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振海
目的:探讨手法治疗小儿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手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36例,对上述病例均应用手法整复夹板固定方法.结果:治疗后随访6~1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肘关节活动功能正常,肘内翻1例.结论: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以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为首选,其简便易行,家长患儿均易接受,复位直观,效果良好,并发症少,肘关节功能不受影响.
作者:张建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选用半夏泻心汤治疗,以1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50例患者中,显效22例,有效2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结论: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有效.
作者:杨光成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补肾调肝方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机理.方法:将40只更年期大鼠,随机分成治疗组(分高、低剂量组)、西药组及模型组,与青年组对照,8周后观察性激素及子宫卵巢变化.结果:中、西药治疗组血清E2含量较空白组升高,FSH、LH含量降低(除低剂量组LH含量外),高剂量组及西药组子宫重量系数增加(P<0.05).结论:补肾调肝方能提高更年期大鼠血清E2水平,降低FSH、LH含量,改善卵巢功能;补肾调肝方的作用与剂量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谭桂云;沈坚华;张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根据临床所见及有关针灸书籍论述穴位的性能来探讨穴位的性能.结论:穴位的性能大致可归纳为输注气血,反应病痛,预防疾病,治疗疾病4个方面.
作者:王联庆;宫丽莉;张锐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应用CIK细胞治疗462例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并进行了系统的随访,旨在观察CIK细胞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和实验室的试验研究.方法: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CD3MCAb、IL-2、IFN-γ、IL-1α等)共同培养后获得的CIK细胞,分次回输给患者.随访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瘤体变化,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卡氏评分及体重变化等,同时记录生存期.结果:总缓解率为78.57%;临床症状治疗前后对比有明显改善,χ2=79.8,P<0.01,有统计学意义.生存质量卡氏评分提高率为80.3%.结论:CIK细胞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具有较强的杀伤活性.CIK细胞治疗安全有效,无明显副作用,是治疗肿瘤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尹富华;鲍锋;梁辉;杨素芬;刘荣春;刘寅;运美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对比观察五参心乐汤与维拉帕米对室上性早搏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室上性早搏患者112例,其中房性早搏77例,交界性早搏35例;男78例,女34例,平均年龄(56.3±16.4)岁.按区组随机方法分为3组,五参心乐汤组(n=40):口服五参心乐汤,分2次口服;维拉帕米组(n=32):口服维拉帕米,80mg,3次/d:两药合用组:五参心乐汤+维拉帕米(n=40),4周为1个疗程,观察用药前后临床症状,早搏次数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五参心乐汤组有效率72.5%,维拉帕米组有效率75.0%,两药合用组有效率95.0%,服用五参心乐汤后患者心悸胸闷症状明显少于服用维拉帕米(P<0.05).结论:五参心乐汤对室上性早搏的疗效与维拉帕米相似,但在临床症状的改善以及不良反应方面明显优于维拉帕米,与维拉帕米联合用药可以使疗效增加不良反应减少.
作者:陈爱莲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作为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它对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归纳,创立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融理、法、方、药为一体,进一步确立了脉证并重的诊断法则与辨证论治的纲领,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如何讲好《伤寒论》这门课程,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继承和发扬仲景学说,显得非常重要.笔者就此题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讨,希望能对《伤寒论》的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作者:王树鹏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膝关节骨关节病(OA)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关节退行性改变疾病,文献报道约有38%成年人患关节骨关节病,发生症状者约0.2%,因膝关节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而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目前,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难以确定,复发率高,基层医院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更是难于找到一种经济有效,简单安全的方法.自1999年12月-2004年11月,笔者采用中药内服配合外敷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病例46(52个关节)全程随访,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少卿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介绍刘启泉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善用风药的经验.借风药辛、散、温、通、窜透等特性以达到开郁畅气、发散祛邪、辛温通阳、燥湿化痰等作用.介绍治法方药等.
作者:张纨;王志坤;杜艳茹;刘伟;谭宝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在分析当前中风病病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络病理论,提出中风病微观病机理论概说.脑络是脑神的功能和结构载体.络脉失养是中风病的病理基础.营卫失和,毒损脑络是中风病的核心病机.指出探讨微观病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于明确中风病发病部位,揭示治疗的核心手段与基础环节的关系,进一步阐释疏通脑络在恢复脑神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作者:李维革;韩宁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选用中西药复合制剂丽珠脑力隆为治疗组,西药西比灵为对照组,治疗偏头痛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有效率方面虽无统计学意义,该药可防治各种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尤其适合中老年人选用.
作者:张郑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瞳神紧小属中医眼科临床常见病,颇类于现代医学之虹膜睫状体炎,病因病机复杂,每易反复发作,中医药在瞳神紧小的临床诊疗中常有独特的疗效.古医籍文献对此病多有论述,为此,综述相关古文献对瞳神紧小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转归等方面论述,为临床诊治本病提供参考.
作者:邵愚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免疫反应疾病,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通过查阅古代、现代文献,结合临证实践,借鉴传统经络研究和现代研究经验,从机体自稳自调机理出发,首次提出经络导引疗法和无创自体疗法,旨在调动机体自身抗病能力,激发自身正气和修复能力,消除蛋白尿、改善临床症状和保护肾功能,减少药物毒副反应,更好的造福于肾病患者.
作者:卢立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或退行性变引起的颈段脊柱内外平衡失调,使颈部神经根、脊髓、交感神经、血管和食管受压迫或刺激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痹证、眩晕、项强、颈肩痛等范畴.近年来,笔者采用电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6例,并与对照组31例对照,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瓅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闭经为中医临床常见病之一,正常月经的建立有赖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及靶器官对性激素的周期性反应,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故障均可导致闭经.中医认为脏腑或气血失调影响到冲任和胞宫的功能,从而引起闭经.凡月经来潮又停止超过3个月而无生理性因素原因者,称继发性闭经.引起继发性闭经的原因很多,笔者主要论述由精神因素引起的神经性厌食所致继发性闭经的中医治疗.
作者:杜小利;朱宁娃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武连仲教授认为失眠以心、神、阴阳的失调为主,临床将此病常分为三型,即心火气结、阳明实证型和虚证型.治疗中强调辨证论治,重视心、神、阴阳的调节,必要时可醒神.取穴少而精,疗效显著.
作者:戴静宜;姚亚红;屈小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在治疗胃癌中的作用.方法:将82例胃癌术后病人随机分成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单纯化疗组:采用奥沙利铂(L-OHP)、亚叶酸钙(CF)、5-氟尿嘧啶(5-Fu)三药方案.联合治疗组:在使用上方案化疗的同时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化疗前3天开始每天1次,连用10天,21天为1个周期,2个周期为1个疗程.观察对比两组的临床症状、KPS评分变化、体重变化情况和副反应.结果:①两组临床症状改变有效率分别为61.9%和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KPS评分改善加稳定的比率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P<0.01);③联合治疗组体重稳定比率明显高于化疗组,且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率低于单纯化疗组.
作者:李兆元;黄秋华;徐海声;阮晓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肺胀,即肺气胀满,为肺系疾病迁延所致,病因病机错综复杂.通过对100例肺胀辨证分析,并复习相关基础理论,发现肺肾气虚,痰瘀互结二证型为普遍,如此辨证分型,不但能够正确引导施治,而且对预后转归有指导意义.
作者:肖骁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妇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李祥云教授,原上海中医妇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从医4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中医中药治疗妇科疾病经验,以善治各类妇科疑难病症盛名于世.国内外求医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作为学生,有幸侍诊于侧,身教言传,获益匪浅.今将李教授治疗女性经行痤疮经验介绍于下,以飨读者.
作者:马毓俊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针刺的补泻手法是针刺手法中的一个内容,早见于秦汉以前的医学文献《灵柩》和《素问》中以后历代针灸书籍,又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如提插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子母补泻、纳支补泻、开阖补泻、九六补泻等单式补泻手法,以及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龙虎交战、五藏交经等复式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手法究竟有无实际价值是目前广大从事针灸工作者比较关心的问题,在这里浅析初步的看法对这些古代的针刺补泻手法加以整理.
作者:朴南建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