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科胜;李睿佼;李平
目的探讨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变化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患者行动脉血气分析检测,分析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与临床意义.结果血气分析指标中PaO2高低对预后无明显影响;血气分析指标中pH值越低,PaCO2越高,死亡率越高;酸中毒死亡率大于碱中毒,三重性酸碱失衡易导致死亡.结论 PaCO2对预后有重要影响,两者呈正相关;pH值对患者预后有绝对影响,两者呈负相关;同一患者出现二种或以上酸碱紊乱时,预后差,死亡率高.
作者:胡敏;柳兴其 刊期: 2005年第04期
1概述食源性寄生虫病(disease of parasite infected by foods)是指进食生鲜的或未经彻底加热的含有寄生虫虫卵或幼虫的食品而感染的一类疾病的总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来源和方式的多样化,由食源性寄生虫病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将愈加突出,由此引发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大幅度升高.2001~2004年我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在局部地区明显上升,其中,以华支睾吸虫感染为严重,感染率比1990年第一次全国调查的结果上升了75%,流行区的感染率为2.4%,估计流行区感染者达到1200多万人.带绦虫感染率比1990年上升了52.47%,感染带绦虫人数为55万人;另外,由于生食或半生食猪肉和溪蟹等引起的其他食源性寄生虫病,如囊虫病、旋毛虫病、并殖吸虫病、弓形虫病在局部地区,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比较高.食源性寄生虫病已成为影响我国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者:段绩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儿童共同性内斜视与屈光状态的关系.方法对180例3~13岁内斜视儿童采用1%阿托品眼膏散瞳检影,给予全矫配镜,3~6个月确定内斜视分型.结果内斜视儿童的屈光状态以远视为主,完全调节性内斜视多为中高度远视,非调节性内斜视以轻度远视为主.结论共同性内斜视与远视屈光状态密切相关,早期准确屈光检查,及时戴镜矫正屈光不正是内斜视防治的关键.
作者:熊师;陶利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2004年11月3日~2005年12月25日,海南州中学发生一起水痘暴发,相继发病22例,罹患率为1.13%,发病年龄小13岁,大18岁,经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现将此次水痘暴发的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凤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2003年3月3日~6月14日,铜川市耀州区发生麻疹暴发,共报告麻疹病例72例,无死亡,罹患率为179.12/10万.
作者:刘新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西安市区不同人群人疱疹病毒6型(HHV-6)的感染和免疫水平状况. 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方法检测儿童、成人和育龄妇女血清HHV-6 IgG抗体.结果 6个月~2岁幼儿的HHV-6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92.9%和1:152,高于其它年龄段的儿童和成人(P<0.05).116份育龄妇女血清HHV-6抗体阳性率为72.4%,GMT为1:61;在孕妇和正常妇女之间,以及不同孕期的孕妇之间,HHV-6 IgG抗体的阳性率和GMT均无差异(P>0.05).结论 HHV-6在不同人群中均有较高的感染率;HHV-6感染多可能发生在婴幼儿期,以水平传播为主;妇女妊娠期间无HHV-6的活化.
作者:刘军连;徐志凯;王德堂;王红英;许东亮;姚堃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焊工作业人群的泌尿系结石患病情况及职业环境对该病的影响.方法对接触组与对照组两组人群进行泌尿系B超检查.结果泌尿系结石患病率接触组为15.84%,对照组为3.91%.结论焊工作业环境与泌尿系结石发病有密切关系,建议将泌尿系B超检查纳入高温作业人群常规体检项目.
作者:曾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斯奇康(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是卡介菌提取物,热酚法去掉菌体蛋白质,用乙醇沉淀提取菌体脂多糖而制成.由湖南九芝堂斯奇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我中心于2002年7月~2004年7月两年内选择336例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分两组对斯奇康(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以下称斯奇康),在抗痨中的作用进行了临床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熊正洪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湖南省2004年中小学校流感暴发的流行特征,评价疾控机构控制措施,为今后流感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省、市、县三级疾控机构暴发点的调查处理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疫情处理参照<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4-1995).结果 2004年湖南省中小学校流感暴发均由甲3型流感病毒引起,发病均在上半年,小学生发病高于中学生和成人,疾控机构采取控制措施的时间越早疫情控制的效果越好.结论流感暴发的控制关键在于及早对疫点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作者:段红英;陈碧云;刘富强;饶俊;张程;刘运芝;陈长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严重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分娩期处理、母婴结局.方法总结1996~2004年在我院产科住院20例妊娠合并严重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资料(血小板计数均<50×109/L).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发病原因依次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再生障碍性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白血病.治疗方法: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于术前或分娩期给予输新鲜血、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20例中5例阴道分娩,15例剖宫产.产后出血6例,新生儿颅内出血2例.结论在术前和分娩前若能及时补充新鲜血及血小板,使血小板计数≥50×109/L以上者;无产科手术指征可阴道分娩,否则应剖宫产,这是避免或减少母婴不良结局的有效方法.
作者:邵玉琴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全血中苯丙氨酸和酪氨酸测定时标本采集与保存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41例EDTA·K2抗凝血浆,肝素抗凝全血及EDTA·K2抗凝全血在室温(25±1)℃、4℃保存下0、24、72、120、168 h及冰冻1周后Phe和Tyr的浓度.结果肝素与EDTA·K2两种不同抗凝剂抗凝时全血中苯丙氨酸和酪氨酸测定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中的Phe和Tyr浓度比血浆中的低.冰冻条件下一周内全血中的Phe和Tyr浓度保持稳定. 结论标本的保存处理方式直接影响到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莫喜明;唐爱国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南瓜提取物的体内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小鼠S180肉瘤建立荷瘤小鼠模型,给予南瓜提取物后观察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情况及对小鼠免疫系统和抗氧化酶的影响.结果南瓜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能够增强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提高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能够增强荷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明显提高CD4+和CD8+T细胞的百分率及其比值,增强血清SOD、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结论南瓜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和抗氧化作用及降低脂质过氧化来实现的.
作者:潘洪志;邱向红;李辉;金建文;于春林;赵景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比较CD105与CD34在乳腺癌及乳腺良性增生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探讨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肿瘤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70例乳腺癌及20例乳腺良性增生组织进行CD105和CD34标记的MVD及VEGF的检测.结果乳腺导管内癌及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D105抗体标记的MVD分别为98.12±19.58,148.82±35.54;CD34标记的MVD分别为86.49±16.75,106.98±18.64,VEGF阳性率分别为60%和80%.乳腺良性增生组织CD105,CD34标记的MVD分别为48.31±15.67,54.60±18.18,VEGF阳性率为20%.乳腺癌与良性增生组织之间各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CD105和CD34标记的MVD在浸润性导管癌中有显著性差异(P<0.01);CD105和CD34标记的MVD与VEGF表达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结论乳腺癌组织CD105标记的MVD显著高于CD34标记的MVD,用CD105评估肿瘤新血管生成可能更有价值;CD105和CD34标记的MVD与VEGF密切相关,均可作为检测乳腺癌发生转移的指标.
作者:唐明朝;李代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核医学是医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必修课.随着核仪器和核药学及计算机的快速发展,核医学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技术方面都得以快速的提高,为核医学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也奠定了核医学在临床中的地位,同时给核医学教学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这门课程的主要精髓,这给核医学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新的课题.现将本人近年来从事医学本科生核医学教学中的体会总结如下.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核医学科(湖南长沙410013)
作者:石光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前S1抗原(HBVpreS1-Ag)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关系,及诊断乙型肝炎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方法对276例携带乙型肝炎不同病毒标志物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 preS1-Ag,HBV-M测定并与HBVDNA做对比分析,同时测定患者的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分析前S1抗原与AST、ALT之间的关系.结果 HBV大三阳组与前S1抗原和HBV DNA符合率分别为70.8%,77.1%,P>0.05,患者血清HBV preS1-Ag、HBeAg和HBV DNA检出率高度符合.HBV小三阳组与前S1抗原和HBVDNA符合率分别为29.5%和26.2%,说明部分HBeAg阴性患者仍有病毒复制.276例患者中preS1Ag阳性组与preS1-Ag阴性组比较,ALT、AST升高率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前S1抗原能够敏感的反映乙型肝炎的复制情况,尤其可以反映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是否有病毒复制.
作者:秦立新;陈新瑞;陈远林;张仁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痹肿消汤(BZXD)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的影响,从细胞因子角度探讨该方药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RA活动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BZXD治疗组和西药(MTX和普威)治疗对照组;20名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检测血清TGF-β1含量.结果治疗前RA患者血清TGF-β1含量较正常人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治疗3个月后,两治疗组血清TGF-β1含量升高,均接近于正常,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RA患者体内存在较低浓度的TGF-β1,可能是导致RA发病的机制之一;痹肿消汤能升高血清TGF-β1含量,有助于机体恢复免疫稳定状态,具有类似MTX与非甾体药之联合用药的免疫调节效应.
作者:罗徐;梁清华;汤天凤;李霞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可调节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2000年5月~2002年5月收治的首次接受滤过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闭角性青光眼79例(91只眼)为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9例(48只眼)进行标准小梁切除术,40例(43只眼)进行可调节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并在术后根据眼压水平、前房情况、滤过泡形态适时拆除巩膜缝线,于术后第2 d、1周、1月、3月、1年检查并比较两组的眼压、滤过泡、前房情况、视力.结果两种术式都可以有效地控制眼压;进行巩膜调节缝线组患者术后浅前房、低眼压的发生均低于标准术式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2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眼压的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在早期可调节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地减少术后超滤过引起的浅前房和低眼压等并发症,增强了手术的安全性.
作者:于惠敏;唐仁泓;陈国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肝叶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细胞因子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28例肝癌行肝叶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W组)和对照组(C组).乌司他丁组按1万U·kg-1,于麻醉诱导后切皮前加入500ml林格液中静脉滴注.分别于诱导后切皮前(T1),阻断肝门10 min(T2),恢复肝血流后20 min(T3),恢复肝血流后1 h(T4),术后1d(T5),术后3 d(T6)抽取静脉血,行血浆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测定.结果乌司他丁组的ALT、AST在T3、T4、T5均明显低于C组(P<0.05),TBIL在术后第1 d显著低于C组(P<0.05),TNF-α、IL-6在T3、T4、T5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肝叶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细胞因子的释放,对肝功能有保护作用.
作者:李利文;黄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无创性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急性肺水肿的疗效.方法对25例急性肺水肿(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患者在传统常规治疗同时加用BiPAP呼吸机经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观察通气前后呼吸频率(RR)、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aO2)、氧分压(PaO2)及二氧化碳(PaCO2)、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的变化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通气治疗后,25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血压明显下降、氧饱和度上升,低氧血症明显改善(P<0.01),避免了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结论应用无创性BiPAP鼻(面)罩治疗急性肺水肿,有效地通气就能够迅速改善患者症状和低氧血症,避免机械通气,无创性BiPAP通气是抢救急性肺水肿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郑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营养状况对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49例COPD患者根据其营养状况分为营养正常组和营养不良组,再进行肺通气功能测定,观察指标包括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大呼气流量(PEF),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结果营养不良组与营养正常组比较,MVV、FVC、PEF、FEV1等反映呼吸肌的指标相差非常显著(P<0.001),且两组在COPD病程同一阶段(肺气肿、肺心病)肺通气功能各值比较也显示营养不良组呼吸肌力等指标比正常组降低明显(P<0.05).结论 COPD合并营养不良对与呼吸肌有关的肺通气功能指标有明显影响.
作者:刘建明;孙圣华;刘备战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