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嵩
目的:对基层医院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和相关体会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的急救患者病例42例,对院前护理的具体措施和相关体会进行总结.结果: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通过快速有序的院前急救护理,使得患者的接诊顺利进行,在短的时间内得到及时的救治,所有患者的病情均得到稳定的控制,通过积极的后续治疗后康复出院.结论:在基层医院中指定合理有序的院前急救护理程序,可以保证患者的接诊顺利进行,使患者的病情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的处理,为对其进行后续治疗正确更多的时间,对患者尽快康复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作者:蔡卫鸿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伪膜性肠炎的临床特点,总结其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8年11月-2010年11月收治的25例伪膜性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抗生素使用情况、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效果.结果:经确诊的25例膜性肠炎患者,全部停用抗生素,停用或减量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并给予相应治疗24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免疫抑制剂抗与抗生素、糖皮质激素联合用药过程中如出现腹泻等症状,应警惕伪膜性肠炎,合理的治疗可提高治愈率.
作者:刘信国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对昏迷患者更好的临床护理方式.方法:选择36例昏迷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诊断和护理.结果:入院36例例昏迷患者,4例自动出院,27例恢复良好,植物人1例,死亡1例,护理总有效率75%.结论:昏迷患者的护理很重要,需要医护人员既要有广泛的基本知识,又要有专业知识;既要有丰富的经验,又要掌握多种操作技能.
作者:张久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总结颅脑外伤患者的急救及护理经验,提高其抢救成功率.方法:对我院165例患者颅脑外伤患者采取相应的急救与护理措施.结果:康复出院111例,好转48例例,死亡6例.结论:抢救颅脑外伤患者要有充分的急诊意识、敏捷的思维,主动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病情变化要有预见性,做到熟练准确地判断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掌握颅高压早期表现及处理措施,严密观察病情,熟练使用现代化仪器,适时作好术前准备.
作者:孟红丽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如何防止或减少精神科护理人员职业性损伤发生的对策,切实提高职业卫生水平,保障身心健康.方法:综合分析精神科临床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护措施.结果:预防为主,加强法制及职业安全教育,增强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及心理调节,同时完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及护理操作规程能够有效防止或减少职业危险因素的损伤.结论:合理的自我防护,完善的医院规章制度及科学的职业规范对于有效保护精神科护理人员职业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程俊荣 刊期: 2011年第11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患者对护理的需求逐步提高.[1]自我院2 010年8月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在院领导高度重视和各部门大力支持下,我们血透中心与2011年1月在现有条件下(38台血透机,3台血滤机及一台多功能泵,11名护士.
作者:石小菊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探讨在静脉注射如何防止微量空气进入血管,从而减少感染机会及一些不良后果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科2011年8月至2011年10月住院的5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0例和对照组250例.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以两组气泡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连接后有空气者250例占100%对照组有空气者0例结果示对照组方法明显可杜绝微量空气进入血管,防止了空气颗粒的污染,保证了病人的安全.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可有效降低气泡的发生率,防治效果显著.
作者:樊亚宁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究剖宫产产妇中护理干预对母乳喂养的影响情况.方法:对我院2010年5月-2011年7月行剖宫产160例产妇随机分组,实验组80例,行积极护理干预;对照组80例,予产科常规护理干预.结果:对照组产妇开乳时间多集中在2~3天,共39例,占48.75%:观察组产妇多集中在1~2天,共42例,占52.5%.2组通过统计计算,P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积极护理干预度心理疏导,使产妇及家属提高母乳喂养认识,共同参与母乳喂养的工作中,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作者:李小玲 刊期: 2011年第11期
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和生命质量的常见病,特别是近年来患病率高,全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有18.8%,约有1.6亿高血压患者,每年新发中风患者约200万,死于高血压和心血管患者占总死人数的41%.所以高血压患者希望获得更多的保健知识,配合医院治疗恢复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作者:张群英 刊期: 2011年第11期
血液透析是目前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是长期维持性血透得以顺利实施的首要条件.内瘘是长期透析必要的永久性的血管通路,是血流量与良好的透析质量的保证.精心护理好动静脉内瘘,延长其使用寿命,就等于延长了您的寿命.(1)所以内瘘的护理是每一个血液透析室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作者:史慧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总结闭孔疝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提高对闭孔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率.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例闭孔疝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均为老年女性,均为双侧闭孔疝.术前误诊1例,2例肠管坏死行肠切除.术后切口感染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闭孔疝多发生于老年女性,术前误诊率高,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早期手术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胡国凤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为了提高中医院校《病理生理学》教学水平,改善教学质量.方法:通过阅读大量中文文献并结合教研组多年的教学经验,阐述了中医院校《病理生理学》教学现状、教学特点、教学思考.结果:中医院校《病理生理学》所涉及的专业广泛,内容多课时少、前期课程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应将病理形态学与病理生理学有机结合、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临床病例、突出病理生理学与中医学的关系.结论明确中医院校《病理生理学》存在的问题,探索有效的方法及时解决,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作者:杨巧红;杜标炎;罗惠 刊期: 2011年第11期
黑斑息肉综合症( PJS)是临床少见疾病,开始为个案报导,以后较大宗的临床报导逐渐增加,临床报导较多的有广东(164例),山西(155例).北京(116例),山东(97例),河南(72例)[1],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该病的临床报导少见,特别在基层医院,报导更少,而合并幽门梗阻的病历尚未见报导.现将我院建院以来收治的2例黑斑息肉综合症合并幽门梗阻病例报导如下,为该病的研究增添资料.
作者:陈贻乐;曾润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对益生菌联合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临床治疗的观察.178例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治疗组89例用益生菌联合三联疗法,对照组89例单用三联疗法根除治疗,并对疗效进行比较.得出治疗组较对照组HP根除率高,患者耐受性好,治疗不良反应轻.所以笔者认为三联疗法联合益生菌可以提高HP的根除率,降低治疗中的不良反应.
作者:文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探讨恶心呕吐的病因,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避免漏误诊发生.方法:通过消化内科住院患者110例出现恶心和(或)呕吐症状,对其病因统计分析.结果:为恶心呕吐常见病为反流性食管炎、巨幼贫、胆系结石、颅内占位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结论:其它尚有十二指肠溃疡、粪石梗阻、肝功损害、肠系膜动脉缺血、急性阑尾炎、腹部术后和流行性出血热(EHF)等.乙型肝炎与十二指肠溃疡有关,急性支气管炎、白细胞减少症和溃疡性结肠炎可有恶心呕吐表现.
作者:刘玉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曹晓岚教授为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工作近四十年,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主要介绍教授在周围性面瘫的中医药辨证施治的临床经验.病案举例:患者男性,46岁.2010年11月8日初诊.患者昨日傍晚在外吹冷风后自觉右侧面部麻木,未予重视.今日晨起时右眼流泪,右眼睑闭合不全,右侧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左侧歪斜,鼓腮、吹口哨漏气,右侧面颊吃饭时塞食,味觉减退,无耳部疼痛,无听觉过敏,无外耳道疱疹.
作者:赵进;曾晓岚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前全球自然灾害频繁发生,2011年4月17号13时许容桂地区遭遇一常龙卷风,多处房屋受损倒塌,多人受伤,我科共接诊24人,其中男性16人,女性8人.1、临床资料通过救护车出诊接回12人,自行来院12人.经过一系列对症处理后,1人死亡、1人送上级医院,1人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颅脑外科,4人骨折入骨科处理,其余经清创缝合,抗炎后自行离院.2、急救流程2 1接到120出诊电话后,派出4名医护人员,2辆救护车到现场.2.2请示报告制度,电话通知科室护士长、主任,逐级上报.
作者:罗秀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驱血带在骨科长骨手术中被广泛使用,但由于其长度长、与手术部位接触范围广,且为橡胶材料,因此局限了对灭菌方法的选择.对于驱血带,使用环氧乙烷灭菌法是目前临床较有效经济的方法.但由于我们基层医院各种条件的局限,在没有环氧乙烷灭菌设备的情况下,我院尝试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戊二醛浸泡、低温等离子灭菌三种方法,现将三种消毒灭菌的结果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李洁;王娇群;陈燕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本文就我院急诊内科2006至2010年治疗的低血糖症患者68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关跃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中风是现在临床常见病之一,其后遗症往往带给患者长期的困扰,特别是失语症常伴有右侧肢体的瘫痪,患者无论从语言表达上还是肢体运动上都受到极大地限制.随着中风人群数量的不断扩大和向年轻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中风失语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家庭康复训练成为必要.本文主要从心理调整、语言康复训练、肢体功能康复训练三方面进行阐释家庭康复训练.
作者:周昱畅;周昱上;赵国惠 刊期: 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