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瘀复合证动物模型的研制进展

黄海军;周迎春

关键词:血瘀, 动物模型, 综述
摘要: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作为现代中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在传统中医学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对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的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研制出了许多血瘀证动物模型.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传统板书与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比较研究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从教学对象(学生)的角度对<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传统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针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传统板书为主的教学方式比多媒体为主的教学方式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同时提出,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中,若能够克服多媒体教学的诸多缺点,并配合板书教学则必将会大大提高其教学效果.

    作者:刘晓燕;郭霞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颈腰痛煎剂I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内服颈腰痛煎剂Ⅰ号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1例门诊病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1例颈腰痛煎剂Ⅰ号治疗,对照组40例口服舒筋活血片治疗.结果:治疗组优15例,良12例,可11例,差3例,有效率92.7%;对照组优13例,良14例,可8例,差5例,有效率87.5%.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而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内服颈腰痛煎荆Ⅰ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效果.

    作者:金连峰;刘元禄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消臌软坚丸对肝硬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和转化生长因子-α的影响

    目的:观察消臌软坚丸对肝硬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和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的影响.方法:采用复合因素造模法复制肝硬化大鼠模型,以复方鳖甲软肝片为对照,观察消臌软坚丸对大鼠肝脏病理形态学和TGF-α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间质广泛纤维组织增生,将正常肝小叶分割成大小不等的肝细胞团(即假小叶形成),血清和肝组织TG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低剂量组和对照组肝小叶结构亦受损,少量纤维组织增生,但未见形成间隔.血清和肝组织TGF-α含量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消臌软坚丸能显著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肝脏病理组织学损害,同时可降低血清和肝组织TGF-α水平,具有显著的抗肝脏纤维化,阻断肝硬化进程的作用,对腹水的产生与消退也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戚忠玺;耿兰书;耿束华;王少贤;魏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苦荞麦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蛋白非酶糖基化反应的影响

    目的:研究苦荞麦提取物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血糖、蛋白非酶糖基化反应的影响.方法:用链脲左茵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并于第3周开始给予苦荞麦高、中、低(200,100,50 mg/kg·d)剂量和氨基胍(100 mg/kg·d)剂量处理12周.上述动物于第12周末尾部取血,用血糖仪测定大鼠即时血糖.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含量.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含量.计量资料采用SPSS14.0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苦荞麦高、中剂量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抑制糖基化产物的形成(P<0.01),并且苦荞麦高剂量组的治疗效果优于氨基胍组.结论:中药苦荞麦的提取物具有降低血糖、抑制大鼠体内蛋白非酶糖基化反应的作用.

    作者:刘洋;柳春;近藤隆一郎;松原惠理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香芪颗粒对中药抗免疫抑制性感染协同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香芪颗粒对双黄连颗粒抗免疫抑制小鼠感染的协同作用.方法:小鼠灌服双黄连颗粒或香芪颗粒与双黄连颗粒同时灌服,皮下注射环磷酰胺和(或)氢化可的松,然后肺内或腹腔注射所试菌株,观察单用双黄连颗粒和香芪颗粒与双黄连颗粒合用,对免疫抑制感染小鼠死亡率的影响.结果:香芪颗粒与双黄连颗粒联合用药,可显著降低免疫抑制感染小鼠的死亡率,作用优于单用双黄连颗粒组.结论:香芪颗粒与双黄连颗粒具有显著地协同抗菌作用.

    作者:刘守义;王树鹏;刘书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慢性皮肤溃疡的疮疡模型治疗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疮愈速的实验大鼠的疮疡模型药效.方法: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茵(皮下注射悬液)和化脓性链球菌(涂布伤口)感染制作大鼠疮疡模型,观察对各项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疮愈速对疮疡模型大鼠具有降低疮口愈合积分值、增加补体C<,3>及1gG、1gM含量、增加脓性分泌物中溶茵酶含量、增加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的作用(P<0.05~P<0.001),且作用优于阳性对照组(P<0.05).结论:该药的主要作用机制是促进伤口愈合、抗茵消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具有祛腐生肌、散瘀止痛的功效.

    作者:韩晓明;罗字慧;施亚芳;孙加洪;李明宏;倪正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透邪法在小儿外感热病的应用

    透邪法是使病邪在外透达的一种治法,不属于中医传统疗法,历代医家对透法都有深刻的阐述;因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过程中,临床工作者将透法融于其它治疗方法中,运用不同的手段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均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周琦;何柳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医临床护理带教探微

    护生的临床实习是护理教学中的后阶段,也是学员将书本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的开始阶段,它在护理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临床实习可以增强学员的感性认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密切结合,巩固课堂上学过的书本知识,学会应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学习各种护理技术.如何做好带教工作,对带教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笔者仅以临床护理带教工作中的-个新兵,谈淡自己的想法,供同道参考.

    作者:高嵋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Peutz-Jegher综合征1例临床分析

    目的:提高对Peutz-Jegher综合征的认识以助诊断治疗.方法:通过收治的1例Peutz-Jeghen综合征病例,检索文献并收集、整理,对Peutz-Jeghen综合征临床分析.结果:Peutz-jegher综合征与STKll基因有关,可癌变和增加其它部位发生肿瘤的危险性,有三大特征、并发症和其手术适应症,患者要定期做消化道检查.结论:Peutz-Jcghers综合征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作者:陈萌;于永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大豆苷元对前列腺癌细胞及PTEN基因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大豆苷元对前列腺癌细胞(PC-3)增殖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通过膳食干预途径预防前列腺癌发病的可行性.方法:将PC-3在F12培养基(含10%小牛血清)中采用开放式单层贴壁培养.实验设溶剂对照组、受试物各六个剂量组,采用MTT法对PC-3的增殖情况进行分析,对大豆苷元作用后的雄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PC-3)细胞的存活率、细胞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大豆苷元对PC-3细胞抑制效应均具有剂量依赖性,具有诱导凋亡和引起坏死效应,同时能诱导PC-3细胞的(PTEN基因)表达.结论:大豆苷元具有明显抑制前列腺癌细胞PC-3增殖效应,并呈现剂量一效应关系.

    作者:赖芸;宋涛;黄志华;肖海;曾靖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对乙型肝炎病毒变异的临床治疗进展

    就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现状从中医辨证分型论治与西医抗病毒方法的结合、中成药制剂及协定效方与西药联用以中药单方及中药提取物结合西医治疗等三方面进行了综述,认为在抗乙肝病毒有效的基础上,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更好的提高疗效、缓解症状和改善肝功能指标,并能减轻西药的副作用和耐药,尤其在降低血清HBV-DNA含量和控制乙肝病毒变异具有良好的增效作用;同时概括了当今辨证尚缺乏统一的客观和微观标准、分型方法尚不一致以及协定的经验效方尚缺乏临床大规模的验证和考核、经验方研制的中成药抗病毒的作用也有待进一步认可、中药提取成分抗乙肝病毒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展望.

    作者:陆霜红;李春婷;朱方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医学微生物》教学中体会微生态与中医临床的关系

    <医学微生物>是中医本科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其核心内容微生态的研究目前方兴未艾.笔者在临床带教过程中曾给实习学生教授<医学微生物>,并在教学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微生态与中医临床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可谓相反相成,现分述如下.

    作者:韩捷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瘢痕疙瘩68例

    自2003年9月-2008年9月,本院门诊对68例瘢痕疙瘩患者采用首次瘢痕内注射药物,之后配合黑布膏中药外敷,软化瘢痕.防止复发,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高晶;肖斐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细胞生物学是包括中医药学在内的所有生命科学的基础课程,从实践角度看,细胞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整个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通过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及优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是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能够增强学生再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士怡;董秀;王守岩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2009年辽宁中医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杏林学院招生计划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2009年辽宁中医药大学一批本硕连读二批本科招生计划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

    阐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文献综述,从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和中医药临床治疗,包括:中医辨证论治、中药外治、专方专治、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论述,及对糖尿病足治疗的展望.

    作者:李慧茹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分析对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情况,评价西医对照组与中西结合治疗组在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上的疗效差异.方法:收集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病例39例,西医对照组17例(占43.59%o中西结合治疗组22例(占56.41%).结果:西医对照组病例治愈9例,占52.94%;有效4例,占23.53%;无效4例.占23.53%:总有效率为76.47%.中西结合治疗组治愈者13例,占59.09%;有效6例,占27.27%;无效3例,占13.64%;总有效率为86.36%.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疗效优于单纯西医组.

    作者:张旭;段波;张守鹏;秦晔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药方剂治疗肝硬化腹水初探

    目的:探讨中晚期肝硬化腹水患者应用中药制剂,对其腹水的缓解作用.方法:选取58例肝硬化腹水患者,抽签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口服中药制剂.对照组22例,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记录两组肝硬化腹水病人精神状态、腹水状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精神状态显著较对照组良好(P

    作者:姚世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巨大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报道

    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比较少见,长期以来直被命名为良性间皮瘤或局限性间皮瘤,新近才认识到该肿瘤起源于胸膜间皮下未分化间叶细胞,具有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分化而非间皮来源.本文报道1例巨大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刘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