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梅红
目的:分析讨论加味温经汤方应用在肾虚型免疫性不孕不育中的血清免疫抗体以及临床效果.方法:本组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该院收治治疗的92例肾虚型免疫性不孕不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以及治疗组,每组56例,其中对照组采用枸橼酸氯米芬胶囊治疗,治疗组采用加味温经汤方治疗.结果: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3.91%,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48%,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的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加味温经汤方治疗肾虚型免疫性不孕不育患者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增加受孕机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及临床疗效,在临床中值得广泛的关注与应用.
作者:王香辉;李国欣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术后及时放置宫内节育环的可行性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来该院进行人工流产术并及时放置宫内节育器的患者104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2例患者采用人流后立即行宫内置环术,对照组52例患者则在妇科门诊行单纯人流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人工流产后阴道流血量、月经恢复情况及有无感染等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人工流产后出血量为(31.26±5.73) ml,对照组患者人工流产后出血量为(29.37±5.28)ml,两组患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月经恢复时间为27 ~51d,平均为(29.6±4.8)d,对照组月经恢复时间为25 ~50 d,平均为(30.2±5.3)d,两组患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流产术后即时放置节育器不增加术后出血量,也不改变月经周期,并减少人工流产恢复后放置宫内节育器的二次疼痛,受到患者欢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肖国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试析床位分管护理站前移对肿瘤内科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80例肿瘤内科患者来进行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个小组均有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床位分管护理站前移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接受护理干预后2、4周及出院时的焦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7.50%)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80.00%),并且前者的焦虑情况优于后者,小组之间产生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位分管护理站前移对肿瘤内科患者护理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应用.
作者:司明明;吴静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颈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从该院收治的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当中抽取84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47例,采用颈后路手术治疗;观察组42例,采用颈前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低,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颈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王贤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分析与研究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选该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所收治的60例急诊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作为临床护理方法,研究组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展开观察与分析.结果:经临床统计,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平均在(16.4±3.7)d,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平均在(10.1±2.1)d,对此,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要长于研究组患者,组间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护理满意度上,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水平、护理态度、护理流程及心理护理的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对急诊患者应用人性化护理措施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负面情绪,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接受治疗,加快病症康复速度,使护理工作发挥大作用.
作者:文华;陈万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主要观察穴位敷贴联合小青龙汤对肺脾气虚型咳嗽的疗效.方法:将50例肺脾气虚型咳嗽患者给予穴位敷贴联合小青龙汤,观察比较干预前后对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患者干预后1个月,总有效率为46%;干预后3个月,总有效率为86%.通过3个月的干预,莱塞斯特咳嗽生命质量问卷中生理区域、心理区域、社会区域的得分均高于干预前(P=0.00).结论:穴位敷贴联合小青龙汤能够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症状,提升生活质量,值得在社区推广.
作者:金燕;顾春叶;张桂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对H型高血压疾病患者选择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法完成治疗后获得的疗效评价结果.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09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H型高血压疾病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H型高血压疾病患者通过抽签分组;对照组:基础药物治疗;观察组:基础药物治疗+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对比疗效评价结果以及患者的血浆水平评价结果.结果:在疗效评价结果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H型高血压疾病患者非常明显(P<0.05);在血浆水平评价结果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H型高血压疾病患者非常明显(P<0.05).结论:对于H型高血压疾病患者的基本表现加以了解后,在基础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选择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的方法展开疾病治疗,可以确保患者的降压疗效表现为大幅度增加,使得H型高血压患者的系列疾病症状获得显著缓解,成功提高H型高血压疾病患者的预后质量.
作者:韩双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究全身麻醉术后针对低温病患应采取的有效保温措施.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全麻术后低温病患72例,依照随机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均为36例.对对照组病患实施单一保温措施,对研究组病患实施综合保温措施.结果:研究组病患的保温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全麻术后低温病患实施综合保温措施,可避免出现因寒战引发的代谢、耗氧增加问题,为病患的生命安全提供全面保障.
作者:钟慧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在脑梗死后肢体功能恢复过程中应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观察临床疗效.方法:本次探究中选取该院在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所收治的4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样本人群,利用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均分,2组患者分别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内患者例数是22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康复训练,给予研究组患者康复训练+中医定向透药疗法.结果:研究组患者的MBI评分、FMA评分均显著性优于对照组(P<0.05).绪论:在脑梗死后肢体功能恢复过程中应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
作者:曹洁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胎儿宫内窘迫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选取该院2008年1月至2016年6月间收治的胎儿宫内窘迫产妇8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脑随机进行分组,分为产前与产后两个诊断组,各40例.对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的原因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分析和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以及新生儿的Apgar评分.结果: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的原因主要为:脐带异常、胎膜早破、羊水过少等,两组新生儿出生后,产前诊断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与产后诊断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对胎儿宫内窘迫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之后,可以看出,产前诊断既能确保胎儿的健康,同时对于产后母婴的预后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作者:余治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对妊娠糖尿病(GDM)患者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展开观察与评价.方法: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将87例来该院接受治疗的GDM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应用优质护理;另一组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比较并评估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护理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母婴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妊娠糖尿病患者中,通过应用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大大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及应用.为孕妇及围产儿的生命健康提供充分保障.
作者:闫艳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分析两种血常规检验方法对受检者采血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该院检验科的150份血液标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分别给予肘部静脉和手指末梢两种方式进行采血,对比分析两组血液样本的检验结果.结果:实验组受检者WBC值为(5.8±4.3)109/L、RBC值为(3.7±0.6)1012/L、HCT为(0.4±0.2)、HGB值为(114±8)g/L、PLT为(217±8.9)109/L、MCHC值为(321±16)g/L,各项指标与对照组受检者相比,更加接近正常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肘部静脉采血结果更加趋近于正常值,值得临床广泛实施和推广.
作者:钟光富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探讨内科护理中管理中进行人性化护理取得的显著效果.方法:选择该院内科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108例实施人性化管理的患者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8例,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对其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取得的效果较为显著,护理满意度为93%,患者满意度为98.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1%,患者满意度为7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的效果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内科护理管理中对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不仅提高护理的质量,还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为之后的医院护理提供更有利条件.
作者:何衍芬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南京市某区肺结核报告发病特征,提高对结核病防治工作的认识、为制定结核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该区2006-2015年肺结核登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15年共登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900例,年均发病率为38.73/10万,男女比例为2.66:1(P <0.01),患者主要集中在45~岁组至75~岁组间,占总体的76.33%;发病率在25~岁组达一个小高峰,35~岁组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步上升趋势;患者以离退休、工人、农民、家务及待业者为主,学生肺结核患者占3.11%;因病就诊患者占患者总数的71.22%.结论:近10年该区肺结核发病率有一定的下降,肺结核疫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应加强各部门协作,加强45岁以上中、老年人群的干预与管理,高度重视学生肺结核疫情.
作者:江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对甲状腺结节应用不同时期手术治疗的临床使用效果进行.方法:将该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进行甲状腺结节治疗的患者进行筛选,从中选出200人将其分为一组、二组,每组100名患者),对三组患者进行病种、术前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进行比较.结果:一组中甲状腺结节患者89例(89%)、甲状腺癌5例(5%)甲状腺腺瘤1例(1%);B组中甲状腺结节患者88例(88%),甲状腺瘤7例(7%),甲状腺腺瘤2例(2%).结论:通常情况下甲状腺手术容易构成中良性疾病,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应当对甲状腺手术进行指征,减少不必要的良性甲状腺结节手术,降低患者受到的痛苦.
作者:吴成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开喉剑气雾剂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方法,观察治疗效果,为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64例10个月~3岁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开喉剑喷雾剂喷雾口腔,疗程3~5d,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3%,对照组总有效率5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开喉剑气雾剂治疗疱疹性咽峡炎,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更少,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作者:张晓娟;张蓓蓓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我们科主要收治对象是药物中毒的患者,所以了解药物中毒尤其是百草枯中毒患者的护理要点,对于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百草枯中毒患者血液灌流治疗护理的体会.百草枯(paraquat),俗称灭草剂,为联吡啶类化合物,白色粉末,不易挥发,易溶于水,稍溶于丙酮和乙醇.在碱性介质中不稳定.它除草效果极佳.又因该药接触泥土后迅速失活,在土壤中无残留,因其高效环保而被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但该类药物对人、畜有很强的毒性作用.随着世界农业的发展,百草枯作为节力方便的新兴的除草用品,它的应用也随之增加.但伴随而来的百草枯中毒死亡率也随之增加,大多数是由于误服或自杀口服引起中毒,也可经皮肤和呼吸吸收中毒而致死且致死量很小,有报道[1]称人口服百草枯致死量为30~ 40 mg/kg,根据卫生部统计,全国死亡率高的疾病中,中毒位居第五位,而百草枯中毒占农药中毒死亡率首位.所以百草枯自1962年应用来,以其高死亡率[2]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作者:宋蒙蒙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重症胰腺炎手术护理特点与预后.方法:随机选择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间该院收治的重症胰腺炎患者9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方式,将此次收治于我院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组48例.其中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予以围术期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预后效果及护理特点.结果:研究组患者预后优良率为93.75%,常规组患者预后优良率为77.08%,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对重症胰腺炎患者时,需熟悉了解手术护理特点,并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案,可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健康,达到满意的预后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实践.
作者:吕秀凤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垂体后叶素治疗大咯血致电解质紊乱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的22例大咯血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予以垂体后叶素治疗,均出现不同程度电解质紊乱,根据患者不同症状实施针对性处理.观察患者电解质紊乱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结果:低钠血症、低氟血症、低钾血症、低钙血症以及酸中毒所占比例分别为59.09%、59.09%、54.55%、36.36%、27.27%;经治疗后,低钙血症及酸中毒总有效概率达100.00%,低钠血症及低氯血症数据为76.92%,低钾血症总有效概率为83.33%.结论:垂体后叶素应用于大咯血的治疗中,在控制出血的同时,会造成不同的电解质紊乱,临床予以有效治疗、干预措施,可明显缓解病情,促使电解质平衡.
作者:杨君翠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中枢神经细胞瘤的CT及MR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共25例,收治时问在2012年6月至2015年7月期间,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病例资料、CT及MR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此研究中枢神经细胞瘤的CT及MR诊断价值.结果:在CT诊断中,中枢神经细胞瘤表现为斑片状的钙化灶且有高密度肿块分布,或多个低密度小坏死灶夹杂在颅内;在MR诊断中,中枢神经细胞瘤表现为T1WI有等高或稍低信号,且T2WI有不均匀但稍高信号,在经过增强扫描后,其肿瘤表现呈现轻、中度强化.结论:中枢神经细胞瘤在CT、MR的诊断影像学表现中,均具有典型的特征性,有较强的诊断鉴别价值,且该种疾病大多发病在侧脑室内的前中部或室间孔附近,临床医师可以借助CT和MR诊断的方式开展诊治中枢神经细胞瘤.
作者:董家科;邓敏;陈荣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