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甲胎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陈艳娟;刘沛

关键词:慢性病毒性肝炎, 肝炎患者, 甲胎蛋白, 检测, 球蛋白, 胚胎肝细胞, 程度, 常规方法, 卵黄囊, 肝炎病, 白蛋白, 血清, 胎儿, 合成, 电泳
摘要:甲胎蛋白(AFP)是胚胎肝细胞和卵黄囊细胞产生的一种特殊球蛋白,在电泳谱上介于白蛋白与α1球蛋白之间.AFP是胎儿血清的正常成分,出生后逐渐停止合成,约于第五周用常规方法已不能正常检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甲胎蛋白常呈不同程度升高.本文通过对144例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甲胎蛋白的检测,探讨甲胎蛋白的变化与肝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血液透析救治尿毒症脑病17例临床疗效观察

    尿毒症患者中枢神经、精神紊乱的发病率很高,可达65%以上.据文献报道[1],尿毒症患者神经系统损害出现在未透析者称为尿毒症性脑病,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严重并发症.我院应用血液透析技术救治17例尿毒症脑病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田旭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脑血管疾病病人的临床护理要点

    脑血管疾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管疾病的总称.它是神经科的多发病,常见病.目前与癌症、心血管疾病同为人类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患者语言功能、运动功能及心理情绪的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成为工作的重点.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王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三切口和二切口食管切除治疗食管癌的探讨

    食管癌位于其位置的不同局部解剖具有特殊性,因此外科治疗存在着不同的路径和手术方法.本文比较了经右后外侧开胸,腹正中及左颈部切口食管切除术(三切口)和经左胸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二切口)的治疗结果.

    作者:赵国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以尿崩症为首发表现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

    患者男,46岁.因乏力、烦渴、多饮2个月于2004年4越7日人我院.该患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自觉乏力、伴头晕,同时饮水量多,每日约20000ml,尿量增多,总尿量与饮水量相仿.曾多次与我院门诊验血糖、尿糖均正常.近10天,乏力症状较前加重,伴活动后心悸、气促等症状于我院门诊发现贫血,入院治疗.病来无明显发热,无尿血,便血,体重下降10kg左右.无头部外伤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查体:贫血貌,皮肤黏膜无出血点,颌下、腋下、腹股沟区可触及数个高粱米粒大至黄豆大淋巴结,无粘连及压痛.胸骨无压痛,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肋下2cm,无触痛,双肾区无扣痛.血常规:WBC23.2 × 109/L,RBC1.74 ×1012/L,HGB60.0g/L,PLT95.0 × 109/L.血电解质未见异常.尿比重≤1.005,pH5.5,白细胞、红细胞、尿糖和尿蛋白均阴性.肝肾功能未见异常.

    作者:李哲;马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缺血性脑水肿与水通道蛋白-4表达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早期缺血性脑水肿后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脑水肿形成的关系,进一步探讨脑水肿的发生机制.方法 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62只,月龄3~4个月,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实验组(根据缺血时间分为1h,3h,6h,24h和72h五组)、对照组(包括假手术组和正常组).参考Zea-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于术后应用干湿重法测定不同程度脑水肿状况下脑组织的含水量,应用Western blot技术对AQP-4蛋白表达及其与脑水肿的关系进行相关性观察.结果 脑缺血1h脑组织的含水量即开始增加(P<0.05),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AQP-4蛋白在缺血组织表达亦增强,缺血1h即开始增强,24h显著增加,72h仍然高于正常水平.结论 AQP-4是影响缺血性脑水肿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茂彬;衣服新;孙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布鲁菌病半套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布鲁菌属半套式PCR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布鲁菌BCSP-31蛋白基因设计三条引物,扩增目的片段长223 bP,通过条件优化,建立了布鲁菌属半套式PCR检测方法.利用所建立的PCR方法对六个种布鲁菌和Y.Center O:9,S.TyPhi,E.Coli O:157进行检测验证其特异性,通过对活菌计数检测验证其敏感性.结果 检测结果表明六个种布鲁菌均可扩出223bP的目的片段,而Y.Center O:9,S.TyPhi和E.Coli O:157不能扩出目的片段.通过对活菌计数低可检测到20个细菌.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敏感、特异的布鲁菌病半套式PCR快速检测方法,为布鲁菌的检测和试剂盒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马鸣潇;刘锴;于洋;周铁忠;张利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喉癌行全喉切除病人的出院康复指导

    喉癌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东北地区发病率高,占全身恶性肿瘤的5.7%~7.6%.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全喉切除的病人术后长期带气管套管,语言功能受到极大影响,甚至于丧失,使病人的生活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总结我科42例全喉切除病人的术后护理和出院康复指导,现将临床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侯丽敬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巨大腹主动脉瘤合并层状血栓1例报告

    1 病例资料患者男,71岁,以反复发作左腹部和腰部疼痛5天就诊于我院心脏血管外科.当时患者于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腹部、腰部疼痛,为钝痛,有下坠感,范围呈条带状,右侧卧位时症状减轻或消失,左侧卧位直立时加重,与呼吸运动无关,疼痛时伴大汗,无恶心、呕吐.查体:BP130/80mmHg,心界不大,心率60次/分,心室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腹部平坦,左上腹部可触及10cm×7cm左右大小搏动性的包块,其搏动与心跳一致,质地较硬,叩诊呈浊音,听诊未闻及血管杂音.ECG:房颤心律.腹部血管彩超示,腹主动脉近段、中段、远段内径分别为41mm、76mm、29mm.腹主动脉中段呈瘤样扩张,范围约76mm×85mm,管腔中填充中等回声,管腔内径明显变细,内径约21mm,其内血流速度明显减低,约0.2m/秒(如图1所示),腹主动脉瘤内血栓形成.腹部彩超提示:右肾囊肿,左肾及双侧肾上腺无异常.X线胸片:左肺上野陈旧性结核.为了进一步确诊和了解病变累及的范围,于入院第3天对胸、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进行CT造影增强扫描,CTA结果显示: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周围瘤样病变,与周围脏器分界清楚(如图2、3、4所示).既往:15年前体检时发现腹主动脉瘤,未予治疗.无糖尿病高血压.家族中无患此病者.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为:1.腹主动脉瘤合并层状血栓.2.心律失常,心房纤颤.

    作者:王洋;司忠义;李树青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紫外线加超短波治疗丹毒20例疗效观察

    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急性浅表性蜂窝织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生在小腿和面部,可反复发作,临床多应用抗菌素治疗.我科应用紫外线及超短波综合治疗丹毒患者,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现报道如下.

    作者:冯雪梅;张连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体会

    1 临床资料本组64例,男42例,女22例,年龄36~79岁.突发剧烈头痛59例,伴呕吐44例,肢体活动不灵54例,有明确高血压病史50例.舒张压在16kPa以上者48例,GCS评分3~5分6例,6~8分36例,9~12分17例,13~15分5例,一侧瞳孔散大11例,双侧瞳孔散大4例,颈强13例.CT示基底节区出血50例,脑叶出血12例,小脑及脑干出血各1例,破入脑室40例.多田公式计算出血量10~110ml.内科治疗组15例,单纯采取保守治疗,外科治疗组49例,根据头颅CT摄片确定血肿中心的体表定位,手术包括钻孔溶吸术(37例)或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12例).

    作者:曹洪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螺旋CT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胃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胃部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钡剂(双对比)造影与胃镜检查,但两种检查方法对胃癌的分期价值均有限.CT应用于胃癌的检查,国内不很普遍,有关文献不多.而CT作为一种补充的检查手段,在直接显示胃壁厚度,胃肿瘤性疾病的生长方向和向邻近器官的扩展及远处转移、术前分期方面有一定价值.收集我院1997年10月至2005年5月经过螺旋CT检查或多层螺旋CT检查的58例怀疑胃部病变的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探讨螺旋CT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邵奎志;柴秀琴;王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钢针钢丝治疗锁骨骨折39例

    锁骨骨折是急创骨科的常见病,约占全身骨折的5.98%,自1998年8月行切开复位钢针钢丝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39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9例中男29例,女10例,年龄8~62岁;左侧25例,右侧13例,其中1例为双侧,病程距手术时间2小时~5天.

    作者:陈亚斌;顾淑贤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彩超诊断双胎联体畸形1例

    患者女,22岁.孕12周产前常规检查.彩超显示:宫内可见两个胎头,直径分别约3.0 cm、3.1 cm.轮廓完整,可见一个胎体,一个心脏影像,心律约140次/分,胸腹相连,胎动一致,(如图1所示)胎盘位于后壁,羊水深约4.5 cm.超声提示:中期妊娠,双胎联体畸形.引产后见两胎儿胸、腹部连在一起,一个胎盘完整,四条上肢,四条下肢.

    作者:姜芦;申秀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乳清酸肉毒碱对CCl4所致急性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乳清酸肉毒碱对CCl4所致的急性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CCl4诱导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将32只健康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模型组、乳清酸肉毒碱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四组,每组给予相应的给药方法七天后处死,测定相关的生化指标并观察对肝组织病理学的作用.结果 乳清酸肉毒碱对化学性肝损伤的机能和组织学指标均具有恢复作用,高剂量组与损伤模型组比较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甘油三酯(TG)明显降低;与损伤模型组比较使肝组织匀浆中SOD、GSH-PX表达增高,MDA表达降低;显著改善肝损伤后的肝功能.结论 乳清酸肉毒碱对CCl4诱导的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刘春鹏;于洪儒;王洪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儿童慢性上颌窦炎50例保守治疗观察

    儿童慢性上颌窦炎是儿童较为常见的疾病,治疗比较困难.我科2003年8月至2004年8月对50例慢性上颌窦炎儿童进行治疗,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付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1例报告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常见病例,现将我院诊断1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45岁,以皮肤瘙痒,轻度皮肤黄染,右上腹不规则性疼痛,伴有肝功能异常,1年余入院.既往无腹部手术史,有饮酒史,但酒量小,乙醇量<10g/日.查体:神志清,一般状态好,皮肤可见轻度黄染,伴有搔抓痕,心肺腹无异常.化验肝功能:ALT 210u/L,AST 105u/L,AKP369u/L,GGT 1890u/L,TBiL 47.8mmol/L,DBiL23.8mmol/L.血常规、出凝血时间、PTA均正常,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标志物均阴性.自身抗体检测均为阴性.B超提示肝内胆管有扩张.

    作者:刘赢权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高压氧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多发,治疗困难,目前认为与自身免疫有关,其病因和发病机理未完全阐明.我们采用高压氧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观察其疗效及对机体免疫的影响.

    作者:王春茹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高碘引起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长期高碘对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形态结构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断乳1月龄的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高碘Ⅰ组、高碘Ⅱ组,分别以含碘量为5μg/L、5000μg/L、10000μg/L的自来水及普通饲料喂养6个月,定量测定血清甲状腺激素(TT3、TT4)水平;光镜、电镜下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及超微结构的改变;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高碘Ⅰ组、高碘Ⅱ组血清TT3、TT4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高碘组海马神经元尼氏体减少,体积变小.超微结构观察:海马神经细胞核内染色质浓缩成块,聚集在核膜边缘,形成花瓣状、马蹄状等不规则形态,核膜内陷、包裹聚集的染色质形成凋亡小体;流式细胞仪检测高碘组引起海马细胞周期改变,细胞凋亡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两个高碘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高碘可引起海马神经元损伤及凋亡,细胞周期改变,凋亡率增加.

    作者:岳丹;肖建英;岳京力;孙靖靖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异舒吉治疗心力衰竭60例临床分析

    心力衰竭是临床上严重常见病,据报道危及1%的人群且预后很差,每年死亡率超过5%.我院从2005年2月至2005年12月,开始使用异舒吉治疗心力衰竭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作者:金丽霞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1990~2005年间604例喉癌病例的动态分析

    目的 分析我院近十六年收治的喉癌病例,为今后辽西地区喉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线索.方法 分析我科1990至2005年收治的喉癌病例604例,全部病例都有病理证实.结果 前8年喉癌病例为191例,后8年为413例,性别比为男:女=2.7∶1,分别计算则为前8年男:女=1.8∶1,后8年男∶女=3.5∶1,平均年龄为60.1岁,好发部位依次为声门上型为(47.0%),声门型(42.1%),声门下型(2.6%),跨声门型(8.3%)结论 我院收治的喉癌病例近几年有增长趋势,但女性增长不明显,好发部位以声门上型为主,但近几年声门型增长迅速.

    作者:宫亮;李里;王雪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锦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