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9例临床病理分析

钟定荣;白皑清;杨堤;桂秋萍

关键词: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 肿瘤, 脑
摘要:目的观察脑部少见的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PXA)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复习9例此类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相关文献,并做GFAP,EMA,vimentin,Ki-67等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患者平均年龄17.7岁.4例位于颞叶,影像学及手术均揭示病变紧邻脑膜;4例以癫癎为主要症状.组织学上,均可见黄瘤样细胞及核内包涵体、颗粒状小球,8例均有多少不等的淋巴细胞浸润并形成血管周袖套样结构;6例见多核巨细胞,3例见Rosenthal纤维,2例有钙化,均未见分裂象和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免疫组化GFAP、vimentin(+),EMA(-),Ki-67≤5%.结论PXA是一种少见的具有特殊临床病理特点的、预后良好的星形细胞来源的肿瘤.避免误诊的关键是认清其诊断陷阱,应对策略是临床、影像、病理三结合.
诊断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颅内软骨瘤1例

    患者男性,59岁.因右下肢运动受限伴双眼视力下降6个月入院.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运动受限,以右足明显,同时出现双眼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右眼云雾症.8年前患者曾诊断为糖尿病.查体:双眼视力下降,双耳听力下降,右下肢活动受限,以屈踝明显.眼底检查示糖尿病眼底改变.

    作者:谢春燕;王安群;吴永红;谢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p53过表达、nm23低表达与卵巢癌浸润、转移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p53、nm23与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LSAB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p53和nm23的表达.结果 p53和nm23在良性、交界性、卵巢癌Ⅲ期及Ⅳ期各组中的表达率分别为0、0、45%、46%和40%、40%、55%、23%.nm23在卵巢癌Ⅲ期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率为18%(5/28),较无淋巴结转移组83%(10/12)明显低(P<0.01);p53在无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率50%(6/12)与有淋巴结转移组40%的差异不显著(11/28)(P>0.05).结论提示p53过表达与卵巢癌的浸润和增殖有关,与淋巴结转移无关.nm23低表达在卵巢癌的转移中起重要作用,与癌组织表面的种植及局部扩散关系不密切.

    作者:温凯辉;温砾;辛晓燕;卢小娟;李青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胎儿骶尾部先天性未成熟性畸胎瘤1例

    胎儿女性,胎龄6个月.其母,24岁,停经6个月行产前检查时B超发现胎儿骶尾部有一囊实性包块,14 cm×13 cm大小,羊水过多,遂行引产,术后送病理.

    作者:曹彤;董宜才;范玉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原发性子宫颈小细胞癌6例临床病理研究

    目的探讨原发性宫颈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方法对6例宫颈小细胞癌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并复习所有临床资料.结果 6例子宫颈小细胞癌患者中单纯小细胞癌4例,伴腺样分化1例,伴腺鳞癌及宫内膜腺鳞癌1例.临床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伴宫颈肿物.组织学上肿瘤主要由大小一致的小卵圆形细胞组成.免疫组化:5例肿瘤细胞CK和Syn(+),4例CgA和CD99(+),1例5-HT(+),3例HPV(+).随访4例死亡.结论宫颈小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其发生可能与HPV感染有关,CK、CgA和Syn是宫颈小细胞癌较为特异的免疫标记物.

    作者:张红莺;李燕;石群立;周晓军;孟奎;陆珍风;孙慧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TTF-1在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评价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在原发性肺癌中的表达特异性及敏感性,探讨TTF-1对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潜在价值.方法原发性肺癌95例,其中腺癌52例,肺鳞癌39例,细支气管肺泡癌1例,肺小细胞癌3例;正常肺组织4例,上皮样胸膜间皮瘤4例及186例人体其他部位的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做成组织芯片;采用EnVision方法进行TTF-1检测.结果 TTF-1阳性信号的定位在细胞核.44/52例(84.6%)原发性肺腺癌、2/39例(5%)肺鳞癌、1/1例肺小细胞癌和2/3例细支气管肺泡癌表达TTF-1,4例上皮样胸膜间皮瘤均不表达TTF-1,其他部位的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除1例甲状腺癌外)均不表达TTF-1.另外,6/7例肝细胞出现很强的胞质(+),胆管上皮(-).结论 TTF-1在原发性肺腺癌中的表达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提示TTF-1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标记用于原发和转移性肺腺癌的鉴别;它对于肺原发性低分化腺癌和鳞癌的鉴别也有一定价值,还具有鉴别肝细胞癌和胆管癌的潜在价值.

    作者:王红梅;周小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常规HE染色中蓝化方法的改进

    HE染色是病理技术人员的基本功,是生物学尤其是病理学及细胞学诊断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染色方法.病理组织学的基本知识,绝大部分都是从观察HE染色标本中得来,其染色是否成功直接影响其他方法的选择与进行.

    作者:王永军;刘世正;杨会钗;王小玲;吴国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宫颈淋巴瘤样病变7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颈淋巴瘤样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采用光镜、免疫组化、EBER原位杂交和TCR及IgH基因重排等多项技术对7例宫颈淋巴瘤样病变进行病理分析,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探讨.结果 7例患者中5例为育龄期女性,临床表现为接触性出血或不规则阴道出血6例,伴白带增多2例;1例为体检发现.妇检见宫颈1枚或数枚息肉样新生物,常伴宫颈糜烂.光镜示新生物内弥漫性淋巴组织浸润,见多量免疫母细胞或滤泡中心母细胞样细胞,易见核分裂象.致密的大淋巴细胞间常混杂不等量的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免疫组化:CD20常弥漫(+),小淋巴细胞CD3(+),CD30散在或灶性(+),κ与λ阳性无显著差异.6例基因重排未见单克隆条带.6例EBER原位杂交未见阳性表达.随访6例患者均健在.结论子宫颈淋巴瘤样病变是一类伴多量大淋巴细胞且显示活跃核分裂象的淋巴组织高度增生性病变,临床常表现为息肉样新生物,免疫组化及基因重排显示多克隆性表达有助于确诊.

    作者:马捷;石群立;孟奎;陈洁宇;周晓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神经内神经束衣瘤2例

    例1男性,48岁.因双下肢无诱因出现麻木2个月,影像学检查发现马尾肿块入院.MRI示马尾部位见一长T1短T2信号影,T1加权有增强,大小约为10 mm×6 mm×5mm.

    作者:钟定荣;杨堤;桂秋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恶性小汗腺汗孔瘤1例

    患者女性,73岁.发现头部肿物5年,逐渐增大2月余.肿物表面破溃,稍疼痛.查体:左枕部见一赘生物,直径约2 cm,表面呈菜花样并见有渗液及结痂,于局麻下激光切除.

    作者:雷复华;高思宗;杨海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输卵管囊腺纤维瘤1例

    患者女性,41岁.2001年B超发现盆腔囊性包块,3年后渐大入院.妇检:宫体前位,不规则增大,如妊娠50天大小,质硬,左附件区触及约6 cm×3 cm大小包块,轻压痛.术中见子宫肌层多个肌瘤,左输卵管系膜有一约8 cm×5 cm×4 cm大小囊肿,行子宫全切+左输卵管囊肿切除.

    作者:王涛;于宝兰;李培峰;姚庆端;曲美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淋巴结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淋巴结原发性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对2例指突细胞肉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结果 2例肿瘤均位于颈部淋巴结,光镜检查肿瘤组织呈席纹状、旋涡状或杂乱排列,瘤细胞卵圆形、梭形,胞质少,核卵圆形或短梭形,染色质细,少数有核仁,分裂象多见.瘤细胞S-100、CD68及vimentin(+),CD21、CD34、CK、CD45、SMA及HMB45均(-).电镜下瘤细胞胞质有大量长指状突起,无桥粒连接及Birbeck颗粒.结论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预后差.诊断主要依靠电镜及免疫组化,并应与滤泡树突细胞肉瘤、朗格汉斯细胞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黑色素瘤、梭形细胞癌及其他肉瘤鉴别.

    作者:张哉根;叶明福;刁鑫伟;陈锐;王亚丽;汤金梁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介绍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ATS/ERS分类及病理诊断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ⅡP)的分类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化和修订的过程,2002年美国胸科学会和欧洲呼吸学会发表了ⅡP的ATS/ERS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国际共识,将其分为7个亚型,包括普通型间质性肺炎、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脱屑性间质性肺炎、呼吸性细支气管炎伴间质性肺病、急性间质性肺炎、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和隐原性机化性肺炎.ⅡP的分类和诊断使病理医师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病理诊断必须要与临床和影像学密切结合,即进行临床-影像-病理诊断(CRP诊断).

    作者:易祥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颞骨软骨母细胞瘤1例

    患者女性,32岁.右耳闷胀、听力减退14个月,加重伴张口受限1个月.当地医院考虑为分泌性中耳炎,给予消炎治疗1周症状无明显改善,此后,右耳前逐渐隆起.耳周一过性跳痛,张口时加剧,且有关节脱位感.1个月前拔牙后上述症状加重.CT冠状位示右侧颞下窝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内有钙化;颅底、蝶骨及颞骨骨质破坏;提示颞下窝肿物.

    作者:成继民;许颖;陈玮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胃癌中PTEN、FAK的表达与胃癌转移的关系

    胃癌的浸润和转移是无法手术切除、术后复发及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本实验采用免疫组化手段及图像分析技术检测PTEN、FAK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两者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及转移的关系,寻找胃癌复发、转移的预测指标,用于指导临床.

    作者:姜洋;金晓明;贺岩;金银姬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乳腺导管上皮内瘤变(DIN)

    乳腺导管上皮内瘤变是一个崭新的概念,用来描述从普通导管上皮增生(UDH)、平坦上皮不典型增生(flatepithelial atypia)、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ADH)至导管原位癌(DCIS)的乳腺原位病变.本文综述了上述病变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分子生物学改变、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

    作者:姜英;陈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毛细胞白血病6例实验室诊断分析

    毛细胞白血病(hairy cell leukemia,HCL)有多种实验室诊断方法,常用方法包括电镜观察、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分析、细胞化学,这些方法各自特点不同,本文根据以上方法对6例HCL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了分析.

    作者:李占琦;茹永新;刘津华;陈辉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肾盂多发结石合并鳞状细胞癌1例

    患者男性,61岁.因左腰、腹部疼痛1月余入院.入院前10余天,曾在外院行左输尿管体外碎石,近3天疼痛加剧,但能自行缓解;无肉眼血尿.查体:左肾区有叩击痛,左输尿管区无明显压痛.实验室检查:尿红细胞(+);血白细胞8.1×109/L,红细胞4.86×1012/L;PSA 1.4 ng/ml(正常值<4.0 ng/ml).

    作者:贺再清;王弟才;涂译文;谢宇平;雒保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桥本甲状腺炎癌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相关性分析

    Lindsay等[1]在1952年首先报告了桥本甲状腺炎(HT)癌变的情况,302例HT中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为12%,随后Dailey等[2]报告278例HT中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为17%,HT癌变以乳头状癌为主,滤泡状癌偶见.本文通过免疫组化检测CK19、Ret/PTC、PCNA等肿瘤标记物,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与HT癌变相关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指标,有助于HT癌变和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戴军;陈方荟;包建东;沈海燕;赵菁;王铁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腹膜后寄生胎1例

    患儿女性,11个月.发现患儿右上腹肿块3天而入院治疗.患儿无异常哭闹,食欲可,尿便正常,睡眠可.患儿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手术及食物、药物过敏史.按时接种,系第一胎,足月、平产,母乳喂养.父母均体健(其母黄体破裂做过手术),无遗传性疾病,母怀孕期无感冒、发热等疾病,未服任何药物.

    作者:刘建成;李艳春;李树根;刘建滨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胸腺癌58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总结胸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光镜观察肿瘤形态,并根据WHO(2004)分类标准对肿瘤进行分类和分期,并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AE1、AE3、Syn、CgA、CD5表达.结果本组58例胸腺癌,Ⅲ期和Ⅳ期患者为40例,Ⅱ期患者为11例,Ⅰ期患者为7例.其中包括21例(36.2%)鳞癌、6例(10.3%)淋巴上皮瘤样癌、1例(1.7%)未分化癌、2例(3.4%)肉瘤样癌、5例(8.6%)典型类癌、13例(22.4%)不典型类癌、10例(17.2%)小细胞癌.28例神经内分泌癌、14例鳞癌和1例淋巴上皮瘤样癌Syn和CgA(+),18例鳞癌、2例淋巴上皮瘤样癌及1例肉瘤样癌CD5(+).结论借助临床资料和免疫组化染色,胸腺癌可与转移癌及恶性间皮瘤、滑膜肉瘤、生殖细胞肿瘤、副节瘤和淋巴瘤等鉴别.完整切除肿瘤及术后辅以放、化疗可提高胸腺癌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刘梅;宋欣;陈玲红;李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诊断病理学杂志

诊断病理学杂志

主管: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北京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