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1型登革热病毒及临床应用

白志军;刘建伟;洪文艳;任瑞文;陈万山;卢业成;张复春;方美玉;林立辉

关键词:登革热1型病毒, 荧光定量RT-PCR, TaqMan探针, 检测
摘要:目的 建立登革热1型病毒(DV1)TaqMan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方法及应用于临床诊断.方法 根据DV1 5'端非编码区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一套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用4个血清型DV标准毒株为对照,收集40份DV1临床血清为检测标本.通过对DV1标准毒株RT-PCR后,采用体外转录方式获得RNA模板作为阳性对照,检测所建立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特异性.取DV-IgM/IgG用ELISA检测患者血清,将TaqMan荧光定量PCR和DV-IgM/IgGELISA进行敏感性比较.结果 所建立方法的低检测限约为每反应10个基因拷贝.发病后不同时间采集的登革热患者血清标本检测结果为:发病1~3 d的患者RT-PCR阳性检出率高(81.25%);4~6d ELISA-IgM检出率高(85.00%);7 d后ELISA-IgG检出率高(75.00%).结论 在登革热的早期诊断中建立的RT-PCR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可作为DV1的快速诊断方法.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相关文献
  • 锦州城区居民区蝇害防治措施探讨

    凌河区位于锦州市中心,人口众多,居民比较密集.近年来,凌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作为市级媒介生物监测点之一,承担着锦州城区居民区蝇类监测任务.为从根本上降低居民区蝇密度,减少蝇传疾病的发生和流行,2008年我们在完成居民区蝇类监测任务的同时,对辖区蝇害防治情况进行了调研,为今后城区蝇类监测制定有效防蝇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陆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2006-2009年武汉市黄陂区成蚊密度调查与分析

    目的 掌握武汉市2006-2009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媒介的种群变化和季节消长,为开展乙脑和蚊虫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诱蚊灯法.结果 2006-2009年捕获蚊类1科4属6种,共48097只,三带喙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蚊总数的78.1%.全区成蚊密度季节消长明显,活动高峰一般在6-7月;1-3月和11-12月成蚊活动较少.结论 三带喙库蚊为黄陂区优势蚊种,季节消长明显,初步推断三带喙库蚊为黄陂区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

    作者:韩墨;胡权;田俊华;韩金一;吴太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黄河康扬水电站淹没区鼠情调查及灭鼠效果评价

    目的 为防止因水库修建和蓄水,造成生态环境改变、鼠类迁移,引起鼠传疾病的暴发、流行,对青海省黄河康扬水电站淹没区进行灭鼠,并对鼠密度、鼠种及其分布情况进行调查.方法 化学药物灭鼠,鼠夹法调查密度、综合分析.结果 灭鼠前鼠密度为7.55%,灭鼠后为0.84%,灭鼠率为88.87%,灭鼠工作取得预期效果,优势鼠种为食虫目.结论 库区灭鼠的重点是耕作区和居民区,用溴敌隆灭鼠,适口性好,灭鼠效果比较显著.

    作者:郭鹏;徐有庆;马忠文;张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1型登革热病毒及临床应用

    目的 建立登革热1型病毒(DV1)TaqMan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方法及应用于临床诊断.方法 根据DV1 5'端非编码区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一套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用4个血清型DV标准毒株为对照,收集40份DV1临床血清为检测标本.通过对DV1标准毒株RT-PCR后,采用体外转录方式获得RNA模板作为阳性对照,检测所建立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特异性.取DV-IgM/IgG用ELISA检测患者血清,将TaqMan荧光定量PCR和DV-IgM/IgGELISA进行敏感性比较.结果 所建立方法的低检测限约为每反应10个基因拷贝.发病后不同时间采集的登革热患者血清标本检测结果为:发病1~3 d的患者RT-PCR阳性检出率高(81.25%);4~6d ELISA-IgM检出率高(85.00%);7 d后ELISA-IgG检出率高(75.00%).结论 在登革热的早期诊断中建立的RT-PCR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可作为DV1的快速诊断方法.

    作者:白志军;刘建伟;洪文艳;任瑞文;陈万山;卢业成;张复春;方美玉;林立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从桂黔交界地区中华硬蜱中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

    目的 从桂黔交界地区捕获的蜱中分离莱姆病螺旋体,以探查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区)和贵州省莱姆病的传播媒介.方法 用BSK-Ⅱ培养基从蜱中分离莱姆病螺旋体.用PCR扩增分离菌株的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将PCR扩增产物克隆后测序,通过将测序结果与基因库中莱姆病螺旋体菌株的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进行同源性比较和分析,从而鉴定分离株的基因型.结果 从捕获的中华硬蜱中分离出1株莱姆病螺旋体(命名为QLT1).分离株经鉴定为Borrelia valaisiana基因型莱姆病螺旋体.结论 中华硬蜱很有可能是广西区和贵州省莱姆病的传播媒介.

    作者:李永学;王昭孝;曾霞;王树声;余春;周敬祝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浅谈媒介生物应急控制中团队管理与实践

    通过回顾在四川省青川县凉水镇亲历的抗震救灾工作,阐述媒介生物应急控制中实施团队管理的意义,同时总结团队管理的具体实例,提出共同的志向、良好的团队构建、通畅的沟通平台、优秀团队精神培养等4个方面是塑造高绩效团队的重要保证.

    作者:李艾;徐菲;李育强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舟山市淡色库蚊和家蝇对6种杀虫剂的抗性调查

    目的 了解舟山市淡色库蚊和家蝇的抗药性水平,为蚊、蝇抗性产生机制的研究及防制措施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浸渍法测定淡色库蚊幼虫半数致死浓度(LC50);采用点滴法测定家蝇半数致死剂量(LD50).结果 淡色库蚊自然种群抗性系数在1.5~10.8倍之间,依次为高效氯氰菊酯10.8倍,氯菊酯9.4倍,溴氰菊酯5.3倍,胺菊酯4.3倍,敌敌畏4.1倍,仲丁威1.5倍.家蝇自然种群抗性系数在4.4~29.9倍之间,依次为溴氰菊酯29.9倍,高效氯氰菊酯23.6倍,氯氰菊酯17.2倍,氯菊酯8.8倍,敌敌畏8.4倍,胺菊酯4.4倍.结论 舟山市淡色库蚊和家蝇对6种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水平高于其他类杀虫剂,可能与该市的化学杀虫剂用药策略有关.

    作者:何粟海;金永富;任樟尧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板齿鼠对田间作物的食量研究

    目的 测定板齿鼠对田间作物种子或果实的日食量和喜好程度,并分析其性别、年龄、体重以及季节变化与食量的关系,为衡量板齿鼠的危害程度和提出持续控害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实验室人工饲喂的方法,包括室内无选择试验和有选择试验.结果 不同作物的食量指数分别为干稻谷(37.48±5.98)g、新鲜稻谷(95.57±7.85)g、番薯(229.84±26.86)g、甜玉米(259.12±27.68)g、花生(101.92±20.40)g、黄豆(40.42±6.56)g、蔬菜(377.96±52.33)g、甘蔗(262.29±34.77)g;除黄豆外,雄鼠的食量指数高于雌鼠;除甘蔗外,幼鼠的食量指数均高于亚成体鼠和成体鼠,且食量与体重具有显著至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食量呈现冬季大、秋季居中、夏季小的季节差异.有选择试验的结果表明:板齿鼠对不同作物的喜好性表现为新鲜稻谷>甜玉米>番薯>干稻谷>花生>黄豆>甘蔗>蔬菜.结论 板齿鼠食量的大小与食物的干物质含量和营养价值、动物的新陈代谢、生长速度、外界环境条件都有很大的关系,喜食指数能准确反映鼠类对不同食物的喜好程度.

    作者:姚丹丹;邱俊荣;黄军定;高志祥;隋晶晶;曾繁娟;冯志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碳酰胺实验室杀螺效果研究

    目的 寻找一种杀螺作用强,对水生生物毒性低的杀螺剂.方法 碳酰胺100、200、400、800 mg/L实验室浸泡杀螺试验和碳酰胺15、20、25、30g/m2实验室喷洒杀螺试验,并与氯硝柳胺2 g/m2做比较.结果 碳酰胺在100~800 mg/L浓度时浸泡杀螺,钉螺死亡率为3%~6%,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喷洒碳酰胺1、3、5 d观察钉螺死亡率,30 g/m2组钉螺死亡率分别为91%、90%和95%,氯硝柳胺2 g/m2组钉螺死亡率分别为97%、96%和98%,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碳酰胺实验室浸泡杀螺无效;碳酰胺实验室喷洒杀螺具有与氯硝柳胺相同的效果.

    作者:郑寿贵;蒋能明;郑海鸥;黄礼兰;王翠蓉;叶晓东;汪松波;朱明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2008年嘉兴市区灭蝇措施效果分析

    2008年浙江省嘉兴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成功.创卫过程中,通过环境综合治理,宣传教育,防蝇设施的修建,化学、物理方法灭蝇,在短时期内有效地控制了蝇类密度,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吴正平;李岳峰;林云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自然灾害对疟疾的影响研究进展

    近年来自然灾害不断增加,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某些传染病流行,有些地方还出现社会动荡.自然灾害对生物媒介的生长繁殖有重要影响,且与灾后发生疟疾的传播密切相关.了解自然灾害对疟疾的影响,对预防和控制与自然灾害相关的疟疾至关重要.现就近年来自然灾害对疟疾的影响、危险因素及监测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周祖木;魏承毓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浙江省蜱中巴尔通体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浙江省的优势蜱种,检测其巴尔通体感染情况,为巴尔通体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天台、金东和江山地区的动物体表采集饱血成蜱,用PCR方法检测其阳性率,并克隆测序后分析所检测到的巴尔通体种类.结果 所捕获的蜱均为中华硬蜱,天台、金东和江山地区的阳性率分别为42.3%(11/26)、6.7%(2/30)和3.3%(1/30),平均阳性率为16.3%,所检测到的巴尔通体与Bartonella rattimassilensis的遗传关系近,与人类致病性巴尔通体B.grahamii的遗传关系也很近.结论 浙江省蜱中存在巴尔通体感染,具有传播给人的风险,应该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作者:孙继民;鲁亮;刘起勇;凌锋;王臻;林君芬;柴程良;吕华坤;傅桂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苦皮藤素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毒杀作用

    目的 研究苦皮藤素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毒杀作用机制及对该蚊幼虫生长发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方法 采用常规生物学法进行毒力测定及观察对蚊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HE染色观察胃肠形态的改变,通过氧化铬的比色法测定拒食活性.结果 随苦皮藤素浓度的增大,其对白纹伊蚊4龄幼虫的毒杀作用力增强,LC50为22.66(18.38~27.95)mg/L,LC95为84.51(60.87~142.27)mg/L.苦皮藤素能降低白纹伊蚊幼虫的化蛹率,延长平均化蛹时间和平均羽化时间,但对羽化率的影响不明显.随苦皮藤素作用浓度的增大,拒食活性也增强.胃肠形态发生改变:刷状缘脱落,中肠细胞变性、崩解.结论 苦皮藤素能通过胃毒、拒食、触杀等作用方式毒杀白纹伊蚊幼虫,并能抑制其生长发育.

    作者:徐芳;施海瑛;张玲敏;孙家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金标免疫层析法检测恙虫病抗体的效果测评

    目的 对新开发的恙虫病金标试剂做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效果测评.方法 采用微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发热患者血清的恙虫病IgG抗体,然后选取阴性及强阳性血清共242份,用3种金标免疫层析试剂条检测恙虫病东方体IgM、IgG和总抗体.在对照成立的情况下,观察检测线的反应情况,以出现红色条带判为阳性,再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金标免疫层析法检测恙虫病IgM、IgG和总抗体的敏感性分别为62.25%、30.12%和93.98%,特异性分别为98.11%、98.74%和96.23%,与IFA比较的统计学结果分别为P<0.05、P<0.05和P>0.05.结论 IgG和IgM抗体试剂条的检测结果与IFA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抗体试剂条的检测结果与IFA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替代IFA检测恙虫病抗体.

    作者:袁庆虹;张海林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2005-2008年北京市顺义区蚊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和掌握北京市顺义区蚊虫密度及其季节消长规律,为制定蚊虫防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CO2诱蚊灯法.结果 2005-2008年共捕获蚊虫3019只,平均蚊密度为6.99只,(灯·h),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2005-2008年顺义区蚊密度年际间消长呈单峰型曲线,高峰值出现在2006年.不同生境蚊密度为公园>居民区>医院.对2005-2008年逐月密度分析,蚊类在7月左右出现高峰.结论 基本摸清了顺义区蚊虫的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为今后开展有效的蚊虫防制提供了参考.建议加强蚊虫高峰季节前的控制,加强对蚊虫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控制对策和措施的研究.

    作者:何朝;田波;程文龙;马铁铮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北京市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病媒生物调查

    为了解北京市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病媒生物防治效果,为奥运保障的消杀灭工作及疾病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2007-2008年5-9月进行了调查.

    作者:程文龙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秀丽隐杆线虫作为研究病原细菌致病机制的新模型

    秀丽隐杆线虫以其背景资料丰富、便于操作和观察、廉价等特点,成为用来尝试研究病原细菌的新模型.目前已经将秀丽隐杆线虫作为模式生物,应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耶尔森菌、李斯特菌、沙门菌、类鼻疽假单胞菌、化脓性链球菌、鼠伤寒沙门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粘质沙雷菌、隐球菌、细小棒状杆菌等多种病原菌,来研究病原菌的毒力因子、致病机制、与宿主相互作用、生物膜形成、耐药等各个方面.秀丽隐杆线虫以细菌为食,使其以病原菌为食后生存曲线的变化作为判断病原菌致病性的具体方法.

    作者:徐冬蕾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河南省新记录种:拟德国小蠊

    目的 探讨郑州大学新校区及其周边地区蜚蠊种群发生的物种组成,并对物种个体进行鉴定.方法 于校区内学生宿舍、食堂等不同地点采集蜚蠊成虫、若虫和卵,置于95%乙醇中带回实验室,按照蜚蠊目的分类标准,经过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2个步骤,得出终种类鉴定结果.结果 发现所有鉴定个体同属于1科1属的2个近缘种,即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和拟德国小蠊(Blattella lituricollis),其中德国小蠊为优势种,拟德国小蠊为河南省首次发现.结论 拟德国小蠊在河南省的发现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及时做出合理的防治对策.

    作者:夏鹏宇;王艳兵;王艳彩;顿俊玲;王虎保;黄进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试释涉鼠成语和俚语

    人、鼠相处的历史悠久,自从人类有了冢,就有家鼠伴生,它们成为不请自来、不受欢迎的不速之客.天长日久,在人们的言谈话语之中,逐渐出现不少涉及鼠的成语和俚语.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鼠类危害多端、其貌不扬,人们对它们的总体印象不佳,这些成语和俚语几乎全为贬意,其矛头所向不仅直指鼠的本身,而且主要借以喻事讽人,广泛流传.

    作者:汪诚信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22种配方驱避剂驱蚊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不同配方的驱避剂驱蚊效果,筛选效果较好的配方.方法 采用实验室(GB/17322.10-1998)和现场的药效测试方法进行效果测试.结果 20种配方的驱避剂中有10种对实验室饲养的白纹伊蚊有效保护率>80%,平均驱避效果在10 h以上;2种现场试验使用配方3组,试验的平均有效保护时间分别为4.8、4.5、4.8 h.结论 现场试验效果较实验室效果差,可能由于夏季出汗较多、活动量大,致使驱避剂被擦失或被皮肤吸收等造成.由于实验室试验与现场试验使用的不是同一种配方,还需要进一步试验证实各种驱避剂的驱避效果.

    作者:王君;赵帆;吴丹丹;韩颖;林杰;郭洁;马怀雷;马英;靳建超;黄儒婷;朱秀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主管:中国鼠类防制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