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秦皇岛口岸首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分子溯源

杨鹏飞;燕清丽;张丽萍;聂维忠;甄维;马雪征;白红岩;刘纯成;时玉军;陈跃;孙肖红;胡孔新

关键词:输入病例, 登革热病毒, 分子溯源, 基因分型
摘要:目的:对2012年秦皇岛口岸的首例登革热输入性病例进行分子溯源,确定病毒的基因型别及感染来源。方法应用ELISA方法和实时荧光RT?PCR方法对患者进行初筛,利用RT?PCR法扩增病毒的NS1基因并测序,根据获得的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遗传距离计算及系统进化树的构建。结果从患者2份血清(QHD-01-BS1和QHD-01-BS2)中检测到IgM抗体阳性,从QHD-01-BS1及尿液(QHD-01-US)中检测到登革热2型病毒的NS1基因。同源性分析发现QHD-01-BS1(US)与COM基因型中的印度株GWL39 INDI-01和GWL18 INDI-01同源性高,为97.3%;QHD-01-BS1(US)的遗传距离与COM基因型遗传距离小,为0.04;进化分析显示QHD-01-BS1(US)与GWL39 INDI-01和GWL18 INDI-01亲缘关系近。结论分子溯源证实患者感染的登革热病毒与来源于印度的登革热2型病毒亲缘关系近,指示其传染源极有可能在印度。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相关文献
  • 攀枝花市2013-2014年鼠疫疫源地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攀枝花市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方法2013-2014年结合鼠疫监测工作,在攀枝花市西区的格里坪镇和仁和区福田镇采集犬血清,对捕获鼠类采集肝脏和脾脏组织及其体表寄生蚤,检测鼠疫菌和鼠疫抗体,统计分析动物分布情况和检测结果。结果2013-2014年鼠疫宿主动物调查室内布放鼠笼1106个,捕获鼠类62只(褐家鼠39只、小家鼠23只),密度为5.61%,野外布放鼠夹898夹,捕获褐家鼠5只,密度为0.56%;鼠体染蚤率为7.46%,蚤指数为0.18;鼠血清检测均为阴性。采集犬血清204份,鼠疫F1抗体阳性9份,阳性率为4.41%。结论攀枝花市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可能性大,应加强鼠疫监测,积极开展疫源地的调查研究工作。

    作者:祁腾;马丽;汪立茂;刘伦光;李帆;陈鑫莹;陈祖华;唐刚;金忠强;黄进;杨孔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小兽格局分布的初步研究

    目的:掌握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小兽类动物种群格局与区系分布,为林业部门和旅游业预防鼠害及鼠传疾病提供科学依据以及为小兽类动物研究提供基础生物学资料。方法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贺兰山东麓滚钟口和苏峪口两个区域的4个有林垂直带,采集小兽类标本,结合以前文献进行综合整理,建立小兽类动物种群分布信息数据库,运用Excel 2003软件和动物群落相似度进行分析。结果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共有小兽类动物43种,隶属6目10科33属。分析表明,啮齿目仓鼠科、鼠科和跳鼠科共计26种,是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小兽类动物的基本类群,北社鼠为优势种。在贺兰山的43种小兽类动物中,属古北界的30种,广布的12种,东洋界1种。结论通过调查基本掌握了贺兰山自然保护区部分地区小兽类动物的种群格局与区系分布,也为该地区进一步研究鼠传疾病提供了依据。

    作者:吴建华;郑艳娟;雷静;白学礼;张涛;张家训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青海省互助、泽库和祁连县啮齿类动物伯氏疏螺旋体调查

    目的:调查确定青海省3县啮齿类标本中伯氏疏螺旋体带菌情况。方法从青海省互助、泽库和祁连县共采集啮齿类动物202只,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其伯氏疏螺旋体的带菌率。结果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啮齿类动物标本202份,阳性49份,伯氏疏螺旋体平均阳性率为24.26%。其中互助县标本共67份,阳性12份,阳性率为17.91%;泽库县标本共78份,阳性27份,阳性率为34.62%;祁连县标本共57只,阳性10份,阳性率为17.54%。3个县的啮齿类动物伯氏疏螺旋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0,P<0.05)。结论青海省互助、泽库和祁连县啮齿类动物中均存在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应进一步对当地的媒介和人群进行调查,从而为当地莱姆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作者:张琳;石燕;耿震;侯学霞;郝琴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河南省新安县和息县2012年蚊传虫媒病毒调查

    目的:了解河南省部分地区蚊传虫媒病毒的种类分布及基因型别。方法于2012年5-8月在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和信阳市息县的居民住房、猪圈、牛棚及树林中采集蚊虫。使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进行种属特异扩增鉴定,并用Clustal X2.1、MegAlign、Genedoc 3.2和Mega v5.1生物信息学软件完成病毒核酸序列的分子生物学分析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共采集蚊虫4属5种7149只,其中新安县以骚扰阿蚊居多(2055只,51.36%),息县以淡色库蚊(2964只,94.16%)为主。共分离获得5株病毒,直接接种BHK-21细胞无病变、C6/36细胞培养仅导致轻微病变,其C6/36细胞传代培养物转接BHK-21细胞后3 d可致细胞明显病变;序列分析表明这5株病毒均属基因Ⅰ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其中3株分离自淡色库蚊,2株来自三带喙库蚊。结论河南省部分地区依然存在JEV及其传播媒介,且目前当地自然界中循环的JEV仍以基因Ⅰ型为主。

    作者:郑雅匀;付士红;唐晓燕;李幸乐;尚思远;徐超;梁国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辽宁省2009-2013年人居环境鼠类监测报告

    目的:了解辽宁省鼠类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鼠密度情况,为制订鼠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城镇设置居民区和特殊行业2种类型监测点,农村设置村内和村外2种类型监测点,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结果2009-2013年辽宁全省共布放鼠夹506806夹次,有效夹485792夹次,捕获鼠类7548只,平均鼠密度为1.55%,农村(2.25%)远高于城市(0.93%),自然村(2.25%)>特殊行业(1.09%)>居民区(0.78%);总体鼠密度、各年间鼠密度和不同生境鼠密度季节消长均呈典型的双峰型曲线,在4-5月和9-10月出现2个密度高峰;褐家鼠为辽宁省优势鼠种。结论2009-2013年鼠密度呈小幅升高趋势,鼠密度季节消长均呈典型的双峰型曲线;农村鼠密度应重点防控。鼠类防控应根据其季节消长特点,在2个密度高峰期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降低鼠密度,达到控制鼠传疾病目的。

    作者:张家勇;白玉银;张稷博;丁俊;李志;关玉辉;王纯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实时荧光RT-PCR法快速检测三带喙库蚊中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目的:从四川省成都地区采集三带喙库蚊样品,快速检测蚊虫中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并确定JEV基因型别。方法采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蚊体内的JEV。利用一步法RT?PCR试剂盒扩增阳性样品PrM区段特异性核苷酸序列,测序后应用Clustal X1.83和Mega 5.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并进行基因分型和同源性分析。结果2012年采集三带喙库蚊雌蚊10656只,分为219份,检测出7份JEV阳性核酸样品,阳性率为3.2%。扩增PrM区域特异性核苷酸序列674 bp,经鉴定均为基因Ⅰ型。与国内外部分GⅠ型的相关序列比较,核苷酸同源性为91.5%~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4.9%~100%,其中与四川省SC09-X08株同源性高。结论实时荧光RT?PCR法能快速检测三带喙库蚊中的JEV,成都地区存在基因Ⅰ型JEV流行。

    作者:田汶佳;邓良利;李鹏;张伟;刘竹;马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新疆北部边境口岸大沙鼠种群分布特征及活动规律调查

    目的:掌握大沙鼠的分布特征及活动规律,为提高疫情监测水平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弓形夹法昼夜捕鼠,单只装袋,送实验室梳检体外寄生物进行鉴定;路线洞群法调查大沙鼠种群分布,观察活动规律及综合分析。结果在新疆北部边境11个口岸中5个有大沙鼠分布,从新疆西端,东经80°37′,北纬43°40′的都拉塔口岸到东经82°48′,北纬46°41′的克图口岸,特别是阿拉山口及两翼区密度高,在新疆东部东经93°20′31″,北纬44°14′32″的老爷庙口岸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大沙鼠分布区。发现大沙鼠不仅与野栖鼠类混居,也与家栖鼠类、媒介交换转移。在大沙鼠分布口岸平均捕获率为3.2%,染蚤率为89.6%,蚤指数为14.0,在中哈边境地区大沙鼠的主要传播媒介是臀突客蚤,而在东部中蒙口岸为簇鬃客蚤。同时调查了大沙鼠年度季节性、日间活动规律,洞群、筑巢、栖息、觅食特征等。结论大沙鼠是中哈、中蒙口岸周边地区的优势种,根据分布特征和活动规律,为指导、提高疫情监测水平提供了基础资料。

    作者:尹小平;田延河;骄娃;阿布都·扎伊尔;陈胤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我国城市德国小蠊的入侵及预防控制

    德国小蠊是蜚蠊目中分布广泛的种类,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作为生物入侵物种,于20世纪80年代初入侵我国,目前已成为我国城市蜚蠊的绝对优势种群。该文从生物因素、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3个方面分析了德国小蠊成为我国城市蜚蠊优势种群的原因,探讨了城市德国小蠊种群密度控制策略。

    作者:霍新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蜱类生态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蜱类是专性吸血的特殊节肢动物,为多种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其生态学特性决定了蜱媒疾病的时空变动规律。由于其种类的特殊性,蜱类生态学研究还远远落后于昆虫,主要基于个体与种群水平上。该文介绍了近20年来蜱类的分布、栖息地、生活史、蜱类的宿主及相互关系与种群动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制定蜱类的综合防治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于志军;董娜;刘书广;杜铭硕;刘敬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济南市蜱分布及带病毒状况调查

    目的:调查济南市丘陵地区蜱的种类、宿主、分布及其带病毒情况。方法采用宿主体表捡拾法采集寄生蜱、人工布旗法采集游离蜱,并进行分类鉴定和病原体检测。结果在宿主动物和环境中分别捕获蜱614和108只,经鉴定均为长角血蜱。其中,羊体表捕获蜱596只,占调查宿主动物的97.1%。所有宿主动物中,羊携带蜱比例高(53.3%),带蜱指数高(6.7只/只或头)。在3组蜱样本中检测到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1组蜱样本中检测到立克次体阳性,4份样本均来自羊群。结论济南市的优势蜱种为长角血蜱;放养羊群是当地蜱主要宿主动物;部分蜱可能携带新型布尼亚病毒和立克次体。

    作者:辛正;王东;杨国樑;王永明;彭文广;李羡亭;齐梅;王蕾;李殿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河南省南阳市2013年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

    目的:了解河南省南阳市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情况。方法按照分层随机抽样要求,对市辖13个县(市、区)分别抽取县级及以上综合医院1家,专科医院1家,乡镇卫生院1家以及所辖村卫生所2家共5个单位,查阅2013年度的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化验室和放射科登记簿中诊断为法定传染病的病例。其中县级及以上医院随机抽查≥30例、专科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分别抽查≥12例(病例不足者,全部抽取),村卫生所登记诊断的所有法定传染病,核查传染病漏报情况。结果共调查各级医疗机构66家,其中县级及以上综合医院13家、乡镇卫生院13家、村卫生所26家、专科医院14家。查出应报法定传染病病例755例,实报739例,漏报16例,漏报率为2.12%;其中乙、丙类传染病漏报率分别为1.51%(8/531)和3.57%(8/224),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19,P=0.128);县、乡、村和专科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率分别为1.76%(7/397)、1.92%(3/156)、5.56%(1/18)和2.72%(5/184),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1.614,P=0.656)。结论南阳市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存在漏报现象。

    作者:李士正;彭阳;卢千超;王世赋;张小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浙江省2011-2013年一犬伤多人事件调查分析

    目的:分析浙江省一犬伤多人事件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及处置情况,为进一步做好狂犬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浙江省2011-2013年一犬伤多人事件的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1-2013年浙江省共发生55起一犬伤多人事件,主要分布在浙中西部地区,肇事犬的狂犬病病毒阳性率为85.00%。共有352名暴露者,以农民为主,狂犬病疫苗及免疫球蛋白的接种率分别为95.73%和80.63%。有2名暴露者因未接受暴露后的规范化处置而死亡,患病率为0.57%。结论一犬伤多人事件危害大,要加强监测及健康教育,做好暴露后的规范化处置。

    作者:任江萍;王玮;王欣莹;刘社兰;吕华坤;龚震宇;柴程良;林君芬;张严峻;孙继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青海省鼠疫疫源地分布特征的研究

    目的:研究青海省鼠疫疫源地的分布特征及人间鼠疫流行态势。方法利用青海省鼠疫防治地理信息系统,对青海省33个疫源县进行建库及制图。结果通过系统的查询检索和制图功能,显示青海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黄南州、果洛州、玉树州、海西州、海北州、海南州及西宁市和海东地区的33个县(区)。结论青海省鼠疫防治地理信息系统直观地显示了青海省鼠疫疫源地及人间鼠疫的分布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鼠疫防治策略提供了技术支持。

    作者:王梅;唐新元;王祖郧;陈洪舰;张爱萍;冯建萍;赵忠智;靳娟;徐倩;田富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3种实验室检测方法在疟疾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探讨3种实验室检测方法在疟疾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传统镜检法、OptiMAL法及巢式PCR法,对辽宁省2011-2013年的102份疟疾疑似病例血样进行检测。结果镜检法、OptiMAL法和PCR法阳性率分别为54.90%、63.73%和70.59%,三者两两比较,只有镜检法和PCR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8,P=0.030)。3种方法中,PCR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好。结论镜检法结合OptiMAL法和PCR法会提高疟疾病例的诊断水平。

    作者:雷露;刘学升;毛玲玲;王博;滕聪;姚文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湖北省部分地区2010年蚊传虫媒病毒调查

    目的:继续调查湖北省蚊媒和病毒种类及其分布状况。方法2010年夏季在湖北省恩施州、神农架林区、江陵县和随州市采集蚊虫标本,用组织培养法分离病毒,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阳性病毒分离物进行鉴定,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新分离病毒进行序列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采集到3属4种12845只蚊虫标本,共分离到38株阳性分离物,经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32株阳性分离物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5株阳性分离物为盖塔病毒,1株为JEV和盖塔病毒感染混合株。JEV E基因序列进化分析显示新分离JEV均为基因Ⅰ型JEV。盖塔病毒NS2基因序列进化分析显示新分离病毒与中国河北省和韩国毒株同源性高,与俄罗斯分离株进化关系较远。结论首次在湖北省分离到盖塔病毒,并再次在湖北省分离到基因Ⅰ型JEV。

    作者:高晓艳;付士红;邹文菁;彭延;刘红;曹玉玺;江永忠;梁国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三江源地区布鲁氏菌病空间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描述三江源地区布鲁氏菌病(布病)的空间分布,研究其空间流行特征。方法建立三江源布病现况调查数据库,采用QHEndem ic?GIS和SPSS 17.0软件统计、分析、制图,以感染率、患病率叠加分析流行特征。结果三江源地区布病现况调查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考核期相叠加,囊谦(2.00%/1.03%)、久治(0.81%/0.63%)、达日(0.58%/0.33%)县的患病率明显高于考核期。考核前后相叠加,疫情均有上升之势。结论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直观、准确地反映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布病疫情现状,区域内各县布病疫情呈散发,并向周边县(区)扩散,总体分析显示该地区布病疫情呈回升趋势。

    作者:徐立青;魏荣杰;崔步云;马丽;杨旭欣;秦豫民;赵志军;金星;赵延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南京市病媒生物监测控制工作现状分析

    目的:了解南京市病媒生物监测控制现状,对南京市病媒生物监测控制工作的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促进南京市病媒控制的可持续发展。方法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病媒生物控制的人员、设备、技术能力和开展工作等现状,对收集到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南京市病媒生物监测控制人员中工作年限>10年的占总人数的49.1%,高学历人员和高职称人员偏少,人才问题突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有独立病媒生物监控工作部门占总数的33.33%,开展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占总数的58.33%,病媒生物控制体系有待完善。结论应加强病媒生物监测控制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病媒控制机构建设。

    作者:孙燕群;熊丽林;郑一平;王冲;吴起新;何隆华;张守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上海市城区不同季节与昼夜时段成蚊种群动态的差异性研究

    目的:探索和分析同一区域不同季节及不同昼夜监测时段蚊虫种群动态的差异性。方法选取中心城区蚊虫较容易出现的公园和绿化区域环境类型(上海市人民广场及人民公园区域),按照地理分布设置5个监测点,每天分为3个连续时段,连续224 d采用CO2诱捕法进行成蚊监测。结果上海市城区中心地带不同蚊种的月份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7.923,P<0.01),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13.35只/(d·台)〕;季节分布,淡色库蚊高峰期分布于5-6月〔19.93和28.19只/(d·台)〕,白纹伊蚊和三带喙库蚊高峰期在7月〔10.77和8.79只/(d·台)〕;昼夜节律方面,成蚊密度在3个时段的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夜晚和清晨时段(20:00至次日08:00)、傍晚时段(16:30-20:00)和白天时段(08:00-16:30);白天时段白纹伊蚊为优势种(构成比为65.70%),其他2个时段淡色库蚊为优势种(构成比分别为78.14%和66.05%)。结论不同季节及不同昼夜时段成蚊密度和种群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原因主要由不同成蚊的生态习性决定,研究中还发现较多与文献记载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认为可能与上海市的城市环境及城市光污染有关,该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验证。

    作者:高强;曹晖;周毅彬;冷培恩;熊成龙;姜庆五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2005-2013年全国本地感染与境外输入疟疾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2005-2013年全国疟疾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直至消除疟疾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所报告的疟疾病例,应用Excel 2010和SPSS 18.0软件对病例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05-2013年全国共报告疟疾210220例,其中本地感染187334例,境外输入17990例,感染来源不明4896例。自2006年起,境外输入病例逐年上升,并成为疟疾的主要感染来源。疟疾本地感染病例在7-10月为发病高峰,而境外输入病例以5、6月为发病小高峰。职业分布中,本地感染和境外输入病例均以农民多。非洲和亚洲为我国境外输入疟疾的主要输出地。各型疟疾均以缅甸境外输入病例多,但尼日利亚、安哥拉、加纳、赤道几内亚等非洲国家自2008年输出病例逐年增多。结论近年我国本地感染病例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境外输入病例却逐年上升,并成为疟疾的主要感染来源。今后应加强对境外归国人员的主动监测,以降低我国疟疾发病水平。

    作者:王亚丽;王煊;张彦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广西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现状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虫媒传染病之一,在我国多数省份均有流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是我国乙脑流行的高发地区,全区各市均有病例发生。该文查阅了近1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从流行趋势、流行特征、传染源、传播途径、疫苗、病原学等几个方面对广西乙脑的流行现状进行了阐述,回顾了广西乙脑的研究进展,并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研究前景。

    作者:于德宪;刘金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主管:中国鼠类防制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