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舒
目的:对于静脉注射阿奇霉素导致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探究,为了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通过本研究来寻找不良反应的表现和发生规律。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5年5月的86例采用静脉滴注阿奇霉素的患者,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阿奇霉素采用标准速度,治疗组患者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时低于标准速度进行滴注。结果: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51%,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9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 <0.05)。年龄越大的患者,行静脉滴注阿奇霉素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越大。结论: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行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时应适度掌握患者的用药量和滴注速度,可以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陈睿;钟兴继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肿瘤放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该院所接收肿瘤放疗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依据个体差异。在放疗前、中、后期分别开展认知及心理干预、健康指导、社会支持等护理干预。结果:采取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身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总体生活质量得分较对照组患者均有显著提高(P <0.05)。结论:护理干预有助于显著提升肿瘤放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作者:刘青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分析运动针法与常规针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接收的肩周炎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36例,观察组患者应用运动针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针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 <0.05)。结论:运动针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较理想,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春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分析早期腔内输尿管镜治疗尿道损伤的效果。方法:盲抽42例尿道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入院时间为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所有患者均是男性,且均是闭合性尿道损伤,全部患者均采取腔内输尿管镜治疗,观察分析治疗效果。结果:42例患者均一次性成功留置导尿管,手术平均时间为(32.63±3.27)min。完成手术后1~2个月,37例排尿通畅,有5例出现尿道狭窄,经对症处理后排尿恢复正常。结论:早期腔内输尿管镜治疗尿道损伤,安全有效,成功率比较高,具有应用价值。
作者:曾铁兵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在胃肠外科护理实习教学中的效果。方法:将在胃肠外科实习护士随机分为实验组50人与对照组50人,应用护士人文关怀能力量表和调查问卷分析比较两组实习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结果:实验组人文关怀品质及人文关怀能力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结论: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应用于护理实习教学,能显著提高护生在《外科护理》实习中的人文关怀理念和人文关怀能力。
作者:鲍光琼;谭曹会;刘从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白血病化疗所致便秘的护理现状。方法:对白血病患者化疗所致便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护理,例如饮食护理、活动指导、药物治疗以及健康指导等护理,研究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对白血病患者化疗所致便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一系列的护理之后,使得护理质量得到有效改善。结论:饮食、运动以及药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白血病化疗后产生便秘,经过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后,使得这一现状的到有效改善。
作者:张琳琳;余菊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比较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探讨,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和优质组,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优质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并比较两组患者抑郁(SDS)和焦虑(SAS)评分情况、住院天数、卧床时间以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与常规组比较,优质组患者 SDS 以及 SAS评分均显著降低(P <0.05);同时研究组患者住院天数、卧床时间以及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 <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不仅能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良心理情绪,还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作者:薛彩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以6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在我院进行治疗。对3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肌瘤剔除术,另对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t =13.08,P <0.05);在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 =13.08,P <0.05)。结论:针对子宫肌瘤患者,建议其选择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该手术方法不但可减少术中出血量,而且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从而减少治疗费用。另外,经该手术治疗后,术后复发的风险较低,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宁冬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营养宣教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选取该院内分泌科2013年10月入院的糖尿病患者60例,并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营养宣教干预组和对照组。营养宣教干预组患者除接受药物治疗外,还通过书面宣教、图文宣传和口头宣教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对照组患者仅接受药物治疗控制血糖。结果:营养宣教干预组与对照组血糖比较,有显著差异(P <0.5)营养宣教干预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糖尿病住院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营养宣教,不仅能有效地控制患者血糖,提高治疗效果,同时还能使患者掌握相关的营养知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总结胃炎合剂联合莫沙比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在统计学原理的指导下将该院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8例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对象。并将其分为例数均等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胃炎合剂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莫沙比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3%高于对照组(74.4%,P <0.05);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上腹部疼痛、暖气以及腹胀等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显著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时候,相对于单纯的莫沙比利治疗措施,联合胃炎合剂展开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且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赵筠竹;郭启婷;张冬皎;于今惠;刘云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34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17例采用 LC -DCP 材料,对照组采用 LCP 材料;分析两种材料的临床疗效。结果:在平均手术持续时间方面、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方面、X 线骨痂评价标准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两种不同材料的钢板联合植骨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都是治疗该类疾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丁斌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并分析腹部手术后肠外瘘采用介入下置管引流联合臭氧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间接诊的70例腹部手术后肠外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信封法作为此次研究原则,共分为2组各35例,其中1组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另1组为观察组,采取介入下置管引流联合臭氧治疗。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概率,结果显示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未见明显差异(P >0.05)。结论:对腹部手术后肠外瘘患者采取介入下置管引流联合臭氧进行临床治疗疗效较为理想,且可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概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焦秀芹 刊期: 2016年第07期
1摘要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六项 EB 病毒指标联合检测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该实验室收集了366份已确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者资料,其同时做了 EB 病毒六项指标检测,其分别为 EB 病毒衣壳抗原 IgG 抗体、EB 病毒衣壳抗原 IgM抗体、EB病毒早期抗原 IgG 抗体、EB 病毒早期抗原 IgM抗体、EB 病毒核抗原 IgG 抗体、EB 病毒衣壳抗原 IgG 抗体亲合力检测,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进行检测,综合分析以确定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意义。结果:366份标本中 EB 病毒衣壳抗原 IgG 抗体阳性率为89.6%,EB 病毒衣壳抗原 IgM抗体阳性率为45.2%,EB 病毒早期抗原 IgG 抗体阳性率为48.5%,EB 病毒早期抗原 IgM抗体阳性率为32.2%,EB 病毒核抗原 IgG 抗体阳性率为56.2%,EB 病毒衣壳抗原 IgG 抗体高亲合力阳性率为39.2%,EB 病毒衣壳抗原 IgG 抗体低亲合力阳性率为58.2%。结论:六项 EB 病毒指标联合检测,并动态监测指标的变化,在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监测疗效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钟华;朱瑞敏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糖尿病是目前医院临床护理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之一,糖尿病给许多患者的生活带来了众多的不便,为了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本文就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预防性健康教育进行一定的探讨。目的:探讨社区实施预防性教育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影响。方法:该社区2011年1~12月参加社区预防性教育项目的糖尿病高危人群200例,对其进行为期6个月的预防性健康教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糖尿病健康知识教育、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食、有计划规律的运动锻炼以及常规定期的血糖监测,通过对社区采用定期的问卷调查方式得到获得200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在预防性教育中的达到正常标准的概率。结果:对比教育前,200例糖尿病高危人群在预防糖尿病的措施中的达标率明显高,并且在进行预防教育期间,无一名糖尿病患者发生特殊状况。结论:提高糖尿病高危人群对糖尿病的认知,加强体育锻炼、科学健康饮食等,做好这一系列预防性措施,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作者:姚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该院就诊,且接受治疗的24例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资料,详细询问并记录患者的主诉,既往病史和各项检查结果,分析诱发患者出现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评价。结果:对24例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原因进行分析,其中产后子宫收缩乏力9(37.50%)例,生殖道裂伤6(25.00%)例,胎盘因素6(25.00%)例,凝血功能障碍3(12.50%)例。经治疗后,23例患者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95.83%,其中1例患者,应家属要求,转至上级医院进行治疗。结论:临床医生应详尽掌握导致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并做好防治工作。针对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在有效把握产科出血性休克临床原因的基础上,采取全面治疗措施,可取的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尤其针对缺少输血条件的乡镇医院妇产科医生,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毛丽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评价 CT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该院8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和 CT 所见。结果:腰椎间盘突出多发于 L4-5、L5~S1两个节段,根据表现主要为中央型。结论:CT 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方法,其准确率在92%以上。
作者:阮罗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高频 B 超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于该院就诊的乳腺疾病患者共7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高频 B 超检查,并经过病理证实,对比高频 B 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高频 B 超在乳腺癌和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的诊断中准确率分别为91.7%、88%。且对于乳腺癌和乳腺良性肿瘤的检测图像特点能清楚区分。结论:综上所述,高频 B 超对乳腺疾病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较高,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大量推广使用。
作者:吴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应用于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治疗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98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就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心静脉置管时间,并对两组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时间为(23.67±4.14)d,对照组患者(7.16±1.10)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12%,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护理干预应用于 PICC 治疗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有助于延长临床置管时间,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作者:孔燕;李兴华;魏章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性肺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90例支原体性肺炎患者,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各为45例。对照组采用红霉素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症状效果更为显著。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的16例,治疗有效的20例,治疗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的20例,治疗有效的23例,治疗无效的2例,总有效率为95.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咳嗽缓解、肺部音消失、体温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性肺炎临床效果,改善了患者的肺部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林向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应用。方法:以冠状动脉造影(CAG)测试结果作为冠心病临床病理学“黄金标准”,抽取63例冠心病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对其诊断效能进行评价。超声心动图利用左室16节段法通过多切面检测各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并探讨临床意义。结果:与病理学结果对照,63例冠心病患者中,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53例,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敏感度为84.1%。检测心肌缺血的敏感性随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增加,对非 ST 段抬高型心梗诊断率低。结论: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无创检查手段,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唐赟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