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自力;吴兆利
文章根据<内经>运气学说,对2006年(丙戌年)的运气进行了基本推演,并对2006年各个时期的发病范围及其发病特点进行了试探性推测.文章指出,本推测仅探讨而已,还必须与本年各个时期的实际气候变化相结合,不可拘泥.
作者:熊继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者,男性,27岁.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尿急、排尿过程阴茎灼热疼痛,小便黄,余沥不尽.予抗生素消炎治疗,症状有所减轻,但同时产生会阴部、腰部酸胀疼痛不适,龟头部胀痛、刺痛.小便后尿道口有蛋清样粘液排出,头昏乏力,心烦失眠,梦遗,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前列腺指诊:腺体质硬,触痛明显.前列腺液镜检:卵磷脂小体+/HP,白细胞35个/HP,脓细胞(+).尿检:粘液丝(+++~++),白细胞(++).B超示前列腺肿大,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
作者:张灿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文章综述了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中医治疗以及现代研究的情况,深入探讨了高血压病辨证分型与体液、激素,以及血液流变学、血脂水平之间的关系.并对中医治疗本病作了肯定的评价.
作者:陈明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3例偏头痛按就诊顺序以2:1比例随机分为以穴位埋线治疗的42例为治疗组,西药尼莫地平治疗的21例为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6%,对照组66.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偏头痛是一种疗效显著、安全方便的外治自然疗法.
作者:田丽琼;殷耀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建立差式酚硫法并与酚硫法、蒽酮法、咔唑法一起比较测定五子衍宗颗粒剂中总多糖的含量;方法:先在酚硫法的基础上创立差示酚硫法,再与酚硫法、蒽酮法、咔唑法一并测定;结果:差式酚硫法的测定条件:样品可直接用未精制多糖水提液;反应在4.5h以内完成;测定波长λmax=490nm;线性范围在3.56μg~35.6μg;相关系数r=0.996;RSD=2.85%;回收率为99.9%.用差式酚硫法、酚硫法、蒽酮法、咔唑法分别测得五子衍宗颗粒剂中多糖为(13.1±0.458)%,(9.97±0.416)%,(10.3±0.422)%,(10.3±0.610)%,经t检验,四法测定五子衍宗颗粒剂中多糖含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差式酚硫法可用于中药制剂多糖的含量测定,多糖可直接采未精制样品,不必分离纯化,因此该法操作简捷、快速、精密度高.
作者:贺福元;罗杰英;刘平安;邓凯文;刘文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子宫全切术后患者的心理障碍,进行有针对性护理.方法:应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100例子宫全切术后患者进行心理测试.结果:调查对象SCL-90的8个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心理护理,增强治病信心,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作者:桑茂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文章提出通过改革实验课堂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改革实验内容,增加设计性实验;重视实验报告的书写;严格实验考核等几个途径,全面提高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以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良好工作作风及综合素质.
作者:曾琦斐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黄芪及其制剂具有抗病毒感染、双向调节血糖、抗缺氧缺血、抗衰老、抗肿瘤等作用,文章就近年来对黄芪及其制剂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王梅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加味生脉饮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确诊为心绞痛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7例,采用加味生脉饮治疗;对照组27例采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共观察30天后统计疗效.结果: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83%,对照组为74.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心绞痛次数、时间及ST段改变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加味生脉饮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好的疗效.
作者:刘日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复方苍耳虫油膏治疗有头疽的疗效机理.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予复方苍耳虫油膏及象皮生肌膏外敷疮面,以28天为1疗程,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疮面脓液培养转阴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疮面愈合面积累积百分比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苍耳虫油膏对有头疽溃后期疮面的愈合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周亮;陈鸿君;贺菊乔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正清风痛宁缓释片联合甲氨喋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的62例类风湿关节炎用正清风痛宁缓释片联合甲氨喋呤(MTX)治疗作为治疗组,58例单纯用MTX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2%,对照组为82.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RF、ESR及CEP比较,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正清风痛宁缓释片联合MTX治疗RA疗效较好.
作者:孙淑银;兰红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糖尿病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选用符合诊断标准的糖尿病性腹泻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采用中药治疗,对照组40例口服盐酸黄连素片.结果:治疗组治愈30例,好转16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治愈10例,好转19例,未愈11例,总有效率为7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中药治疗糖尿病性腹泻有较好的疗效,且无副作用.
作者:王丽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药物穴位注射配合雷火灸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的膝关节骨关节炎9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用正清风痛宁注射液作穴位注射并配合雷火灸治疗;对照组仅用上述药物作穴位注射治疗.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对照组为8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药物穴位注射配合雷火灸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霍永芳;张贞;凌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随机将110例本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关节腔内注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疗程后统计其积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平均积分为(13.05±4.68),治疗后平均积分为(7.78±2.79),治疗前后平均差值为(5.27±5.42);对照组治疗前平均积分为(12.56±3.80),治疗后平均积分为(7.49±2.65),治疗前后平均差值为(5.07±4.7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积分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关节腔内注射可有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价格便宜,仅为透明质酸钠的1/450.
作者:邓物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三甲复脉汤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确诊为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1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口服三甲复脉汤;对照组64例,口服葡萄糖酸钙口服液.然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23%,对照组为64.05%,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三甲复脉汤不仅具有滋阴清热、潜阳熄风的功效,而且具有补益肝肾、强筋健骨的作用,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方剂.
作者:田其中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文章对石膏在临床中的配伍:如石膏配知母,配麻黄,配生地、玄参、丹皮,配熟地,配党参,配大黄,配柴胡,配荷叶汁等治疗各种热性疾病的经验体会进行了浅述.
作者:方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自拟消栓通脉汤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的87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予以自拟消栓通脉汤治疗.对两组病例的综合疗效进行总结比较.结果:治疗组治愈12例,总有效率86.0%;对照组治愈7例,总有效率75.0%.治疗组在综合疗效中的优良率及总有效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栓通脉汤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能明显减轻患者症状.
作者:陈兴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戊已丸水煎液对C57 BL/6小鼠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动物模型血清中NO含量的影响.方法:在复制C57BL/6小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模型的基础上,分为戊己丸水煎液高、中、低剂量组、心胃止痛胶囊组和克拉霉素组以及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一氧化氮含量.结果:模型组血清NO较正常组均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各治疗组血清NO均有所下降.其中戊己丸水煎液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克拉霉素组与正常组没有差异.结论:戊己丸水煎液可明显降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小鼠血清中NO含量.
作者:伍参荣;彭程;郭春秀;蔡锐;白宇乾;唐小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甘石创愈散治疗肛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肛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采用甘石创愈散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马应龙痔疮膏治疗.结果:治疗组早期肛裂28例总有效率为96.43%;陈旧性肛裂22例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早期肛裂16例总有效率为46.25%;陈旧性肛裂14例总有效率为42.86%.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甘石创愈散治疗肛裂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马忠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文章报告了对1例足月双胎妊娠高血压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成功行剖宫取胎术后的护理措施,并谈了护理体会,认为只要医护合作,护患沟通良好,护理措施得当,可使患者安全度过危险期,确保母婴安全.
作者:陈德彪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