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热毒平抗中暑内毒素血症信号转导机制研究

梁雪兰;杨光;罗炳德;李文

关键词:热毒平, TLR4, NF-kB, 中暑内毒素血症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制剂热毒平抗中暑内毒素血症的机制,为该类药物在重症中暑治疗中的运用打下基础.方法:在干球温度(34.5±0.5)℃,相对湿度(60±5)%的条件下建立小鼠中暑内毒素血症模型,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热毒平组、西黄芪胶组、生理盐水组、高温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提取腹腔巨噬细胞RNA,用KT-PCK的方法检测腹腔巨噬细胞TLR4和NF-KB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热毒平组小鼠TLR4和NF-KB mRNA的表达低于西黄芪胶组、高温对照组、生理盐水组(P<0.05),而与正常对照组相近.结论:下调内毒素信号转导上游和中游关键分子的转录表达,减少细胞因子分泌,是热毒平抗中暑内毒素血症的重要机制之一.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论新胃乐胶囊的食疗特色

    中医食疗学是中医学伟大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专门研究各种食物在人体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及应用规律的一门实用性学科.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防治有了更高的要求,多数人都希望能获得一种安全、又有效的防病治病措施,以避免受到药物毒性的伤害,这就使得中医食疗学倍受青眯.

    作者:韩雪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目前介入治疗是冠心病的有效治疗方法,而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发生限制了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国内外对再狭窄的预防及治疗是研究热点.就中医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病机的认识及中药多途径、多靶点的整合调控作用干预介入治疗后再狭窄进行综述.

    作者:郭文;段学忠;张越男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浅谈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机制

    阐述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学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病机制的认识,从胃炎因素、胆炎因素进行讨论,中医认为胆胃不和、胆汁上溢是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病的重要病机.

    作者:姚春;赵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60C0-γ射线辐照灭菌在中药方面的应用研究新进展

    大量的研究报道显示:60C0-γ射线辐照灭菌是实现安全、可靠、高效灭菌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对具体品种达到灭菌效果的吸收剂量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实验研究.通过文献检索,对60C0-γ射线辐照灭菌在中药材、中成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以及与其它灭菌方法的对比作了简单综述.

    作者:姚道鲁;李奉勤;史冬霞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乙肝病毒转基因小鼠模型研究进展

    HBV感染动物模型的发展对理解病毒复制、疾病发病机理,尤其是对鉴定HBv感染治疗的候选药物是很重要的.然而,病毒的宿主特异性已经限制了动物模型的可能性.猩猩易于感染HBV,但是不能表现疾病的所有症状,也很昂贵,不利于作为动物模型使用.

    作者:刘亚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小鼠日龄对丙酸睾酮制备前列腺增生模型的影响

    目的:考察不同日龄和不同给药方式对小鼠前列腺增生造模的影响.方法:给不同日龄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小鼠分别灌服吐温-80和丙酸睾丸酮乳剂,给60~70日龄小鼠的不同实验组分别灌服和皮下注射丙酸睾丸酮,以前列腺指数作为评价指标并解剖观察前列腺外观.结果:对于45~55日龄的小鼠,丙酸睾丸酮灌胃在空白组和实验组间造成了显著差异,对于60~70日龄的小鼠,皮下注射睾酮在空白组和实验组间造成显著差异.结论:不同日龄的小鼠对丙酸睾丸酮的敏感程度不同,对60~70日龄的小鼠前列腺增生造模宜采用皮下注射的给药方式或加大灌胃的剂量.

    作者:顾刚妹;陈慧;沈静琳;刘昌林;谢青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中医辨证论治膝骨性关节炎65例

    对同一诊断标准下65例门诊病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针对各种类型的骨性关节炎采用不同方药治疗所取得结果的探讨.

    作者:姚琦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大承气汤煎法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现察人承气汤的煎药方法与临床疗效,通过实例和现代药理证明原方的配伍、剂量、煎法有一定的科学性,在临床临床运用中应严格遵循,才能获得显著疗效.

    作者:张明健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药防治探析

    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AS)取得确切效果.主要作用机制在以下几方面:①调整脂质代谢的作用环节;②抗脂质过氧化作用;③抗聚、抗凝、促纤溶;④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⑤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功能.中药治疗AS的临床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

    作者:王翠珍;王凤荣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从植物中研发新药的新模式

    从药用植物中筛选出有效先导物,不仅对植物新药研发意义重大,也成为化学新药研发的重要源泉.但是,从植物中研发新药困难重重.作者通过借鉴中医药学的科学规律,将医学临床设计为主要研发平台,使用独创的整体状态检测技术,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直接将人体作为新药先导物筛选及新药研发全过程的测试体,结合现代制药研发技术及标准,创建了一种从单味植物(包括中药)中开发新药的新模式.

    作者:赵晶亮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36例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导致的一种皮肤疾病.在儿童发为水痘,此病毒具有嗜神经性,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中,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减弱时,病毒可再次活动,生长繁殖,并沿周围神经波及皮肤,发为带状疱疹.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逐年增多.而肿瘤病人,或接受放疗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人群中,发病率更高.

    作者:郑爱平;王素玲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中医药对肺癌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机体免疫功能与肺癌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中医药不仅可以通过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而且可以通过逆转免疫选逸防治肺癌.

    作者:李明花;丁金芳;黄云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正交实验法优选芍药甘草汤中芍药苷的提取工艺研究

    目的:优选芍药甘草汤中芍药苷的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法.以提取物中芍药苷含量和干浸膏得率为指标进行实验.选取L9(34)正交表,考察加水量、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芍药甘草汤的佳提取工艺为:10倍水,每次2h,提取2次.结论:此工艺对芍药苷的提取率高,稳定性好,可作为芍药甘草汤的提取工艺.

    作者:张静泽;郭鹏;曹波;陈虹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肾阳虚证治发展的历史渊源初探

    通过对肾阳虚历代中医文献的系统回顾、分析和总结,从文献研究的角度探讨不同时期对肾阳虚证候及治疗的形成渊源、演进过程和发展脉络,提示肾阳虚证的证候特点,辨治经验和深刻内涵,掌握肾阳虚证的辨证标准和辨证规律,提高临床辨证水平.

    作者:汤朝晖;李炜弘;严石林;鲁法庭;陈为;赵琼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升肝健脾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升肝健脾颗粒对CCl4所致肝纤维化大鼠肝脏TNF-α和IL-1β、IL-8含量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CCl4肝纤维化模型,予以升肝健脾颗粒大、中、小剂量及秋水仙碱治疗,采用放免法检测肝脏中TNF-α和IL-1β、IL-8的含量.结果:升肝健脾颗粒大、中剂量组能显著降低受损肝脏中TNF-α和IL-1β、IL-8的含量,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升肝健脾颗粒通过降低细胞因子含量,而对损伤肝脏发生保护作用.

    作者:雷力民;田玉玲;邓洪彪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治疗进展

    中医药在治疗哮喘方面日益受到重视,现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临床治疗研究方面进行总结,同时结合中医整体观念及脏腑学说理论进行分析,提出肺肠同治法为哮喘中医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王科闯;沈宏春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小便黄赤非热证

    小便黄赤虽然多见于热证,但并非热证所独有.临床上肺气虚弱,宣降失调;脾气不足,气不化液;寒湿困脾,气滞不行;肾阳虚衰,失于温运;气血大亏,津液枯燥;痰浊内停,闭阻气机,均可见到小便黄赤的表现.

    作者:陈为;严石林;赵琼;鲁法庭;汤朝晖;李炜弘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RP-HPLC法同时测定复方丹栀颗粒中原儿茶醛与栀子苷的含量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复方丹栀颗粒中原儿茶醛与栀子苷的含量.方法:采用Diamomil C18(200mm×4.6mm,5μm,迪玛公司)色谱柱,流动相:甲醇-0.5%醋酸(22:78);流速:1.0mL·mim-1;柱温:25℃;检测波长238nm.结果:原儿茶醛与栀子苷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35~27.0μg·Ml-1(r=0.9999),11.6~232μg·Ml-1(r=0.999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7%(RSD=1.0%)和97.2%(RSD=0.9%).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结果准确,可用于复方丹栀颗粒的质量控制.

    作者:潘玫玫;高晓霞;薛改进;王婷;于治国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清热利湿活血方案联合西药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临床研究

    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以清热利湿活血方案联合西药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60例,其中采用中药清热利湿活血方案联合西药治疗30例(列为治疗组),单纯采用西药治疗30例(列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分析比较,随访1年观察前后两组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肾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1年总缓解率分别为93、3%及73、3%,(P

    作者:王晓星;李传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辨证论治中风患者便秘

    概述中风患者常见并发症便秘的治疗现状,探讨中医药治疗中风患者便秘的可行方法,根据中医学对中风病病机的认识,认为中风病便秘的辨证可分为3型,即虚秘(阴虚便秘、气秘)、火秘、痰秘,并根据辨证提出了各型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法,以期与各位同彳亍探讨.

    作者:吴辉;吴家顺;单萍;严峻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