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杰;李震;李明省;化召辉;刘仕睿;王创威
胸主动脉病变主要包括扩张性病变和狭窄性病变,其中以扩张性病变多见.扩张性病变主要是胸主动脉夹层和胸主动脉瘤,而狭窄性病变则以主动脉缩窄为主.传统的治疗方式是以开放性手术为主,其创伤大,并发症多,给手术医生和患者带来较大的阴影.自90年代起,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aortic endovascular repair,TEVAR)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和患者接受,成为胸主动脉疾病的主要治疗措施.与开放手术相比,TEVAR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因此对于一些基础状况差而不能进行开放手术的患者,TEVAR属于首选.尽管TEVAR具有微创、早中期疗效理想、围术期风险低等优势,但其也会引起相应的并发症.本文就TEVAR术后出现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作一简要概述.
作者:司逸;符伟国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颈动脉分叉部肿瘤的诊断及治疗经验,并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 纳入2010年1月~2017年3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颈动脉分叉处肿块患者46例,其中6例行保守治疗,40例行外科手术切除,手术切下肿块均送病理检查.记录患者术后及随访时的并发症,并观察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外科手术切除40例,死亡率2.5%(1/40).肿块大小为2~6.5 cm×2~5 cm×1~4 cm.术中发现术野内淋巴结的患者有29例(72.5%),淋巴结数为(1.94±0.82)个.行肿块单纯切除术16例(40.0%).颈外动脉结扎18例(45%),颈内动脉结扎1例(2.5%).单侧迷走神经切除5例(12.5%);行颈内动脉重建7例(17.5%).并发症情况:8例(20.0%)患者出现声音嘶哑,4例(10.0%)出现饮水呛咳,1例(2.5%)出现脑梗死.手术并发症的严重程度与手术方式(重建颈内动脉、结扎颈外动脉和结扎迷走神经等)有明显相关性(r=0.3658,P=0.0203).病理检查结果:31例(77.5%)为颈动脉体瘤;7例(17.5%)神经鞘瘤;1例(2.5%)血管平滑肌瘤和1例(2.5%)间叶组织肿瘤.颈动脉体瘤中1例(3.2%)为恶性.随访结果: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28).结论 颈动脉分叉部肿瘤常见性质为颈动脉体瘤.因肿块累及重要血管和神经,且其存在潜在恶性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治疗.患者手术后的长期生活质量满意.
作者:李鑫;舒畅;李全明;姜晓华;黎明;朱洁婷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Fontus术中支架与传统的Conus术中支架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TAAA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比较两种支架疗效的优劣.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符合排除标准的32例TAAAD患者,15例术中应用Fontus支架(Fountus实验组),17例术中应用Conus支架(Conus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围术期及术后随访6个月的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中情况包括主动脉根部及弓部的术式、附加手术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总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左椎动脉缺血时间方面,Fountus实验组要明显优于Conus对照组[(26.7±9.1)min比(32.3±7.8)min,P=0.04;(26.7±9.1)min比(59.6±18.8)min,P<0.01].两组在围术期死亡率和术后肾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感染、神经系统并发症以及机械通气时间、床旁血液透析、重症监护室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Conus对照组相比,Fountus实验组在术后胸腔引流量[(769.5±429.1)ml比(935.6 ±368.2) ml]及输血量[(750.6±281.4)ml比(1015.4±428.9)ml]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在主要心血管病事件、感染、再住院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Fontus实验组降主动脉假腔闭合率明显高于Conus对照组[(0.93±0.25)%比(0.76±0.17)%,P<0.05].Conus对照组出现1例支架内漏.结论 Fontus支架在TAAAD术中的初步应用发现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与传统Conus支架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还需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和长期随访进一步验证.
作者:孙勇新;赖颢;张致琦;黄奔;陆树洋;李军;王毓琳;顾佳伟;王春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外源性一氧化氮(NO)对体外培养的正常及损伤模型中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干预变化,并探讨其修复机制.方法 建立HUVEC的损伤模型,利用外源性NO供体硝普钠(SNP)进行干预.实验分为三组:正常HUVEC组(正常组);H2O2诱导HUVEC损伤模型组(损伤组);SNP干预H2O2诱导HUVEC损伤模型组(干预组).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Hoechst33258蓝色荧光染色后观察凋亡小体;Western Blot法检测eNOS、Caspase-7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VEGF水平及免疫组化法检测PCNA表达水平.结果 细胞形态及凋亡小体观察:正常HUVEC在H202诱导下发生氧化应激反应性损伤,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出现凋亡小体;干预组细胞形态基本正常,凋亡小体明显减少.Western Blot法检测:损伤组eNOS表达水平降低,干预组eNOS表达回升,接近正常组含量;正常组未见Caspase-7蛋白表达,损伤组可检测到明显表达,干预组表达量显著减少.ELISA法检测:干预组VEGF含量高于正常组和损伤组,与损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法检测:干预组PCNA表达[(9.87±0.75)%],与正常组[(10.25±0.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损伤组[(3.04±0.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一定剂量外源性NO干预下可提高内皮细胞中eNOS基因的自身合成,促进损伤内皮细胞形态的修复,抑制凋亡发生以及保护损伤内皮细胞的增殖、合成及分泌等重要功能.
作者:陈鸿强;秦士勇;李桂杰;王明海;张鑫;张涛;刘菲;张曙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aneurysm repair,EVAR)于1991年首次问世,十余年后,有大型随机对照试验证明了EVAR相比开放腹主动脉瘤人工血管置换术在短期效果上更有优势,术后1个月死亡率从4.7%降至1.6%[1];同时EVAR还具有出血少,平均住院日短,术后并发症少,恢复速度更快等优点.然而,现有队列研究和Meta分析显示,尽管两种术式远期生存率比较无明显差异,但EVAR术后再干预率显著升高[2-4].目前,随着EVAR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其术后并发症的处理也逐渐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现将EVAR主要并发症及处理分析如下.
作者:赵纪春;王家嵘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静脉血栓(RV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腔内血管外科收治的9例原发性RVT患者的资料.结果 9例患者中,初诊误诊1例,初诊漏诊5例;均成功行肾静脉水平以上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均溶栓并长期标准抗凝,症状缓解7例;滤器植入1个月内取出,复查血栓完全清除3例、清除率≥50%4例、清除率<50%2例;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RVT患者初诊误诊和漏诊率高,急性期RVT行腔内治疗及规范抗凝治疗,症状缓解明显.
作者:王创威;李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患者 女性,64岁.因“右颈内静脉血透导管流量不佳4d”于2017年3月14日入院.患者因肾小球性肾炎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维持血液透析十余年.患者有高血压病病史.血透通路史:左腕部自体动静脉瘘维持6年;失功后行右股静脉无隧道血液透析导管,同时行左前臂肱动脉-正中静脉人工血管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graft,AVG),6周后穿刺使用人工血管,并拔除右股静脉透析导管.左前臂肱动脉-正中静脉AVG维持3年,因人工血管AVG闭塞外院行右颈内静脉带隧道血液透析导管,维持16个月.此次因导管流量不佳4d人院,要求新建AVG.
作者:胡婧伊;施娅雪;葛玮婧;刘思洁;陆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通道长度对制备泡沫硬化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长度的小直径橡皮管水平连接两个注射器,研究通道长度对制备泡沫稳定性的影响.选用5 ml注射器,液气比1∶4,并在室温环境下进行了5组不同长度橡皮管的实验.实验全程摄像,每组设置重复实验4次,对稳定性指标(析水时间、半衰期、泡沫半衰期体积量和析水率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 cm,4 cm,6 cm,8 cm长橡皮管实验下,泡沫的各个析水率时间从4s逐步变长至27 s,而10 cm长度橡皮管实验下,泡沫的析水率时间较之8 cm变短,为18s左右.结论 实验中8 cm为佳通道长度.改变通道长度能够使制备的泡沫硬化剂稳定性显著提高,临床可以考虑使用佳通道长度的平行连接装置来制备泡沫.
作者:祝盼盼;白逃萍;田琳;何新;蒋文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患者 女,29岁,因“右下肢肿胀10余年”于2017年4月26日入院.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下肢肿胀,腿围较对侧粗,伴跛行,剧烈运动后皮肤发红,肿胀加剧,皮温升高.既往无类似疾病家族史.体格检查;右侧下肢稍粗,较对侧长约1 cm,皮色深,余查体未见阳性体征.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均正常.下肢动静脉超声提示双侧动静脉通畅.排除深静脉血栓及心功能、肾功能不全等系统性疾病后,行下肢动脉、静脉造影等检查.
作者:尹黎;刘震杰;潘以锋;胡国华;何敏志;邵长明;陈兵;汪忠镐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患者女性,71岁.因“腹胀腹泻伴双下肢乏力4d”于2017年4月14日入院.人院4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腹泻,伴恶心、呕吐及双下肢乏力,于外院CT检查示: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双肾动脉血栓形成.人院查体:血压210/90 mmHg(1 mmHg=0.133 kPa),双上肢动脉搏动可,双下肢动脉搏动微弱.术前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腹主动脉腔内不规则充盈缺损,管腔不规则狭窄.见图1.
作者:孔宣柱;孙昊;杨鑫;戴向晨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起源于颈动脉体的副神经节肿瘤,由头颈部非嗜铬性细胞分化而来.CBT约占头颈部肿瘤的0.6%[1],恶变率为6%~12.5%[2],外科切除是首选治疗方式.国外报道CBT围术期死亡率为1%[3],术中出血过多是导致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为了探讨颈外动脉球囊临时阻断在CBT切除术中的止血作用及临床意义,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腔内血管外科对5例CBT患者应用球囊阻断术控制术中出血,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煜杰;李震;李明省;化召辉;刘仕睿;王创威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患者 男性,43岁.因“腹痛1个月”于2017年2月27日入院.患者6个月前因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隔绝术,1个月前复查胸腹主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显示,主动脉弓至膈顶水平降主动脉真腔内可见支架影,支架内造影剂充盈,未见造影剂外渗,支架远端真腔狭窄;降主动脉至腹主动脉假腔较前扩张、部分血栓形成,左肾动脉起自假腔(图1).
作者:杨鑫;戴向晨;朱杰昌;付强;罗宇东;范海伦;冯舟;张益伟;胡凡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患者 男性,49岁,因“体检发现胸腹主动脉瘤(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TAAA) 12 d”于2018年2月25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8年.人院体格检查:无特殊阳性体征.入院主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CrawfordⅢ型TAAA,T11~L2水平主动脉增宽,大瘤径为6.5 cm;腹腔干动脉开口处闭塞,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狭窄,双肾动脉走行及起源如常,肠系膜下动脉与腹腔干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间侧支代偿形成.
作者:赵杰;周敏;刘昭;乔彤;刘晨;李晓强;刘长建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分析复杂弓部病变不同弓上分支重建方法的早中期随访结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行主动脉弓病变腔内治疗的患者资料,筛选其中进行了弓上分支重建的80例患者,重建方法包括杂交手术(21例,杂交组)、烟囱技术(46例,烟囱组)、单分支支架(13例,单分支组),分析患者在术后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随访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12~72个月的随访,杂交组1例死于围术期并发症,烟囱组1例术后3年死于夹层动脉瘤破裂,单分支组1例术后6个月死于心脏病.杂交组所有重建分支血管通畅,烟囱组术后3例烟囱支架闭塞,单分支组术后2例单分支支架闭塞.术后随访中,杂交组未发现明显内漏;烟囱组2例内漏;单分支组1例内漏.烟囱组术后4例患者因远端破口接受再手术治疗,其余患者均未进行再次手术.结论 对于Z0区以及部分复杂Z1区病变,杂交手术随访结果令人满意;对于Z1、Z2区病变,烟囱技术随访结果令人满意.
作者:李林;章希炜;邹君杰;杨宏宇;马昊;焦元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SO)患者围术期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北京石景山医院76例成功行腔内治疗的ASO患者的临床资料,按Fontaine分期分为对照组(FontaineⅡ期)44例和严重肢体缺血(CLI)组(Fontaine分期Ⅲ、Ⅳ期)32例,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指数、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围术期单核细胞计数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LI组入院时单核细胞计数显著升高[(0.850±0.183) ×109/L比(0.478±0.091)×l09/L,P<0.001],且合并糖尿病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9);二组患者血运重建术后单核细胞计数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01),在年龄、吸烟指数、合并高血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是ASO患者肢体缺血严重程度的唯一独立预测因子(P<0.001).结论 CLI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显著升高,行腔内治疗后缺血改善,单核细胞计数下降;外周血单核细胞在ASO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术后单核细胞的次级动员“二级波”可能是血管修复与重建的关键.
作者:高江平;黄柳桓;王建利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类少见的导致肠缺血坏死的疾病,其发病急且病死率高,一直以来都是血管外科的难点.近年来,腔内技术及材料的进步以及多学科协作新模式的建立,使得这一类急危重症疾病的诊治及预后得到改善,建立实践指南的尝试也为规范化临床决策提供了初步依据.本文结合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对该疾病诊治的现状及新的诊疗策略予以综述,期望对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作者:任华亮;李春民;王程杰;张望德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 已成为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胸主动脉瘤(thoracic aortic aneurysm,TAA)及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的一线治疗方案,而随之而来的术后并发症也引起越来越多血管外科医师的关注[1-3].EVAR术后并发症按照其发生部位可分为主动脉相关并发症、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入路血管相关并发症,三者的发生发展均会不同程度影响主动脉疾病的预后.因此,预防上述并发症的发生在主动脉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显得尤为关键.
作者:常光其;招扬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