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育琪;林应标;黄红卫;黄强;熊劲芝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中心在医院业务建设与拓展中的作用. 方法 介绍健康教育中心成立6年来的管理方法和开展的活动内容. 结果 健康教育中心为临床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了支持,拓展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服务范畴,使更多的老百姓获得了健康知识. 结论 健康教育中心在医院的品牌建设及业务拓展中起到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提升了医院品牌.
作者:成美娟;龙朝杰;吕少娅;覃亚芬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佳治疗方法. 方法 将患者分为同步放化疗组和单纯放疗组,观察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结果 同步放化疗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高于单纯放疗组. 结论 在晚期局部宫颈癌的治疗中,同步放化疗优于单纯放疗.
作者:李洪凌;朱向辉;姜新;曲雅勤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根据本院骨折住院病人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改变探讨老年椎骨骨折与BMD的关系,为老年人椎骨骨折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自2007年1月-2009年1月,共收集椎骨骨折妇女48例(55~70岁),健康体检未骨折妇女21例(56~72岁).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Lunar-DPXIQ测定腰椎正位(L2-4)BMD降低情况. 结果 骨折组腰椎BMD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老年妇女椎骨骨折的发生与腰椎BMD的降低明显相关.
作者:李巧羽;苏涛;蔡小玲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依达拉奉联合银杏叶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并探讨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方法 治疗组予以常规措施并依达拉奉联合银杏叶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单用银杏叶注射液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临床疗效. 结果 hs-CRP浓度较治疗前有降低,但治疗组降低较对照更显著;各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的改善更为明显(P<0.0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银杏叶注射液治疗可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急性脑梗死有较好治疗作用.
作者:朱焰;裴红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湖南省人口流动/迁移对艾滋病流行态势的影响,了解外来媳妇的HIV感染状况. 方法 用问卷形式和血清学检测的方法对醴陵市与衡南县外来媳妇进行调查,了解外来媳妇的行为特征、HIV感染情况及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情况,并以同样的方法调查部分本地媳妇做对比. 结果 醴陵市共调查1 000名外来媳妇,1 000名本地媳妇;衡南县共调查1 001名外来媳妇,1 000名本地媳妇,两地外来媳妇中共发现3例HIV阳性患者,两地本地媳妇中共发现2例HIV阳性患者;两地外来媳妇与本地媳妇知晓率高的问题是共用针具吸毒会感染艾滋病,占87.0%与84.3%,低的问题是同桌吃饭会不会感染艾滋病,知晓率为37.5%与36.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虽然两者间HIV感染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应该密切注意艾滋病疫情较严重地区女性的流动和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教育.
作者:杨晓希;郑军;曾红雨;钟丽霞;张思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某临床教学医院护理实习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现状及对待艾滋病病人的态度,评价对护理实习生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 方法 采用问卷抽样方法对132名进入临床的护理实习生进行艾滋病知识和态度的现况调查,并对其运用传统授课方式进行艾滋病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培训前后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护理实习生培训前对职业感染、不可能传播HIV的途径等知识回答正确率低,培训后正确率增加,培训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正确回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部分护理实习生表示同情和支持艾滋病病人,但对AIDS患者的态度因其感染途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培训前后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培训前后护理实习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正确回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护理实习生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明显.培训后护理实习生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恐惧程度明显降低,但仍然难以消除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歧视.说明对态度的干预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传统授课可能难以取得明显效果.
作者:曹晓霞;李丽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如何通过有效护理干预,提高对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进行分析. 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09年6月慢性乙肝患者84例,使用干扰素治疗和/或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两组各42例,A组通过一系列护理干预,B组则不予干预,分别对两组患者于疗程结束后进行遵医嘱行为调查. 结果 A组有35例能完全遵医嘱,占83.33%,B组22例能完全遵医嘱,占52.38%,两组遵医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2,P<0.05).结论 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对慢性乙肝治疗的依从性.
作者:吴裕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左旋布比卡因复合等效剂量的芬太尼或舒芬太尼用于妇科硬膜外麻醉的效果. 方法 择期妇科手术60例,年龄20~65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n=20):单纯左旋布比卡因组(L组),复合芬太尼组(F组),复合舒芬太尼组(S组).L组:0.75%左旋布比卡因10 ml+生理盐水2 ml,F组:0.75%左旋布比卡因10 ml+芬太尼50 μg+生理盐水共12ml,S组:0.75%左旋布比卡因10 l+舒芬太尼7.5μg+生理盐水共12 ml.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达高平面时间、高阻滞平面、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术中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芬太尼或舒芬太尼都能增强左旋布比卡因的硬膜外麻醉效果.与L组相比,F组和S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达高平面时间缩短,镇痛维持时间延长(P<0.05),F组与S组相比,S组的麻醉效果较F组更好(P<0.05),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不良反应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妇科手术硬膜外麻醉中左旋布比卡因复合等效剂量芬太尼或舒芬太尼都能增强麻醉效果,复合舒芬太尼的麻醉效果要优于复合芬太尼.
作者:于带弟;徐道妙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超高倍显微镜观察阴道分泌物查线索细胞、分离培养法、胺试验3种检测方法 在细菌性阴道病(BV)加特纳菌检测中的临床价值,并进行阴道加德纳菌的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 分别用超高倍显微镜观察阴道分泌物查线索细胞,分离培养法,胺试验3种检测方法 对 08例下生殖道感染患者行细菌性阴道病加德纳菌检测,并进行阴道加特纳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结果 BV、非细菌性阴道病(NBV)患者均经线索细胞检查,BV试验和GV培养,BV患者组三种方法 检测到的GV均高于NBV组(P<0.05);加特纳菌对万古霉素、菌必治、痢特灵敏感性较高. 结论阴道分泌物直接涂片找加特纳菌和线索细胞、细菌分离培养、BV快速诊断等方法 在细菌性阴道病(BV)加特纳菌检测中较PCR、免疫荧光法等简便易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对复发性和久治不愈的BV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周湧;李明;王欲扬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医院内感染的控制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对本院2007-2009年住院患者痰、中段尿、血液等主要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VITEK鉴定系统及K-B纸片扩散法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 结果 3年中痰液、中段尿、血液标本中分别分离出1 564株、314株、97株病原菌,各种标本中真菌分离率都较高,分别排列在第1、2、4位.此外,痰液和中段尿液中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血液中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居首,其次为葡萄球菌属.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利福平等抗生素耐药率较低,而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等抗生素耐药率较低. 结论 定期地进行病原菌调查与耐药性监测,有助于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刘湘林;方谷芬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椎旁穿刺介入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与护理体会. 方法 107名脊柱结核病人被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6例),观察组采用椎旁穿刺介入治疗结合全程化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常规抗痨方案全程化疗,所有病人均给予护理干预. 结果 观察组在腰背部疼痛缓解时间、离床行走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截瘫恢复率、治愈率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脊柱结核不能只靠单一方法治疗,椎旁穿刺介入治疗脊柱结核采用定期抽脓、局部注药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故在脊柱结核的整体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蔡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儿童喉乳头状瘤的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 治疗共分4组,单纯手术治疗组、手术+麻疹疫苗治疗组、手术+α-干扰素治疗组、手术+匹多莫德治疗组.疗程结束后,每月复查1次,随访6个月,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单独手术组20例,有效率30%;麻疹疫苗组15例,有效率60%;匹多莫德组15例,有效率67%;α-干扰素组15例,有效率40%. 结论 麻疹疫苗、α-干扰素、匹多莫德均对儿童喉乳头状瘤有辅助治疗作用.
作者:李赟;赵斯君;彭湘粤;敬云龙;黄敏;贺定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家长心理健康状况并提供有效的干预. 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104例ADHD患儿主要照顾者的焦虑状况进行评定,并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根据SAS评定结果干预组家长给予相应的家庭心理干预和ADHD相关知识讲座,对照组行常规指导不提供干预,追踪观察6个月并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承担着主要照顾责任的直系亲属焦虑明显高于国内常模.接受家庭心理干预的患儿家长焦虑程度明显减轻,ADHD患儿的治疗效果干预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6.15%和75%,干预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ADHD患儿家长接受家庭心理干预能减轻其焦虑,同时能提高ADHD患儿的独立生活、学习能力,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吴宗文;钟燕;刘康香;康如彤;蒋耀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PBL提问式教学在妇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方法 60名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随机分为PBL提问组及传统组,各30人,分别采用PBL提问式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教学,课程结束统一进行理论考试及临床操作技能考核和问卷调查. 结果 两组理论考试成绩相当,PBL提问组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明显优于传统组,问卷调查PBL提问组大部分认为实践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但学习紧凑、不系统,传统组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系统性及学习节奏大部分认同. 结论 PBL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等素质培养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但也存在学习紧凑、系统性较差等方面的不足.
作者:孙信;薛敏;万亚军;邓新粮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雷洛昔芬对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和骨转换指标的疗效. 方法 选取10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用雷洛昔芬治疗12个月,于治疗前后测定骨密度和骨转换生化指标. 结果 应用雷洛昔芬治疗12个月后患者骨密度较前升高(P<0.01),骨转换指标BGP、BALP及尿NTX较治疗前降低(P<0.05). 结论 雷洛昔芬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有效药物.
作者:姜荷艳;王锐;孙立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南通市砖窑厂流动儿童免疫抗体水平情况,为做好砖窑厂流动儿童的免疫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调查法,对南通市7个县(市、区)砖窑厂流动儿童抗体水平进行检测并做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乙肝阳性率为61.90%;脊髓灰质炎Ⅰ、Ⅱ、Ⅲ型阳性率和抗体平均滴度(GMT)分别为92.82%、95.03%、86.74%和1:202.23、1:233.79、1:76.70;白喉抗体阳性率和抗体几何滴度(GMT)分别为75.48%、1:60.23;破伤风抗体阳性率和GMT分别为79.67%、1:58.96;麻疹抗体阳性率和GMT、分别为72.05%、1:32.00;流脑A群抗体阳性率和GMT分别为52.97%、1:16.00;乙脑抗体阳性率和GMT分别为84.64%、1:11.88. 结论 本次调查显示,砖窑厂流动儿童抗体阳性率不平衡,脊髓灰质炎Ⅰ、Ⅱ、Ⅲ期和乙脑抗体阳性率较高,基本达到卫生部颁布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的标准;而乙肝、白喉、破伤风、麻疹、流脑A群抗体阳性率较低,显示其免疫屏障不牢固,应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工作.
作者:张志兰;徐红;庄勋;陆培善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肿瘤转移相关基因Mta-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原发性肝癌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3例原发性肝癌组织和10例正常肝组织中转移相关基因(Mta-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分析Mta-1和VEGF与原发性肝癌组织的肿瘤体积、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及Mta-1表达与VEGF的相关性. 结果 Mta-1与VEGF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χ2=10.59、6.42,P<0.01).Mta-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门静脉癌栓、有无血道转移组织相关(P<0.01),VEGF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门静脉癌栓、有无血道转移组织相关(P<0.01);在肝癌组织中Mta-1与VEGF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s=0.712,P<0.05). 结论 肝癌组织中Mta-1和VEGF均呈过量表达,且二者表达存在协同促进关系,为肝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作者:郭晓东;赵景民;周光德;孙艳玲;赵雨来;刘树红;熊潞;李玲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广西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现状,为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供重要依据. 方法 从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导出相关数据,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广西省、市、县级人员均超编,每10万户籍人口疾控机构在岗人员数分别为0.87、3.15、9.3;工作年限以10年以上为主;学历以专科、中专/高中/技校为主;职称以中级为主;专业以预防医学、医学为主;从事岗位以流病为主. 结论 广西各级疾控体系人员素质、人员配置与国家规定仍有差距,尤其是县级疾控机构差距较大.
作者:孟军;董柏青;唐振柱 刊期: 2010年第03期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出疹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随着免疫规划的深入开展及麻疹疫苗的接种率和接种质量不断提高,麻疹得到了有效控制,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但相对采用接种疫苗控制发病的传染病中,麻疹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为在长沙市开福区有效控制麻疹发病,2008-2009年在全区范围内免费开展了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适龄儿童接种率分别达到98.8%和99.3%.大面积的疫苗接种对建立免疫屏障无疑起到重要作用,但在区内仍有麻疹病例报告.为了对报告的麻疹疑似病例进行实验室确诊,我们对两年中1-8月份报告的疑似病例进行了麻疹IgM抗体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曹群良;裴汉杰;李益德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抗环瓜氨酸肽抗体(OCP)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95例RA、80例非RA的其它风湿病患者以及40例健康人血清标本.采用ELISA方法检测抗CCP抗体. 结果 抗CCP抗体在RA组阳性率69.5%,非RA组的其它风湿病组阳性率2.5%,健康对照组阳性率0%,抗CCP抗体对RA的敏感度为69.5%,特异度为97.5%,阳性预测值为97.1%,阴性预测值为72.9%.RA组抗COP抗体阳性平均浓度显著高于非RA的其它风湿病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 结论 抗CCP抗体对诊断RA的特异性极高,对RA和早期RA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谢小娥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