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恒;衣服新;倪伟民;孟飞;叶志军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笔者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2年间,先后收治前牙残根残冠患者55 例(80颗牙齿),其中男性患者38 例(52 颗牙齿),女性患者17 例(28 颗牙齿),年龄16~55 岁,笔者采用螺纹钉加光固化树脂核,再以烤瓷全冠修复,经半年至2 年的随访观察,修复效果良好,达到了美观的效果,同时对残根冠加以保存.
作者:徐长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追求和崇尚微创手术.阴式子宫切除手术这一以往仅限于子宫脱垂患者的术式,因其符合微创,已明显的扩大了手术指征.现将我院近3年开展的20 例非脱垂子宫阴式切除术报告如下.
作者:任盛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 对愿意接受米非司酮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每天口服米非司酮12.5 mg.4个月为一疗程,接受复查.结果 口服米非司酮可引起闭经、改善贫血;停药后月经复潮;可使经量减少、经期缩短;子宫体积和肌瘤体积缩小;部分更年期妇女用药后进入绝经期.结论 米非司酮是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药物.
作者:王文革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多房性囊性肾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 例多房性囊性肾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其诊断和治疗经验.2 例中,1例腹部包块,1 例无症状.B超与CT,均诊断为多房性囊性肾瘤.肿瘤发生于右侧1 例, 左侧1例, 2 例均行肾部分切除术.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均为多房性囊性肾瘤.术后随访6个月和5 年,无肿瘤复发.结论 影像学检查是多房性囊性肾瘤的重要检查手段,保留肾单位的肿瘤切除术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刘岩;张春阳;张大田;盛玉文;张振铭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直立倾斜试验(TTT)对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临床诊断与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直立倾斜试验对24例不明原因的晕厥患者作为实验组,先进行基础倾斜试验,阴性者再进行两个阶段的异丙肾上腺素激发试验,18例无晕厥病史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实验方法与前者相一致.结果 实验组中19 例阳性,5 例阴性,阳性率占79.2%,对照组1例阳性,其余阴性,实验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倾斜试验设备简单,易于操作,是对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较好的诊断方法,对不同类型的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确定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贾春花;王琴 刊期: 2009年第01期
2006年5月8~24日,锦州市太和区太和小学相继发生10例麻疹病例,区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经采取相应综合干预措施,取得迅速控制疫情的明显效果,现将调查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黄晓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上睑下垂是眼科和整形外科常见疾病,上睑提肌功能不全或丧失,致上睑部分或全部遮住瞳孔,影响美观及视觉功能.额肌瓣下移经眼轮匝肌后睑板悬吊术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常用方法.自2000年8月我院用此方法矫治重度上睑下垂患者15 例,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林彬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过敏试验对环境因素有一定的要求,环境温度缓慢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机体可以自行调节而适应.但气温变化过大或过急对豚鼠的健康将产生不良反应,影响过敏试验判断的准确性.在日常试验中,我们会定期监测环境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本文研究日温差对过敏试验结果的影响.
作者:董作男;李鑫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无痛治疗是现代口腔科重点研究的方向之一.局麻药原来广泛使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浸润和局部传导阻滞麻醉.但麻醉效果往往欠佳.患者时常因为恐惧治疗疼痛,而延误了佳治疗时间.复方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是一种新型酰胺类口腔专用局麻药,具有起效快,麻醉力强等特点.并配有专用针头和高压注射器,使患者在注射和治疗中几乎无疼痛感.
作者:李欣;王瓒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逐淤化痰汤对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脑含水量及SOD活性的影响.方法 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逐淤化痰汤组、脑出血组和假手术组,每组30只.用尾状核注射自体血法建立脑出血模型;在不同时间点检测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脑含水量及黄嘌呤氧化法检测SOD活性的变化.结果 在相同时间点逐淤化痰汤组脑含水量低于脑出血组,差异性显著(P<0.05或P<0.01);在相同时间点逐淤化痰汤组与出血组比较SOD活性增加,差异性显著(P<0.05或P<0.01).结论 逐淤化痰汤可减轻出血后脑组织水肿,同时增加SOD活性.
作者:陆红;王桂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世界性传染疾病.HBV一直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至今仍是世界性的医学难题.全世界大约有20亿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每年由于HBV感染而死亡的人数达100万[1].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干扰素和核苷类抗HBV药物虽然在治疗乙肝病毒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免疫调节剂的低应答率和核苷类似药物耐药性病毒株的出现以及停药反弹等因素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
作者:李冰;于洪灏;郭斌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为评价吡硫翁锌气雾剂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我院于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对吡硫翁锌气雾剂治疗寻常性银屑病进行临床观察.
作者:吴丹;刘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牛蒡子提取物中总木脂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利用总木脂素与牛蒡苷对照品在同一峰位有吸收,以牛蒡苷为对照品,测定样品溶液在280 nm波长处的吸收度.结果 对照品牛蒡苷浓度在0.01 804~0.0 902 mg/mL范围内吸收度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 999,平均回收率98.6%,RSD=1.7%.提取物中每克含总木脂素以牛蒡苷计,不得少于800 mg.结论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木脂素含量方法可行,简便,稳定性可靠,精密度良好.
作者:阎婷;王佩琪;郭伟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复发性多软骨炎(Relopsing polychondntis RP) 由Jaksch(1923) 首次报道,为一种累及全身多处软骨的发作性和进行性炎症,临床可表现为耳、鼻、喉、气管、支气管及关节软骨的软骨炎,并可累及眼、内耳等[1].其发病率约为3.5/1 000 000,男女发病比例无差异,平均发病年龄47 岁;耳廓软骨炎、鼻软骨炎及眼炎是其较为常见和突出的表现;约50 %患者终可出现呼吸道病变[2].至1998 年全世界约报道550 例[3].RP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是一种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基础上由多种诱发因素刺激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4].
作者:崔慧霞;郭爱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是冠心病患者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轻者可无症状或感心悸、气短、胸闷,重者可引起短阵或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危及生命.临床常用的抗室早药物(IB或IC类抗心律失常药)因其致心律失常作用、负性肌力作用而增加病死率[1];胺碘酮长期应用毒副作用较大,患者依从性差.目前主张药物首选β-受体阻滞剂减轻症状[2].
作者:史晓燕;王萍;徐兆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因素.方法 利用行直肠系膜全切除的64例直肠癌临床资料分析局部复发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率为 40.62%(26/64),局部复发与性别、年龄、血CEA水平和肿瘤直径无关(P>0.05),但与淋巴结转移、环周切缘阳性、系膜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 淋巴结转移、环周切缘阳性、系膜转移是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重要因素.
作者:崔志明;李晓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术中结肠灌洗在左半结肠梗阻急诊I期切除吻合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5-2008年我院对30例选择性病例进行常规全结肠顺行灌洗,术中切除病变后切除阑尾从阑尾残端插入一根24F的Foley导管,钳夹末端回肠,经导管注入37 ℃生理盐水至结肠流出液清洁为止,后用0.5%甲硝唑200 mL+庆大霉素32U+入生理盐水3 000 mL中行后灌洗,以此作为术中肠道准备后,完成左半结肠Ⅰ期切除吻合.结果 全组均愈合,27例伤口Ⅰ期愈合,3例伤口感染,经换药处理后愈合,无吻合口瘘或死亡.结论 本法能提高左半结肠梗阻急诊Ⅰ期切除吻合术的安全性,方便可行.
作者:韩玮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干预性早产的原因、时机及早产儿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干预性早产病例,比较不同孕周早产原因及早产儿情况.结果 干预性早产主要原因为重度子痫前期、胎儿窘迫、胎膜早破、前置胎盘等.随孕周及体重增加,早产儿窒息、并发症及围生儿死亡明显下降,大于34孕周与体重大于2 000 g早产儿预后明显改善.结论 适时选择干预性早产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改善围生儿预后.
作者:刘颖;王丽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中药是纯天然制品并能治疗很多疑难杂症,目前,中药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现代科学的包合技术、乳化技术、超临界提取技术(SFE)、超滤技术(膜分离技术)、固体分散技术、脂质体技术等已逐渐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其中脂质体技术具有增强药效、靶向释药、延长作用时间、降低毒副作用的特点,其靶向性研究备受重视.将脂质体技术应用到中药研发与生产当中,将对我国的传统中药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脂质体技术应用于中药靶向制剂给药的情况.
作者:李晓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厄贝沙坦对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初探其机制.方法 应用Langendorff装置采用完全停灌复灌的方法制作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 组:对照组(K-H缓冲液持续灌流110 min)、缺血再灌注组(K-H缓冲液持续灌注至各项指标稳定后,约20 min,停灌30 min,再灌60 min)、厄贝沙坦组(灌注方法同缺血再灌注组,但将K-H缓冲液内加厄贝沙坦10-6 mol/L).(1)取每组8只观察心肌组织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变化.(2)每组其余8只:①对照组K-H缓冲液持续灌流170 min.②缺血再灌注组和厄贝沙坦组持续灌注至各项指标稳定后停灌30 min,再灌注120 min.观察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1)缺血再灌注组大鼠心肌组织中丙二醛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2)厄贝沙坦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升高(P<0.01),丙二醛含量明显降低(P<0.01).(3)缺血再灌注组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4)厄贝沙坦组细胞凋亡指数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结论 厄贝沙坦有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厄贝沙坦清除氧自由基,减少脂质过氧化有关.
作者:张博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