例老年性白内障PEA+1OL住院手术患者,随机分至球后、球周、角膜缘球结膜下及表面麻醉组.分别于麻醉前、麻醉后、麻醉后5分钟及10分钟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结果:球后及球周组在麻醉后眼压较麻醉前均升高,结膜下组与表麻组未见显著差异.各种麻醉技术之间对比结果显示,球后组与球周组对麻醉前后眼压影响在麻醉后及5min后差异有显著性,球后组眼压增高较小,降低较快;10min后差异不显著.球后组较结膜下和表麻组眼压在麻醉后升高,10min后降低,球周组较结膜下组及表麻组在麻醉后及5min时均高,10min时差异不显著.结膜下组与表麻组始终无显著差异.结论:球后及球周麻醉较结膜下及表面麻醉前后的眼压变化大,且个体眼压反应有很大差异,球外压迫降压后眼压降下情况也各异.
作者:王瑜;阎启昌;张劲松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摘要:目的:分析二极管激光光凝和冷凝在巩膜扣带术中治疗视网膜脱离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 1998年1月~1998年12月我科在巩膜扣带术中利用二极管激光封闭视网膜裂孔的光凝组30眼与冷凝封闭裂孔的冷凝组37眼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光凝组一次复位率100%.冷凝组一次复位率97.3%.术后视力改善光凝组25眼(83.83%),冷凝组26眼(70.27%).冷凝组术后出现5例黄斑部视网膜前膜.结论:二极管激光在巩膜扣带术中,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和冷冻一样简单、有效.
作者:尹虹;黎晓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儿赵××男 10个月以双眼球向外突出、视力障碍来我院眼科.右眼角膜呈圆球状,向前突出约12mm,表面布满新生血管,呈粉红色,突出于睑裂外,瘤体占据全部角膜,根部直径约11mm,连于角膜缘一周.角膜缘可见一灰黑色环状带.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瘤体表面中央部可见少数纤毛.(图1).左眼角膜呈圆球状向前突出约11mm,表面干燥新生血管明显少于右眼,中央部有3mm直径的圆形糜烂,畏光,中央呈灰黑色,周边呈粉红色,突出于睑裂外,瘤体占据全部角膜,根部直径约10mm,连于角膜缘一周、角膜缘明显可见,呈一灰黑色环状带.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瘤体表面未见纤毛(图1).
作者:郝春玲;郝桂萃;任建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用Octopus-123视野计黄斑阈值程序检测早期AMD黄斑10°光敏感度,并讨论其对AMD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早期AMD患者68眼,正常对照40眼分别检测了中央10°范围视网膜光敏度、Amsler表和FFA检查.结果:早期AMD病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LS有明显差异性.早期AMD病人MLS降低阳性率为50.77%,Amsler表检查阳性率为20%,FFA检查异常为35%.结论:Octopus自动视野计黄斑阈值检查优于Amsler表中心视野检查及FFA检查,可为AMD的早期诊断提供有效的方法.
作者:孙克清;黄岚;陈静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概述特发性老年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senile. macularhale, ISMH)是指在老年人,大体正常眼的视网膜黄斑区,从中心凹开始发生的全层视网膜裂孔.严重影响患者的中心视力(平均视力20/200),80%视力<0.2[1],主要发生于60岁年龄段,屈光正常的老年妇女,占总患病人数的66~91%,群体发病年龄平均为57~66岁,对侧眼患病为3~22%.[2、3]目前ISMH的发病机理还不十分清楚,此类患者中心血管的发病率较高,因此认为ISMH的发病可能与脉络膜缺血有关[4].另外发现因雌激素治疗或子宫切除术后的患者黄斑裂孔的发病率高,认为性激素可能与黄斑裂孔发病有关[4].1988年Gass[5、6]通过对许多病例临床研究和观察指出:附着于视网膜的玻璃体后皮质由于生物学性质的改变,发生收缩性变化,形成集中收缩,牵拉中心凹区域的视网膜向前脱离,中心凹消失,继之在中心凹的较周边部或正中心形成早期裂孔,粘附的浓缩玻璃体凝胶发生分离形成玻璃体后脱离后病理发展终止[5、6].
作者:孟微;刘哲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真菌性角膜溃疡虽不常见,但治疗又是很棘手的一种角膜病;如果临床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治疗上极有可能采用大剂量激素试图控制炎症的发展,后导致角膜全层溃疡、穿孔,不得不摘除眼球以缓解疼痛.作者近遇到2例,特报道如下.例1 患者男性 51岁农民左眼被树枝弹伤11天后眼红、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在某医院就诊时,左眼视力眼前手动,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云雾状水肿,局限性白色混浊,前房浅,虹膜后粘连,晶体混浊,眼压48.7mmHg.诊断为左眼钝挫伤,外伤性角膜炎,外伤性虹膜睫状体炎,继发性青光眼.给予降眼压、抗生素、激素、扩瞳等治疗,左眼症状无缓解,视力下降至无光感.角膜溃疡面扩大,前房消失,虹膜膨隆,眼压T+3,继用原治疗方案不变;后因角膜溃疡穿孔,眼内容物脱出而行眼内容物挖出术;角膜标本培养为念珠菌.
作者:杨灵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笔者遇到1例少见的内源性眼内脓炎,致病菌为埃希氏大肠杆菌,此病例实属罕见,故报道如下:××男 43岁住院号24243 于1996年8月23日以左眼疼痛,视物不清4~5不为主诉来我院眼科门诊.视力指数1m,睫状充血(+),角膜后KP(+++).房水混浊,瞳孔小于对侧,瞳孔区见白色渗出膜,眼底不能检查.诊断:左眼虹膜睫状体炎.给予散瞳、结膜下注地塞米松、静脉滴抗菌素、激素等药物治疗.第二天复诊时左眼疼痛加重,视物不见,视力光感,KP(++),前房见灰白色渗出2mm,虹膜后粘连,瞳孔呈花瓣状,给予球结膜下注射散瞳合剂、地塞米松,全身用药同前.于第4天来诊时左眼睑红肿,球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混浊、角膜缘6~7点位破溃,有脓性眼内容流出,立即做眼内容脓汁涂片检查及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
作者:黄彦红;吴志伟;巴景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摘要:目的:观察氪红激光光凝治疗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对患有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伴有屈光间质混浊或轻度玻璃体积血的147例209跟进行了氪红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结果: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视力无明显差异(P>0.05).全视网膜光凝术后视盘和视网膜的新生血管部分消退.结论:氪激光光凝对于那些氩激光无法治疗的伴有屈光间质混浊或轻度玻璃体积血的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使新生血管消退,有效地防止再出血的发生.
作者:赵娟;庞利民;拱中华;张晓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电光性眼炎是眼科常见的一种辐射伤,我科1999年用结膜下注射法治疗重症电光性眼炎,疗效确切,现介绍如下:门诊收治电光性眼炎患者22例,44眼.其中男性20例,女性2例.年龄15~47岁,平均年龄29岁.患者均有长时间紫外线接触史.初次发病,眼剧痛,结膜充血,伴不同程度的角膜上皮剥脱.治疗:1%地卡因局麻患眼,结膜下注射1%普鲁卡因0.4ml+盐酸肾上腺素0.1ml,涂抗生素眼膏后包扎患眼.结果: 22例患者剧痛症状全部消失,且结膜充血消退明显.随诊观察无反复,第二天角膜上皮愈合良好.无视力障碍,未发现并发症,治愈率达100%. 讨论:电光性眼炎系暴露于短波紫外线的结果.任何接触紫外线辐射而无防护者皆可发生.电光性眼炎的潜伏期以3~8小时多见,因此本症常于晚上或夜间发生,且多双眼同时发生.
作者:张大矛;陆航;张晓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摘要:目的:探讨解决缝线固定术后人工晶体倾斜的方法.方法:选用板状襻的四个角各有一个小孔的可折叠式人工晶体,用聚丙烯缝线将其四个角均固定在睫状沟处的巩膜上.结果:12例(12眼)病例中,8例矫视力为1.0或更好,另4例矫正视力也在0.5或以上,所有人工晶体均未见明显倾斜.较突出的并发症是术后初期虹膜、睫状体出血,但均能自行吸收.结论:四点式固定法能较好地解决缝线固定术后人工晶体倾斜的问题.
作者:邹玉平;林振德;李绍珍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