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亮;王冰;王荣祥;尹海波;韩荣春
中医学认为,大肠有传化糟粕,吸收部分水液的功能.大肠吸收水液的同时,可以将药物吸收入体内,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吸收药物后可通过经脉上输于肺,肺通过朝百脉的功能将药物输布于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方法:直肠给药法.结论:治疗小儿湿疹效果确切,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于晓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针灸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方法:将87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加推拿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取风池、天柱和c3~C7夹脊穴;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大椎、百会、神庭等督脉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的缓解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8.9%,总有效率95.6%;对照组治愈率26.2%,总有效率78.6%;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作者:龚庆国;岳元辉;王聪;周刚;黄郑昆;韦红刚;向可;唐轲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通过小儿腹部推拿结合穴位按揉疗法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观察,发现其疗效显著,治愈率达75.5%.总有效率98%,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韩世春;徐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提高对Peutz-Jegher综合征的认识以助诊断治疗.方法:通过收治的1例Peutz-Jeghen综合征病例,检索文献并收集、整理,对Peutz-Jeghen综合征临床分析.结果:Peutz-jegher综合征与STKll基因有关,可癌变和增加其它部位发生肿瘤的危险性,有三大特征、并发症和其手术适应症,患者要定期做消化道检查.结论:Peutz-Jcghers综合征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作者:陈萌;于永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透邪法是使病邪在外透达的一种治法,不属于中医传统疗法,历代医家对透法都有深刻的阐述;因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过程中,临床工作者将透法融于其它治疗方法中,运用不同的手段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均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周琦;何柳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结合教学实践体会,认为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病案分析具有很高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正确合理地应用病案分析法能提高学生学习基础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今后临床课程的学习和步入临床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赵勇;白谮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老年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8例采用黄芪建中汤加味口服治疗,对照组98例采用果导片口服治疗,2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41%与65.3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黄芪建中汤加味口服治疗老年便秘优于单纯口服果导片.
作者:雷枭;闫京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痰瘀同治法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防治及作用机制,为痰瘀同治法防治胸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舌下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0.7u/kg建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缺血心肌的T波变化情况,并检测大鼠血清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结果:与化痰法、活血化瘀法相比,痰瘀同治法能明显增强心肌缺血大鼠血清中的SOD活性,显著降低MDA、LDH水平,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状况.结论:痰瘀同治法应当成为现代防治冠心病(胸痹)的重要法则和提高临床疗效的主要途径之一.
作者:朱伟;周洁;李志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方剂的组成,是通过药物的配伍来实现的.药物相反相成的配伍,就是利用配伍之间的性味、功能,作用趋向上的对立,在一定条件下组合在一起,使它们既互相制约又相互促进,取相反相成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错综复杂、互相对立的病症或纠正某些药物偏胜之性的目的.药物的配伍,或因剂量的增减,或因其配伍所处方剂的不同,起功效也会有所改变.由于药物剂量的增减,调整了配伍关系,改变了药物配伍的主次,从属地位.使它的主治重心亦随之转移,功效也就不同了.同一对药物配伍,也可其处在不同的方剂之中,受到他药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功效.
作者:李国庆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阐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文献综述,从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和中医药临床治疗,包括:中医辨证论治、中药外治、专方专治、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论述,及对糖尿病足治疗的展望.
作者:李慧茹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通过对近年来文献有关子宫内膜异住症诊断及治疗方法的系统总结,就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及中西医治疗做一综述,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朱惠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疮愈速的实验大鼠的疮疡模型药效.方法: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茵(皮下注射悬液)和化脓性链球菌(涂布伤口)感染制作大鼠疮疡模型,观察对各项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疮愈速对疮疡模型大鼠具有降低疮口愈合积分值、增加补体C<,3>及1gG、1gM含量、增加脓性分泌物中溶茵酶含量、增加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的作用(P<0.05~P<0.001),且作用优于阳性对照组(P<0.05).结论:该药的主要作用机制是促进伤口愈合、抗茵消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具有祛腐生肌、散瘀止痛的功效.
作者:韩晓明;罗字慧;施亚芳;孙加洪;李明宏;倪正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细胞生物学是包括中医药学在内的所有生命科学的基础课程,从实践角度看,细胞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整个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通过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及优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是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能够增强学生再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士怡;董秀;王守岩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中药汤剂口服.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83.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FEvl和FEVI%)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作者:刘娟;徐艳玲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三叉神经痛是累及面部局限于三叉神经的一支或三支分布区,反复发作的短暂而剧烈的疼痛,疼痛常突然发生和终止,也可由洗脸、刷牙、抽烟、说话等诱发,患病部位大多为单侧性,仅少数为双侧(5%以下).病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将由明确病因引起的称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原发性者,其病因病位尚无统一认识.
作者:杨万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在中澳两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中,中医推拿学的交流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自推拿传播到澳大利亚,经历了传入衰落、接纳使用、直至发展的艰难历程.纵观中医推拿在澳大利亚的历史发展情况,揭示出中澳两国对推拿的认知异同.从推拿教育特点,尤其在课程分类、学制与课时、实践技能的培养等方面进行比较,探讨中澳两国高等中医教育中的推拿教育现状,对我国更好地进行推拿对外教育将有所启迪;同时如何保持中医特色、继承发扬推拿精髓的有效内容和形式,是中医推拿教育工作者探索的重点.
作者:王红;白杨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作为现代中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在传统中医学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对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的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研制出了许多血瘀证动物模型.
作者:黄海军;周迎春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采用三维手法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6月--2008年1月采用三维手法闭合复住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47例,所有骨折均为闭合性骨折,无神经血管损伤.患者年龄4~12岁,平均7.3岁.患儿在受伤后5~8h内接受急诊手术.从肘关节的功能和外观两方面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随访时间7~30个月,平均16个月.所有骨折均为术后3~5周达到临床愈合,并拔除克氏针,治疗过程中未出现骨折再移位.术后无一例肘内翻等并发症.按Flynm评分:优31例,良12例,一般4例,差O例.肘关节伸屈活动丢失是影响治疗结果的主要原因,但这种活动受限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有所改善.结论:采用三维手法闭合复住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可以获得良好的肘关节功能和外形,减少并发症.
作者:康俊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为全面了解目前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现状,对有关中药的内服与外用、中药提取物针剂的静脉给药以及针灸、推拿、中医骨伤手法等治疗方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回顾性的综述.
作者:杨世强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