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甲状腺呈胸腺样分化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陆鸣;陈书媛;周小鸽

关键词:甲状腺, 呈胸腺样分化的癌, 免疫组化, CD5
摘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内与胸腺有关的肿瘤病理形态学特点、鉴别诊断及来源.方法 对2例甲状腺呈胸腺样分化癌(CASTLE)的病理学、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结合文献并对照CD5标记的多组织芯片讨论这组肿瘤的来源及鉴别诊断.结果 2例呈胸腺样分化的甲状腺癌为境界清楚的结节状.镜下肿瘤组织结构、细胞特点以及免疫表型都与纵隔胸腺发生的鳞状细胞癌一致,特别是肿瘤都表达CD5这一胸腺癌特异性抗体.结论 呈胸腺样分化的甲状腺癌是罕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其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支持其由异位胸腺或腮囊分化而来.CD5(+)有助于鉴别诊断.彻底切除肿瘤且无局部淋巴结转移预示预后良好.
诊断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肝细胞癌前病变及高分化肝细胞癌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早期高分化肝细胞癌(HCC)与高级别异型增生结节的病理诊断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也是诊断的难点.本文扼要介绍肝细胞癌前病变和高分化肝细胞癌的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

    作者:张树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Holmes还原银染色法在大鼠皮肤瘢痕神经染色上的应用

    Holmes还原银染色法作为一种经典的神经镀银染色方法长期以来主要应用于中枢[1]和周围神经系统[2]的染色中.文献报道的皮肤组织神经的染色方法主要包括Bielschowsky法[3]、Cajal法[4]及Sevier Munger改变法,也有国外文献报道皮肤组织的Holmes染色[2],但尚无文献涉及皮肤正常瘢痕组织神经Holmes染色法.

    作者:黄清怡;孔繁飞;李莉;孔焕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淋巴结阴性乳腺癌PAI-1表达及预后价值

    目的 探讨免疫组化方法评价淋巴结阴性乳腺癌组织中PAI-1、c-erbB-2、VEGF和Ki-67的表达,以期发现有意义的预后指标,从而帮助鉴别高危和低危亚群,指导治疗.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62例经病理证实腋窝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组织石蜡切片中PAI-1、c-erbB-12、VEGf和Ki-67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合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影响5年无瘤生存率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62例中,PAI-1总阳性率为72.58%,其中弱表达35例(56.45%),中度表达8例(12.90%),强表达2例(3.23%),阴性17例(27.42%);PAI-1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相关,分级越高PAI-1表达强度越强.c-erbB-2、VEGF和Ki-67的阳性率分别为35.48%、54.84%和27.42%.单因素分析表明,影响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的因素为肿瘤大小、部位、年龄、PAI-1、Ki-67和VEGF.多因素分析表明,仅PAI-1是影响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肿瘤大小、部位、年龄、PAI-1、VEGF和Ki-67对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其中PAI-1具有独立预后价值.PAI-1中高表达的患者应该给予积极的术后辅助治疗.

    作者:王宁;王斌;薛春燕;姜斌;王雅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双重免疫组化染色在乳腺癌脉管浸润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双重免疫组化染色在乳腺癌脉管浸润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上皮标记物CKpan和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34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检测5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脉管浸润,并与常规HE染色对比.结果 免疫组化双重标记显示53例中有21例脉管浸润;HE染色显示11例脉管浸润,5例可疑,但经免疫组化证实分别有8例和2例存在脉管浸润.结论 免疫组化双重标记是检测肿瘤脉管浸润既灵敏而特异的方法.

    作者:耿舰;丁彦青;蔡俊杰;赵菲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上呼吸道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上呼吸道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SHM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1例上呼吸道SHML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上呼吸道SHML的临床表现为鼻阻、鼻出血、声嘶、呼吸困难、喘鸣等.镜下病变组织中有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可见特征性吞噬完整的淋巴细胞、红细胞的组织细胞.免疫组化显示组织细胞S-100、CD68(+),CD1a(-).结论 上呼吸道SHML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

    作者:赵玲;杨堤;崔全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IgH基因重排PCR分析在淋巴组织细针穿刺中的辅助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Ign基因重排检测在细针穿刺诊断淋巴组织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淋巴组织细针穿刺病例159例,应用半巢式PCR检测IgH基因重排.将基因重排检测结果与细胞学诊断及组织学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穿刺标本中,IgH基因重排检测B-NHL阳性率为72.22%,RH阳性率仅为3.92%.本法敏感性为72.22%,特异性达到96.08%.结论 IgH基因重排检测对辅助淋巴组织细针穿刺标本的良、恶性判断具有一定价值,并且单克隆性结果更有意义.但在淋巴瘤和转移性非淋巴细胞恶性肿瘤的鉴别上不建议应用.

    作者:韦萍;周小鸽;余小蒙;金木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胃血管球瘤4例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征

    目的 探讨胃肠道血管球瘤的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特征以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4例胃血管球瘤进行光镜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血管球瘤的组织学改变和免疫组化特点.结果 胃血管球瘤主要形态学特点包括:①肿瘤组织呈多结节状,结节周围被平滑肌束分隔;②肿瘤细胞大小一致,圆形或多角形,胞质丰富红染或透亮,无细胞异型性和核分裂象;③肿瘤细胞围绕血管或血窦呈血管外皮瘤样排列或呈实性排列,局部间质可见黏液变性.4例肿瘤细胞SMA、laminin、vimentin均为(+),其中1例CD34局部弱(+);而CD117、S-100、desmin、CgA、Syn和CK均(-).患者术后均无复发,随访时间长者7年,短者3年.结论 胃血管球瘤非常少见,属于良性肿瘤,具有特定的形态学改变和免疫表型,需要和其他肿瘤如神经内分泌肿瘤、上皮样胃肠间质瘤等鉴别.

    作者:石怀银;韦立新;周振鸿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35例临床病理研究

    目的 观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探讨其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对35例SFT进行光镜及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35例SFT的发病年龄为9~79岁,平均47.5岁,男女之比为1.2:1,发生于13个部位.镜下可见多种改变并存的现象:肿瘤由梭形细胞构成的细胞稀少区和富于细胞区交替分布,有粗大的瘢痕样玻璃变性的胶原、分支状的血管外皮瘤样结构及大量增生的呈血管瘤样改变的薄壁血管;偶见黏液变、小囊性变及脂肪细胞分化.其中9例为恶性SFT.结论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大部分为良性,肿瘤的病理形态与生物学行为之间不是绝对相关的(形态学为良性的SFP也可以有浸润),因此必须进行长期随访.一般情况下肿瘤有蒂和可以完整手术切除是良好的预后因素.

    作者:高杰;钟梅;于国;宋欣;陈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男性肺原发性绒毛膜癌3例临床病理学特点

    目的 探讨肺原发性绒毛膜癌的发病因素、诊断、鉴别诊断及分子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3例男性肺原发性绒毛膜癌分别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并分析国内、外报道病例的发病因素和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 1例镜下瘤细胞呈多样化,一部分呈巢状排列,核深染,异型性大,部分区域瘤细胞之间可见间桥;一部分瘤细胞呈腺腔样排列,异型明显,核染色质浓;另见一小部分瘤细胞有两种:一种细胞界限清楚,多核,胞质丰富,为合体滋养叶细胞;一种细胞界限清楚,体积小,胞质透亮,为细胞滋养叶细胞.病理诊断为肺原发性绒毛膜癌合并腺鳞癌.2例镜下表现如前一例小部分瘤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HCG、CK和EMA(+);vimentin、NSE、S-100、CEA和Syn(-).结论 发生于男性的肺原发性绒毛膜癌极其罕见,诊断时应多取组织,并详细询问病史以排除转移性癌;组织学上应与肺巨细胞癌相鉴别.

    作者:巩丽;赵建业;韩秀娟;陈海琛;朱少君;兰淼;张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上皮样血管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学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和观察5例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形态,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研究其免疫表型,所用抗体包括CD3、CD3、CD45RO、CD20、CD79á、Ki-67、CD31、CD34、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CD68和CK.结果 上皮样血管瘤多见于女性,好发于头颈部,多表现为皮肤单发的小结节或丘疹样病变.病变位于真皮内或皮下,以成簇增生的血管为主;其中3例为毛细血管型,2例为小至中等大的血管型.血管内衬胞质丰富、嗜伊红深染的上皮样内皮细胞.除内衬管腔外,内皮细胞还可在血管腔内生长或在血管周围呈实性片状增生或排列成条索状;部分细胞的胞质内含有空泡,拟形成原始血管腔.2例的间质内可见多少不等的慢性炎症细胞反应,但不见淋巴滤泡形成.免疫组化显示,上皮样血管瘤中的内皮细胞CD31和FⅧRAg等内皮标记强(+).结论 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的血管瘤,诊断主要靠特征性组织学特点,但应注意与木村病鉴别.

    作者:刘换新;袁怀文;刘梅;叶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甲状腺呈胸腺样分化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目的 探讨甲状腺内与胸腺有关的肿瘤病理形态学特点、鉴别诊断及来源.方法 对2例甲状腺呈胸腺样分化癌(CASTLE)的病理学、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结合文献并对照CD5标记的多组织芯片讨论这组肿瘤的来源及鉴别诊断.结果 2例呈胸腺样分化的甲状腺癌为境界清楚的结节状.镜下肿瘤组织结构、细胞特点以及免疫表型都与纵隔胸腺发生的鳞状细胞癌一致,特别是肿瘤都表达CD5这一胸腺癌特异性抗体.结论 呈胸腺样分化的甲状腺癌是罕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其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支持其由异位胸腺或腮囊分化而来.CD5(+)有助于鉴别诊断.彻底切除肿瘤且无局部淋巴结转移预示预后良好.

    作者:陆鸣;陈书媛;周小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乳腺小管癌3例报道

    乳腺小管癌(tubular carcinoma of the breast,TC)是乳腺上皮癌中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文献报道较少,并且是病理诊断中容易出现误诊的肿瘤之一.本文报告3例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组织形态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

    作者:石清涛;耿敬姝;冯占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应用天青石蓝B染色及偏振光显微镜显示肺内Ⅳ型胶原的方法

    肺内含有Ⅰ、Ⅲ、Ⅳ型及其他类型胶原,通常用苦味酸-天狼猩红及偏振光(picro-sirius-polarization)方法可根据胶原的双折光性和着色的不同粗略地区分上述3型胶原.由于肺内Ⅳ型胶原纤维纤细且含量少,并且镜下Ⅰ型和Ⅳ型胶原均可呈黄色类荧光,因此在放射性肺损伤早期很难对Ⅳ型胶原进行准确定位、定量和统计学分析,给开展肺损伤病变的研究造成较大的困难.

    作者:王少霞;刁瑞英;尹纪业;宋良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病理学特点及其与浸润性癌的关系

    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是一组形态学结构复杂多样、与乳腺癌关系十分密切的病变.WHO(2003)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重新诠释了它的概念,将其命名为导管上皮内肿瘤并在后面附上数字以表明增生或不典型增生的程度.本文着重介绍各类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组织病理学特点、遗传学改变及其与浸润性癌的关系.

    作者:李兰;杨红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利用组织芯片技术研究乳腺癌中VEGF-C的表达与淋巴管生成的关系及意义

    目的 探讨乳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与淋巴管生成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构建乳腺癌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8例乳腺癌VEGF-C的表达,并用podoplanin标记淋巴管.结果 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VEGF-C高表达率差异显著(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微淋巴管密度(MLVD)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1),VEGF-C染色低表达组与高表达组MLVD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 VEGF-C可能通过促进淋巴管生成导致乳腺癌淋巴结转移.

    作者:于建宪;韩增磊;纪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老年胃癌158例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的分析

    目的 通过老年胃癌患者的资料分析,研究老年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与预后.方法 收集和复习158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依据WHO(2002)消化系统肿瘤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免疫组化采用ElivisionTM Plus方法.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66.2岁,临床病理表现与中青年人无明显的差别.主要症状是上腹痛或不适、梗咽感及出血、消瘦、恶心等,部分有慢性胃病史.好发部位依次为贲门,胃窦、胃体、胃底,贲门胃底多发.免疫组化:p53阳性(>10%)为91%,Ki-67阳性(>10%)占81.8%,Her-2阳性定为于胞膜,阳性率15%(>++).结论 p53、Ki-67和Her-2阳性预后不良.nm23阳性率为69.7%,在中高分化肿瘤中表达较高.CEA阳性率达94%与血浆CEA升高一致,是比较理想的监测指标.

    作者:杨玲;唐合兰;韩全利;笪冀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甲状腺肉瘤样癌1例

    患者男性,65岁.右颈部无痛性肿物10年余,伴声音嘶哑1个月.查体:右颈部局限性隆起,可触及一约5cm ×3.5cm×2.5cm大小肿物,质硬,无压痛.B超示甲状腺右叶增大,失常态,表面不平,内见实性肿物,大小约4.7 cm×3cm×2.4cm,表面呈弧形钙化,局灶可见簇状钙化点.

    作者:孙小英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3种碱性溶液对陈旧HE染色切片脱伊红作用的探讨

    陈旧的HE染色切片因年代久远、保存不当易引起颜色不清晰,造成回顾性诊断困难.尤其是样本珍贵或组织较少时常需要脱色后再重染.高锰酸钾-草酸脱色(传统脱色法)[1]伊红不易脱净,影响白片的重染,严重时甚至影响诊断.

    作者:应美萍;章栽良;程国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评述2006年《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慢性胃炎为一常见病,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是病理科常规工作之一,而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尚未完全统一.2006年9月中华消化病学会在上海召开<第二届全国慢性胃炎共识会议>,参考新悉尼系统标准,对2000年制定的<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进行了修订,通过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本文介绍该意见中的病理组织学诊断标准部分,并与新悉尼系统进行比较.

    作者:朱明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腹膜后良性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

    患者女性,37岁.无明显诱因左上腹持续性刺痛3天.B超示腹膜后囊肿.CT示囊肿与肾上腺、胰腺及腹主动脉有关.根据影像学检查考虑为左肾上腺囊肿的可能性大,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左肾上腺上极有一5cm×5cm×4 cm大小囊性肿物,囊肿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手术分离过程中囊肿破裂,流出灰黄色液体.

    作者:钟莹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诊断病理学杂志

诊断病理学杂志

主管: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北京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