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连平
随着计算机及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影像检查设备不断更新,医学影像学已经成为当代医学新兴的一门重要学科.而超声领域电子科技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的飞速发展,使超声影像技术成为临床医疗诊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新型学科,尤其是妇产科超声检查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产前筛查、手术难度的评估等是不可或缺的.然而,由于妇产科盆腔解剖结构的特殊性,使得某些图像不易被辨别,这给超声医学影像教育提出了新任务.现在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如何更好地传授超声影像专业的基础知识、临床操作方法及诊治技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为提高教学质量,深化影像医学教学改革.
作者:刘凤君 刊期: 2013年第16期
本文首先介绍了小肝癌诊断标准,然后分析了小肝癌影像学诊断的病理学基础,后阐述了小肝癌影像学诊断进展.
作者:芦建国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二仙汤合甘麦大枣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1年9月-2012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80例围绝经期综合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尼尔雌醇及更年安片口服治疗,治疗组给予二仙汤合甘麦大枣汤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P<0.05).结论 二仙汤合甘麦大枣汤治疗妇女围绝经期综合症疗效满意,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值得研究应用.
作者:白东燕;范顺太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研究风险管理对重症监护病人的护理干预效果,旨在提升护理力度,优化护患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3月-2013年3月这三年时间内收治的重症监护患者共88名,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风险管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及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更高.结论对重症监护患者采用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护理质量,优化护患关系,适合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作者:胡丽环;李光华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对住院精神病人肺结核感染情况进行调查,为有效控制精神病区肺结核病传播和蔓延提供数据.方法 对住院精神病人进行PPD检查,PPD强阳性人员进行胸部X线摄片.结果 经检查发现陈旧性肺结核14例,确诊新发活动性肺结核2例,排除肺结核792例.结论 经本此研究发现,住院精神病人肺结核患病率为2.48‰.关注住院精神病人肺结核患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筛查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曹媛媛;高淑英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神经促通技术与电针灸治疗帮助恢复脑卒中偏瘫病人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偏瘫病人80例,均通过头颅CT或MRI进行确诊,随机将80例病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神经促通技术与电针灸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电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结果 经治疗后两组病人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比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病人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改善能力与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郑丽君;邓景贵;宋涛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运用针灸与手法按摩相结合的方法改善面瘫的效果. 方法 86例面瘫患者纳入,分为综合治疗组(针灸配合手法按摩)和常规治疗组(单纯针灸),43例/组 . 结果 4个疗程以后,综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7.7%,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治疗组,前两个疗程的治愈率分别是25.6%和46.5%,即72.1%,常规治疗组前两个疗程的治愈率分别是18.6%和27.9%,即4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运用针灸与手法按摩相结合的方法改善面瘫的效果明显,且治疗时间短,在医疗实践中是值得大力推广的.
作者:尤正康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术式剖宫产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0月到2013年8月收治的120例接受剖宫产术的产妇,将其均分为三组,甲组接受改良式剖宫产治疗,乙组接受新式剖宫产治疗,丙组接受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方法,对比分析三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甲乙两组各项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与丙组对比差异显著,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产妇实施剖宫产手术时,其中改良式剖宫产优点相对突出,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刘露萍 刊期: 2013年第16期
外耳和中耳具有丰富的感觉神经分布.外、中耳疾患、同源神经分布的邻近器官疾患和神经本身疾患,均可引起耳痛.由于疾病原因、病期、和个体敏感性的差异,耳痛的性质、发作情况和程度也有不同,如表现有胀痛、跳痛、灼痛、针刺样痛、闪电样痛和刀割样痛等,可呈阵发性或持续性.本文探讨原发性耳痛、神经性耳痛及耳痛的鉴别诊断.
作者:蔡飞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通过精神科病房的安全管理,保障精神病人在住院期间的安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 根据精神病人的病情变化,制定一系列的安全管理办法.结果 精神病人的安全得到了保证.结论 加强了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
作者:段春琴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对乳腺癌骨转移进行临床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53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中,53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平均年龄为46岁,经诊断均为乳腺浸润性非特殊型癌.18例患者骨转移部位在椎骨,13例患者骨转移发生在盆骨.结论 对于年龄不大、病理分型较差的乳腺癌患者应当给予正规治疗以防止出现骨转移.
作者:于若飞;刘思旸;朱云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社区卫生服务属于社区建设的关键要素,应在省级卫生部门以及政府领导等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以及全科医师为主,科学的使用社区的资源以及技术,为社区居民解决卫生问题,融合了健康教育、医疗以及保健等功能为一体.文章主要针对健康教育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开展健康教育的方式,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刘红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总结急诊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经验,进一步提高救治质量.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10月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病情观察及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40例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观察和护理干预,有74例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入心内科病房继续治疗,4例患者病情加重,转入CCU病房救治,死亡2例,均由乡镇医院转来,转来时已经病危,导致救治无效死亡.对照组40例患者有52例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入心内科病房继续治疗,18例患者病情加重,转入CCU病房救治,死亡10例,死亡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加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观察和护理干预可以提高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殷玉勤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通过对手术室护士锐器伤案例的分析,探讨手术室发生锐器伤的常见原因和环节,总结出手术室护士针刺伤的预防措施.体会:锐器伤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除了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不能复帽,不能徒手掰安剖等预防措施外,做为器械护士,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注意利器的所在位置是避免锐器伤的关键.
作者:王建树;耿亚中;王许艳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指征情况,从而降低剖宫产发生机率.方法:对我站2009年10月~2013年10月253例行剖宫产的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为37.6%(253/673),无医学指征剖宫产(要求手术)占16.90%,新生儿窒息率为5.04%.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加强对产科并发症的预防,掌握剖宫产指征,从而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宋雪梅;芦昱 刊期: 2013年第16期
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工作是现代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任务,也是检验医院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准,医院护理人员与预防医院感染关系为密切,护理工作更是预防医院感染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加强医院护理队伍的管理,也是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重要的一个环节.
作者:于玮 刊期: 2013年第16期
偏头痛在现代中医的内科临床治疗中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这种疾病主要的诱发原因是人体的神经或血管发生功能性的障碍,从而引发阵发性的头痛.中医治疗的方法和其他的治疗方法相比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且治疗的费用也比较少,吃的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也很小,所以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受到了广大的医生患者的欢迎.
作者:曾高潮 刊期: 2013年第16期
侧弯反射:又称躯干内弯反射,肌张力低下难以引出,脑瘫患儿或者肌张力增高可持续存在,双侧不对称具有临床意义.侧弯反射属于原始反射的范畴,原始反射是新生儿与生俱来的非条件反射,也是婴儿特有的一过性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延髓和脑桥.众多原始反射是胎儿得以娩出的动力,是人类初期各种生命现象的基础,也是后来分节运动和随意运动的基础.
作者:冯尚英;宋宿杭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感染控制流程的建立对患者感染发生率影响.方法:对制定本院院前急救感染控制流程前后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结果:院前急救感染流程制定后,气管插管患者,口咽通气管患者、开放性外伤患者及烧伤患者感染发生率分别是8.33%、3.57%、5.60%、5.88%,较感染流程制定前患者感染发生率降低,两者比较P<0.05.结论:加强院前急救感染控制工作,制定院前感染控制流程,有助于患者感染率的下降,有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缩短治疗时间.
作者:亢瑞娜;刘建荣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重点研究和探讨米非司酮在流产残留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的人工流产残留患者100例,在患者知情并且同意的情况下将所有人工流产不全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米非司酮组和克龄蒙组,每组各有50例人工流产残留患者.其中对米非司酮组中的人工流产残留患者采取米非司酮药物的治疗,而对克龄蒙组中的人工流产残留患者采取克龄蒙药物的治疗,且两组患者均配合抗生素使用,对两组人工流产残留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人工流产残留的患者在进行相应的治疗后,其疾病情况以及生活质量均有一定的改善,相对于克龄蒙组中的人工流流产残留患者,米非司酮组中患者的中途改清宫率较小,且患者的阴道流血时间较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人工流产残留的患者在进行相应的治疗后,其疾病情况以及生活质量均有一定的改善,而其中相对于包块直径大小在15mm至25mm之间人工流产残留患者比包块直径大小在15mm内的人工流产残留患者的阴道流血时间较短,且成功率较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对人工流产残留患者进行相应的保守治疗时,相对于采取克龄蒙药物,采取米非司酮使得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为良好,且出血时间较短较短,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少,有一定的积极临床治疗意义.
作者:钱叶芳 刊期: 2013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