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防风有效部位的药理作用研究

初丽娟

关键词:防风, 有效部位, 药理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防风有效部位的药理作用。方法:以小鼠实验为基础,探讨方粉有效部位对醋酸炎症小鼠模型血液动力学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影响。分别记录空白组、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小鼠模型红细胞压积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酶原时间。结果:中剂量防风可以有效降低红细胞压积率,提升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大剂量防风可以有效降低血浆黏度,延长凝血酶原时间。结论:防风可以有效治疗炎性病症,降低血液的粘稠度,提升凝血酶原的时间。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组织切片制作质量的操作技巧

    职业院校,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是有很高的要求的。在平时的实践工作以及对学生的教学工作中,总结了一些组织切片的制作技巧和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组织切片的制作质量。首先,待切样品的质量是关键因素,而样品质量取决于前期处理工作的准确无误。其次,在常规组织制片中,切片是重要的技术之一,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标本的观察效果。如果学生能掌握这些技巧,可以提高学夲制作切片的质量。

    作者:王青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品管圈在病区药房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病区药房高危药品中应用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选定提高病区药房高危药品管理质量为主题,对高危药品管理情况进行现状把握,圈员进行对策的拟定及实施。结果:进行品管圈活动后,药房药师们对高危药品的掌握程度有了明显提高。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药师对高危药品的管理意识增强,病区药房高危药品管理质量有很大提高。

    作者:李春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西药房开展药学服务的实践意义探究

    目的:本文探讨药学服务在西药房实践的意义。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1~12月接收的西药房服务对象200例,并且选择该院2014年1~12月接收的西药房服务对象200例,把西药房工作按照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分组,第一阶段为2013年1~12月,该段时间采取传统药房服务;第二阶段为2014年1~12月,该段时间基于传统药房服务,观察两阶段西药房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与第一阶段对比,第二阶段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更低,满意度明显更高,(P <0.05)。结论:西药房开展药学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王建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针灸护理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探索

    目的:研究分析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针灸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该院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同样的治疗方法,将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针灸组与常规组,两组各纳入患者44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针灸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行针灸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愈时间与 portmann 评分。结果:经统计分析,针灸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愈时间与 portmann 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 <0.05)。结论: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针灸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疗效,缩短治愈时间,具有显著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张丽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隔姜灸“关元穴”、“足三里穴”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对比观察隔姜灸关元穴、足三里穴,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血液病区诊治的病人,按来院诊治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均常规给予利可君,地榆升白片口服,治疗组同时给予隔姜灸关元穴、足三里穴治疗。疗程5~10 d,观察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64例,临床控制43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51例,临床控制28例,有效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2.35%。结论:隔姜灸关元穴、足三里穴,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疗效确切,安全无毒,作用持久,重复性强等特点,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黄月勤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阑尾炎手术后证实误诊23例思路构建

    目的:研究分析阑尾炎误诊的患者原因及如何有效预防阑尾炎误诊的再次发生。方法:本文主要采取回顾性的调查方法由结果探查原因,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23例阑尾炎误诊的患者中,女性误诊的原因为卵巢囊肿蒂扭转3例、输卵管结石1例、宫外孕1例、附件炎1例;男性误诊的原因急性胃肠炎1例、输尿管结石5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4例、畸胎瘤1例、克罗恩病1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5例。结论:误诊的疾病包括卵巢囊肿蒂扭转、输卵管结石、宫外孕、附件炎、急性胃肠炎、溃疡小穿孔、畸胎瘤、克罗恩病、肠系膜淋巴结炎。

    作者:杨金华;周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药学服务的生活质量影响研究

    目的:探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药学服务的生活质量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期间该院收治的接受药物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于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方式。对于实验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药学服务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基于不同方式作用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躯体功能、情感功能,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对比两组患者身体疼痛和社会功能,差异不显著(P >0.05)。结论: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药学服务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毛英姿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三七的临床应用及药理分析

    介绍三七止血活血、增强免疫力、抗氧化以及延缓衰老的作用并简述三七对机体各个系统的作用及影响,同时通过相关报道来了解三七的药理作用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慕永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关于GDM孕妇脐血流S/D值与胎儿宫内窘迫及分娩方式的研究

    目的:探讨 GDM孕妇脐血流 S /D 值与胎儿宫内窘迫及分娩方式的研究。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妊娠妇女分娩资料,整理并合并其他产科合并症对脐动脉血流 S /D 值和胎儿宫内窘迫及分娩方式进行比较。结果:妊娠糖尿病和非妊娠糖尿病的不同脐动脉 S /D 值与剖宫率具有显著差异,妊娠期糖尿病脐下动脉血流 S /D 值比非妊娠糖尿病组高。结论:妊娠期间孕妇胎儿脐下血流 S /D 值胎儿窘迫发生率会发生的增高;妊娠期糖尿孕妇胎儿窘迫明显高于非妊娠糖尿病孕妇。

    作者:石霞;王路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探究快速血清学检验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析比较快速血清学检验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89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甲组(n =45)、乙组(n =44)。甲组给予快速血清学检验,乙组给予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对两组患儿检测结果予以观察比较。结果:甲组、乙组患儿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2.2%、88.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中,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更具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然而,为了有效提高诊断准确性,可以联用两种检测方式。

    作者:刘恩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中风与脑 CT 正像表现分析

    目的:为了观察中风病患者的各项脑 CT 指标,以便分析中风与脑 CT 的关系,进行中风与脑 CT 正像表现分析。方法:自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该院一共收治中风患者203名,我们对这部分患者的脑 CT 进行检测,并且对脑 CT 检测为阳性的患者从病变的性质、部位、大小进行观察。结果:经过分析我们得出,中风与脑 CT 正像表现分析的结果是中经络证以脑梗死为主,中脏腑证以脑出血为主;中经络证以小病变为主;中脏腑证以大病变为主,中脏腑阳闭病变在脑的深部。结论:经过我院周密的分析与细致的诊断,我们得出中风病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脑 CT 检测出来,二者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

    作者:范围围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对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主要是对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疗效进行了分析。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50例骨科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实验组,每组人数为7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骨科护理方式,实验组则是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就行观察。结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后,实验组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率为91.4%,并发症发生概率则是为3.1%。对照组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率为73.1%,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为9.1%。实验组患者护理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医院骨科护理中,运用临床护理路径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促进患者康复,提升患者满意度。

    作者:阳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优质护理实施后住院患者口服药物安全管理效果观察

    目的:在住院患者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探讨其对口服药物安全性的管理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5年7~12月期间接收入院的行优质护理管理的4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我院2015年1~6月期间接收入院的未实施优质护理的4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口服用药安全管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口服用药安全状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 <0.05)。结论:优质护理在住院患者口服用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倩;蒋红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的作用

    目的:就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糖尿病护理小组的作用做研究探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9例糖尿病病患,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以及观察组(糖尿病护理小组护理)两组,比较对照组及观察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率为55%显然低于观察组94%(P <0.05)有统计学意义;且对照组在血糖控制以及并发率控制上都不及观察组,差异明显(P <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糖尿病护理小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极好的对血糖和并发率进行控制,也可提升病患的护理满意率,是一种安全且效果较好的临床护理方式,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普及和应用。

    作者:刘秋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ERCP和EST取石术对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价值比较

    目的:分析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取石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86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3例患者接受 ERCP +EST 取石术治疗,对照组43例患者接受开腹手术治疗。结果:两组结石取净率比较,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结论:ERCP +EST 取石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效果显著,临床价值高。

    作者:刘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舍格伦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舍格伦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院内科就诊舍格伦综合征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31例每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以中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愈率和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35.48%、90.32%,较对照组的19.35%、61.29%显著提高(P 均<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舍格伦综合征染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痊愈率和治疗总有效率。

    作者:郭眀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舒芬太尼复合咪唑安定辅助椎管内麻醉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咪唑安定辅助椎管内麻醉临床效果。方法:从该院选取120例需要进行椎管内麻醉的患者,计算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照组中60例需要进行椎管内麻醉的患者的辅助药物采用芬太尼复合咪唑安定;观察组的60例需要进行椎管内麻醉的患者则给予舒芬太尼复合咪唑安定进行辅助。观察两组患者药物效果,且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经过不同药物辅助后,其中观察组的辅助药物效果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舒芬太尼复合咪唑安定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楼珏敏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对比观察

    目的:比较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探讨,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和优质组,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优质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并比较两组患者抑郁(SDS)和焦虑(SAS)评分情况、住院天数、卧床时间以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与常规组比较,优质组患者 SDS 以及 SAS评分均显著降低(P <0.05);同时研究组患者住院天数、卧床时间以及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 <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不仅能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良心理情绪,还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作者:薛彩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肌钙蛋白 T 检验对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的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肌钙蛋白 T 检验对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该院于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共收治了5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肌钙蛋白 T 检验,观察患者预后情况。结果:54例患者肌钙蛋白 T 检验中,阳性患者所占比例为68.52%;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7.03、11.76%,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 <0.05)。结论:血清肌钙蛋白 T 呈阳性的患者容易产生心脏事件,肌钙蛋白T 检验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预测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黄雪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75岁以上房颤患者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75岁以上房颤患者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研究组给予低强度华法林抗凝,对照组给予标准强度华法林抗凝。对两组75岁以上房颤患者给予24个月有效随访,记录各组抗凝效果及华法林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75岁以上房颤患者经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后均顺利完成24个月有效随访(随访成功率100.00%),其中研究组栓塞发生率(17.86%)与对照组(栓塞发生率10.71%)对比结果 P >0.05,提示两组抗凝效果均较为理想;研究组华法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21.43%)显著低于对照组(53.57%,P <0.05),提示研究组用药安全性较优。结论:对75岁以上房颤患者给予低强度华法林抗凝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作者:武建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