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焕涛
目的:研究分析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将我院在2012年5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84例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采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活动问卷调查表,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的各项影响因素.结果:自我管理的维度中,饮食自我管理(4.58±2.76)分,运动自我管理(5.07±2.48)分,血糖监测自我管理(1.21±1.42)分,足部护理自我管理(2.96±1.76)分,遵医嘱服药自我管理(6.41±1.69)分,据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性别、年龄、糖尿病知识及自我效能均是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现状影响因素.结论: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知识掌握均较差,自我管理现状不理想,其患者的年龄及性别、自我效能和糖尿病知识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作者:武晓莉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变应原脱敏疗法对小儿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小儿过敏性鼻炎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研究,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变原脱敏疗法,对比两组患者对医院治疗效果的满意度和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为85.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73.3%,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的占总人数的75%,观察组患者有效果的占91.7%,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小儿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中采用变原脱敏疗法,有利于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值得推广.
作者:石浩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究多西他赛注射液配制方法改进后对残留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西药房80支多西他赛注射液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支,对照组采用传统法配制,研究组采用改进后方法配制,待药液洗净后,比较两组瓶内药液的残留量.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1mm≤药液残留量≤5mm的比例(17.5%)、(15.0%)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药液残留量<1mm的比例(72.5%)明显高于对照组(55.0%),研究组药液残留量>5mm的比例(10.0%)明显低于对照组(25.0%),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改进配置方法后,能有效降低多西他赛注射液西林瓶残留的药液量,从而有助于提升配置成品的质量.
作者:戴梅芬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旨在观察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及康复治疗的效果,以期为临床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来我院进行产后复查的234例盆底功能障碍产妇,将其按照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顺产组148例和剖宫产组86例.给予干预治疗3周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力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顺产组患者的盆底肌力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较剖宫产组差;而经过治疗后,顺产组患者的盆底肌力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产的分娩方式虽然短期内对盆底功能损伤较大,但是经过干预治疗后,顺产孕妇的盆底肌力恢复较快,且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上优先采用.
作者:陈珊珊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对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内镜活检,并对两种疾病患者的病理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20例克罗恩病患者以及4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内镜活检,对所有患者的内镜活检结果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结果:克罗恩病患者腹痛、贫血、发热和肠外症状的发生率比较高,另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腹泻、血便等症状的发生率较高.克罗恩病可累及整个胃肠道,主要以回盲部为主;而溃疡性结肠炎则仅累及结肠与直肠,且以左半结肠和全结肠多见.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病例比较,溃疡性结肠炎病例出现黏膜结构紊乱的比例较高(P<0.05),出现局灶间断性炎症的比例较低(P<0.05),隐窝炎,隐窝脓肿及固有膜内中性粒细胞浸润发生率较高(P<0.05),表面上皮变扁或糜烂、黏液细胞减少的发生率较高.肉芽肿样小结、假幽门腺化生及裂隙状溃疡改变仅出现在克罗恩病病例.结论:通过本次研究可见,在对克罗恩病患者以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诊断时,不仅需要对患者疾病资料和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还应该组织患者进行内镜活检,根据内经活检所得结果的病理特征,对患者进行综合判断,这样才能够为患者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作者:聂友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双侧面瘫伴病理征阳性的吉兰-巴雷综合症的诊治研究.方法:将2016年10月22日在我院接受诊治的1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我院采用多项常规检查、肌电图、腰椎穿刺检查等方法将患者确诊为双侧面瘫伴病理征阳性的吉兰-巴雷综合症,并采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和中医针刺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治疗三个月后,除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没有明显变化外,患者的精神状态明显改善,面部表情自如,患者四肢肌力、肌张力以及腱反射均有显著恢复,生理指标恢复正常.讨论:通过肌电图和腰椎穿刺检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确诊,并采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和中医针刺的治疗方法,对双侧面瘫伴病理征阳性的吉兰-巴雷综合症的治疗有着积极显著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文科;钟世洪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免疫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在本院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220名和HBsAg阴性孕妇180名,分别纳入HBsAg阳性组、HBsAg阴性组,收治时间为2014年11月1日~2016年8月31日,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接种10μg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sAg阴性孕妇所生新生儿接种5μg或10μg乙肝疫苗,对比血清学指标和母婴阻断情况.结果:HBsAg阳性组中接种10μg乙肝疫苗组新生儿的HBsAg阳性率和抗-HBs阳性率同接种10μg乙肝疫苗+100IU乙肝免疫球蛋白组的新生儿相比不存在较大的差距(P>0.05);HBsAg阴性组中接种5μg乙肝疫苗组新生儿的HBsAg阳性率和抗-HBs阳性率与接种10μg乙肝疫苗组的新生儿进行对比差异较小(P>0.05);HBsAg阳性组中接种10μg乙肝疫苗+100IU乙肝免疫球蛋白组的母婴阻断成功率比接种10μg乙肝疫苗组高(P<0.05).结论:针对HBsAg阴性孕妇所生的新生儿,实施接种5μg或10μg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较好;针对HBsAg阳性孕妇所生的新生儿,采取接种10μg乙肝疫苗和100IU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免疫方案效果良好.
作者:姜英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贫血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并对其报告进行分析.方法:选取90例妊娠期贫血患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来源为我院妇产科,研究时间为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回顾分析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以检验结果为依据对其贫血类型进行确定,对比不同贫血类型患者主要检测指标之间的差异,并与同期在医院接受检查的正常孕妇作进行比较.结果:90例妊娠期贫血孕妇中,共有小细胞性贫血患者63例、大细胞性贫血患者24例,其他类型贫血患者3例.其中,小细胞性贫血组和正常孕妇组的RBC高于大细胞性贫血组患者;大细胞性贫血组患者的MCV、MCHC显著高于正常孕妇高于小细胞性贫血组患者;小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患患者的Hb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孕妇,大细胞性贫血组和正常孕妇组的MCH显著高于小细胞性贫血组,小细胞性贫血组患者的RDW高于大细胞性贫血组患者高于正常孕妇,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在不同妊娠期都有可能发生贫血,做好孕妇的产前血常规检验检查,能够保证贫血的及早发现和及时干预治疗,保证母婴健康,颇具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成颖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微创经皮骨盆前环内固定架在TileB型骨折中疗效.方法:选择本院自2012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骨盆骨折患者68例,36例采用骶髂螺钉联合外固定架治疗,32例采用微创经皮骨盆前环内固定架治疗,从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加以比较分析.结果:在术后下地时间方面微创内固定组要明显短于外固定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4、12个月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微创经皮骨盆前环内固定架在治疗TileB型骨盆骨折手术中,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作者:闫立强;李林峰;周朝波;赵桂林;唐立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为确保抢救车的质量,使抢救车内急救药品、物品保持完好的备用状态,完好率达100%,使抢救工作及时顺利进行.方法:对抢救车的管理采取定量定位、规范药品物品清单、有效期预警管理、绘制平面图、封条式管理等综合模式对抢救车进行管理,有效的提高了抢救车的合格率,保证车内物品、药品质量,提高工作效力,保证抢救工作顺利开展.
作者:简丛蓉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分析目前的儿童意外伤害情况并且探讨干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区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120名儿童,按照年份将其分为两组,针对其意外伤害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制定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分析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60名儿童,观察意外伤害情况,并且针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分析,儿童的意外伤害情况主要分为误服各种药物毒物及中毒、外伤、溺水、烫伤等,其中以4岁以下小孩人数居多,与5岁以上的小孩人数差别很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给予干预后,儿童出现意外伤害的几率降低,干预前后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分析儿童的意外伤害情况,然后给予一定的干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儿童意外发生率,有利于保障儿童的生命健康安全.
作者:王艳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本文对肝炎进行介绍,并以某医院做的研究为例分析了目前对肝炎的治疗方法.肝炎应及时治疗,避免肝炎继续恶化,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本文对对于传染科肝炎治疗用药的探讨,希望对其他人有所帮助.
作者:樊章润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第三代头孢联合痰热清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3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18例患者,治疗组19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纳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进行联合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得到了更为明显的改善(P<0.05),更为有效地使治疗组患者得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百分比及超敏C反应蛋白恢复到了正常水平,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77.8%相比,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三代头孢联合痰热清注射液的治疗是一种更为高效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治疗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孙韬;靳力;王德序;王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在治疗胃溃疡中的应用,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设我院收治的256例胃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128例,对照组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研究组行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症状积分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Hp根除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应用于胃溃疡的治疗中疗效确切,有助于提升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更利于清除幽门螺杆菌,具有较好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作者:全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比较分析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开腹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3年4月-2016年12月期间接收的6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开腹治疗,观察组腹腔镜治疗,比较分析治疗效果以及重要的手术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都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保肛率略高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在治疗低位直肠癌方面相对于常规开腹手术有着明显的优势,治疗效果较好,不过对于技术要求较高,有条件的医院可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胡东山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脊髓空洞症的临床法医学鉴定.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3月在本院鉴定中心21例外伤性脊髓空洞症法医学鉴定患者,所有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以及临床症状分析,整理检查分析结果.结果:在患者临床表现方面,20例患者存在疼痛情况,18例患者存在下肢肌力减退,8例患者存在有感觉衰退,4例患者存在下肢协调能力障碍,2例患者存在自主神经症状;在脊髓空洞发现时间方面,2例患者伤后0.5-1年发现,7例患者伤后1-1.5年发现,6例患者伤后1.5-2年发现,6例患者伤后2-2.5年发现;在影像学检查方面,影像学检查形式有三种,X线检查,19例患者表现为爆裂型骨折,其余2例在骨折表现的基础上还存在有关节脱位,CT检查,9例患者椎管前部存在有骨折碎片,MRI检查,6例患者空洞呈圆形,12例患者空洞呈椭圆形,3例患者空洞不规则.结论:外伤性脊髓空洞发展较为缓慢,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针对其展开法医鉴定,鉴定时间不宜过早,尤其针对存在有间歇性疼痛患者,需要行常规脊髓MRI检查确诊.
作者:梁春鹏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危机管理在急诊外科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及评价.方法:选我院于2014年9月-2016年8月收治的560例急诊外科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各2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观察组患者则采用危机管理,并对2组患者在管理实施前后的护理缺陷发生率、仪表设备和药品完好率及患者满意度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后,观察组通过危机管理,可有效降低护理风险,观察组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仪表设备和药品完好率及患者满意度等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危机管理在急诊外科护理过程中,可有效改善护理工作质量,并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提升仪表设备和药品完好率及患者满意度,对患者的护理安全提供保障,值得用于临床推广.
作者:张庆庆;张海玲;魏东燕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对小儿手足口病免疫球蛋白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变化进行探究.方法:选择我院自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30例,将其充当实验组,随后选择同期入院的健康儿童,将其充当参照组,对两组受检儿童的免疫球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进行检测,后记录各项结果.结果:经检测后可知,实验组患儿的IgA、IgG水平较比参照组更低,组间数据结果经证实差异呈P<0.05.比对两组受检儿童的IgM和Hs-CRP,实验组较比参照组更高,组间数据结果经证实差异呈P<0.05.结论:手足口病的指标判定可以依据免疫球蛋白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其结果可以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奠定基础.
作者:马松涛;杨昌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孟鲁司特钠咀嚼片联合多索茶碱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中选取100例患儿来完成本次的研究.按照抽签的方式,将其均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各50例患儿,两组患儿均服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实验组加用多索茶碱、参照组加用氨茶碱进行治疗,对两组患儿的治疗疗效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儿的治疗疗效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参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为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孟鲁司特钠咀嚼片与多索茶碱联合使用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临床效果显著,能够促进患儿的康复,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居敏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究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辅助治疗老年重症肺炎的疗效.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来我院就医的200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其中常规组(120例)给予常规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吸痰管常规吸痰治疗.观察组(8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气管镜吸痰治疗,研究对比两组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80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常规组(73.33%),P<0.05;观察组患者的肺部感染率及病死率分别为5.00%、2.50%,相比于常规组明显更低,P<0.05,但出院率为100.00%,相比于常规组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分别为(23.15±5.61)d、(26698.4±158.7)元,相比常规组明显更少,P<0.05.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辅助治疗老年重症肺炎具有显著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朱瑞霞 刊期: 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