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岩秀;孙慧敏;袁佳琴
摘要:目的:对儿童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临床探讨及疗效的观察.方法:对52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儿采取了各种检查,如同视机、三棱镜加遮盖、Parks三步法及代偿头位的试验,确诊无误时我们主要采用下斜肌后徙前转位手术治疗.结果:随访结果,治愈25例(48.07%),改善23例(44.23%),失败4例(7.7%).总有效率(92.3%);代偿头位术前38例,术后消失32例(84.2%).结论: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主要目的是矫正斜视,尽可能获得大的融合功能,消除代偿头位,并认为下斜肌后徙前转位术治疗上斜肌麻痹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之一,也是近年来人们对该手术方式疗效评价较高的一种术式.
作者:冯长顺;汤黎明;郭继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电光性眼炎是眼科常见的一种辐射伤,我科1999年用结膜下注射法治疗重症电光性眼炎,疗效确切,现介绍如下:门诊收治电光性眼炎患者22例,44眼.其中男性20例,女性2例.年龄15~47岁,平均年龄29岁.患者均有长时间紫外线接触史.初次发病,眼剧痛,结膜充血,伴不同程度的角膜上皮剥脱.治疗:1%地卡因局麻患眼,结膜下注射1%普鲁卡因0.4ml+盐酸肾上腺素0.1ml,涂抗生素眼膏后包扎患眼.结果: 22例患者剧痛症状全部消失,且结膜充血消退明显.随诊观察无反复,第二天角膜上皮愈合良好.无视力障碍,未发现并发症,治愈率达100%. 讨论:电光性眼炎系暴露于短波紫外线的结果.任何接触紫外线辐射而无防护者皆可发生.电光性眼炎的潜伏期以3~8小时多见,因此本症常于晚上或夜间发生,且多双眼同时发生.
作者:张大矛;陆航;张晓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观察自体角膜缘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采用患眼健侧带结膜的自体角膜缘移植术为8例(8眼)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进行治疗.术后随访3~6月.8例患者角膜移植片均透明光滑,愈合良好,无一例复发.患眼自体角膜缘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简便、安全、有效.
作者:席晓勃;朱志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概述特发性老年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senile. macularhale, ISMH)是指在老年人,大体正常眼的视网膜黄斑区,从中心凹开始发生的全层视网膜裂孔.严重影响患者的中心视力(平均视力20/200),80%视力<0.2[1],主要发生于60岁年龄段,屈光正常的老年妇女,占总患病人数的66~91%,群体发病年龄平均为57~66岁,对侧眼患病为3~22%.[2、3]目前ISMH的发病机理还不十分清楚,此类患者中心血管的发病率较高,因此认为ISMH的发病可能与脉络膜缺血有关[4].另外发现因雌激素治疗或子宫切除术后的患者黄斑裂孔的发病率高,认为性激素可能与黄斑裂孔发病有关[4].1988年Gass[5、6]通过对许多病例临床研究和观察指出:附着于视网膜的玻璃体后皮质由于生物学性质的改变,发生收缩性变化,形成集中收缩,牵拉中心凹区域的视网膜向前脱离,中心凹消失,继之在中心凹的较周边部或正中心形成早期裂孔,粘附的浓缩玻璃体凝胶发生分离形成玻璃体后脱离后病理发展终止[5、6].
作者:孟微;刘哲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摘要:目的:探讨分离视网膜感光细胞的方法.方法:采用0.25%胰酶(视网膜感光细胞面朝下法)和2.5%胰酶+0.2%胶原酶+0.4%EDTA的消化液(视网膜感光细胞面朝上法)酶分层消化法分离获取纯视网膜感光细胞.结果:酶分层消化法可分离获取纯视网膜感光细胞.结论:酶分层消化法是一种可靠、费用廉价的获取纯视网膜感光细胞的新方法.
作者:唐仕波;林少芬;罗燕;郑湖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内药物注射治疗细菌性眼内炎效果.方法:回顾分析细菌性眼内炎1989~1991年用传统常规方法治疗(Ⅱ组)45例与1997年3月~1999年3月用玻璃体内药物注射(1组)联合传统常规方法治疗30例的结果对比.结果:Ⅰ组显效16.7%,有效率40%,Ⅱ组显效率2.2%,有效率11.1%,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玻璃体内药物注射联合传统常规治疗对治疗细菌性眼内炎有较好的效果.对广大基层医院有实用价值.
作者:黄海涛;熊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摘要:摘要:目的:建立角膜、结膜组织中乙型肝炎病原体检测的快速可靠的方法.方法: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Nested PCR)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的血清24例、结膜12例、角膜4例,以及HBsAg阴性者的血清30例.结果:24例HBsAg阳性者的血清HBV DNA均阳性,检出率100%,12例HBsAg阳性者的结膜中11例阳性,检出率91.7%,4例HBsAg阳性者的角膜中3例检出HBV DNA.30例HBsAg阴性者的血清中,检出2例(HBV DNA)阳性.结论:Nested-PCR是一种检测角、结膜组织中HBV-DNA的快速可靠的方法.
作者:贾小云;张清炯;傅蓉;郭莉;黎仕强;陈家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摘要:目的:观察氪红激光光凝治疗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对患有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伴有屈光间质混浊或轻度玻璃体积血的147例209跟进行了氪红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结果: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视力无明显差异(P>0.05).全视网膜光凝术后视盘和视网膜的新生血管部分消退.结论:氪激光光凝对于那些氩激光无法治疗的伴有屈光间质混浊或轻度玻璃体积血的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使新生血管消退,有效地防止再出血的发生.
作者:赵娟;庞利民;拱中华;张晓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摘要:目的:了解频繁瞬目儿童眼部的有关疾患,探讨眼部疾患与频繁瞬目的可能原因,以便制定相应的诊疗措施.方法:随机收集频繁瞬目儿童患者,详细询问病史后,进行视力测定,不合作者作电子计算机折射镜(Computerized Photorefracteror,CPR)、聚光手电筒、裂隙灯、直接眼底镜检查,必要时散瞳详查眼底、验光检影.结果:结膜炎以及与之伴发的结膜结石和结膜滤泡特别是位于上睑者,在频繁瞬目儿童中为多见,其他尚有多发性霰粒肿、内翻倒睫、角膜炎、屈光不正.结论:与结膜炎伴发的上睑结膜结石和结膜滤泡可能与儿童频繁瞬目有关,但多数儿童患者因难以合作进行翻转眼皮的检查,上睑结膜结石和滤泡极易漏诊,值得临床小儿眼科医师注意.
作者:郭莉;郭向明;张清炯;贾小云;肖学珊;申煌煊;黎仕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女,58岁 20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侧面部逐渐出现麻痹,10年后右侧面部肌肉逐渐开始萎缩.于1999年4月8日自觉右眼红,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约半月到我科就诊.检查:右侧面部肌肉明显萎缩,用大头针进行两侧面部对比检查:右侧感觉消失,右眼角膜反射,结合膜反射均消失.右眼视力:手动/R,左眼:0.8,右眼混合充血,角膜弥漫性混浊浸润,中央可见5×3mm溃疡面,其中心略凹陷,边缘欠整齐,荧光素染色呈大片状着色,前房积脓约3mm,瞳孔隐见直径约2.5mm,对光反应迟钝,后部情况欠清,眼压Tn,右眼结膜囊分泌物及溃疡面刮片培养,可见金黄色葡萄菌生长,药敏试验,对庆大霉素敏感,诊断右眼细菌性角膜溃疡,予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口服头孢氨苄0.5千次/日,维生素B210mg,AD1丸3次/日,滴泰利必妥眼水,无环鸟苷眼水,素高捷疗眼膏,阿托品眼膏,但效果欠佳.
作者:郝照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摘要: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板层显微切削刀在应用不同手术次数后,与未使用过的新切削刀对比所发生的变化,从而为临床提供客观资料.方法:共收集12只CHIRON显微切削刀,其中2只为未用于手术的新刀(0眼术后),其余为3眼、4眼、5眼、6眼、8眼术后各2只.这些刀片在术后立即收集到原盒中保存以防进一步的损伤.所有切削刀均用HITACHI S-3200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本文通过对12只重复使用的板层切削刀行扫描电镜观察,且与未使用过的新刀相对比,发现未使用过的切削刀质地细腻,刀缘连续性好,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刀质粗糙,出现裂隙和孔洞.结论:角膜板层切削刀随着使用次数增加,刀质的损害程度加重,提示使用此刀为抛弃型尚安全可靠.
作者:张丰菊;鲁智莉;曹桂莲;王秀;郝永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继首届及第二届国际眼科药理及治疗学会议(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Ocular Pharmacologyand Pharmaceutics, ISOPP)分别在瑞士日内瓦(1996)和德国慕尼黑(1998)之后,第三届ISOPP于2000年2月10~13日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召开.来自五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代表,包括眼科、药物药理和治疗学家等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有265篇文章大会口头发言交流,65篇文章做了展示,共同就眼科急待及必须解决的治疗学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兹概述如下.
作者:胡世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摘要: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的临床特点和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对确诊为高度近视性黄班出血的28例32眼分别作视力、矫正视力、眼前节、眼底、A/B超、眼底彩照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cein angiography,FFA)等检查,给予中西药物治疗,随访观察2~26个月(平均16个月).结果:经FFA检查32眼中28眼(87.5%)为单纯型黄斑出血,其中25眼(89.3%)伴有漆裂样纹.出血经治疗多在15天至2个月吸收;另外4眼FFA显示为脉络膜新生血管出血,终均因反复出血,后巩膜葡萄肿和脉络膜萎缩而预后较差.结论: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分单纯型和脉络膜新生血管型,前者出血吸收快,后者反复出血严重损害中心视力而预后不良.
作者:黄娟;陈振谦;何秀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笔者遇到1例少见的内源性眼内脓炎,致病菌为埃希氏大肠杆菌,此病例实属罕见,故报道如下:××男 43岁住院号24243 于1996年8月23日以左眼疼痛,视物不清4~5不为主诉来我院眼科门诊.视力指数1m,睫状充血(+),角膜后KP(+++).房水混浊,瞳孔小于对侧,瞳孔区见白色渗出膜,眼底不能检查.诊断:左眼虹膜睫状体炎.给予散瞳、结膜下注地塞米松、静脉滴抗菌素、激素等药物治疗.第二天复诊时左眼疼痛加重,视物不见,视力光感,KP(++),前房见灰白色渗出2mm,虹膜后粘连,瞳孔呈花瓣状,给予球结膜下注射散瞳合剂、地塞米松,全身用药同前.于第4天来诊时左眼睑红肿,球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混浊、角膜缘6~7点位破溃,有脓性眼内容流出,立即做眼内容脓汁涂片检查及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
作者:黄彦红;吴志伟;巴景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摘要:目的:研究后部眼球壁灰褐色隆起物--脉络膜血肿及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声像学表现,以便对其进行声像学鉴别诊断.方法:对FFA确诊为脉络膜血肿和手术病理证实为脉络膜黑色素瘤的17例患者B超检查所见,进行声像学分析.结果:9例脉络膜血肿患者,B超检查表现为:6例后极部球壁局限性增厚,随增益降低出现层间透声裂隙,增益越低透声裂隙越明显,裂隙中散在弱回声光点;3例病变范围大、隆起高,与浅层视网膜脱离相似,但其光带较厚,缺乏后运动,且膜下见细小弱回声光点.8例脉络膜黑色素瘤中5例表现为球壁半球形实性隆起物,3例为蘑菇形.肿物在声像图上均表现为前缘光滑锐利,内回声前方多而强,向后渐少而弱,见脉络膜凹陷及后方声影,3例蘑菇形肿物均见头部周围及附近视网膜浅层脱离.结论:脉络膜血肿与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声像学表现有明显差异.关健词:脉络膜血肿脉络膜黑色素瘤 B超检查
作者:李舒茵;郭希让;李建新;靳伟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摘要:目的:为对比评价四种方式局麻与眼压变化的关系.方法:连续性选取60例老年性白内障PEA+1OL住院手术患者,随机分至球后、球周、角膜缘球结膜下及表面麻醉组.分别于麻醉前、麻醉后、麻醉后5分钟及10分钟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结果:球后及球周组在麻醉后眼压较麻醉前均升高,结膜下组与表麻组未见显著差异.各种麻醉技术之间对比结果显示,球后组与球周组对麻醉前后眼压影响在麻醉后及5min后差异有显著性,球后组眼压增高较小,降低较快;10min后差异不显著.球后组较结膜下和表麻组眼压在麻醉后升高,10min后降低,球周组较结膜下组及表麻组在麻醉后及5min时均高,10min时差异不显著.结膜下组与表麻组始终无显著差异.结论:球后及球周麻醉较结膜下及表面麻醉前后的眼压变化大,且个体眼压反应有很大差异,球外压迫降压后眼压降下情况也各异.
作者:王瑜;阎启昌;张劲松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为了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常见滤过泡并发症及低眼压并发症的发生与处理,我们对随访了1~3年的75眼(64例)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滤过泡并发症中,滤过泡渗漏发生率为9.3%,巨大薄壁滤过泡发生率为8%,包裹囊样滤过泡发生率为12%,无滤过泡形成发生率为6.7%;低眼压并发症中,持续性低眼压发生率为8%,低眼压性黄斑病变发生率为2.7%.说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由于术中或术后使用MMC或5-Fu,滤过泡及低眼压已成为常见并发症,而低眼压性黄斑病变已成为严重的并发症.如果能在术后早期严密观察,及时处理滤过泡并发症,大部分滤过泡仍可恢复功能,眼压也可回升至正常.
作者:成洪波;黄丽娜;赖铭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摘要:目的:探讨解决缝线固定术后人工晶体倾斜的方法.方法:选用板状襻的四个角各有一个小孔的可折叠式人工晶体,用聚丙烯缝线将其四个角均固定在睫状沟处的巩膜上.结果:12例(12眼)病例中,8例矫视力为1.0或更好,另4例矫正视力也在0.5或以上,所有人工晶体均未见明显倾斜.较突出的并发症是术后初期虹膜、睫状体出血,但均能自行吸收.结论:四点式固定法能较好地解决缝线固定术后人工晶体倾斜的问题.
作者:邹玉平;林振德;李绍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摘要:目的:观察基质层角膜营养不良患者行角膜穿透移植术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对22例22眼基质层角膜营养不良患者行角膜穿透移植术进行治疗,并对其远期疗效进行分析.结果:随访时间2a~8a,22只术眼中有21眼角膜植片透明(95.4%);视力>0.3者14跟(63.3%,脱残率).结论:通过2a~8a(平均为5.8a)的随访,并未见移植片的周边部发生基质层角膜营养不良的混浊现象,而且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低,可以证实角膜穿透性移植术是治疗基质层角膜营养不良的有效手术方法.
作者:周宏健;林赛萍;何光辉;吴国海;王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小梁切除术后出现浅前房,可由多种原因所致,如滤泡漏水、睫状环阻滞、脉络膜脱离等,也有些病例找不到任何原因.作者自1997年8月~1999年10月先后对12例不明原因的小梁切除术后1周前房延缓形成患者,采用20%甘露醇250ml静脉点滴,间隔1小时后速尿40mg静脉推注,使术眼前房恢复,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我科1997年8月~1999年10月间经治的小梁切除术后1周前房迟缓形成患者12例,女性9例,男性3例,年龄:>60岁8例,50岁~60岁4例.浅前房分级:Ⅰ°4例,Ⅱ°7例,Ⅲ°4例.上述患者均排除了脉络膜脱离,滤过泡漏水等原因.
作者:刘丹;李兵;徐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