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柴胡疏肝散合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肝郁湿热型胃痛证40例

李逊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合黄连温胆汤, 慢性浅表性胃炎, 肝郁湿热证
摘要: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合黄连温胆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郁湿热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40例,采用柴胡疏肝散合黄连温胆汤治疗,治疗1疗程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胃镜改善情况.结果:40例中,近期治愈11例,好转2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5%.提示:柴胡疏肝散合黄连温胆汤能明显改善肝郁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胃镜下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点及组织病理学炎症的损害.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复发性流产与抗心磷脂抗体关系及治疗的探讨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复发性流产(RSA)与抗心磷脂抗体(ACAb)的关系及治疗.方法:对几年来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综合、分析,分别从ACAb导致流产的机制、ACAb阳性血液动力学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几方面进行阐述.结论:ACAb与RSA关系密切,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一定疗效.

    作者:李敏;姚美玉;吴校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读《干祖望中医外科》用辨证通窍法治疗前列腺疾病的临床探析

    <干祖望中医外科>一书,病因分析、辩证手段的特异与众不同,形成一套合理实用新规律.以前阴病、后阴病的临床思路作为前列腺疾病的辨证基础;治疗前列腺疾病,妙在辨证通窍,包括利湿通窍,活血通窍,补肺健肺、益肾通窍.对指导临床治疗前列腺疾病有一定意义.

    作者:袁少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2009年辽宁中医药大学一批本硕连读二批本科招生计划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手法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200例

    通过小儿腹部推拿结合穴位按揉疗法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观察,发现其疗效显著,治愈率达75.5%.总有效率98%,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韩世春;徐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0例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各种肾脏疾病终末期的共同表现.由于肾单位的严重破坏,造成机体排泄代谢废物的功能减退,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以及某些内分泌功能异常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疾病.其病病程长,用药疗程长,而肾脏是人类药物排泄的重要器官,因而用西药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大.

    作者:裴丽娟;毕淑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亚健康与中医心身相关理论的关系

    亚健康的中医学研究是近年来中医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从中医心身相关理论出发,对其与亚健康状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预防治疗等方面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提示中医心身相关理论的研究,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孟华;曹勇;黄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完善课间实习基地加强药用植物实践教学

    药用植物学是中药学、药学、中药营销、中药制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与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商品学等课程的关系十分密切.本课程基本内容分为上篇植物器官形态和显微结构和下篇药用植物系统分类两大部分,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实验和野外实习.

    作者:许亮;王冰;王荣祥;尹海波;韩荣春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医数字化有源罐的功能研究

    中医数字化有源罐和按摩治疗结合起来,运用现代微机技术,自动调节和控制治疗过程,使其在拔罐过程中不但能进行负压吸引,而且能间歇压迫患部,起到按摩作用的一种仪器.介绍了中医数字化有源罐的研究,以及在使用时和传统中医疗法比较的优点.

    作者:张颖;岳慧平;刘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退黄汤治疗低危组病理性黄疸患儿的疗效观察

    目的:退黄汤治疗低危组病理性黄疸疗效观察.方法:选择患儿45例,服用退黄汤.结果:总有效率达93%.结论:中药退黄汤为治疗低危组病理性黄疸的有效方剂,值得推广.

    作者:康蓓蓓;孙赫楠;郭枫;房中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肾衰宁颗粒延缓大鼠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肾衰宁颗粒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大鼠肾组织的病理学研究.方法:采用5/6肾切除造模方法复制大鼠的CRF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肾衰宁颗粒组、大黄组.测定各组大鼠灌胃前、灌胃后60天的体重、Scr、BUN、Hb及24h尿蛋白定量值,光镜下观察肾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肾衰宁颗粒能显著降低CRF大鼠Scr、BUN、24h尿蛋白定量,升高其Hb.结论:肾衰宁颗粒能有效降低CRF,对改善试验性慢性肾衰有较明显的药效作用.

    作者:张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三维手法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47例

    目的:探讨采用三维手法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6月--2008年1月采用三维手法闭合复住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47例,所有骨折均为闭合性骨折,无神经血管损伤.患者年龄4~12岁,平均7.3岁.患儿在受伤后5~8h内接受急诊手术.从肘关节的功能和外观两方面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随访时间7~30个月,平均16个月.所有骨折均为术后3~5周达到临床愈合,并拔除克氏针,治疗过程中未出现骨折再移位.术后无一例肘内翻等并发症.按Flynm评分:优31例,良12例,一般4例,差O例.肘关节伸屈活动丢失是影响治疗结果的主要原因,但这种活动受限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有所改善.结论:采用三维手法闭合复住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可以获得良好的肘关节功能和外形,减少并发症.

    作者:康俊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颈椎病的健康教育及辨证施护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及辨证施护在颈椎病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对118例颈椎病患者按照辩证分型共同从病房环境,心理护理,病因护理,功能锻炼指导,以及根据不同分型分别对其进行辨证施护.结果:患者对颈椎病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消除了紧张、焦虑、急躁的情绪,增强了治疗的信心,积极主动坚持做颈椎保健操;掌握了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正确姿势,知道如何采取预防措施,效果满意.与此同时,护患之间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关系.赢得患者的信赖.

    作者:陈少华;冯凯明;刘君;蓝梅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荨麻疹80例

    80例荨麻疹患者均来自皮肤科就诊收住院的病人,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显著差异,说明采用疏风解表,宣肺清热解毒的方法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效率与单纯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10mL,口服扑尔敏,赛庚啶比较,疗效显著提高.

    作者:吴先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医学微生物》教学中体会微生态与中医临床的关系

    <医学微生物>是中医本科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其核心内容微生态的研究目前方兴未艾.笔者在临床带教过程中曾给实习学生教授<医学微生物>,并在教学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微生态与中医临床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可谓相反相成,现分述如下.

    作者:韩捷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痰瘀同治法防治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痰瘀同治法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防治及作用机制,为痰瘀同治法防治胸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舌下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0.7u/kg建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缺血心肌的T波变化情况,并检测大鼠血清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结果:与化痰法、活血化瘀法相比,痰瘀同治法能明显增强心肌缺血大鼠血清中的SOD活性,显著降低MDA、LDH水平,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状况.结论:痰瘀同治法应当成为现代防治冠心病(胸痹)的重要法则和提高临床疗效的主要途径之一.

    作者:朱伟;周洁;李志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内外固定治疗胫腓骨中下1/3开放不稳定骨折

    目的:对应用组合三维多功能外固定架与腓骨内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胫腓骨中下1/3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方法:小切口直视下复位腓骨简单钢板固定,应用外固定架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胫腓骨中下1/3不稳定开放骨折21例.结果:随访平均15个月,均骨性愈合,其中2例针道感染,1例原伤口感染,2例延迟愈合,优良率95.2%.结论:应用外固定架与简单内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胫腓骨不稳定开放骨折创伤小,固定牢靠,大限度保护了骨折局部的血运,骨折愈合率高,伤口感染率低,是治疗胫腓骨中下1/3不稳定开放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顾明;周广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电围针结合叩刺治疗带状疱疹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电围针结合叩刺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电围针结合叩刺治疗组和药物对照组各21例进行疗效对比,且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两组治疗后疼痛的改善情况.结果:经治疗以后,治疗组有效率95.2%.对照组有效率61.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电围针结合叩刺治疗带状疱疹是有效的疗法之一.

    作者:杨加顺;孙远征;孟庆辉;王瑾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电针加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针灸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方法:将87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加推拿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取风池、天柱和c3~C7夹脊穴;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大椎、百会、神庭等督脉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的缓解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8.9%,总有效率95.6%;对照组治愈率26.2%,总有效率78.6%;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作者:龚庆国;岳元辉;王聪;周刚;黄郑昆;韦红刚;向可;唐轲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对乙型肝炎病毒变异的临床治疗进展

    就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现状从中医辨证分型论治与西医抗病毒方法的结合、中成药制剂及协定效方与西药联用以中药单方及中药提取物结合西医治疗等三方面进行了综述,认为在抗乙肝病毒有效的基础上,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更好的提高疗效、缓解症状和改善肝功能指标,并能减轻西药的副作用和耐药,尤其在降低血清HBV-DNA含量和控制乙肝病毒变异具有良好的增效作用;同时概括了当今辨证尚缺乏统一的客观和微观标准、分型方法尚不一致以及协定的经验效方尚缺乏临床大规模的验证和考核、经验方研制的中成药抗病毒的作用也有待进一步认可、中药提取成分抗乙肝病毒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展望.

    作者:陆霜红;李春婷;朱方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针刺治疗脑卒中伴睡眠倒错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用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伴睡眠倒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伴睡眠倒错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取穴四神聪、印堂、风池、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药物组服用地西泮(安定),每组各30例,治疗10天.结果:针刺组与药物组总有效率均为100.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痊愈率针刺组(93-3%)与药物组(73-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组治疗脑卒中伴睡眠倒错有效,无副作用,且能改善肢体功能恢复.

    作者:曹铁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