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艾灸配合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疗效观察与护理体会

梁艳妮;梁秋明;朱石宝;陈晓玲

关键词:胃痛, 脾胃虚寒型, 中医药疗法, 艾灸, 黄芪建中汤, 护理调护
摘要:目的:探讨艾灸配合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疗效与护理方法.方法:将92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黄芪建中汤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隔姜艾灸神厥、中脘、足三里(双)、公孙(双)等穴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31%,与对照组的80.4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胃痛程度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配合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湖南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浅谈补肾化痰法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

    肿瘤转移是现代医学名词,古代医家虽然不能认识肿瘤转移全部特性,但对转移的发生及传变早有认识.《灵枢·百病始生篇》载:“是故虚邪之中人也……留之不去,传舍于胃肠……留而不去,传舍于胃肠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胃肠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佚,不可胜论.”阐述了肿瘤由局部向远处转移的过程.骨转移是晚期恶性肿瘤常见并发症之一,多表现为骨骼的持续性疼痛,还可引起病理性骨折,甚至截瘫,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西医治疗骨转移疼痛多以镇痛药配合骨溶解抑制剂等,对肿瘤本身治疗作用较小,且毒副作用较大,特别是成瘾性和胃肠道不良反应更成为临床选择的障碍.而以中医中药理论为指导的治疗,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标本兼顾,疗效确切.

    作者:杨岚兰;王文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复方九味羌活汤治疗子宫异常出血3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复方九味羌活汤治疗湿热型子宫异常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湿热型子宫异常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用复方九味羌活汤治疗,对照组30例用妈富隆治疗.治疗3个月后再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止血时间、月经规律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67%,对照组为9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控制时间、月经规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方九味羌活汤对湿热型子宫异常出血疗效与西药妈富隆相当,但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汤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中药熏洗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应用的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的护理效果.方法:将8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给予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40例应用常规护理加中药熏洗法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恢复情况.结果:优良率观察组为97.50%,对照组为91.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洗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的应用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提高患者髋关节功能.

    作者:阳姝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当代中医各家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经验概要

    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及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了更详细地认识心衰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当代有代表性的中医各家治疗心衰的经验进行了总结,现综述如下.1 名医经验论述笔者导师关继华认为,心衰主要病机为心肾阳虚;主要病理改变为气虚血瘀;主要临床表现为悸肿咳喘;主要治法是温阳益气、活血利水.结合临床拟定了经验方,以参附汤、芪附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人参黄芪汤为基础方加减化裁组成温心汤.

    作者:焦全林;关继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肿瘤研究现状

    目前肿瘤已成为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其病死率高,且目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恶性肿瘤多数进展较快,治疗手段主要为手术、放疗、化疗及中医药治疗,但由于肿瘤具有免疫逃逸和免疫耐受的能力,其临床控制效果仍不理想.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治疗已作为肿瘤治疗的新手段应用于临床.目前肿瘤的生物治疗主要包括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LAK)、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CD3单抗激活的杀伤细胞(CD3AK)及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等.其中CIK日益受到肿瘤临床治疗的重视.CIK细胞是一种异质细胞群,其细胞的主要成分是双阳性CD3CD56细胞和双阳性CD3CD8细胞,其特点是杀瘤谱广、杀瘤活性强、增殖活性高.

    作者:赵莉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白芍七物颗粒剂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4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白芍七物颗粒剂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治疗组予白芍七物颗粒剂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予西药保留灌肠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06%,对照组为58.8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芍七物颗粒剂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

    作者:宋艳;杨周雨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误诊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疾病的文献分析

    肛管直肠脓肿为肛肠科常见病症,临床上许多疾病可表现为肛周红肿等症状,容易被误诊为肛周脓肿;或者表现为肛周脓肿症状,但是存在潜在的基础疾病,易被误诊为单纯的肛周脓肿.误诊误治后,常加重病情,或错过佳治疗时间,甚至反复手术致肛门功能失常.本文综合了误诊为肛周脓肿疾病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整理,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借鉴.

    作者:呼园园;管仲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枢机离合理论对不寐治疗的指导意义

    不寐是以入睡困难,寐而不酣,易醒,醒后不能再寐,甚则彻夜不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枢机理论始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篇》:“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笔者认为枢机离合理论对不寐的治疗有积极的指导意义.1 不寐的病机不寐的病机已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至今渐趋丰富,从营卫学说至同出一源的阴阳学说,再经后世脏腑辨证理论的加入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1],归纳起来可以认为营卫调和、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是保证睡眠的前提.目之开合由跷脉所司.

    作者:韦柳庄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伤寒论》中五苓散类方探微

    五苓散类方是《伤寒论》中以五苓散为主的一类方剂,主要用于水气病的治疗.对这类方剂的鉴别使用既可以了解仲景对水气病治疗的辨证用药思路,也有助于五苓散类方的正确应用.本文通过对五苓散类方方证病因病机和用药治法的探讨总结其用药规律及证治特点,为临床中针对不同病因水气病的处方用药提供了基本思路.

    作者:赵志恒;李岩;徐家淳;王剑歌;张仁倩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萎康方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萎康方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使用萎康方作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对照组使用口服维酶素片、维生素C以及维生素E胶丸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胃镜疗效.结果: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对照组为75%,胃镜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对照组70%,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萎康方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疗效.

    作者:陈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针刺结合人工泪液治疗LASIK术后干眼症28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LASIK术后干眼症患者56例104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8例56眼采用针刺结合人工泪液滴眼,对照组24例48眼单用人工泪液滴眼.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干眼自觉症状,裂隙灯下观察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It)、荧光素染色(FL)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62.5%,对照组为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UT,SIt、F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干眼症疗效优于单独使用人工泪液滴眼液.

    作者:曾自明;马千;宋才艺;夏海燕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扶正祛邪法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促炎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扶正祛邪法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血清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IL-8的影响.方法:68例患者按住院的先后顺序,按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呼吸机支持与西药治疗原发病;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扶正祛邪中药治疗.比较两组病死率、脱机率、撤机时间、住ICU时间;检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促炎因子表达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促炎因子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能够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P<0.05).结论:扶正祛邪法中药可能通过抑制促炎因子表达治疗ARDS.

    作者:陈岩;白雪松;李长辉;林萍;李旭;原艺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清开灵注射液联合银翘散治疗上呼吸道感染30例

    目的观察清开灵注射液联合银翘散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上呼吸道感染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清开灵注射液合银翘散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开灵注射液联合银翘散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王荣宝;杨翠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肾2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肾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痛风肾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0例,对照组予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方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5%,对照组为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除对照组Scr水平外,两组Bun、UA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地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Scr、UA水平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肾疗效满意.

    作者:董剑出;张宗礼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刺血疗法在儿科常见病中的应用概况

    刺血疗法,古代又称为放血疗法,或日刺络法,是指以三棱针、梅花针、毫针等刺破患者相关的腧穴、病灶、病理反应点或浅表小静脉,放出适量血液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刺血疗法早见于《五十二病方》中,发展至今更加完善,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临床各个治疗领域.近年来,刺血疗法因简便安全,无毒副作用,且在儿科常见病中具有较好的疗效,逐渐被患儿家长所接受.本文就刺血疗法对外感发热、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小儿惊厥、小儿遗尿、小儿便秘、小儿腹泻7种儿科常见病的治疗作如下综述.

    作者:蔡京华;井夫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软坚散结药在支原体肺炎中的应用初探

    探讨软坚散结药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治疗中的可能性.主要围绕3个方面对软坚散结药进行了阐述.(1)归经:多归于肝经,从肝论治是中医治疗肺炎的一条途径;(2)功效:或重于清热泻火、或重于解毒凉血、或重于化痰散瘀,可清除支原体肺炎中热、毒、痰、瘀等病理产物;(3)药理作用:抗感染,免疫调节,降血压、血糖、血脂,抗血栓形成,抗氧化,抗肿瘤.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作者:杜洪喆;晋文蔓;魏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疗效与方法学质量评价,明确临床疗效的真实程度及可应用性.方法:电子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文献数据库、万方中华医学会期刊数据库)中检索符合纳入标准截止2012年11月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选取应用中药制剂配合西医为干预措施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非完全随机的临床对照研究进行探索性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专用软件RevMan 4.2.2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7项研究共4533例患者纳入Meta分析,结果显示,五类分析指标包括生存率、总有效率评价、生活质量改善率、生活质量KPS评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作用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P<0.01);对甲胎蛋白的降低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CD3+T细胞、CD4T细胞上升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对CD8+T细胞上升程度并无显著差异,能明显提高NK细胞及白细胞计数的上升程度(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可提高疗效并改善生活质量与免疫功能指标.

    作者:郭丽诗;杨芳;田雪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临床研究进展

    退行性腰椎滑脱(DS)又称假性腰椎滑脱,是指由于腰椎退行性病变、关节突关节紊乱、周围韧带松弛、椎体失稳,导致椎体向前或向后滑脱,严重时压迫相应神经根,出现腰痛或下肢麻痹、疼痛等表现的疾病.在所有的腰椎滑脱中,由峡部崩裂引起的滑脱约占15%,退行性腰椎滑脱约占35%.其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9∶1,是引起中老年人活动障碍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1].腰椎滑脱常见的部位是L4~L5及L5 ~S1,其中腰5椎体发生率为82% ~ 90%[1-2],滑脱程度多为Ⅰ°,常合并椎管狭窄、骨质疏松症等疾病.退行性腰椎滑脱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据统计,腰椎滑脱患者中仅10%需手术治疗[3].

    作者:方钢;谢家威;吴成宾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痛风的中医药治疗近况

    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的遗传性疾病,因尿酸盐沉积在关节、滑囊、软骨、肾脏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病损及炎性反应[1].本病属中医学“痹证”、“白虎历节”等范畴.痛风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人类的健康已构成潜在的威胁.西医运用秋水仙碱、布洛芬、泼尼松等药物,均可达到治疗痛风与高尿酸血症的目的,但治疗后易复发且药物毒副作用大.中医药在痛风的治疗上日益彰显其独特的优势.笔者就近年来痛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作如下综述.

    作者:崔玲;胡维;王银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伸直旋转型肱骨髁上骨折90例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伸直旋转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将符合伸直旋转型肱骨髁上骨折诊断标准的156例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0例采用正骨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先矫正骨折端的旋转移位,再矫正侧偏移位,然后才矫正向后方移位;对照组66例采用传统手法整复方法治疗.在拔伸牵引下,先矫正侧偏移位,然后矫正向后方移位.手法整复后复查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判断手法整复效果;随访6个月,6个月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位效果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于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需要判断骨折瑞有无旋转移位并且向哪个方向旋转移位,对有旋转移位者需先矫正旋转移位后再矫正侧方移位,后才矫正向后移位,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符名赟;杨延斌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湖南中医杂志

湖南中医杂志

主管:湖南省卫生厅

主办: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