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中国计划免疫》杂志编辑部
目的了解安徽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病学特征,为做好流脑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实验室检测.结果安徽省自2003年起流脑发病增多,2004~2005年度全省报告流脑235例,发病率0.37/10万,病死率8.09%;分布在全省60.0%的县,主要集中在皖南和江淮地区;有明显的冬春季发病高峰,1~4月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4.3%;13~18岁、7~12岁病例数分别占总病例数的42.6%和16.6%;全省有6个市发生7起聚集性流脑疫情,其中6起发生在学校;流行菌群发生变迁,以C群脑膜炎奈瑟菌为主.结论应采取以接种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同时开展流脑病例监测、流脑带菌率监测和流脑抗体水平监测.
作者:刘丹青;王斌冰;陈霞;刘红;陆美娟;张孝东;陆志坚;沈永刚;戴振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2003年~2004年上半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接到了8例水痘死亡报告,年龄在1~40岁,其中6例是<20岁的儿童及青少年.6例死亡病例未接种过水痘疫苗,另外2例的免疫史不详.其中3例儿童死亡病例未接种过疫苗,是易感者,但身体健康.另外3例儿童和青少年病例存在免疫缺陷.本文强调:①为12~18月龄儿童常规接种水痘疫苗或在强化免疫活动中为易感儿童及青少年接种的重要性;②需尽快完善国家水痘死亡病例监测.
作者:马丽莉;李军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上海市1999~2004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1999~2004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9~2004年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为2.69/10万,外来人口发病率高于本市人口,发病率呈现一年高一年低的趋势.病例集中在3~5月,多为无明确麻疹减毒活疫苗(MV)免疫史者,本市人口以未及MV初免月龄儿童和≥20岁成人病例为主,远郊区发病率高于近郊区和市区,外来人口麻疹病例集中在<10岁儿童及外来务工人员.共报告麻疹爆发94起,涉及348例.本市人口爆发主要为成人,外来人口每年均有爆发,但爆发起数逐年下降,外来人口自办学校中麻疹爆发已基本得到控制.结论本市人口中成人发病增多,外来儿童中MV接种率低,存在免疫空白,是上海市消除麻疹亟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施燕;张金芳;胡家瑜;陶黎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浙江省成人麻疹病例增多的原因.方法对4起麻疹流行中的91例成人患者,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检测麻疹血凝抑制抗体,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IgG、IgM抗体.结果91例患者被确认为麻疹病例,发病年龄高峰在15~30岁.同时以急性期、恢复期IgM、IgG抗体的分布为标识进行分类,推算出91例患者中,麻疹减毒活疫苗(MV)原发性免疫失败或未免疫者为71例,占患者总数的78.0%;继发性免疫失败者为20人,占患者总数的22.0%.MV未免疫与原发性免疫失败病例中,有87.3%为未免疫或接种史不详.结论对不同人群应采取针对性的免疫措施与方案,以建立与完善人群的麻疹免疫屏障.
作者:夏时畅;卢亦愚;严菊英;冯燕;史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前,全球受到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双重威胁,为了对不同疾病的危害进行综合的评价,以达到公平、合理、有效地分配有限卫生资源,确定优先发展的卫生领域及优先解决的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正致力于疾病负担的研究.该文主要对疾病负担研究中失能调整寿命年(DALY)的引入、构成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虽然DALY较全面地综合了疾病、伤残、死亡对人的影响,但一个真正的疾病负担应包括患者周围支持环境的负担情况,它的一些参数仍存在技术缺陷,还需要对DALY进一步完善.
作者:郭世成;梁晓峰;左树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为了解江苏省麻疹免疫现状,1998~2003年对苏南、苏北13个市16个区(县)4 124名健康人进行了麻疹抗体水平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晋琳;陶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中国麻疹实验室网络建立的意义和建立初期运转情况.方法对2002~2004年中国麻疹实验室网络建立初期的各项运转指标进行评价.结果2001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麻疹实验室正式成立,并且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CDC建立了麻疹实验室,逐步建立了市(地区、州、盟,下同)级麻疹实验室,现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国家麻疹实验室、31个省级CDC麻疹实验室、331个市级CDC麻疹实验室在内的麻疹实验室快速反应诊断系统.目前,已建立麻疹/风疹实验室的诊断标准,并为省、市级CDC麻疹/风疹实验室在监测方面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组织对31个省级CDC麻疹实验室进行职能考核和血清复核等质量控制工作.31个省级CDC麻疹实验室和多数市级CDC麻疹实验室可开展常规的麻疹血清学检测.在血清学监测的基础上,省级CDC麻疹实验室开展了麻疹病毒学监测工作,1993~2004年通过省级CDC麻疹实验室网络的共同努力,在27个省共分离到366株麻疹病毒.结论中国三级麻疹实验室网络已经成功建立并运转良好,为疑似麻疹病例的实验室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为流行病学专家及时采取强化免疫措施,阻断麻疹病毒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建立了中国的麻疹病毒毒株库和基因数据库,为了解中国麻疹野病毒流行的基因型、病毒来源、基因变异情况和传播途径打下了基础;在评估人群对麻疹免疫力、疫苗免疫效果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者:许文波;朱贞;蒋小泓;张燕;崔爱利;毛乃颖;姬奕昕;许松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脑膜炎奈瑟菌(Nm)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Nm为需氧、革兰氏染色阴性双球菌,根据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可分为13个血清群,致病的血清群主要为A、B、C群,Y、W135群的发病在一些国家有增加趋势.A、B、C、Y、W135、X群都可引起爆发,但以A群常见,且常引起大范围的流行,特别是在非洲流行带地区.
作者:杨俊峰;李军宏;李艺星;梁晓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目前我国不同血清群脑膜炎奈瑟菌(Nm)菌株药物敏感性.方法采用肉汤稀释法,对我国126株A群、C群Nm菌株进行体外12种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53.8%(14/26)A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人菌株、50.0%(10/20)C群流脑病人菌株对环丙沙星耐药;92.3%(23/26)A群流脑病人菌株、85.0%(17/20)C群流脑病人菌株、78.8%(63/80)健康人群携带C群菌株对左氧氟沙星耐药;23.1%(6/26)A群流脑病人菌株、100%C群流脑病人菌株、82.5%(66/80)健康人群携带C群菌株对复方新诺明耐药.并且发现耐多种抗菌药物的Nm菌株.结论A群、C群Nm菌株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等药物普遍耐药.流脑病人菌株、健康携带者菌株可表现出不同的耐药性特征,在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流脑病人治疗以及流脑流行季节人群预防性服药时,应分别对流脑病人、健康人群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监测,以提高药物治疗、预防性服药的敏感性和针对性.
作者:徐丽;邵祝军;李马超;任红宇;梁晓峰;杨俊峰;李军红;高源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作者:《中国计划免疫》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甘肃省部份地区发生麻疹爆发或流行的原因,分析麻疹减毒活疫苗(MV)效力与麻疹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4个县进行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共调查病例和对照各358人,病例中<7岁儿童占27.65%,7~14岁占66.48%,平均年龄8.62岁.病例组MV接种率36.87%,对照组MV接种率89.94%;接种MV后≥5年发病者占68.94%,7~9岁发病儿童距接种MV≥5年的占74.47%.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计算,接种MV与麻疹发病的比值比95%可信区间为0.028~0.079,MV效力95%可信区间为92.1%~97.2%.结论甘肃省部份地区发生麻疹爆发或流行的主要原因是MV接种率过低,存在免疫空白.提高MV接种率,缩短MV 2针接种间隔时间,适时开展MV强化免疫可有效控制麻疹.
作者:李慧;张晓曙;漆可发;杭小平;张入学;张有良;屠爱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2005年5月,中山市人民医院东区分院接种b型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结合疫苗(Hib疫苗)后继发感染脓疱疮1例,报告如下.
作者:李文戈;梁镜华;刘铁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青海省高校新生麻疹抗体水平.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280名高校新生进行了麻疹抗体水平调查.结果麻疹抗体阳性(≥1:200)率97.5%,保护(≥1:800)率75.36%,几何平均滴度(GMT)1:992.3,不同性别、民族、生源地及年龄间麻疹抗体阳性率和GMT差异均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青海省高校新生麻疹抗体阳性率、GMT较高,短期内不会发生麻疹流行.
作者:胡苑笙;王丽;张永基;赵建海;陈世宝;巴卓玛;范丽霞;石西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华北地区2003年流动人口麻疹抗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华北地区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共送检血清标本646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麻疹IgG抗体.结果麻疹抗体总阳性率为95.4%,几何平均倒数滴度(GMRT)为1 974.5.不同年龄组、不同省、不同免疫史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但小年龄组(20~24岁)与高年龄组(≥30岁)、有免疫史与无免疫史人群麻疹抗体GMRT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疫苗免疫和自然感染产生的麻疹抗体水平差异可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结论流动人口尤其是小年龄组人群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对控制麻疹有重要意义.
作者:蒋小泓;毛乃颖;陈立娟;梁勇;刘杨;南立娟;顾苏仪;郑蕾;许文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2005年引起中国麻疹流行的麻疹野病毒H1a基因亚型血凝素蛋白(HA)核苷酸和氨基酸特征及变异程度.方法从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实验室送检的2005年麻疹野病毒中选取4个H1a基因亚型代表株,并选取2004年河北省流行的1个H1a基因亚型代表株做对比分析.提取麻疹病毒核糖核酸(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出核蛋白(N)羧基末端(450nt)和HA蛋白编码区基因片段(1 854nt),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与GenBank收录的1993~1994年中国优势基因型代表株、中国疫苗株沪191(S191)和长47(C47)HA蛋白和核蛋白羧基末端构建基因亲缘性关系树,分析HA蛋白基因的核苷酸/氨基酸的同源性.结果5株分离株全部为H1基因型的H1a亚型.5株H1a亚型毒株的HA与中国疫苗株S191相比有94~96个核苷酸差异,28~30个氨基酸差异;与C47有94~98个核苷酸差异,28~30个氨基酸差异.5株H1a亚型HA第719位核苷酸由G→A,导致第240位的丝氨酸(S)突变成天门酰胺(N),致使HA蛋白的1个N型糖基化位点丢失.结论该研究表明,麻疹野病毒H1a亚型株的HA蛋白的核苷酸/氨基酸,与1993~1994年流行株相比未发生明显变异.但与S191和C47相比有较大基因变异,丢失了个别中和抗原位点,但大部分中和抗原位点未发生变异.中国使用的疫苗对现流行的麻疹野病毒仍然具有保护作用,但初免成功后是否绝大部分人具有终身保护还有待进一步病毒学和流行病学论证.2005年麻疹流行与病毒本身的基因突变无明显关联,而是由易感人群的积累和人口流动导致广泛的传播所致.
作者:许松涛;姬奕昕;朱贞;关蓉晖;蒋小泓;张燕;刘中华;崔爱利;毛乃颖;梁勇;周淑洁;张杰;李崇山;许文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2005年6月24日安哥拉卫生部报告了一例脊髓灰质炎(脊灰).安哥拉自2001年开始末再报告过脊灰病例.1名居住在首都罗安达市区的曾服过脊灰疫苗(OPV)的17月龄,在2005年4月25日出现发热并双下肢麻痹.
作者:马丽莉;李军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合肥市2004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高发的原因,为制订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流脑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合肥市2004年共发生流脑69例,发病率为1.50/10万,较前5年平均发病率上升了10倍.经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诊断的病例C群占20.29%,A群占18.84%,其余为临床诊断的未分型病例.对1 171名密切接触者咽拭子采样检测平均带菌率为8.28%;其中以初中生和高中生带菌率为高,分别为14.07%和14.76%.所带菌群以C群高,平均为4.27%;死亡病例和爆发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C群带菌率分别为30.1%和14.7%.结论做好流脑的临床诊治和预防控制,必须开展流脑的病原学检测,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带菌检测,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作者:王晓萍;靳玉惠;黄泓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重庆市健康人群A、C群脑膜炎奈瑟菌(Nm)抗体水平,为制定预防控制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5个区、县共采集1 125名健康人群血清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A、C群Nm抗体.结果调查的1 125名健康人群中,A群Nm抗体阳性率22.58%(254/1 125),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1.70;C群Nm抗体阳性率11.73%(132/1 125),GMT为1:1.30.A、C群Nm抗体水平均较低,A群Nm抗体水平相对较高.A群Nm抗体水平与是否接种A群或A+C群脑膜炎菌多糖疫苗有关联性,而C群抗体水平与是否接种A+C群脑膜炎菌多糖疫苗无关联性.结论及时接种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对预防控制流脑有重要意义,应提高疫苗的有效接种率.
作者:廖春艳;吴国辉;程伟;王玲;赵波;王文斟;王红;安永群;李坤碧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某男,2003年10月1日出生,2004年12月8日15:00,经询问、体检无接种禁忌证后,于上臂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减毒活疫苗0.5ml(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3090502,失效期2005-04),观察15min后未出现异常反应.回家后约30min,发现面部1个约0.5cm、颈后1个约1cm的不规则丘疹,到医院就诊,怀疑接种腮腺炎疫苗后引起的过敏反应,给予赛庚定口服,连续2次.次日晨症状减轻,未再服用.至晚上症状加重,未做处理.12月10日上午来预防接种门诊,发现患儿面部及周身皮肤出现散在融合成片,略高出皮肤,成环状粉红色皮疹,伴有瘙痒.
作者:李万庆;吴建云;蒋洪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发达国家采用高接种率的2针常规免疫或2针常规免疫辅以初始强化免疫和后续免疫,使麻疹得以控制并进入消除阶段.中国人口多、密度大,政府投入难于满足1~14岁儿童在1个月内统一的初始强化免疫和8月龄~4岁儿童后续免疫所需的疫苗和注射器,以及对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上门接种的费用;分片强化免疫又不能控制当年未作强化地区的疫情.以县为单位将历年疫情进行分析,对高危县作预测甄别和局部强化免疫,这种既遏制疫情又形成成片免疫屏障的甄别普种、零存整取策略,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不发达地区首选的控制麻疹与消除策略.
作者:卓家同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