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抑癌基因 LKB1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田静;产翠翠;方蕾;金艺凤

关键词:肺癌, LKB1, 诊断, 治疗
摘要:肺癌已经成为目前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近年来研究发现LKB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LKB1体细胞突变率仅次于p53、 K-ras突变率,尤其在NSCLC中其突变率甚至高达15%~35%。 LKB1主要抑癌机制是可以引起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阻碍或延缓细胞DNA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胞生长。研究者们发现LKB1的缺失突变在促进肺癌组织类型的分化和肺癌转移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因此动态检测LKB1是否异常可用于肺癌早期发生、发展及判断预后,并可能成为肺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因子。本文对近年来关于LKB1在肺癌领域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和比较培美曲塞联合顺铂( PC)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 GC)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C组和GC组,各20例, PC组给予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 GC组给予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情况及随访生存情况。结果 GC组患者总有效率为50.00%, PC组总有效率为6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PC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均低于G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GC组6个月、1年、2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P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C与GC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总有效率相当,但PC方案不良反应轻,且6个月、1年、2年生存率较高。

    作者:杨常建;董海林;聂改红;樊松庆;闫建强;景晓刚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深圳市南山区蛇口社区居民急救意识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深圳市南山蛇口社区居民对急救知识普及的现状,为急救知识的普及和能力培训提供参考。方法2015年7月,随机抽取深圳市南山区蛇口某社区的200位居民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分析急救知识的普及现状,了解居民对急救的态度、急救知识的获取途径。结果居民对急救知识有所了解,但多处于浅层次,多数被调查者未接收过专业急救知识培训。结论深圳市南山区蛇口社区居民急救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普及程度很低,实际应用不足,需要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加强急救知识的普及和急救技能的培训,提高自救和互救的能力。

    作者:刘了了;覃纯初;李远航;李进恒;邓红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微血管减压术(MVD)与微球囊压迫术(PM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与微球囊压迫术( 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 PM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比较。方法调查并收集我院神经外科行MVD与PMC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情况,从术前评估、术后有效率、复发率及并发症等多个方面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结果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效,疗效及术后复发率无显著差异。 MVD组17例患者中,4例出现口角单纯疱疹,2例出现暂时性感觉减退,1例出现暂时性耳聋耳鸣。 PMC组中全部出现暂时性感觉减退,10例出现咀嚼肌无力,1例面部麻木“蚁走感”。结论对于年轻、身体状态佳、术前辅助检查有明确血管压迫的患者,主张首选微血管减压术( MVD)治疗。对于高龄、一般状态差、不耐受或拒绝接受开颅手术者,主张选择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 PMC)治疗。安全有效且微创,短期之内可以重复实施,从而降低了医疗费用及住院时间。

    作者:鲍龙;李想;衣服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干扰素对 HIV/AIDS合并 HCV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普通干扰素( IFN)α2 b与聚乙二醇干扰素( PEG—IFN)α2 b治疗HIV/AIDS合并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共收治65例HIV/AIDS合并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患者,其中27例在接受HAART治疗同时接受IFNα2 b抗HCV治疗,500万单位/次,隔天1次( A组);38例在接受 HAART 治疗同时接受PEG—IFNα2 b抗HCV治疗,1.5μg/kg,每周1次( B组)。两组患者均同期服用利巴韦林片900~1200 mg/d ( tid),疗程48 w。观察终点包括早期病毒学应答( 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应答( ETVR)、持续性病毒应答( SVR)和复发率,同时在治疗12、24和48 w时检测患者 ALT 水平,观察肝酶复常率。结果与 A 组患者相比, B 组患者 EVR (92.11%对18.52%)、 ETVR (100.00%对40.7%)和 SVR (100.00%对33.33%)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且无复发患者, A组有2例患者在停药后复发。 B组患者各个检测时间点ALT复常率均≥A组(12 w:78.95%对66.67%, P<0.05;24 w:100.00%对85.19%, P<0.05;48 w:100.00%对100.00%)。结论 PEG-IFNα2 b对HIV/AIDS合并HCV感染的近期疗效优于IFNα2 b。

    作者:许世申;陈国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丁苯酞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Bcl-2和 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缺血再灌注组(20只)、丁苯酞注射液组(20只)。制备SD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2 h,丁苯酞注射液组于缺血1 h后予丁苯酞注射液腹腔注射,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应用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观察Bcl-2和Bax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丁苯酞注射液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梗死灶体积减小, Bcl表达增多, Bax表达减少。结论丁苯酞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的凋亡有保护作用。

    作者:白艳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预测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预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肝硬化患者89例,根据是否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合并上消化道出血,34例)与对照组(未合并上消化道出血,55例),全部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观察组门静脉内径与脾静脉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门静脉平均速度与脾静脉平均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门静脉血流量与脾静脉血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胃左静脉内径与胃左静脉分流指数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预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黄书晖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标准化护理程序对胃溃疡患者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标准化护理程序对胃溃疡患者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消化内科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26例胃溃疡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运动护理等标准化护理程序治疗。治疗出院半年后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情况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1年后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复发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7.625, P<0.05),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5.314, P<0.05)。出院随访6个月后,2组患者SF-36各项目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同时试验组患者SF-36各项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采用标准化护理程序对胃溃疡患者进行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梁翠葵;梁英嫦;黄冬青;黄春兰;廖颖金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Cdc42小干扰 RNA对乳腺癌 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观察细胞周期分裂蛋白Cell division cycle 42( Cdc42)小干扰RNA ( siRNA)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合成靶向Cdc42编码区的siRNA,将其瞬时转染至MCF7细胞中。48 h后应用RT-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细胞转染siRNA后Cdc42 mRNA及蛋白的表达。 CCK8及饱和密度实验检测Cdc42小干扰RNA对MCF7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 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显示Cdc42-siRNA能显著下调MCF7细胞中Cdc42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 Cdc42-siRNA转染后MCF7细胞增殖能力受到明显抑制。结论 Cdc42小干扰RNA可以有效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能力,提示Cdc42可能成为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新靶点。

    作者:赵宁;赵俐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脂质体介导 p53基因转染胰腺癌细胞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HIFU联合脂质体介导p53基因转染胰腺癌细胞的可行性以及转染后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5组: I组为单纯细胞组, II组为HIFU+质粒组, III组为HIFU+脂质体+质粒组, IV组为脂质体+质粒组, V组为单纯质粒组。每组予以相应处理后,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p53 mRNA表达情况, MTT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凋亡的情况。结果荧光显微镜下见Ⅲ组有较多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的细胞(转染率为10.6%), II组及IV组有少量的荧光细胞(转染率分别为1.2%,4.8%); V组仅有极少的荧光细胞(0.3%); I组无荧光表达; III组和IV组经RT-PCR法均检测到p53mRNA表达,且两组灰度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MTT结果显示II, III, IV 组细胞均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而其中III组的增殖抑制作用为明显,与其它各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0.05);Ⅲ组细胞凋亡率为(14.2±1.55)%,与其它4组比较,凋亡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 HIFU联合脂质体可提高p53质粒转染率;p53质粒转染后促凋亡作用增强,肿瘤细胞生长进一步受到抑制。

    作者:张兰胜;张临泉;花道金;张涛;李彩红;周宏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声明

    本刊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重庆维普数据库/超星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也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如果作者不同意将其来稿编入上述电子期刊和数据库,投稿时请加以说明。本刊不再为此支付稿酬给作者。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3D 腹腔镜下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3D腹腔镜下治疗腹股沟疝手术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回顾分析自2015年6月我院采用3D腹腔镜系统行TAPP术治疗腹股沟疝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3DTAPP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30~55 min,术中出血量5~15 mL,未放置引流管,术后住院时间1~3 d。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结论3D腹腔镜提供了精确的空间定位,降低手术操作难度,缩短了手术时间及学习曲线,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永刚;顾卯林;朱景元;王恒杰;顾喜明;王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MRI与 CT对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对比研究MRI及CT对多发性脑梗死( MC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MCI患者112例,行CT及MRI检查,比较分析MRI及CT对不同梗死时间及病灶大小的检出率。结果 MRI对不同发病时间梗死灶总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其中MRI对发病<24 h及24~72 h梗死灶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MRI和CT对>72 h梗死灶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MRI对≤2 mm梗死灶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P<0.05);对>2 mm梗死灶检出率与CT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MCI发病早期(72 h内)及较小梗死灶(<2 mm)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检查。

    作者:彭汉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前的应用价值

    目的:分析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实施治疗的100例乳腺癌患者,依照患者临床不同手术方式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腋窝淋巴结清扫结合早期保乳手术,观察组患者实施腋窝淋巴结清扫以及术前前哨淋巴结活检术联合早期保乳手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对照组相比,显著偏低,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差异不大, P>0.05。结论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前的应用,有助于减少患者的临床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曾丽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3M 无痛保护膜联合造口袋治疗大便失禁相关性皮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用3M无痛保护膜联合造口袋治疗大便失禁相关性皮炎( Incontinent dermatitis, IAD)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50例IA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皮肤护理方法;实验组的患者除传统皮肤护理外加用3M无痛保护膜联合造口袋治疗。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皮炎改善情况、皮炎愈合时间及皮炎复发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皮炎愈合短于对照组,实验组皮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M无痛保护膜联合造口袋治疗IAD,临床效果显著,且愈合快,复发低。

    作者:黎华娇;钟燕;梁秋燕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有氧康复运动对老年女性乳腺癌术后抑郁患者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有氧康复运动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9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仅提供出院常规健康教育及回访,干预组进行8 w的有氧康复运动干预。采用24项汉密顿抑郁量表( HRSD)在运动干预前后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疗效评估。结果干预8 w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的HRSD总分值及减分率的差异有极显著性。结论有氧康复运动对乳腺癌术后抑郁患者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

    作者:唐丽云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产程中改变体位法矫正枕后位效果浅析

    目的:对产程中指导产妇行与胎背同侧的侧俯卧位以矫正枕后位效果观察。方法选择第一产程进入活跃期后取诊断为枕后位而无明显头盆不称的产妇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指导研究组产妇与胎背同侧的侧俯卧位纠正胎位;对照组产妇常规护理,观察两组产妇分娩方法、产程进展及胎儿、新生儿情况。结果研究组胎头转正率为91.79%(55/60),对照组胎头转正率为56.7%(34/6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181, P=0.000)。研究组阴道分娩率为91.7%(55/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0%(33/60)。研究组剖宫产率为8.3%(5/6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0%(27/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0.625, P=0.000)。研究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的潜伏期、活跃期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胎先露速度明高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2.513, P=0.014)。研究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为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26, P=0.015);研究组阿氏评分4~7分发生率为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04, P=0.027)。研究组产妇产后出血量(165.05±70.97) mL明显少于对照组产妇产后出血量(220.00±124.89) mL (t=2.963, P=0.004)。结论在产程中指导产妇采取与胎背同侧的侧俯卧位对纠正枕后位是有效的,可降低手术产率,提高产科的分娩质量,且方法简单,易于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周芹;黄雨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PCT联合 CRP在指导亚临床感染胎膜早破孕妇停用抗生素的意义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 PCT)联合C-反应蛋白( CRP)在指导亚临床感染胎膜早破孕妇停用抗生素的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l4年2月在我院产科住院治疗的胎膜早破患者120例,入选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观察组采用CRP联合PCT水平观察并在水平正常后停用抗生素,对照组在CRP与PCT水平正常后续维持口服抗生素治疗,记录两组患者阳性终点的例数、平均使用抗生素的时间和保胎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平均使用抗感染药物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1),且停用抗感染药物后再发感染的发生率(阳性终点)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并且两组的平均保胎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联合使用CRP、PCT对胎膜早破继发亚临床感染进行抗生素的管理,能使抗生素滥用的情况得到抑制。

    作者:麦丽逢;何家成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MDA-7/IL-24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MDA-7/IL-24在结肠癌中的表达状态及其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3对经病理证实的结肠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MDA-7/IL-24的表达情况。结果 MDA-7/IL-24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癌旁组织( P>0.05);临床相关性分析表明:结肠癌组织中MDA-7/IL-24的低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5)和肿瘤直径(P>0.05)无相关性。结论 MDA-7/IL-24的低表达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相关性不大。

    作者:吴志峰;林国梁;王凤;陈秀娇;徐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肝硬化肝功能损害严重程度评级现状

    临床上评价肝功能常用的是Child-Pugh评分方法,但随着肝硬化相关手术及移植率的不断增加,人们逐渐发现Child评分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研究人员陆续采用新的评级方法如终末期肝病模型、吲哚氰绿15 min滞留率、13 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等,本文就以上新的评级方法作一综述,供临床充分认识肝硬化肝功能损害进程和预后,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作者:沈浩;韩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帕瑞昔布钠在开颅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在开颅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我院神经外科择期行开颅手术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给予观察组患者静脉滴注帕瑞昔布钠,而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等量的生理盐水。由专业医护人员监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6、12、24 h的心率( HR)、呼吸频率( RR)及平均动脉压( MAP),并对两组患者术后1、6、12、24 h的VAS评分、躁动评分( RS评分)及镇静评分( Ramsay评分)进行考察,统计分析术后24 h所有患者出现的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6 h的HR及MAP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而观察组患者术后1、6 h的HR及MA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12、24 h的HR及MAP水平与术前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另外,两组患者术后1、6、12、24 h的RR水平与术前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6、12、24 h的VAS、 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而Ramsay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两组患者组内术后各时间点VAS、RS及Ramsay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984, 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对于开颅手术患者术后具有镇痛和镇静作用,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的生命体征,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邓奋;邓铸强;杜志斌 刊期: 2016年第04期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锦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