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免疫规划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与对策

郭飚

关键词:免疫规划, 挑战, 机遇, 对策
摘要:在总结中国免疫规划工作与分析国内外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新时期中国免疫规划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对如何做好中国免疫规划工作提出了若干具体对策.
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相关文献
  •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全球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监测咨询会议意见

    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疫苗安全性咨询委员会(GACVS)在2005年6月的会议上,对乌普萨拉中心(UMC)的工作给予了认可.UMC是WHO分析药品相关不良事件的国际药品监测合作中心.

    作者:郭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哺乳动物细胞在生物技术药物研究与开发中的应用

    分析了20多年来欧美已上市的生物技术药物,指出哺乳动物细胞已成为生物技术药物研发主要采用的基因表达系统.对外源基因高表达工程细胞株、高效工程细胞培养工艺、工程细胞产物分离纯化技术及工程细胞制品的安全性评价等进行了综述分析,并论述了中国哺乳动物细胞工程化技术现状和在药物研发中的作用.

    作者:范秀媛;阮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流行性感冒亚单位疫苗(类病毒体)临床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

    目的 评价流行性感冒(流感)亚单位疫苗(类病毒体)的临床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 按随机、对照、盲法的原则,以进口同类疫苗为对照开展现场临床试验,比较两种流感疫苗免疫后临床反应率、抗体阳转率、保护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增长倍数.结果 试验组全身反应率(2.8%)和局部反应率(2.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免疫后H1N1、H3N2、B(亚)型抗体阳转率分别为69.93%、58.04%、63.87%和74.02%、53.92%、75.98%;试验组和对照组H1N1、H3N2、B(亚)型抗体GMT增长倍数分别为7.1、4.5、5.8倍和8.8、4.1、7.8倍,两组间除B(亚)型外,H1N1、H3N2抗体阳转率和GMT增长倍数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试验组H1N1、H3N2、B(亚)型抗体保护率为95.86%、92.09%、77.06%,对照组为97.33%、97.02%、82.67%,两组间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试验组流感亚单位疫苗(类病毒体)接种后的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与进口同类疫苗无差异,临床安全性良好;免疫后各型抗体阳转率、保护率较高,GMT增长倍数较多,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作者:吴俊东;方捍华;谭文文;张雪峰;朱凤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一起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血清学诊断和基因型别鉴定

    目的 对一起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爆发进行血清学证实,鉴定引起病毒性脑膜炎的腮腺炎病毒基因型别.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临床诊断为腮腺炎患儿的血清和脑膜炎病人脑脊液(CSF)标本中的IgM抗体;从脑膜炎病人CSF标本中提取核糖核酸(RNA),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PCR)方法扩增病毒小疏水蛋白(SH)基因255个核苷酸片段;序列测定结果与GenBank的8个基因型代表株做亲缘性关系树分析.结果 15份血清中11份腮腺炎IgM阳性,5份CSF中2份IgM阳性.5份CSF标本中2份PCR扩增产物阳性.SH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表明该2株病毒为F基因型,与1995~1996年中国流行的腮腺炎野病毒基因型一致.结论 此次疫情是由F基因型腮腺炎病毒引起的腮腺炎爆发,部分病例合并有病毒性脑膜炎.

    作者:吴宏伟;崔爱利;许松涛;朱贞;姬奕欣;张燕;刘中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接种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偶合手足口病1例报告

    某女,1998年5月12日出生,于2005年10月25日9:30在左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T)0.5ml(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2003100403,有效期2006-10-30).

    作者:李文戈;刘铁明;卢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致过敏性紫癜1例报告

    患儿男,1999年7月9日出生.2004年11月22日16时,经体检无接种禁忌证后,于左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麻疹减毒活疫苗(MV,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4100103,失效期2006年5月)0.3ml,注射观察30min后未出现不良反应.

    作者:热孜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河北省2004年实施麻疹疫苗后续免疫活动评价

    目的 探讨加速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策略和措施.方法 2004年对保定、沧州市和华北油田715414名8月龄~5岁儿童实施了麻疹疫苗(MV)后续免疫活动.利用省统计局资料、疫苗分发数、疫情资料等,对报告接种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 报告接种率92.67%,以县为单位报告接种率为76.06%~99.64%.结论 开展MV初始强化免疫和后续免疫对控制麻疹效果非常显著.

    作者:张富斌;孙印旗;张俊棉;梁勇;李静;刘曙光;张振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国产冻干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免疫原性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 观察国产冻干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MMR)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方法 选取18~24月龄儿童210名,每名儿童接种1剂MMR,在接种后30min、6h、24h、48h、72h、7d、9d分别观察接种后临床反应,并于接种前、后6周各采集血清标本1份,用血凝抑制(HI)试验定量检测麻疹、腮腺炎、风疹IgG抗体.结果 接种MMR后中、弱发热反应发生率4.29%,在1~2d内消退,无异常反应发生.免疫前麻疹HI抗体阴性儿童,免疫后抗体阳转率100%;免疫前麻疹HI抗体阳性儿童,免疫后抗体≥4倍增长率61.53%;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免疫后比免疫前增长3.8倍.免疫前腮腺炎HI抗体阴性儿童,免疫后抗体阳转率83.50%;免疫前腮腺炎HI抗体阳性儿童,免疫后抗体≥4倍增长率53.97%;抗体GMT免疫前1∶1.57,免疫后1∶3.52.免疫前风疹HI抗体均为阴性,免疫后抗体阳转率100%;抗体GMT 1∶487.2.免疫前、后麻疹、腮腺炎、风疹的抗体阳转率及GMT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国产冻干MMR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作者:王金荣;林云;陈海平;吴志英;邱顺林;王振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德惠市0~3岁儿童麻疹患者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德惠市麻疹流行因素,为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计算麻疹疫苗(MV)效力(VE),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进行传播因素分析.结果 MV接种率为97.3%,VE为85%,说明MV仍是有效的保护因素;病例与对照相比,医院就诊比值比(OR)=6.7[95%可信区间(CI)=2.6~17];≥2家医院就诊OR=9.7(95%CI=2.6~38),高于到1家医院就诊OR=5.4(95%CI=1.9~16).到医院就诊≥5d OR=15.6(95%CI=4.5~59),远高于就诊2~4dOR=4.5(95%CI=1.2~18).而就诊1d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OR=1.4,95%CI=0.2~8).与麻疹病人接触OR=5.0(95%CI=1.4~20).医院暴露和与病人接触是此次麻疹传播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提高MV效力、加强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管理、防止医院内感染是控制麻疹爆发或流行的有效措施.

    作者:熊传龙;陈超;税铁军;陶玉晖;李国军;周剑惠;祖荣强;王世申;马会来;李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美国2002~2004年肠道病毒监测

    肠道病毒(EV)是一种可引起多种临床症状,从轻微的发热到严重的、潜在的致死性疾病(无菌性脑膜炎、脑炎、瘫痪、心肌炎和新生儿EV性败血症等)的病因.目前,已鉴定出68个血清型,包括65个非脊髓灰质炎(脊灰)肠道病毒(NPEV).各血清型病毒有不同的循环模式和临床表现.本次报道2002~2004年美国EV感染,包括两个血清型的广泛流行,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爆发的埃可病毒9、30型.通过广泛监测证实,2003年的无菌性脑膜炎瀑发的主要病原体就是这两个血清型的EV.州立实验室参与的增加与所有实验室向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及时报告,将进一步增加EV监测的效用.

    作者:许松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Vero/Slam细胞在麻疹病毒分离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Vero/Slam细胞对麻疹病毒的敏感性,以及麻疹病毒在Vero/Slam细胞上的生长特点.方法 组织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将标本接种到长满单层的Vero/Slam细胞上,盲传3代,观察细胞病变(CPE).将分离到的麻疹病毒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出核蛋白(N)基因碳末端450个核苷酸片段,对其产物测定基因序列以定型.结果 Vero/Slam细胞对麻疹病毒高度敏感,其CPE特点是典型的细胞融合性病变.此次分离到的麻疹病毒为H1基因型,和中国的本土优势流行株相符.结论 Vero/Slam细胞对麻疹病毒敏感,可在麻疹病毒分离中选用.

    作者:刘冷;郑焕英;郭雪;朱建琼;李景全;柯昌文;姬奕昕;许文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河北省麻疹实验室网络的建立和运转状况分析

    目的 评价河北省麻疹实验室网络(MLNW)在加速控制麻疹中的作用.方法 对1999~2004年MLNW检测结果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河北省1999~2004年麻疹监测系统共报告调查疑似麻疹5 474例,MLNW检测血清标本4 560份,实验室诊断率平均为83.30%,麻疹IgM抗体阳性率为49.06%,风疹IgM抗体阳性率为35.59%.2003、2004年MLNW接收标本后3d内及时检测率为73.60%(1 701/2 311).2000~2004年发放考核标本763份,符合率为97.25%.2001~2004年复核检测标本730份,符合率为95.80%.2001~2004年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麻疹实验室接受中国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麻疹实验室考核和标本复核检测,均为100分.河北省CDC共分离到3株麻疹病毒,均为H1基因型.结论 MLNW的建立和正常运转,在麻疹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疑似麻疹病例的实验室诊断率、3d内标本检测率、标本的检测符合率均维持在较高水平,现阶段河北省流行的麻疹野病毒为H1基因型.

    作者:梁勇;张富斌;孙印旗;张振国;许文波;蒋小泓;张燕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青海省2001~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讨

    目的 分析青海省2001~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提出控制麻疹策略及措施.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运用SPSS 10.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青海省2001~2005年共报告麻疹1 81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33/10万.8月龄~14岁病例数占65.18%;病例中有麻疹疫苗(MV)免疫史的占21.10%,无免疫史的占25.57%,免疫史不详的占53.33%;发病高峰在3~6月.青南地区发病率高于环湖地区,环湖地区高于西宁和海东地区.结论 免疫空白和免疫失败人群的积累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高免疫覆盖率和高质量的监测是控制麻疹的关键策略.

    作者:赵建海;张永基;毕玉贵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的危害及其在中国免疫策略的探讨

    随着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取得重大进展,世界卫生组织(WHO)又将麻疹列为下一个拟被消除的传染病.

    作者:徐爱强;陈远银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西安市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西安市2005年麻疹发病情况,分析流行原因和探讨控制策略.方法 对西安市2005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的麻疹发病资料,用SPSS 12.0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西安市2005年麻疹发病926例,发病率为12.56/10万;流动人口发病442例,占47.7%,发病率为42.21/10万;全年各月均有发病,3~4月发病584例,占全年病例数的63.1%;病例中<8月龄占11.0%,8月龄~14岁占63.8%,>14岁占25.2%;麻疹病例无麻疹疫苗(MV)免疫史者占37.7%,免疫1剂占19.9%,免疫≥2剂占4.2%,免疫史不详占38.2%;男女性别比为1.35∶1.结论 西安市2005年麻疹发病率总体水平较高,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区发病率更高,发病人群中MV接种率较低,应探索非免疫规划人群控制麻疹的策略,以降低麻疹的发病率.

    作者:党翔;郑运兵;李金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山东省麻疹实验室网络的建立及运转

    目的 评价麻疹实验室网络的运转情况,探讨实验室监测在加速控制麻疹中的作用.方法 对山东省1999~2003年麻疹实验室网络的各项监测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在检测的6 104份血清标本中,麻疹IgM抗体阳性2 355份,阳性率35.58%;风疹IgM抗体阳性1 832份,阳性率30.01%.实验室检测指标中,血清标本及时采集率、及时送检率、实验室结果及时反馈率等均达到较高水平,特别是实验室结果及时反馈率>98%.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麻疹实验室从送检的336份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麻疹野病毒23株,风疹野病毒9株,经中国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麻疹实验室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麻疹野病毒均为H1基因型,表明H1基因型为山东省流行的优势毒株.结论 山东省已建立了省、市级CDC麻疹/风疹快速鉴别诊断和病原学监测实验室网络,并且运转良好.

    作者:王常银;宋立志;许青;徐爱强;王同展;肖作奎;张丽;李震;朱贞;蒋小泓;张燕;许文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北京市2005年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零剂次免疫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的调查与思考

    北京市自1998年将流动人口聚居地作为重点地区,每季度开展一次常规查漏补种活动,在外来人口散居地区每半年开展一次,要求查漏补种乡(街)覆盖率达到100%,村(居)委会覆盖率≥95%,户覆盖率≥70%[1].

    作者:曾阳;孙美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以TaqMan-MGB荧光探针为特点的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用于检测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病毒(MuV)核酸.方法 针对MuV血凝素(H)基因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与TaqMan-MGB荧光探针,筛选并优化荧光定量RT-PCR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用以提高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与准确性;并通过体外克隆技术建立MuV基因拷贝数定量分析模型.结果 引物与探针的优化浓度分别为880mmol/L和280mmol/L,具有良好的保守性和特异性,与其它呼吸道病毒均无交叉反应;方法检测灵敏度为10拷贝/反应,相当于0.01TCID50,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107~10拷贝/反应;从病毒核酸提取至检测完成仅需3h左右,操作简便,重现性好.结论 TaqMan-MGB荧光定量RT-PCR方法特异、敏感、快速,为MuV的早期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测技术.

    作者:冯燕;卢亦愚;严菊英;史雯;周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全国2004~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预防控制措施分析

    目的 了解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2004~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预防控制(防控)措施,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 对麻疹发病和防控措施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全国2005年麻疹疫情回升,报告发病率为9.50/10万,2006年(1~6月,下同)总体发病水平低于2005年同期.2004年以前西部地区麻疹发病率较高,2005年开始东部地区和东北三省麻疹发病率上升明显,西部地区麻疹发病率相对下降.<15岁儿童麻疹病例数分别占2004、2005、2006年总病例数的83.90%、70.33%、66.81%,呈逐年减少趋势,但≤1岁儿童麻疹病例构成逐年增加,从2004年的4.54%上升到2006年21.15%.2005年流动人口麻疹病例占总病例数的37%,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和大城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贵州省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效果明显.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MV常规免疫,防控麻疹爆发;高发省份在适当时候开展MV强化免疫;针对近年麻疹一些流行病学特征发生变化,开展防控和消除麻疹应用性研究.

    作者:余文周;税铁军;李黎;梁晓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聊城市1999~2004年麻疹监测分析

    目的 分析山东省聊城市1999~2004年麻疹疫情现状,为制订加速控制和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麻疹监测系统资料进行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 聊城市1999~2004年共报告麻疹314例,年平均发病率0.94/10万.麻疹发病在不同县(市、区)存在差异,发病高峰在4~7月,以≤15岁人群为主;散发和局部爆发并存,爆发病例数占总发病数的26.11%,以小学生和大学生为主.麻疹发病主要与麻疹疫苗(MV)常规免疫接种率低和麻疹监测系统监测质量不高有关.结论 重点加强薄弱地区MV常规免疫工作,适时开展MV强化免疫,提高免疫覆盖率,消除免疫空白,健全麻疹监测系统,提高监测质量,加速控制和消除麻疹.

    作者:唐肇昶;袁慧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

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

主管:中国计划免疫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