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宇
自1998年9月-2004年5月,笔者以自制的紫草膏油纱条局部换药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化脓3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树繁;贾春芒;张晓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推拿配合刺络拔罐治疗胫骨疲劳性骨膜炎的疗效.方法:运用推拿配合刺络拔罐治疗,用长海痛尺评估法进行疼痛评估.结果:连续治疗2个疗程(20天,每天1次)后,患者疼痛显著减轻.结论:推拿配合刺络拔罐治疗胫骨疲劳性骨膜炎有显著疗效.
作者:王傅;陈丽珍;赵刚;辛玉凤;刘涛;蒋剑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情感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引起情绪和情感反应的原因很多,严重的情绪紊乱可使机体产生应激反应.研究证实,人在应激时,体内内啡肽、儿茶酚胺及消化道激素分泌增加,可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消化道症状,致使肝硬化病人突然出现病情恶化,严重影响治疗,甚至危害生命,所以在日常护理中应多注重人文关怀,沟通好家庭成员的支持与关心,防止应激不良的发生.
作者:钟晓凤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咳嗽是临床常见病症,也是一种难治病症,尤其顽咳多是久治不愈之疾,非常法之所宜,余在临床中摸索治疗一得以飨同道.1顽咳乃热人血分血热充斥肺失宣降咳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新咳多外感,久咳为内伤,新感咳嗽无论外感风寒、风热之邪,常邪气犯肺,肺失宣降所致;内伤则由脏腑功能失调或痰、或火、或阴伤、或气耗,内干于肺或使肺气阴受损而致,此均病之常.然顽咳多新感之邪,久蕴不解,化热由气入营血或内伤热结日久直入营血,血热充斥,内舍于肺,结于咽喉,肺失宣降所致.临床症见:咳嗽阵阵,入夜尤甚,咳声高亢,咽干咽痒,面红咽紫(黯),甚色如草莓,舌黯红,苔少,脉细数.治则:凉血散血,清肺止咳.方药:犀角地黄汤合止嗽散化裁.若外合寒邪则合杏苏散化裁;若合风热则加桑菊饮;若苔偏厚,痰黄加胆南星、金瓜蒌等.
作者:吴燕燕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七味白术散载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原名白术散,由人参、白茯苓、白术、藿香叶、木香、甘草、葛根组成,治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作不止,津液内耗,烦渴多饮等.该方为笔者临证常用,随证化裁,用治于湿阻脾胃,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厌食、慢性泄泻等病症,每获良效.现选介于下.
作者:蒋琴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抗敏灵颗粒剂的新功能,新用途,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家兔血压等实验.结果:该方能显著增加离体兔心冠脉流量,可使麻醉家兔血压升高,作用温和持久.为临床治疗冠心病、低血压及某些休克患者,提供了一定的药理学基础.
作者:李淑玲;李云兴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教育技术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素养.为进一步推动我校教育技术课程改革,提高其教学质量,努力适应新世纪对高校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网上教学和远程教学将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技术系列课程教学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作者:刘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大学校园,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笔者认为构建和谐辽宁中医应该着重做好如下五方面工作.
作者:魏金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从研究对象、思维方式、文献表现、知识构成等诸多方面论证认为,中医学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属性和色彩.与其说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领域,毋宁说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医学应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与研究,以利于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臧守虎;罗良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为内科急症之一.因其病情多变,后遗症重、死亡率高,从而严重危害着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据我国权威部门新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中风约120~150万人,死亡者40~60万人,存活者中约75%致残,5年内复发率高达41%.近年来,随着对中风病治疗研究的深入开展,对高血压、高粘血症的防治,以及多数人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使其发病率、死亡率逐年下降.但是笔者认为,在中风病尚未形成之前,便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对减少或防止它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医护人员应把它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努力的方向进行探讨.以下就其防治途径和措施谈几点体会.
作者:宋希芝;刘淑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撰,经后世医家校正、整理后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张仲景在其著作中,倡导六经辨证,创造性的总结出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临床理论体系,在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上都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针灸学上,他继承了<内经>的学术思想,提出了用针灸治疗伤寒杂病的具体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伤寒杂病论>的针灸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朱小俊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脑卒中是临床的急危重症,使用中药直肠滴入给药,方法简便易行,能较好的利于中医的辨证施治,及早恢复患者平稳的生命体征,为康复提供时机,尽可能减少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结果满意.
作者:谢敏;毕璠;罗兰;况时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咽喉合剂具有清咽利喉、清热解毒之功效,为了控制其质量,笔者对制剂中金银花、甘草、虎杖的鉴别方法加以研究,建立了可行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胡晓峰;杨晓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尿失禁是指任何增加膀胱内压或降低尿道压,而导致尿道外口不自主地溢出尿液的一种疾病.液体流动的规律是从高压处流向低压处.排尿期膀胱压大于尿道压,尿液得以排出.同理,若储尿期出现膀胱压大于尿道压的现象,则发生尿失禁,各种尿失禁都具有这一基本特征.它既可作为一个独立症状,又可是许多不同疾病中的一个症状,为临床常见病,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女性、儿童和老年人.国外资料表明,女性30~59岁发病率为25%,60岁以上发病率为38%.1998年我国北京和重庆两地的抽样调查显示其发病率接近30%.此病属中医学小便失禁的范围.约有半数的病人由于对疾病认识不足,羞于启齿,求治意识不强,或者因误诊误治而不能得到正确有效的治疗.笔者通过中医辨证施治方法,配合功能锻炼,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雷;王艳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105例采用西药静滴复方甘草酸苷加中药煎剂口服治疗,对照组60例使用西药柳氮磺吡啶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38%,对照组6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
作者:尚利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强调重视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及分期,治疗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并详细介绍治疗措施,提示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有效.
作者:高巍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除风止痒、润肺止咳、下气化痰类中药配伍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自拟祛风止嗽散(麻黄、荆芥、防风、杏仁、半夏、五味子、沙参、生地、前胡、生甘草等)治疗喉源性咳嗽100例,并设对照组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此方有除风止痒、化痰止咳的疗效.
作者:姚黎;姚卫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健中解毒化瘀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自拟中药方健中解毒化瘀汤治疗40例CAG癌前病变患者,疗程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萎缩、肠上皮化生(IM)、不典型增生(ATP)的变化.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90%,对IM、ATP的有效率均为87.5%.结论:健中解毒化瘀汤对CAG癌前病变有明显的治疗和逆转作用.
作者:王虹;梁伯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急性乳腺炎常在哺乳期因乳汁瘀积而引起发热、乳房肿块、疼痛等.不仅增加母亲痛苦,而且影响母乳喂养.用马铃薯片外敷治疗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永辉;张敏丽;张树芬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