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周彩云教授清热解毒利湿法治疗SAPHO综合征1例

刘珊;李亚慧;武好霞;周彩云

关键词:SAPHO综合征, 湿热毒蕴, 四妙勇安汤, 五味消毒饮, 周彩云
摘要:SAPHO综合征即滑膜炎-痤疮-脓疱病-骨肥厚-骨炎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累及骨、关节及皮肤病变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发病率较低,临床不多见,截至2009年全世界SAPHO综合征的文献报道尚不足500例[1].目前西医治疗本病多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近年来生物制剂如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 F-α)抗剂在本病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但应用上述药物可能导致如胃肠道不适、粒细胞减少、骨质疏松、高血压、血糖升高等不良反应.
中医药导报杂志相关文献
  • 从温阳解郁论治肿瘤

    现代中医对于肿瘤的治疗大多从虚、痰、瘀、血、毒入手,以扶正固本、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以毒攻毒等为治则治法,极少用到温阳解郁.认为抑郁是肿瘤病机的关键,抑郁阳虚是肿瘤病机的主要特点,五脏六腑之郁都影响着肿瘤的发生发展,临床上在以温阳解郁为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应用温阳与解郁并用、身心同调的方法治疗恶性肿瘤,疗效甚佳.

    作者:刘登义;曹建雄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基于数据挖掘的《临证指南医案》脉药关联规则研究

    目的:探讨《临证指南医案》中脉象与用药间的关联关系.方法:收集《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脉诊的医案,建立《临证指南医案》脉象与用药数据表,用Apriori算法对脉象与用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有609则医案记载脉象,置信度≥0.7的脉象-用药关联规则有“芤脉=>人参”“微脉=>附子”;置信度≥0.7的用药-脉象关联规则有“糯稻根=>数脉”“菊花叶=>数脉”“苦参=>弦脉”.结论:《临证指南医案》重视辨脉用药,对临床合理用药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朱昊如;韩菁婕;贾子尧;郑虎占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陈海教授三焦分期论治小儿鼾症的经验浅析

    整理陈海教授运用中医三焦理论治疗小儿鼾症的临证经验.陈教授将小儿鼾症分为急性发作期、缓解期及调理期.虽分而论之,但总以肺、脾、肾三焦气机不利,而痰湿蕴结为主要病机,施治则注重因人、因地制宜,结合宣教和调护.其临证思路集中体现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诊治理论.

    作者:刘湘;李际强;李凯;陈海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蒙药材漆树膏的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建立蒙药漆树膏的质量标准.方法:参照《中国药典》相关方法,采用三氯化铁显色反应,鉴定酚类化合物;对漆树膏水分、灰分、浸出物进行检测;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没食子酸为对照,在759.5 nm波长下对总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漆树膏三氯化铁显色反应为阳性;供试品3批样品水分含量在7.89%~9.90%之间,平均值为9.01%;总灰分含量在3.32%~7.91%之间,平均值为6.22%;酸不溶性灰分含量在2.20%~4.16%之间,平均值为3.44%;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在8.87%~10.49%之间,平均值为9.70%;总酚在0.182~1.254 mg·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平均回收率为99.31%,RSD%为1.55%,总酚含量在17.02~22.35 mg·g-1之间,均含量为19.22 mg·g-1.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制定了蒙药漆树膏药材中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醇溶性浸出物分别不得超过10.0%、8.0%、5.0%和5.0%;总酚含量不得少于5 mg·g-1.本办法可用于蒙药漆树膏药材的质量控制.

    作者:包勒朝鲁;吴·斯琴毕力格;乌兰图雅;那生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养血柔肝汤治疗肱骨内上髁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养血柔肝汤治疗肱骨内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肱骨内上髁炎肝血不足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塞来昔布胶囊、舒筋洗外用颗粒及复方辣椒贴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养血柔肝汤治疗,治疗4周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VAS疼痛评分、肘关节功能以及握力.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优良率(70.0%)明显高于对照组(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两组VAS疼痛评分均降低,且治疗组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DE Boer YA肘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且治疗组DE Boer YA肘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上肢握力均较治疗前增加,且治疗组上肢握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血柔肝汤治疗肱骨内上髁炎有较好临床疗效.

    作者:梁伟春;黎清斌;劳永锵;王明爽;胡永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证不同证型血脂及血糖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证不同证型的血脂及血糖指标,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辨证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非痰瘀组和痰瘀组.痰瘀组分为痰证组、瘀证组、痰瘀互结证组.另外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5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的TC、TG、HDL-C、LDL-C、FINS、ISI、FBG.结果:非痰瘀证组TC、TG、LDL-C、FINS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HDL-C、ISI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痰瘀证组TC、TG、LDL-C、FINS明显高于非痰瘀证组(P<0.05),HDL-C、ISI明显低于非痰瘀证组(P<0.05).TC、TG、LDL-C、FINS水平按痰证组、痰瘀互结证组、瘀证组依次升高(P<0.05),HDL-C、ISI则按痰证组、痰瘀互结证组、瘀证组依次降低(P<0.05).结论:痰瘀证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证型,患者TC、TG、LDL-C、FINS水平明显升高,HDL-C、ISI则明显降低.

    作者:侯王君;高媛媛;庄贺;薛一涛;刘伟;赵衍刚;庄慧魁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例,介绍了医院在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的实践经验,根据学员不同学历层次水平开展分层分类考核,为持续改进培训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钟兴华;王燕;黄恩;王琢青;黄豪敏;何伟;李梓廉;陈铁宏;李文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健脾固肾、化瘀通络论治糖尿病肾病Ⅳ期经验

    分析临床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表现,认为本病的发生起于脾肾气虚,固摄失权,加之瘀血、痰湿阻滞肾络,精微从尿中漏出,故治以健脾固肾、化瘀通络.

    作者:吕树泉;张淑芳;苏秀海;王元松;郭瑞卿;刘爱茹;王猛;马凌云;于文霞;宋慧丽;韩中千;迟秀娥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升血汤对转移性结直肠癌化疗患者免疫功能及相关性贫血的影响

    目的:观察升血汤对转移性结直肠癌化疗患者免疫功能及相关性贫血的影响.方法:将72例转移性结直肠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升血汤治疗,6个周期后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性贫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免疫功能及生存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生存质量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外周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外周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高于对照组.两组血红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CD3+、CD4+、CD8+及CD4+/CD8+均升高,治疗组CD3+及CD8+升高,CD4+及CD4+/CD8+降低(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外周血CD3+及CD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D4+及CD4+/CD8+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升血汤可改善转移性结直肠癌化疗患者免疫功能及相关性贫血,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莫淑婵;田甜;吴钟彪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基于《金匮要略》中“治未病”理论指导肿瘤病的诊治

    “治未病”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发展于《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要略》作为我国现存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虽然并未撰有肿瘤专篇,但是在各篇中散在不少对肿瘤病相关脉证的描述,所载方药对肿瘤病的防治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笔者试从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传、瘥后防复等方面来探讨中医经典理论对肿瘤病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张俞;王忠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经效产宝》佚文初探

    《经效产宝》一书,其原文多被引用于各医籍中,通过对比凌氏刻本《经效产宝》原文与《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妇人大全良方》《医方类聚》《本草纲目》《女科经纶》等医籍中引用《经效产宝》的相关条文,统计出各医籍中引用《经效产宝》原文的条数,并对其内容进行对比研究,统计出其中相似的条文,有差异的条文,以及《经效产宝》原文中未收录的佚文,以期完善和纠正凌氏《经效产宝》中内容的不足.

    作者:杨妮楠;王育林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快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快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8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快针结合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灸疗法.比较两组疗效及血清TNF-α、IL-6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高于对照组(82.5%),血清TNF-α、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优于传统针灸,并能降低患者血清TNF-α、IL-6炎性因子水平.

    作者:朱勇;张鹏宇;宋晓乐;陈宏伟;王秋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岭南地区痛风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痛风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总结痛风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通过收集痛风患者年龄、病程、BMI指数、证型、合并症等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要素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1)痛风中医证型分5型,其中温热蕴结证比例高(41.9%).年龄在不同证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BMI指数在不同证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高嘌呤饮食嗜好者(63.9%)、家族史(24.4%)、饮酒史(18.6%)三者在不同证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合并高脂血症50例(29.1%),合并高血压24例,高血糖9例.三高在不同证型的分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湿热蕴结证是岭南地区痛风常见证型:5种证型均离不开湿、热、瘀、虚的病机特点.同一患者随着病程增加,BMI指教改变,均可引起病机的变化,证型随之变化.临床重视痛风合并症有助于判断病机发展及证型规律,在治疗原发病同时也能对其合并症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作者:郭泽莹;张剑勇;张燕英;肖语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癌性发热的中医辨治临床研究进展

    通过搜集近10年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癌性发热的临床试验文献,得出癌性发热的病性为本虚标实;现研究多从虚实两方面来探讨癌性发热的病因病机;虚的病机有气虚发热、阴虚发热、阳虚发热以及复合因素虚证发热;实的病机多为热毒炽盛、痰湿内蕴、血瘀发热,所有证型中以阴虚证为常见等结论.研究表明中医辨治癌性发热疗效显著优于西医,无明显副作用且疗效更持久.

    作者:燕晓茹;张培彤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艾条熏灸神阙穴用于防治老年腰椎骨折后便秘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艾条熏灸神阙穴用于防治老年患者腰椎骨折后便秘的疗效.方法:选取老年腰椎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干预,观察组联合应用艾条熏灸神阙穴,对比两组患者的便秘发生情况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便秘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肠鸣音次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条熏灸神阙穴用于防治老年患者腰椎骨折后便秘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预防患者出现便秘问题,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陈凤云;李霞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小陷胸汤加减治疗冠脉支架术后痰热互结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小陷胸汤加减治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痰热互结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性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陷胸汤加减治疗,两组治疗周期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中C反应蛋白、IL-6、TNF-α袁达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在心绞痛疗效方面,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减少冠心病心绞痛发作频率、下调C-反应蛋白、IL-6、TNF-α水平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缩短发作持续时间和改善心电图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陷胸汤加减对于治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痰热互结型心绞痛患者具有着明显疗效,并可降低C-反应蛋白、IL-6、TNF-α的水平,提示其可能降低炎症反应,预防支架术后再狭窄.

    作者:关芳;郭瑄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电针与穴位埋线结合治疗脑鸣验案1则

    脑鸣是指患者自觉头脑中有鸣响,或如蝉鸣、鸟鸣或如潮声、雷轰,常伴头痛、眩晕、耳鸣、失眠等症状,从而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1],甚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本病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报道也较少,笔者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李素荷教授根据中医辨证论治、针灸经络辨证原则,采用电针与穴位埋线结合治疗本病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苗芳;李素荷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基于“大肠主津”论结直肠癌的中医病理生理

    基于大肠的重吸收和分泌等生理功能,阐述“津”与“大肠主津”的具体内涵,从而探讨“津”与大肠病证的相关性,以及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癌的形成、癌的侵袭转移的中医病机,以期为中医药论治结直肠癌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作者:邱凤;郑川;祝捷;严然;由凤鸣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林天东以五子衍宗丸治疗不孕症经验浅析

    不孕症是指有正常性生活的夫妇,未采取避孕措施,排除男方因素,且同居2年以上而不能使女方妊娠或维持妊娠者.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相关数据表明,全球范围内至少有8000万以上的不孕夫妇,占已婚育龄夫妇的7%~15%[1].近年来不孕症在我国育龄妇女中的发生率正逐年递增,WHO甚至预测不孕不育会成为仅次于肿瘤、心血管疾病的第3大疾病.对于患者、医生而言,此等形势已不容乐观.虽然近几年人工辅助生殖技术(ART)日益成熟,但存在风险高、周期长、成功率低、费用高等问题,且影响不孕症的因素众多,临床病因病机复杂,临床上也无疗效确切的药物,因此对临床医生而言不孕症的诊治十分棘手.林天东教授系第3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主任中医师,研究及探索妇科疾病诊治已近53年,对于不孕症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学术观点独树一帜,特别是从“异病同治”角度论治不孕症具有较好疗效,现将其经验浅析如下.

    作者:邢益涛;王定国;冯青;周也;李杰;林天东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迎随式穴位埋线联合佩连麻黄方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析迎随式穴位埋线联合佩连麻黄方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佩连麻黄方治疗,治疗组进行迎随式穴位埋线联合佩连麻黄方疗法,两组均治疗3个月.另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50名体重正常者作为空白组,比较3组治疗前后的体质量指数、腰臀围比值;比较3组治疗前后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治疗后两组体质量指数、腰臀围比值等指标均降低,且治疗组治疗后各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C、TG、LDL-C等血脂水平均降低,且治疗组治疗后各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迎随式穴位埋线联合佩连麻黄方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可显著降低体质量指数,改善血脂水平.

    作者:王权;那日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中医药导报杂志

中医药导报杂志

主管:湖南省卫生厅

主办:湖南省中医药学会;湖南省中医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