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艳
目的:观察并分析临床中针对不同情况的急性胃穿孔患者实施针对性治疗方式的效果。方法:本院近年来共收治急性胃穿孔患者30例,并将此作为研究资料,对患者的手术方式以及所取得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对本院所收治的30例急性胃穿孔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对17例患者实施单纯修补治疗,对10例患者实施胃大部切除手术治疗,对3例患者实施保守治疗。而在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临床治疗之后,2例患者出现创口感染,2例患者出现腹腔感染,在经过相应治疗之后,所有患者均达到痊愈的标准。结论:临床中对急性胃穿孔患者的致病因素进行明确,并能够严格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能够极大程度的提升治疗效果。
作者:邱辉林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本文主要对患者糖尿病足开展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探讨护理效果方法每组各76例患者,其中干预组则是采用综合的干预护理措施,而对照组则是采用一般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通过比较,干预组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5.00%,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在79.00%左右,两组有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糖尿病足患者,通过细致耐心护理,可以促进患者的糖尿病足尽快的恢复,减缓疾病继续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生活的质量。
作者:刘敏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评价护理干预对癌痛患者的效果,为本领域规范癌痛护理常规提供部分科学依据。方法:将40例癌痛患者根据使用药物的顺序依次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护理干预,两组分别对疼痛、并发症和生活质量三个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完全缓解率高于对照组,两组镇痛效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出现便秘的例数明显减少,两组患者出现便秘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较对照组明显,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综合护理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肖宏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采用七叶皂联合甘露醇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3月至2015年4月的108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七叶皂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甘露醇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96.3%)明显高于对照组(79.6%),具有统计学意义(x2=5.937,P <0.05);实验组的死亡率(1.9%)明显低于对照组(14.8%),具有统计学意义(x2=5.437,P <0.05);实验组的血压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七叶皂联合甘露醇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及降低死亡,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王晓宏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总结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护理方法及要点,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经治疗,本院收治的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全部治愈出院,且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常规的药物治疗配合精心的护理干预,能极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预后水平,有效促进患者的痊愈。
作者:齐娟;黄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本文介绍了新形势下公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上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工作建议和解决方案,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医院医疗改革、和谐医患关系、保障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作者:李婷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回顾分析并总结25例特大面积重度烧伤患者感染期的护理体会。护理要点:通过对患者加强消毒隔离、创面护理、呼吸道管理、静脉输液通道的管理、营养支持、心理护理,25例患者中除一人死亡,其余全部治愈出院。
作者:田梅芹;李艳;王巧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转移性肝癌行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收集我院行介入治疗的72例转移性肝癌患者,其中原发癌灶行手术切除者34例,未手术切除原发灶者38例;通过 DSA 造影证实72例患者中,病灶为乏血供患者30例,富血供患者27例,中等血供15例,对于肿瘤病灶为富血供、中等血供患者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乏血供病灶行肝动脉灌注化疗。结果:原发癌灶手术切除组半年生存率(76.5%),较未手术切除者(36.8%)具有明显性差异(P <0.05)。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组患者半年生存率(78.9%),较肝动脉化疗药物灌注治疗组患者(29.4%)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 <0.01)。结论:转移性肝癌患者,如果患者情况良好,应尽可能切除原发癌灶,并辅以化疗,局部治疗等综合治疗。转移性肝癌根据其血供不同选择相应的介入治疗方式,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邱景贤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方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以8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展开分析,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根据患者的症状施药,存在腹痛。反酸的患者服用20mg 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存在腹胀、嗳气的患者每次给予10mg 的潘立酮治疗,每天2-3次,连续用药4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82.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对症施药疗效明显,能有效缓解慢性浅表性胃炎症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晓瑜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老年牙隐裂伴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采用三种根充糊剂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3例老年牙隐裂伴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随机分组,甲组31例采取 Cortisomol 糊剂填充,乙组31例采用氧化锌丁香油碘仿糊剂,丙组31例采取 Vitapex 糊剂。结果:甲组一年后有效率高,且 VAS 疼痛评分低,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结论:老年牙隐裂伴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采用 Cortiso-mol 糊剂的治疗效果佳。
作者:舒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分型联合中药灌肠治疗盆腔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期间我院门诊接收并治疗的盆腔炎患者76例,分为两组,行西医治疗的38例为对照组,中医辨证分型联合中药灌肠的38例为研究组,比较两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6.32%,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医辨证分型联合中药灌肠治疗盆腔炎的疗效较为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宋之金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针对突发性耳聋患者,通过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给予优质、科学的护理,让患者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更加正视自身的健康,加倍积极地配合治疗,从而提升突发性耳聋患者的病愈率,下降突发性耳聋的发病率。方法:采用发放健康教育文本资料、分组讨论、个人直接健康教育等。结果:让患者加倍领会突发性耳聋疾病的常识,促进患者的病愈。结论:近年来突发性耳聋的病患越来越多,我们护理人员应当做好突发性耳聋基本知识的宣教,让患者尽快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自我管理体系。
作者:曾小利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并发症的临床护理。方法:回顾80例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临床护理资料,分析诱发并发症因素,优化护理措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80例患者导管堵塞、感染与皮肤感染各占24%、10%和20%,分别为19例、8例和16例;临床治愈率为56%(44/80),好转率38%(31/80),无效率6%(5/80)。结论: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接受积极高效的护理措施,并及时处理并发症,可有效延长导管使用时间,促进生存质量提高。
作者:李艳琼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究老年保健的干预措施中社区健康讲座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间参加我市相关单位举办的社区健康讲座的198名社区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分别从健康知识需求、健康讲座有效性、评价等方面进行问卷统计;结果:超过80%的老年人对社区健康讲座的作用效果高度认同,并且希望得到老年疾病预防以及健康饮食方面的知识;结论:社区健康讲座能够有效的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及健康水平,改善日常不良生活习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者:苏小华;陈雅靖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在先兆流产孕妇保胎期间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先兆流产孕妇52例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同期选取同症患者52例作为参照对象,设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保胎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干预性护理措施,对比观察两组孕妇保胎情况。结果:研究组保胎成功率为94.23%,对照组为71.15%,两组数据之间进行对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预后效果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先兆流产孕妇保胎期间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提高保胎率,改善母婴预后。
作者:束方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42例冠心病合并高脂血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分析。方法: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3年2月-2014年3月共收治的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常规护理或常规护理上给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两组患者的遵医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护理后,观察组在运动锻炼、饮食合理及其戒烟酒等定期复诊等方面遵医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社区护理干预能有效加强冠心病合并高脂血患者的遵医率,并缓解了患者不适症状,值得临床大力的推广[1]。
作者:盛征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微创去腐技术应用于龋齿治疗的可行性及应用意义。方法:将2012年2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于我院的龋齿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分组法将其均分成观察组43例以及对照组4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牙钻去腐;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去腐技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不同的治疗后,观察组疼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针对于龋齿患者而言,选择采用微创去腐技术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同时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中可推广使用。
作者:任洪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对自身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疾病康复,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有效提高,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作者:仲丽虹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对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康复中步行训练的时机选择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脑梗死发病后偏瘫 Brun-storm 分期为1期患者,按照训练时间的不同分为 A 组52例和 B 组47例,A 组在肌张力不低下情况下早期训练,B 组患者患肢可基本承重、站立及活动情况下行步行训练。结果:A 组患者训练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后 FIM评分、BBS 评分较 B 组明显增加,P <0.05。结论:对于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步行训练时,早期实施科学步行训练,可促进患者更好康复。
作者:王春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对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社区治疗与观察进行相关探讨。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社区的204例儿童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些儿童患者依照年龄进行分组,A 组患儿年龄为0至1岁;B 组患儿年龄为2至3岁;C 组患儿年龄为4至6岁;D 组患儿年龄为7至14岁,采用 IgM抗体检测的方法对四组患儿进行血清标本检测,比较社区儿童支原体感染在不同季节以及不同年龄段的感染频率。结果:D 组患儿的肺炎支原体检测的阳性率高,四组间的支原体检测阳性率均差异明显,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在秋季和冬季,儿童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率较高。结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频率与儿童的年龄以及季节有关。
作者:罗亚利 刊期: 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