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奇;张建军;刘志梅
目的:观察心理治疗与痛泻要方相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本院门诊纳入符合标准的65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用痛泻要方和心理治疗相结合治疗;对照组30例用痛泻要方治疗.结果: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治疗与痛泻要方相结合组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疗效明显优于痛泻要方组.
作者:李娜;张庆伟;刘丹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张晓春教授运用玉屏风散加味治疗多种儿科疾病,效果显著.文章仅从小儿汗证、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厌食、过敏性紫癜等方面举病案说明,并加以论述,体现张晓春教授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学术思想.
作者:朱树丽;王广青;张晓春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寿胎丸加味治疗先兆流产的疗效.方法:将80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寿胎丸加味配合口服西药黄体酮胶丸及肌注绒促性素.对照组口服西药黄体酮胶丸及肌注绒促性素.结果:治疗组40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40例,总有效率7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寿胎丸加味配合常规西药治疗先兆流产疗效显著.
作者:张国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中医教育是中医文化能够得以延续的关键,而如何提高中医教育的质量是长期以来一直备受关注的要点.文章认为应该从中医形成的文化背景出发,重视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从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中医理论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对中医理论的兴趣,并培养他们高尚的医德三个方面真正提升中医的教育效率和水平.
作者:骆殊;邵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治疗仍以手术为主,辅以放化疗、靶向治疗、中医药治疗等的综合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降低复发与转移率,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抑制多药耐药,延长病人生存期,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胡清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过敏性鼻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且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的污染其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西医在此方面的治疗单一,且副作用较多,而中医在此病的治疗方面颇具优势,现将近几年中医对过敏性鼻炎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作者:胡长庚;唐方 刊期: 2012年第06期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教育信息化时代,对高校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高校教师信息文化建设,提升信息素养,促进专业化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搭建教师交流互动平台,创建学习型教学团队则是提升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必由之路.
作者:史锐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法将134例患者分为中药联合西药组与西药组,疗程为3周,应用心绞痛及心电图双重标准进行疗效的评估.结果:中药联合西药组缓解心绞痛总有效率为91.0%,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89.7%,分别优于西药组75.0%、64.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
作者:孙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对颅脑损伤术后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35例颅脑损伤术后偏瘫患者在常规治疗和一般护理基础上,采用避免患侧输液、功能位摆放、按摩活动患肢、音乐疗法、心理疏导、指导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康复护理干预,并与35例常规护理组做对照结果:4周后观察到干预组患者在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对颅脑损伤术后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并发症和残疾程度,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回归家庭和社会.
作者:李翠英;张娟红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中药炮制是中医用药特点的重要内容,现代对中药炮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传统理论的验证和对新技术、新工艺的探索研究.在查阅近代文献的基础上,对中药炮制研究的深入提供思路.
作者:王琦;吴雅崑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文章阐述了阴虚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关系,认为阴虚是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形成的基本因素,指出养阴增液对本病治疗的重要性,提出芪芍复脉汤,临床灵活变通论治,疗效显著.
作者:化金凤;李廷荃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缺乳是指产后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无乳可下者,称“缺乳”又称“产后乳汁不行,吾师认为导致缺乳的主要病因是由气血虚弱、肝郁气滞所致,根据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产虚则宜补,塞则宜通,故导师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缺乳,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作者:陈娜;王翠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莲花针拔罐对周围性面瘫疗效.方法:治疗组予针刺配合莲花针拔罐,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7.14%,较对照组(80%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降低H-B分级得分、改善面神经功能积分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配合莲花针拔罐对面瘫有较好疗效.
作者:秦祖杰;宋宁;黄鑫;申晓晴;梁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V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采用脑心通胶囊治疗;对照组24例,采用都可喜和尼莫地平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长谷川痴呆量表(HD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等评分,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各量表积分值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MSE、HDS、ADS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MMSE、HDS量表评分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而ADS量表评分改善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可有效改善VD患者的智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张友太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结合广东省当地经济特点,充分利用当地中药企业优势,采用“两段式,双导师”培养模式,按研发实验、研发实践、自主研发、自主创业四个层次进行,开展中药专业研究生培养,取得较好的培养效果.
作者:全世建;潘华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利用双向电泳技术,观察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穴与肾脏组织蛋白质差异性.方法:健康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太溪组、非经非穴组和肾脏组,每组6只.各组大鼠麻醉后,冰生理盐水心脏灌流,取出肾脏皮质、“太溪”穴部位及非经非穴部位1.5mm×1mm×0.5mm结缔组织进行蛋白双向电泳实验,根据重复性原则每组样本平行做三块双向凝胶电泳,对比各组双向电泳图谱的变化.结果:通过对“太溪”穴组织与非经非穴组织结缔组织蛋白比较,发现存在8个完全蛋白差异点;通过对“太溪”穴组织与肾脏皮质蛋白胶图的比较,共发现13对相关蛋白;通过对非经非穴处组织与肾脏皮质之间比较,发现10对相关蛋白.结论:非经非穴与“太溪”穴部位组织的蛋白组成有所不同;非经非穴与肾脏之间也有相关蛋白质,但较“太溪”穴与肾脏的相关蛋白点要少.
作者:张小卿;成泽东;李春日;张志星;郑杰;宋媛媛;陈以国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探讨通过降糖三黄片治疗热瘀互结型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价值.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中药组23例,安慰剂组22例.在拜糖苹有效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分别加用降糖三黄片或安慰剂.彩超检测治疗前和后6个月治疗后患者双侧下肢血管管壁、内-中膜厚度及血流情况.结果:6个月治疗后患者热瘀互结证候明显改善,降糖三黄片组与安慰剂组治疗后比较,足背动脉、胫前动脉、腘动脉、股动脉,4组动脉的内径狭窄程度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但腘动脉、股动脉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足背动脉、胫前动脉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4组动脉的内中膜IMT厚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4组动脉血流峰值流速Vmax比较可见,腘动脉及股动脉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足背动脉、胫前动脉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糖三黄片对热瘀互结型DM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改善作用.
作者:张学群;潘竞霞;曾燕静;潘莹莹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助阳通便汤对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应用助阳通便汤及麻仁滋脾丸治疗2周,通过便秘症状的改善情况以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前、后两组自身对照均有显著疗效(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7.8%,对照组总有效率8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助阳通便汤是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有效药物.
作者:隋楠;田振国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建立降糖片质量控制标准.方法: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瑞格列奈的含量、含量均匀度和溶出度.结果:瑞格列奈质量浓度在0.0125~0.0625mg·mL-1,r=0.9998,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回收率为99.2%,RSD为1.6%(n=9),低检测限为5.0ng,低定量限为10.0ng,含量均匀度为5.56,45min累积溶出度为99.79%.结论:所建立降糖片的质量标准,符合相关要求.
作者:吴志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50岁为发病的高峰,表现为四肢关节受累为主的对称性、持续性滑膜炎,并终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因其病因病机尚不明确,目前无特效疗法及针对性治疗药物.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中医临床中多运用经方治疗本病,颇有疗效,现将近年来乌头汤、白虎加桂枝汤、木防己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与本病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作者:景嵘月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