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15例淋巴组织疑难病例的临床病理分析

周洁;赵彤

关键词:淋巴组织, 疑难病例, 分类法
摘要:淋巴瘤的病理诊断一直是困扰病理医师的问题.WHO结合形态特点、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和临床特点4方面的资料,经过病理和临床学者的广泛长期讨论,形成WHO(2001)淋巴瘤新分类[1].
诊断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Wilms生平

    德国著名的外科医师、病理学家、肾母细胞瘤的描述者Max Wilms 1867年11月5 日生于德国科隆之西的HUmhoven/Geilenkirchen.

    作者:严庆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肾原发性类癌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肾原发性类癌的组织学发生、临床病理特征、鉴别及预后.方法 对1例原发于肾的类癌进行光镜、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46岁.CT显示肿块边界尚清,均质,增强后肿瘤强化不明显.光镜下肿瘤组织呈梁状、缎带状排列,间质富于薄壁血管;肿瘤细胞多边形,胞质嗜酸,细胞界限不清,核圆,核分裂少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Syn、CD99和vimentin(+),CKpan、EMA、CK7、CDl0、P504S、Ksp-cadherin、CDll7、SMA和CD34(-).电镜下肿瘤细胞胞质内见大量神经分泌颗粒,细胞间还可见桥粒结构.结论 肾原发性类癌是一种罕见的肿瘤,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标记,电镜检查有助于确定诊断.

    作者:张秀梅;吴波;饶秋;印洪林;周航波;石群立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VEGF在PTCL-U和AILT中的表达及与高内皮静脉增生的关系

    目的 探讨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PTCL-U)和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LT)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高内皮静脉(HEV)增生的关系.方法 收集PTCL-U和AILT各20例,用免疫组化法EnVison检测VEGF的表达,并通过检测CD34了解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FFCL-U和AILT中肿瘤细胞和部分血管内皮细胞VEGF均(+),与微血管密度正相关.结论 PTCL-U和AILT中VEGF的表达与高内皮静脉增生和预后差有关,抗VEGF治疗可能是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作者:何妙侠;李百周;吴丽莉;朱明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Gardner 纤维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英)

    Gardner 纤维瘤(GAF)是一种良性软组织肿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韧带样纤维瘤有在.

    作者:刘建军;张建中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细胞学诊断乳腺导管上皮内病变的意义

    乳腺病理细胞学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以导管上皮内增生为主的病变,能否正确评价此类病变并预测其癌变的风险是个难题.

    作者:解建军;任玉波;梁凤泉;马广贞;陈冰;马青松;周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弥漫型巨细胞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发生在关节内外的弥漫型巨细胞瘤的f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结合文献复习回顾性分析12例弥漫型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资料、HE切片,并进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12例弥漫型巨细胞瘤中,11例发生在膝关节的关节内,1例发生在髋关节的关节外,年龄36~7l岁.肿瘤主要由单核细胞样细胞构成,CD68(+);有散在的树突状细胞,desmin(+)、CD68(-).肿瘤细胞可梭形化,并可见滑膜裂隙样结构和核分裂象及数量不等的多核巨细胞、泡沫细胞和含铁血黄素沉积.结论 弥漫型巨细胞瘤是肿瘤性病变,呈浸润性生长,可以复发.当细胞形态发生变异或在关节外形成巨大肿块时,容易误诊为恶性,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标记可以做出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王嘉羚;路平;孟宇宏;宁浩勇;胡明;康筱玲;刘肖;虞积耀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肺恶性孤立性纤维瘤伴巨细胞癌1例报道

    恶性孤立性纤维瘤和巨细胞癌均系少见病变,二者并存更是罕见,经查国内外文献尚未见二者同时发生的报道.

    作者:蔡媛;张宏图;肖宏;谭军霞;郑甦;马宁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与癌密切相关的结直肠广基锯齿状腺瘤(SSA)的概念及病理诊断要点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分类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HP)、广基锯齿状腺瘤(SSA)、传统锯齿状腺瘤(TSA)、混合性息肉(MP)等.近l~2年国外研究多的是广基锯齿状腺瘤,认为其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生物学行为及分子基因改变.主要认识到SSA可突然转变为恶性上皮成分并直接浸润至黏膜下及肌问,与其他锯齿状病变(HP和TSA等)有所不同.

    作者:王鲁平;陈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冷冻切片的制作体会及常见问题分析

    手术中的快速冷冻切片要求病理医师在短时间内向临床手术医师提供病理诊断,以决定手术方式及范围.

    作者:范慧;陈立华;刘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颅内易于误诊的类肿瘤性病变

    颅内占位性病变包括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而有些类肿瘤性病变无论是临床还是影像学表现都与肿瘤有相似之处,很容易误诊,因此鉴别诊断非常重要.本文介绍8种易于误诊的中枢神经系统类肿瘤性病变,胶质增生、脑梗死、脱鞘性假瘤、松果体囊肿、脑膜血管瘤病、急进性多发性白质脑病、下丘脑错构瘤和放射性坏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李青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CD56(+)的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CD56(+)的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l例CD56(+)的DLBCL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组织学上,肿瘤细胞中等大小到较大,弥漫排列,核轮廓不规则,染色质细腻,分布较均匀,可见小核仁,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20、CD79a、Pax-5、CDl0和CD56(+),而CD3、CD45RO、CKpan、EMA、HMB45、粒酶B和穿孔素均为(-).结论 CD56(+)的DLBCL可能代表着DLBCL的一种新的和少见的亚型.

    作者:黄文斌;赵建华;王劲松;黄悦;李俐;杨小兵;蒋春莲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介绍一种改良分化液

    在常规病理制片工作中,造成组织片染色脱片的原因有:①载玻片不清洁;②切片太厚;③捞贴片后片子未烤干;④染色时蜡未脱净.除了上述原因外,在退色时也会发生脱片现象,为此我们分析原因进行了改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作者:章栽良;魏萍;李晓虹;朱颖丽;应美萍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免疫组织化学标准化(二)

    1.3 免疫组化染色1.3.1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灭活在免疫组化染色中若采用过氧化物酶检测系统,必须进行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处理,如果不进行处理,组织中的红细胞、粒细胞着色可能会干扰染色结果的判断.

    作者:王小亚;杨清海;黄奇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1例

    患者男性,30岁.发现左颈后肿物1年余,明显增大1个月.查体:左颈后可扪及皮下肿物6 cm× 3 cm×2 cm大小,质地较硬,活动度差,轻触痛.

    作者:郝俊梅;封晓丽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卵巢肝样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目的 探讨卵巢肝样癌的卵巢病理特点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采用光镜、免疫组化对2例卵巢肝样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对肿瘤的来源进行探讨,同时系统复习文献资料.结果 2例患者年龄分别为34岁和54岁,主诉均为下腹部肿物近日迅速增大,分别伴尿频及下腹坠胀,全身检查无占位性病变;妇科及盆腔B超检查证实为卵巢肿瘤,遂行患侧卵巢肿瘤切除术.病理检查示2例分别为右侧及左侧卵巢肿瘤,直径5cm及15cm,以实性为主;光镜下瘤细胞肥硕,呈多角形,胞质嗜酸或富含类脂质,核居中,核仁明显,呈条索状或巢状排列,常伴有不规则腺腔区域,血窦丰富,易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示瘤细胞AFP、AAT、CK8、CEA、hepatocyte和WTl均弥漫(+);例l衬覆腺腔的瘤细胞CAl25(+),CD99、HCG和a-inhibin均(-).结论 卵巢肝样癌十分罕见,须与卵巢肝样卵黄囊瘤、宫内膜样腺癌、未分化癌、类固醇细胞肿瘤及卵巢转移性肝细胞癌鉴别,AFP和CAl25(+)提示本瘤可能起源于卵巢表面上皮向肝细胞分化.

    作者:范嫏娣;冬国友;王展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结、直肠癌组织中CD105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血管生成在恶性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肿瘤内新生的血管通过向肿瘤供应营养和氧气、带走代谢产物和释放一些促肿瘤细胞增殖的生长因子等而促进肿瘤生长.

    作者:陆珍凤;黄文斌;周晓军;石群立;周航波;章如松;夏春;印洪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脉络丛乳头状癌5例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脉络丛乳头状癌(CPC)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5例CPC进行光镜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本组患者年龄1.5~68岁.发病部位分别为左侧侧脑室、右侧小脑-四脑室侧孔、左颞顶部、左颞叶及左岛叶.镜下可见多少不等的乳头状、小梁状及腺样结构,并见实性区域.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常见瘤巨细胞及多核瘤巨细胞,可见核分裂象,局灶坏死及肿瘤浸润脑实质.其中2例分别见到肿瘤细胞有显著的核周空晕、透明小体及钙化.免疫组化:5例AE3和EMA(+),2例TTF-l(+),1例S-100、CEA和vimentin(+).5例GFAJP、NSE、AEI和CgA(-).结论 CPC是一种极少见的脑原发性肿瘤,其诊断需结合发病年龄、部位、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等特点,还需与间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乳头状室管膜瘤,乳头状脑膜瘤及转移性乳头状腺癌相鉴别.免疫组化表达高分子质量角蛋白、EMA和,TTF-l,不表达低分子质量角蛋白和GFAP.

    作者:高杰;于国;桂秋萍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10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 分析10例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患者年龄14~50岁,平均32岁,男女之比为1.5:l.病变多数发生于脊髓圆锥.马尾终丝区.组织学显示肿瘤细胞呈立方形或梭形,以乳头放射状排列在血管间质轴心周围;大量黏液聚集在血管和瘤细胞间或囊腔内;核分裂象很少或缺如.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GFAP、vimentin 和s-100(+),CK和EMA(-).3例复发者均因首次手术未能完全切除肿瘤所致;2例肿瘤完全切除者均无复发.结论 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几乎只发生在脊髓圆锥及马尾终丝,是室管膜瘤的一种少见亚型,在病理学上具有特征的形态学表现及免疫组化表型.手术治疗是否彻底与预后相关.

    作者:余丽萍;周志毅;程静;鲍天辉;周航波;石群立;周晓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皮肤毛母细胞瘤10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皮肤毛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学表型、超微结构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复习10例毛母细胞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其中8例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2例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 肿瘤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内,不与表皮相连.肿瘤为单一基底样细胞组成的小叶结构或团块状结构,瘤巢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并具有向毛发分化的倾向.肿瘤细胞CKl4和p63(+),而AR、CK7和CKl0(-).电镜下肿瘤细胞符合基底细胞的特征.结论 毛母细胞瘤是由基底样细胞组成的毛源性良性肿瘤,由于认识不足,该瘤容易与基底细胞癌混淆,两者鉴别主要依靠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染色,电镜不具备诊断价值.

    作者:夏作云;吴波;周航波;陆珍风;周晓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胃癌组织中VEGF-C、VEGFR-3及D240的表达

    目的 探讨胃癌中淋巴管生成、分布的特点及其与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3(VEGFR-3)和淋巴管特异性标记物D240对48例正常胃黏膜和53例胃癌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微淋巴管密度(MLD),并结合胃癌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胃癌边缘区MID为27.67 ±18.3,正常胃组织MID为9.90±3.95,二者差异极显著(P<0.01).胃癌中心淋巴管增生与正常组织差异不显著.D240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胃癌边缘区MLD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 VEGF-C和VEGFR-3是促使胃癌细胞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可以将胃癌边缘区MLD测定作为判断胃癌淋巴管转移的依据.

    作者:张娜;潘彦珞;杨艳;雷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诊断病理学杂志

诊断病理学杂志

主管: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北京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