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攀枝花市四害密度监测分析与控制措施探讨

陈祖华;唐刚;张顺瑶

关键词:四害, 密度, 监测, 控制措施
摘要:目的 通过监测了解攀枝花市四害种群、密度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蚊类监测采用人工小时法,蝇类监测采用捕蝇笼法.结果鼠的年平均密度为0.75%,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51.70%;蜚蠊年平均密度为0.51只/盒,主要为德国小蠊,占53.44%;蚊的年平均密度为6.00只/人工小时,主要是淡色库蚊和中华按蚊;蝇的年平均密度为1.64只/笼,以家蝇和市蝇为优势蝇种.结论 对鼠、蜚蠊的防制应采取加强卫生宣传以及治理环境和化学药物并重的综合治理方针;对蚊、蝇的防制则应主要采取搞好环境卫生、清除孳生地的综合治理措施.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相关文献
  • 1例狂犬病死亡病例的调查

    2006年7月30日,济南市出现了13年来的首例狂犬病病例,现就该死亡病例的调查处理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许华茹;成洪旗;杨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新疆额尔齐斯河下游北湾地区蚊虫季节消长观察

    目的 观察新疆额尔齐斯河下游北湾地区蚊虫季节消长情况.方法 选择北湾地区3种生境,从4月开始至蚊虫活动消失,每月上、中、下旬调查3次,每次在日出前、后1 h,日落前、后1 h以及12:00、16:00做人帐诱蚊虫密度调查.结果在3种生境中营院外树林蚊虫密度大,营院内树林和营院外荒漠蚊虫密度较低,刺扰伊蚊是室外3种生境的优势蚊种(90.18%~96.83%),里海伊蚊在荒漠生境中数量较多(9.78%);蚊虫4月中旬出现,9月初活动消失,6-7月为北湾地区蚊虫活动高峰;不同生境及不同蚊种其季节消长曲线不同.结论 北湾地区各种生境中蚊虫密度都较高,特别是野外树林茂密、杂草丛生的生境,在6-7月蚊虫活动高峰时间危害十分严重.

    作者:张桂林;刘斌;韩增宪;党荣理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临海市城区夏秋季灭蠊技术工作报告

    为迅速控制蜚蠊危害,促进临海市经济的发展,加快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进程,我们于2006年7-8月在城区开展了灭蠊活动,合计投资经费26万元,使城区的蜚蠊成若虫密度由灭前的10.45%下降到灭后的2.27%,收到了良好的灭蠊效果.

    作者:徐建人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呼和浩特市鼠类携带汉坦病毒的基因分型

    目的 对呼和浩特市流行的汉坦病毒进行基因分型,为制定肾综合征出血热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初筛为阳性的鼠肺标本用汉坦病毒型特异性引物,以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部分M和S基因片段上的目的核苷酸序列,纯化回收测序后,将扩增片段的核苷酸序列与已知病毒的核苷酸序列进行比较,以明确汉坦病毒的基因型及基因亚型.结果呼和浩特市33份阳性鼠肺中,其中32份为褐家鼠肺,1份为小家鼠肺,经巢式RT-PCR扩增,用汉城病毒型特异性引物共扩增出部分S、M片段(G1、G2区)69个,经同源性和系统发生分析,褐家鼠和小家鼠所携带汉坦病毒均为汉城型S1亚型.结论 呼和浩特市家鼠中流行的汉坦病毒为汉城型,与流行病学分型一致.

    作者:张凤贤;张永振;陈化新;张玉敏;薄福宝;王大伟;杨月清;郭强;楮秀珍;刘小平;任仙云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广东省某村入侵红火蚁伤害及控制调查

    目的 了解广东省T村村民被红火蚁叮咬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该村环境中红火蚁情况,为预防控制红火蚁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抽查村民户,用一览表问卷调查访谈,了解T村村民被红火蚁叮咬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和治疗情况.结果 2006年1月1日至2006年6月28日期间,抽取60户村民有45户发生过被红火蚁叮咬事件,户叮咬率为75.0%.共抽查241人,被蚁叮咬过的有72人,被叮咬率为29.9%(72/241),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岁以上村民的叮咬率>50%.在天气炎热的6月被叮咬人数明显增加.在农田务农或绿化带工作时被叮咬的机会较大,农民、绿化工人的被叮咬率分别为42.3%和28.3%.双足被叮咬的比例高达65.0%,其次为手;临床表现以轻微的痒痛(100%)、红晕(45.8%)、皮疹(78.6%)、丘疹(54.2%)多见,水(脓)疱(33.3%)常见,少见发热(1.4%)和头晕(1.4%)等症状,98.6%的病例自行处理.村中红火蚁蚁巢散存.结论 村民被蚁叮咬的现象近年较普遍,临床表现较轻.应加强农民与绿化工人预防红火蚁咬伤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大科学防控红火蚁的力度.

    作者:韩佳音;林立丰;卢文成;易建荣;张巧利;卢秀萍;陈建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河北省近年来人间狂犬病发病情况及预防对策

    目的 通过对河北省近年来人间狂犬病流行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具有针对性的防制策略.方法 对河北省2001-2005年人间狂犬病疫情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近年来,河北省狂犬病疫情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高发地区集中在沧州、保定和张家口市,占全省发病总数的78.57%;发病以农民为主,男性多于女性;全年均有病例发生,但以春末、夏、秋季为主.结论 为有效控制河北省狂犬病流行,要采取多部门联合、对群众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犬伤后紧急处置及狂犬病疫苗或抗狂犬病毒血清(人免疫球蛋白)应用知识的培训等综合性防制措施.

    作者:张艳波;韩占英;许永刚;于秋丽;李琦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1株高效低毒具有杀钉螺活性的内生真菌

    江苏大学生药学研究小组从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采于江苏大学校内)的叶(JY)、茎(JJ)中分离出108株内生真菌,从中筛选出18株具有抗真菌、抗细菌活性内生真菌,并按照WHO的浸泡法进行了灭螺试验研究.

    作者:郭尚彬;陈钧;何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城市中三带喙库蚊新孳生地的发现

    在我国三带喙库蚊是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在以往的文献报道中,三带喙库蚊主要孳生于稻田、较清的污水和静止或半流动的水体中,如具有向阳泥底、水位较低、漂浮植物丛生的池塘、沼泽、水坑、洼地、容器积水、灌溉沟渠等.随着农村和郊区的不断城市化,三带喙库蚊的孳生地也随之有了新的变化,2006年8-9月,在北京市区某小区的下水道口污水中,首次发现了三带喙库蚊幼虫的孳生.不仅如此,还发现了淡色库蚊、白纹伊蚊和三带喙库蚊同时孳生于同一个下水道口的现象.

    作者:李春晓;郭晓霞;黄恩炯;董言德;赵彤言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巍山县2006年螺情调查分析

    巍山县辖10个乡(镇),其中血吸虫病严重的有大仓、永建、马鞍山、五印、庙街、南诏、巍宝、紫金8个乡(镇).2006年4-7月我们对这8个乡(镇)进行了螺情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辉;柯春荣;姚嘉仁;石增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遵义市城区蚊类调查

    为了解遵义市城区蚊类的种群、组成、密度和消长规律,为制定灭蚊措施提供依据,我们于2003-2005年对城区蚊类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姚绍能;罗任春;谭红辉;李林英;廖开毅;杨国军;杨义;李建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淡色库蚊对残杀威抗性与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关系研究

    目的 研究淡色库蚊对残杀威抗性与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关系.方法 WHO浸渍法检测蚊虫抗性指数;分光光度法检测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结果使用残杀威对淡色库蚊野外品系进行筛选,筛选8代后抗性指数由原来的4.77倍上升至12.07倍.对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分别进行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定,二者的羧酸酯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者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在高浓度残杀威抑制浓度(100×10-6、10×10-6、1×10-6)下,抑制率敏感品系分别为(93.92±0.65)%、(91.69±0.54)%和(87.03±1.14)%,抗性品系分别为(89.81±0.92)%、(87.41±1.66)%和(83.84±0.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羧酸酯酶在对残杀威的抗性形成中作用较小,而乙酰胆碱酯酶的敏感性降低与抗性品系的抗性形成有关.

    作者:李春晓;董言德;赵彤言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瑞丽市埃及伊蚊的调查分析

    瑞丽市地处云南省西部,东、南、西三面与缅甸接壤,属国家边境开放口岸之一,随着边境贸易和旅游业的开发,流动人口出入境频繁,多种传染病都有可能在该地发生.

    作者:陈于文;王瑞国;李轼;杨丽香;李萍;王丕玉;周红宁;吴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金华地区家畜和野生动物体表寄生蜱类调查

    目的 对金华地区蜱类的分布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估,为查明金华地区发生的人可疑埃立克体病的原因提供依据.方法 从2005年1月起,于每月10、20、30日在1例人可疑埃立克体病例所在区域的某山脉及金华市周边集贸市场,对该地区家畜和野生动物体表寄生蜱类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发现金华地区家畜和野生动物体表寄生蜱类有6属6种,其中中华硬蜱在1年内有2个高峰期,分别为2-4月和10-12月;龟形花蜱出现略晚,为3-5月,也呈双峰型分布,在8-10月会出现另一个小高峰;长角血蜱只有1个高峰期,在5-9月.结论 金华地区的龟形花蜱和中华硬蜱为优势种,而前者曾检测出埃立克体,因此可能引起一些蜱媒传染病的发生,应引起公共卫生部门的重视.

    作者:郑寿贵;叶晓东;郑海鸥;黄礼兰;王琴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2001-2005年大理州鼠疫疫情监测结果

    大理州地处滇西横断山脉中部,所辖12县(市)均为鼠疫自然疫源地,按疫情流行时期划分,该州为历史疫区(洱源、大理、剑川、鹤庆)、近史疫区(祥云、宾川、弥渡、巍山)、现史疫区(剑川、洱源、云龙、宾川)并存.现将2001-2005年鼠疫疫情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罗剑龙;何社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三峡库区重庆段2005年鼠疫监测结果

    目的 通过对三峡库区宿主动物及媒介昆虫的监测,及早发现鼠疫疫情,及时采取防制对策.方法 采用鼠夹法监测室内外鼠密度;采用鼠笼法捕活鼠采其血清检测F1抗体,梳检鼠体蚤查染蚤率情况.结果 2005年共布鼠夹87 327夹次,有效夹84 146夹次,捕鼠1278只,鼠密度为1.52%,其中室内鼠密度为1.67%,室外为1.41%;血清学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在4114只活鼠体上梳检鼠蚤,其中有326只鼠带蚤,共检鼠蚤853匹(蚤种类待鉴定),鼠体染蚤率7.92%,总蚤指数0.207.结论 三峡库区重庆段尚未发现动物间鼠疫疫情.

    作者:汪新丽;季恒清;张春华;苏培学;陈亚林;毛德强;焦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石松生物碱对东乡伊蚊幼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 通过检测不同浓度石松生物碱对东乡伊蚊Ⅳ龄幼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变化,以初步了解石松生物碱对蚊幼虫的杀灭机制.方法 采用微板法检测经不同浓度石松生物碱不同时间处理后的东乡伊蚊Ⅳ龄幼虫的AChE活性.结果经浓度为0.625、1.25、2.50、5、10 mg/L石松生物碱处理4 h·内的蚊幼虫体内AChE活性呈增强趋势,于4 h左右其吸光度(A)值分别达到大值0.3714、0.3839、0.3752、0.3750、0.3882,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其活性转而迅速下降,除0.625 mg/L组外,均于6 h达到较低点,A值分别为0.3567、0.3176、0.2890、0.3020.此后又逐渐回升.而浓度为20 mg/L的石松生物碱2 h内即可抑制AChE的活性,并使其活性逐步降低,于6 h左右其A值达到小,为0.3158.此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A值又逐渐回升.结论 石松生物碱对东乡伊蚊Ⅳ龄幼虫体内AChE有较显著抑制作用,但在应用中需注意使用剂量及时间.

    作者:徐莉娜;刘怡亚;卢丽丹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鄂尔多斯市种子公司仓库鼠害防制

    鄂尔多斯市种子公司是一家国营制种及销售单位.自从经营种子以来,数年间未进行全面的、合理的鼠害防制,故鼠数量较多,危害严重.受其委托笔者于1997年11月对该公司采用溴敌隆碎玉米毒饵、毒水并用的方法进行了灭鼠,取得了满意效果,鼠密度由原来的37.8%降至0.为了巩固灭鼠成果,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鼠密度从1997年11月至2005年底一直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作者:党丽;祁爱民;王文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微生物防制媒介昆虫进展

    总结了我国微生物防制蚊、蝇、蜚蠊等媒介昆虫的进展,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媒介昆虫病原的大量分离、筛选、作用机制和安全等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媒介微生物防制剂不同的发酵方法以及适合媒介防制的剂型,开发出孑孓灵、187悬乳剂、BsC3-41乳剂和毒力岛等制剂,经大面积防制蚊、蜚蠊等,不仅虫口密度大幅下降,而且疟疾等疾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为我国大力发展微生物防制媒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国策的要求,保障人民的健康,提出了我国媒介微生物防制的策略.

    作者:张吉斌;喻子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青海省乌兰县啮齿类动物调查:青藏铁路运营输入褐家鼠的可能性研究

    目的 调查青海省乌兰县各种生境鼠类群落的构成情况,初步判断是否有褐家鼠通过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进入青海西部,为今后的鼠种类变化动态研究提供本底资料.方法 采用夹夜法和笼捕法在乌兰县不同生境捕捉啮齿类,并进行分类鉴定.结果 在不同生境共布放鼠夹1002夹和鼠笼746个,捕获啮齿类动物9种,分属兔形目的狭颅鼠兔,啮齿目的长尾仓鼠、小家鼠、根田鼠、子午沙鼠、五趾跳鼠、小毛足鼠、大耳姬鼠和中华鼢鼠.其中在居民区以小家鼠为主;农田和苗圃以长尾仓鼠为主,子午沙鼠次之;草原上鼠类密度不高,且都呈块状分布.在居民区和城镇周边农田中未发现褐家鼠.结论 青藏铁路一期工程通车20多年来,褐家鼠还未在乌兰县沿线建立有效的自然种群.褐家鼠能否沿青藏铁路进入青藏高原腹地,还有待以后长期监测和研究.

    作者:鲁亮;刘起勇;孟凤霞;孙继民;林华亮;王君;王祖郧;陈洪舰;何健;国庆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铁路特等车站蜚蠊防制效果观察

    铁路站车的蜚蠊危害是长期困扰人们的难题,为寻找理想的灭蠊方法,我们在哈尔滨铁路局特等车站哈尔滨火车站进行了灭效观察.

    作者:李欣竹;樊增荣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主管:中国鼠类防制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