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满福
目的了解人体蠕形螨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对北京市丰台区部分人群进行感染调查,用透明胶带粘贴法检查螨虫,并就年龄、性别、职业和皮肤状况等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取主要相关因素.结果人群蠕形螨感染率为21.98%(273/1 242),男性感染率为21.03%(114/542),女性为22.61%(156/690);感染虫种以毛囊蠕形螨为多,占69.60%,皮脂蠕形螨占19.80%,混合感染占10.60%.感染率主要与年龄相关.结论人群蠕形螨感染较为普遍,感染虫种以毛囊蠕形螨为主.
作者:姜淑芳;李同京;迟淑萍;郭秀花;张晓龙;王明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PCO公司与客户签定了合同,并不等于你的工程能够圆满成功,影响工程顺利进行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个工程需要客户的密切配合,当你的客户没有向你提出任何问题,又不理解你的工作程序时,客户往往是持一种以观后效的态度,做好了给钱,达不到效果,PCO公司走人.这样的开端给以后的工作带来许多的障碍,因此,你必须要与客户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采取适当的方式和行动,给客户灌输正确的理念,了解你的工作方式和操作程序.综合治理对于PCO公司实施工程是基本的要素,给客户灌输综合治理概念有几个原因:其一,综合治理的概念可以使你的工作很容易开展;其次,当你的客户知道了你怎样实施工程,而且也了解了为什么要那样做,他们就更乐意配合你的工作.再者,当控制效果并不能让客户十分满意的时候,按照综合治理的概念,可以给客户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所在,力求下一步得到解决.
作者:杨振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为了解昌平区饮食行业蜚蠊危害情况、种类分布,为科学灭蟑提供依据,我们对昌平区207家饮食行业进行了密度调查.
作者:贺洪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莱姆病螺旋体通过某些硬蜱的吸血活动传播给人和动物,1987年张哲夫等[1]首次从全沟硬蜱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为了解湘南地区自然人群莱姆病感染情况及媒介生物,本课题组对湖南省郴州市选点进行人畜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对当地进行了莱姆病螺旋体媒介生物的研究.
作者:何汉江;黄晓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采取动物屏障对傣族人房进行蚊虫捕捉效果观察.方法捕蚊工具为CDC诱蚊灯通宵诱捕,动物屏障采用当地耕牛.结果两灯共捕蚊2亚科5属9亚属22种,经数据分析发现,有动物屏障的人房捕蚊效果与无动物屏障的效果差异无显著性(t<t0.05);但观察发现前者捕获蚊虫数(78.83只/晚)显著高于后者(55.17只/晚);有动物屏障的人房捕获按蚊数与库蚊数基本一致,差异无显著性(t<t0.05);动物屏障捕蚊效果与当地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r=0.403),而与当地气温有负相关关系(r=-0.36).结论动物屏障对傣族村庄人房防蚊效果不佳,建议动物屏障设置于村庄之外可能较好.
作者:周红宁;张再兴;李鸿斌;肖育江;Negel Hill;Hannah Marie Soulsby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家蝇对常用杀虫剂抗性现状及防制对策研究.方法建立抗性监测点,采用微量点滴法测定LD50(μg/只),提倡轮换或混合用药,控制家蝇抗性的发展.结果浙江省11个市(地)监测点家蝇对溴氰菊酯、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胺菊酯、EBT、三氯杀虫酯和敌敌畏等8种常用杀虫剂LD50(μg/只)依次分别为0.005~0.048 8、0.070~0.310 7、0.019~0.138 1、0.015 5~0.125 8、0.442~1.541 8、0.115 0~0.970 3、1.700~7.997 8、0.155 4~1.575 6.与1981~1983年测定结果相比较,抗性提高依次分别为7.14~69.71倍、8.43~37.43倍、7.60~55.24倍、1.72~13.98倍、1.89~6.59倍、0.52~4.23倍、0.55~2.42倍、1.47~14.86倍.结论浙江省家蝇对溴氰菊酯、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已产生很高的抗性;氯菊酯、胺菊酯和敌敌畏抗性上升相对缓慢,趋稳定状态;EBT和三氯杀虫酯抗性不明显,趋敏感水平. 应加强对家蝇抗性对策的研究,停用溴氰菊酯、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抑制和延缓家蝇抗性的发展.
作者:俞小林;汤永康;朱江;朱光锋;何学军;陈新献;应国强;邹亚周;朱家贤;吴正平;陈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了解烟雾灭蟑剂与2.0%施杰灭蟑胶饵联合灭蟑效果.方法对5艘舰艇进行现场灭蟑观察.结果联合用药前舰艇房间高阳性侵害率达92.31%,高密度指数16.5,联合用药第30 d后房间高阳性侵害率下降至5.13%,密度指数下降至0.28.单独使用施杰灭蟑胶饵阳性房间侵害率虽可由86.96%下降至8.70%,密度指数由高11.3下降到0.87,但随后反弹较快,至第90 d侵害率达75.00%.采用单一烟雾灭蟑剂阳性房间侵害率由84.00%下降至36.00%,密度指数也仅下降到2.28.结论采用联合用药进行灭蟑,其效果远高于使用单一灭蟑药效果,且进行一次灭蟑,即可保持3个月以上的低密度水平.
作者:龙芝美;刘戟环;傅建国;邓重柿;韦家海;廖旺森;张勇洪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鼠夹在人类漫长的灭鼠史上立过不少功劳.它结构精巧、零件少、价格低廉,制作工艺技术难度亦不大,只要使用方法正确,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捕鼠器具.在生产实践中,我们对其使用方法、捕鼠率、安全性、实用性等作了研究,也作了许多改革,以挖掘其潜力.
作者:曾粤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药物箱对致乏库蚊进箱停留的影响及杀灭效果.方法将诱蚊箱内壁衬的黑布浸泡相应杀虫剂即成为爱克宁箱、敌百虫箱,在实验室和现场测试效果作对比评价.结果爱克宁对致乏库蚊有很强的驱避作用,未能达到停留击杀目的;敌百虫不存在驱避作用,蚊虫自然进箱率高,在5.0 g/m2用量的情况下,对长时间停留的致乏库蚊仍有一定的击杀作用,接触6 h死亡率为86.8%.结论利用药物箱杀灭致乏库蚊仅作了初步的观察和探讨,但理想的药物还有待继续实验研究.
作者:罗维沛;李娟兰;陈钦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为了解驻地蚊类的生态习性,发现优势种群,掌握其消长规律,指导灭蚊防病,我们于1998年对东营市淡色库蚊种群密度及消长情况做了调查分析.
作者:杨恒岗;刘爱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测定德国小蠊、黑胸大蠊和美洲大蠊对4 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积累抗性本底资料,指导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方法药膜接触法.结果德国小蠊对溴氰菊酯、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抗性系数分别为1.63~2.49、2.26~3.39、2.22~3.20、2.91~3.76;黑胸大蠊对4种杀虫剂抗性系数分别为1.33~2.02、1.30~3.23、1.48~2.65、1.95~2.68;美洲大蠊对4种杀虫剂的抗性系数分别为1.49~1.50、1.49~1.74、1.52~2.20、2.16~2.57.结论德国小蠊对4种杀虫剂已产生一定抗药性,黑胸大蠊和美洲大蠊抗性不明显.
作者:俞小林;许利国;胡加国;金岿立;邹亚周;陈理;应国强;陈新献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杜桥镇位于浙江中部沿海,气候及自然环境适宜蜚蠊的栖息及繁殖.我镇在除四害工作中开展了区域性的群众灭蟑活动,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广度和深度不够,未将其控制到不足为害的程度.因此,为迅速控制蜚蠊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我们于2001年6月10日对镇区所辖范围内的所有单位、住户以及公共环境地段,开展了灭蜚蠊活动,使镇区的蜚蠊成若虫侵害率由灭前的45.64%降至灭后的1.85%;密度指数由灭前的5.24只/间降至灭后的2.13只/间;卵鞘侵害率由灭前的25.32%降至灭后的1.07%,密度指数由灭前的4.18只/间降至灭后的1.23只/间;蟑迹侵害率由灭前的60.75%降至灭后的3.12%.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全爱卫发(1997)5号文规定的标准.现将有关技术总结如下:
作者:王仙文;金武健;金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陕西地区啮齿动物种数分布及与生态因子、海拔高度、景观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得出回归方程.结果根据自然地理概况,陕西地区划分为6个啮齿动物地理区.对不同地理区内可能影响啮齿动物种数的4种生态因子与啮齿类物种数之间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气温、降雨量、森林覆盖率及面积与啮齿类物种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对秦岭、大巴山地区啮齿类的垂直分布进行分析,啮齿类物种数与海拔高度呈显著负相关.啮齿动物种数与景观类型也有密切关系,景观类型越复杂,啮齿类物种数越丰富.结论与环境密切相适应的啮齿动物与各种生态因子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态因子影响啮齿类多样性.
作者:佘建军;李晓晨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区的南端,面积15万 km2,气候为暖温带湿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大陆性气候特点明显.植被主要为夏绿林类型,东西部山地高处为针阔混交林,周围较低处为次生林所代替.由于人类活动和植被类型的差异,动物地理分布受到很大影响,东部山区森林覆盖较好,为动物提供了较好的栖息环境,低丘和平原地区,鼠类占绝对优势,分布极为普遍,人群由此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机会相应增多.
作者:王英军;刘险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东营市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应用有机氯、有机磷类化学杀虫剂防治卫生害虫.70年代末,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开始大量使用.为了解该地区家蝇对4类化学杀虫剂的抗药性,于2001年对东营市家蝇作了抗药性测定.
作者:刘凤友;刘爱国;陈玉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宜昌市有瓣蝇类的种类及地理区划.方法分析已知有瓣蝇类的区系成分.结果已知有瓣蝇类6科99属256种,其中东洋界种类110种,占43.0%;古北界种类107种,占41.8%;广布两界者39种,占15.2%.结论宜昌地区有瓣蝇类应划归东洋界.
作者:李枝金;杨振琼;董美阶;刘亦仁;向恒阳;刘立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为验证全时段消杀的必要性,将全时段消杀与传统的选时段消杀进行对比,为合理地安排消杀时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探索蚊蝇越冬的原因及现状,对比邹城市区及近郊1999年实行全时段消杀与1998年选时段消杀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蚊蝇越冬状况个别场所密度已达到21%和15%,实行全时段消杀后夏季蚊蝇密度比往年降低了17.6%,冬春季降低59.0%.结论全时段消杀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有其明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作者:黄岳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对来自北京、广州、成都、上海和日本的冲绳及长乐寺6个不同地理株的12只雄蚊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方法 RAPD-PCR.结果 UPGMA法构建的系统聚类图表明,12只白纹伊蚊可归为明显不同的两个组,不同地理株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遗传分化.结论用RAPD法可以区分不同地理株的白纹伊蚊.
作者:李春晓;朱礼华;董言德;赵彤言;陆宝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发生在欧亚大陆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和美洲的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HPS)是由汉坦病毒(Hantaivrus,HV)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发病流行取决于宿主动物的生态学、环境因素变化、人的行为及流行毒株的特点,其中环境条件变化引起宿主动物种群密度及行为的改变是疾病流行的重要环节.因此,掌握HV宿主生态学特点及其与生境之间的关系、分析人类HV感染的流行和危险因素,对预测疾病流行及其防制对策与措施的制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993年,在美国西南部暴发HPS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启动了一项长期、大规模、纵向的有关HV宿主生态学研究,该项研究在美国西南部3个州不同生态环境选择了9个点,设定24个捕鼠网络,对宿主动物的自然生态学以及动物携带HV的特点进行了长期系统的观察.在我国采用病原-血清学手段进行全国HRFS地理流行病学研究(横向)及在全国48个监测点进行HRFS疫情的监测研究(纵向),较好地阐明了我国HFRS流行的危险因素、流行规律以及人群、时间、空间分布和HV宿主动物种类、分布情况.现就HV宿主动物生态流行病学研究的国内外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汤芳;曹务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制订科学灭鼠对策,控制奉贤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方法依据1986~1995年奉贤县HFRS流行特征及黑线姬鼠、褐家鼠等5种宿主动物均携带汉坦病毒(HV)的监测结果,于1996~2001年的每年春秋两季,选取溴敌隆配制毒饵,对1986~1995年的历史疫点及以后逐年出现的新疫点,在室内、外环境及村(集镇)周田野同步投毒饵灭鼠;非疫点仍按1995年以前的方法以室内灭鼠为主,兼顾室外环境.同时,在全县25个乡镇(农场)每月于各村轮转用夹夜法以300夹日监测鼠密度,然后计算年平均鼠密度.结果全县年平均鼠密度和HFRS年平均发病率,1996~2001年比1986~1995年分别下降68.55%和64.36%.结论长达6年的动态观察结果证明,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制订的科学灭鼠控制对策,可有效地控制长期居高不下的HFRS流行.
作者:姚惠铭;孙红专;沈吟才;徐克俭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