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燕;韩燕全;桂洁;姜辉
痞满是消化科的常见疾病,其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病位主要在脾胃,但亦与肺相关.肺与痞满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文章介绍了痞从肺治的医学源流,并从气机郁滞、痰湿中阻、饮食停滞、胃阴亏虚及补肺固卫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作者:赵珊;姜树民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从对病因病机的认识、辨证论治(气滞血瘀)论述刘宇新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经验.
作者:刘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慢性肾脏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大量蛋白尿为慢性肾衰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蛋白尿对延缓肾功能恶化尤为重要.中医药在治疗蛋白尿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辨证分型论治、专方专用、中成药、穴位注射以及中医外治法等,能一定程度地降低蛋白尿,文章总结了近三年中医药治疗蛋白尿的研究进展.
作者:阳贵林;周家俊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石蓝草煎剂治疗风热犯表型荨麻疹的疗效.方法:将72例风热犯表型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给予石蓝草煎剂,西药口服;对照组30例,仅予西药口服.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率治疗组为54.8%,对照组为33.3%;有效率治疗组为90.5%,对照组为70.0%.两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石蓝草煎剂治疗风热犯表型荨麻疹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西药组.
作者:黄蕊;吴景东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法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益气组、活血组、益气活血组,以线栓法阻塞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h再灌注3、7、14 d,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分别检测MAP-2及NOGO-A蛋白的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模型组MAP-2表达下降,与假手术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益气法、活血法和益气活血法三组治疗组均能显著促进MAP-2的表达(P<0.01).脑缺血再灌注损伤7d时,模型组NOGO-A表达与假手术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益气法、活血法和益气活血法三组治疗组NOGO-A的表达与模型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益气活血法能显著促进MAP-2表达,有利于脑缺血后突触重塑和神经细胞轴突的再生,促进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郜峦;王键;胡建鹏;何玲;菅威;唐巍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初步观察中药灌肠耦合汤剂联合超声电导透药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中药处方采用“八味黄柏败酱汤”;以超声电导治疗仪经直肠治疗.治疗方法为隔日1次,连续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评定NIH-CPSI评分.结果:共113例患者参加治疗,106例患者完成治疗.治疗前NIH-CPSI总评分为(25.44±5.56)分;排尿症状评分为5.59±2.76;疼痛评分为12.70±3.65,生活质量评分为7.20±3.92.治疗后各项评分分别下降为14.33±3.97、3.16±1.87、6 82±2.31、4.31±2.13.与治疗前相比,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药灌肠耦合汤剂联合超声电导透药是一种有效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手段和新的思路,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和临床推广的意义.
作者:宁克勤;周玉春;樊千;王庆;黄新飞;项子良 刊期: 2013年第05期
通过查阅近年来对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的研究文献,探讨叶天士对单味药和方剂的运用规律及特点,概括叶天士对疾病的病机及分型的认识,总结叶天士临证运用的各种辨证方法,发现叶天士的临证思维是决定其临床疗效的关键.加强《临证指南医案》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研究,对更好的传承叶天士的学术思想、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艳红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指原发于支气管黏膜和肺泡壁的恶性肿瘤,现代医学认为肺癌恶性程度高,难以治愈.西医药物治疗、放化疗往往副作用明显,且疗效并不理想.中医药通过对肺癌病因病机的研究,在审证求因、辨证施治思想的指导下,从整体观出发,根据患者症状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在肺癌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邓倩倩;梁勇;叶丽红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的中医药研究思路.方法:从中医药对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抗高血压中药实验研究以及临床有效方剂的研究四方面进行了总结归纳,同时,对研究近况进行了认真分析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1)重视对高血压病中医相关病证的理解与研究.(2)必须加强中医方药文献的系统研究.(3)重点突出中医降压特点的研究.(4)不可忽视现代基础研究.结论:高血压病中医药临床疗效的提高,关键环节是如何辨证、怎样去寻找有效的降压方药.
作者:季丹丹;孙世发;吴承艳;柴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围绝经期妇女由于性激素水平降低而出现的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失常的症状.陈莹教授认为本病以肾虚为主,还与肝脾功能失调有关,因虚至瘀,善用补肾、健脾、养肝、活血化瘀之法治疗.举病例加以论述.
作者:周丹;陈莹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益肾补脾泄浊化瘀法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海昆肾喜胶囊和羟苯磺酸钙,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治疗.结果:两组进行比较,血清肌酐、尿素氮及中医证候水平,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益肾补脾泄浊化瘀法联合羟苯磺酸钙在降低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提高肾功能水平,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方面确有良效.
作者:赵刚;于艳;王大立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崩漏是妇科的常见病,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临床主要以塞流、澄源、复旧为根本治法,同时应注重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作者:庞爽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药流后阴道出血不同辨证分型的超声表现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160例不同辨证分型的药流后阴道出血病例行经腹及经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其声像图特点.结果:不同辨证分型的药流后阴道出血病例超声表现不同.结论:超声检查对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辨证分型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王景蕾;孙兆双;任忠钦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总结以治血为主、疏风为辅治疗血虚风燥型皮肤病经验.方法:以医案形式阐述证属血虚风燥证之银屑病、荨麻疹、湿疹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结果:养血和血为主,治疗血虚风燥型皮肤病,获得了理想效果.结论:以当归饮子为主方,治疗血虚风燥型皮肤病,疗效满意,可体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法则.
作者:周宝宽;周探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入我院的4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其中对照组22例,采用西医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21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疗程7d;比较两组症状、体征、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各项观察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可以明显改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理化指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范铁兵;杨志旭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中医界视西医之“糖尿病”为古之“消渴症”,在论述消渴病发病机理时多以阴虚内热立论,但阳虚症状在消渴病人的病程中亦屡见不鲜.文章从消渴病的理论源流、病因病机及古今治疗等方面阐述了温阳法在临床中的实用价值.
作者:杭文璐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评价黄金菊药效组分标准物质[1]分量定值的不确定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逐层对三批(批号为20110201、20110202、20110203)黄金菊药效组分标准物质分量定值的不确定度来源进行分步计算和整体合成,得到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和扩展不确定度(U).结果:黄金菊药效组分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结果20110201:(88.04±0.84)%,20110202:(88.03±0.84)%,20110203:(88.06±0.84)%;绿原酸的含量测定结果20110201:(5.67±0.12)%,20110202:(5.67±0.16)%,20110203:(5.67±0.12)%;荭草苷的含量测定结果20110201:(4.53±0.09)%,20110202:(4.54±0.09)%,20110203:(4.54±0.09)%;牡荆苷的含量测定结果20110201:(1.136±0.02)%,20110202:(1.135±0.02)%,20110203:(1.134±0.02)%,k=2,p=95%.结论:影响药效组分标准物质分量定值的不确定度的主要是操作因子中的称量、定容和移液.
作者:张雅楠;张贵君;张智圆;黄睿;刘晶晶;刘长松;李景松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化痰降浊法对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血浆Hcy的影响.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6例采用口服依那普利、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化痰降浊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血浆Hcy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在降低血压及血浆Hcy的疗效上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化痰降浊法配合降压药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能增强降压疗效,改善病人症状,并降低血浆Hcy浓度,从而更有效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庞英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肺间质纤维化在临床上是一种较为复杂、棘手的疾病,尤其晚期阶段现代医学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文章从中医病因病机、具体疗法药物等角度阐述活血化瘀法及活血化瘀药物对肺间质纤维化具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田玉;曲妮妮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王旭教授秉承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的“瘀热致消”学术思想,潜心研究糖尿病瘀热证型的临床病证特点及辨证思路,以清化瘀热为治疗大法,运用清化瘀热方治疗糖尿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作者:赵澜;王旭 刊期: 201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