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小云;张清炯;傅蓉;郭莉;黎仕强;陈家祺
摘要:目的:探讨分离视网膜感光细胞的方法.方法:采用0.25%胰酶(视网膜感光细胞面朝下法)和2.5%胰酶+0.2%胶原酶+0.4%EDTA的消化液(视网膜感光细胞面朝上法)酶分层消化法分离获取纯视网膜感光细胞.结果:酶分层消化法可分离获取纯视网膜感光细胞.结论:酶分层消化法是一种可靠、费用廉价的获取纯视网膜感光细胞的新方法.
作者:唐仕波;林少芬;罗燕;郑湖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摘要:目的:评价唯地息用于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1例干眼症患者随机分为唯地息治疗组(52例75眼)及素高捷疗对照组(49例70眼),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有34眼显效占45%,41眼好转占55%,总有效率100%;对照组23眼显效占33%,47眼好转占67%,总有效率100%.两组显效率与好转率无显著差异.治疗组有2例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有6例发生不良反应,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存在差异.结论:唯地息凝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人工泪液制剂.
作者:龚岚;胡麒;符丽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摘要:目的:观察巩膜扣带术后眼前节的远期改变及发生闭角性青光眼的危险性.方法: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对17例(17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在巩膜扣带手术前、手术后1周及手术后5个月的前房轴深、睫状体厚度、前房开放距离和小梁虹膜夹角进行检测.结果:经术后5个月随访,17例患者全部获得视网膜解剖复位.前房轴深,术后1周与术前比明显变浅,术后5个月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睫状体厚度,术后1周比术前明显增厚,术后5个月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前房角开放距离和小梁虹膜夹角,术后1周比术前房角明显变窄,而术后5个月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巩膜扣带术对患眼的眼前节远期影响不明显,不会增加闭角性青光眼的危险性.
作者:张国明;吴德正;高汝龙;李春芳;王宁利;李永浩;曾明兵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摘要:目的:观察基质层角膜营养不良患者行角膜穿透移植术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对22例22眼基质层角膜营养不良患者行角膜穿透移植术进行治疗,并对其远期疗效进行分析.结果:随访时间2a~8a,22只术眼中有21眼角膜植片透明(95.4%);视力>0.3者14跟(63.3%,脱残率).结论:通过2a~8a(平均为5.8a)的随访,并未见移植片的周边部发生基质层角膜营养不良的混浊现象,而且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低,可以证实角膜穿透性移植术是治疗基质层角膜营养不良的有效手术方法.
作者:周宏健;林赛萍;何光辉;吴国海;王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为尝试体外培养角膜上皮组织移植的方法,以治疗角膜表层疾患,我们以脱水保存的同种或异种浅层角膜基质片作为载体,通过体外培养同基因角膜缘上皮细胞,使其在体外形成近乎生理状态下的角膜上皮组织,再将其移植于损伤的角膜上.实验结果证实体外培养的角膜上皮组织与生理状态下的角膜上皮组织相近,动物移植透明愈合,并且未出现明显的移植排斥反应.
作者:吴静;徐锦堂;赵松滨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女 54岁左眼眶内毗部红肿、发现硬结1个月,局部症状加重伴视力减退1周,于2000年2月9日人院.1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左眼眶内毗部皮肤红肿,同时泪溢.曾诊断为泪囊炎给予青霉素及甲硝唑治疗.病情逐渐加重而来我院.两年前有尿频、尿急症状,未曾诊治.入院后查体:全身一般情况尚可,左颌下淋巴结肿大(约0.5cm×0.5cm),无压痛,不活动.心肺正常,腹软,未触及肝、脾.视力:右眼1.0,左眼眼前手动.左眼内毗及周围皮肤红肿,皮下可触及边界不清、较硬的肿物.眼球明显向外移位,眼球各方向运动受限.球结膜充血、水肿,角膜透明,瞳孔光反射存在.左眼视乳头水肿、边界不清,黄斑区中心凹反光弥散.
作者:张清生;唐东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摘要:摘要:目的:建立角膜、结膜组织中乙型肝炎病原体检测的快速可靠的方法.方法: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Nested PCR)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的血清24例、结膜12例、角膜4例,以及HBsAg阴性者的血清30例.结果:24例HBsAg阳性者的血清HBV DNA均阳性,检出率100%,12例HBsAg阳性者的结膜中11例阳性,检出率91.7%,4例HBsAg阳性者的角膜中3例检出HBV DNA.30例HBsAg阴性者的血清中,检出2例(HBV DNA)阳性.结论:Nested-PCR是一种检测角、结膜组织中HBV-DNA的快速可靠的方法.
作者:贾小云;张清炯;傅蓉;郭莉;黎仕强;陈家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摘要:目的:探讨几种细胞因子在单疱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51例HSK患者(其中活动期33例,非活动期18例)作了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α干扰素(TFN-α)水平观察,并用同样方法以50名正常献血员作正常对照.结果:HSK活动期患者的IL-6、IL-8、TNF-α测定值与HSK非活动期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IFN-α与HSK非活动期患者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基质型HSK患者与上皮型HSK患者IL-6、IL-8、TNF-α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HSK患者正常免疫功能受抑制及几种细胞因子水平异常可能导致HSK的发生与发展,IL-6、IL-8、TNF-α、IFN-α的测定,可作为HSK患者治疗观察及愈后评估的参考指标.关链词:单纯疱疹病毒Ⅰ型角膜炎细胞因子
作者:茅苏萍;程凯灵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观察自体角膜缘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采用患眼健侧带结膜的自体角膜缘移植术为8例(8眼)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进行治疗.术后随访3~6月.8例患者角膜移植片均透明光滑,愈合良好,无一例复发.患眼自体角膜缘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简便、安全、有效.
作者:席晓勃;朱志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摘要:目的:了解频繁瞬目儿童眼部的有关疾患,探讨眼部疾患与频繁瞬目的可能原因,以便制定相应的诊疗措施.方法:随机收集频繁瞬目儿童患者,详细询问病史后,进行视力测定,不合作者作电子计算机折射镜(Computerized Photorefracteror,CPR)、聚光手电筒、裂隙灯、直接眼底镜检查,必要时散瞳详查眼底、验光检影.结果:结膜炎以及与之伴发的结膜结石和结膜滤泡特别是位于上睑者,在频繁瞬目儿童中为多见,其他尚有多发性霰粒肿、内翻倒睫、角膜炎、屈光不正.结论:与结膜炎伴发的上睑结膜结石和结膜滤泡可能与儿童频繁瞬目有关,但多数儿童患者因难以合作进行翻转眼皮的检查,上睑结膜结石和滤泡极易漏诊,值得临床小儿眼科医师注意.
作者:郭莉;郭向明;张清炯;贾小云;肖学珊;申煌煊;黎仕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内药物注射治疗细菌性眼内炎效果.方法:回顾分析细菌性眼内炎1989~1991年用传统常规方法治疗(Ⅱ组)45例与1997年3月~1999年3月用玻璃体内药物注射(1组)联合传统常规方法治疗30例的结果对比.结果:Ⅰ组显效16.7%,有效率40%,Ⅱ组显效率2.2%,有效率11.1%,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玻璃体内药物注射联合传统常规治疗对治疗细菌性眼内炎有较好的效果.对广大基层医院有实用价值.
作者:黄海涛;熊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CMV性角膜炎(cytomealovirus keratits)是巨细胞病毒(cytomeacovirus,CMV)感染引起的角膜病,CMV性角膜炎的临床主要特征是疼痛性、进行性,高复发率,可致盲,反复发作的特点致病变不典型,造成诊断困难,易误诊误治,临床早期、快速、准确诊断、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保护视功能有重要意义.巨细胞病毒是造成全身性感染的一种病毒,广泛存在自然中.七十年代后期以来,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学者们的高度重视.
作者:黄胜;饶芒前;邱树敏;李一万;王小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眼后段球内异物B型超声图像特征与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48例(48眼)眼后段球内异物B型超声图像,并采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异物摘除.结果:根据B型超声图像特征分四型,异物摘除率为97.9%.结论:B超诊断眼后段球内异物快速、简便、无创伤、可重复.对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雷春灵;朱赛林;郝安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摘要:目的:对儿童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临床探讨及疗效的观察.方法:对52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儿采取了各种检查,如同视机、三棱镜加遮盖、Parks三步法及代偿头位的试验,确诊无误时我们主要采用下斜肌后徙前转位手术治疗.结果:随访结果,治愈25例(48.07%),改善23例(44.23%),失败4例(7.7%).总有效率(92.3%);代偿头位术前38例,术后消失32例(84.2%).结论: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主要目的是矫正斜视,尽可能获得大的融合功能,消除代偿头位,并认为下斜肌后徙前转位术治疗上斜肌麻痹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之一,也是近年来人们对该手术方式疗效评价较高的一种术式.
作者:冯长顺;汤黎明;郭继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儿赵××男 10个月以双眼球向外突出、视力障碍来我院眼科.右眼角膜呈圆球状,向前突出约12mm,表面布满新生血管,呈粉红色,突出于睑裂外,瘤体占据全部角膜,根部直径约11mm,连于角膜缘一周.角膜缘可见一灰黑色环状带.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瘤体表面中央部可见少数纤毛.(图1).左眼角膜呈圆球状向前突出约11mm,表面干燥新生血管明显少于右眼,中央部有3mm直径的圆形糜烂,畏光,中央呈灰黑色,周边呈粉红色,突出于睑裂外,瘤体占据全部角膜,根部直径约10mm,连于角膜缘一周、角膜缘明显可见,呈一灰黑色环状带.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瘤体表面未见纤毛(图1).
作者:郝春玲;郝桂萃;任建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小梁切除术后出现浅前房,可由多种原因所致,如滤泡漏水、睫状环阻滞、脉络膜脱离等,也有些病例找不到任何原因.作者自1997年8月~1999年10月先后对12例不明原因的小梁切除术后1周前房延缓形成患者,采用20%甘露醇250ml静脉点滴,间隔1小时后速尿40mg静脉推注,使术眼前房恢复,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我科1997年8月~1999年10月间经治的小梁切除术后1周前房迟缓形成患者12例,女性9例,男性3例,年龄:>60岁8例,50岁~60岁4例.浅前房分级:Ⅰ°4例,Ⅱ°7例,Ⅲ°4例.上述患者均排除了脉络膜脱离,滤过泡漏水等原因.
作者:刘丹;李兵;徐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真菌性角膜溃疡虽不常见,但治疗又是很棘手的一种角膜病;如果临床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治疗上极有可能采用大剂量激素试图控制炎症的发展,后导致角膜全层溃疡、穿孔,不得不摘除眼球以缓解疼痛.作者近遇到2例,特报道如下.例1 患者男性 51岁农民左眼被树枝弹伤11天后眼红、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在某医院就诊时,左眼视力眼前手动,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云雾状水肿,局限性白色混浊,前房浅,虹膜后粘连,晶体混浊,眼压48.7mmHg.诊断为左眼钝挫伤,外伤性角膜炎,外伤性虹膜睫状体炎,继发性青光眼.给予降眼压、抗生素、激素、扩瞳等治疗,左眼症状无缓解,视力下降至无光感.角膜溃疡面扩大,前房消失,虹膜膨隆,眼压T+3,继用原治疗方案不变;后因角膜溃疡穿孔,眼内容物脱出而行眼内容物挖出术;角膜标本培养为念珠菌.
作者:杨灵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概述特发性老年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senile. macularhale, ISMH)是指在老年人,大体正常眼的视网膜黄斑区,从中心凹开始发生的全层视网膜裂孔.严重影响患者的中心视力(平均视力20/200),80%视力<0.2[1],主要发生于60岁年龄段,屈光正常的老年妇女,占总患病人数的66~91%,群体发病年龄平均为57~66岁,对侧眼患病为3~22%.[2、3]目前ISMH的发病机理还不十分清楚,此类患者中心血管的发病率较高,因此认为ISMH的发病可能与脉络膜缺血有关[4].另外发现因雌激素治疗或子宫切除术后的患者黄斑裂孔的发病率高,认为性激素可能与黄斑裂孔发病有关[4].1988年Gass[5、6]通过对许多病例临床研究和观察指出:附着于视网膜的玻璃体后皮质由于生物学性质的改变,发生收缩性变化,形成集中收缩,牵拉中心凹区域的视网膜向前脱离,中心凹消失,继之在中心凹的较周边部或正中心形成早期裂孔,粘附的浓缩玻璃体凝胶发生分离形成玻璃体后脱离后病理发展终止[5、6].
作者:孟微;刘哲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摘要:目的:观察左旋多巴对猫弱视眼模型的作用,以探讨弱视的发病机理.方法:对14只猫斜视性弱视模型,分20mg/kg 40mg/kg左旋多巴及安慰剂灌胃给药,观测猫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结果:左旋多巴能一定程度地缩短猫斜视性弱视眼的P1波峰潜时及提高P1波幅值.结论:用左旋多巴对猫斜视性弱视模型灌胃给药12周,能一定程度地改善其弱视眼的传导和感觉功能.
作者:李元元;方春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摘要:目的:观察部分板层角巩膜移植术治疗角膜皮样瘤的疗效.方法:对17例角膜皮样瘤患者,用比瘤体直径大0.25mm的环钻划界,在病灶处做部分板层角膜及巩膜切除,在供体眼球相应部位钻取直径比植床大0.25mm的植片,行部分板层角巩膜移植术.术后随访4月~6年.结果:17例(17眼)中,15例(15眼)上皮光滑,植片透明.2例(2眼)术后3周出现层间新生血管,经抗排斥治疗后消退.无一例肿瘤复发.全部恢复正常眼表结构.结论:相应部位的部分板层角巩膜移植术是治疗角膜皮样瘤的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史伟云;黄钰森;谢立信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