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致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分析

赵红艳

关键词:头孢菌素, 药物联合, 不良反应, 策略分析
摘要:目的:对头孢菌素类药物和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所造成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近3年内我院发生不良反应和未使用国头孢菌类药物的患者二百例进行分组对比,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未使用过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患者100例为对照组。结果:引起不良反应的头孢菌素类药物涉及到不同品种,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过敏反应、肾功能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结论:虽然头孢菌素类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取得较好效果,但由于其引起的不良反应种类也过于繁多,因此在临床使用过程中需要采取一定措施进行预防,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医院供应室护理工作的风险防范措施及对策

    目的:观察院内供应室各项护理工作存在的风险,总结风险防范措施与对策。方法:以我院供应室作为研究对象,从工作人员、管理工作、工作流程三个方面入手,对供应室护理工作风险加以观察分析,并对各类风险的防范措施加以总结。结果:我院在调研期间,共出现25例护理差错。工作人员风险主要在于专业知识、法律意识、相关记录严谨度相对缺乏;管理工作风险主要在于其供应室布局不当、管理制度不完善两方面;工作流程风险在于下收下送、储存、灭菌、清洗、包装失误几方面。结论:要针对医院内供应室的工作人员、管理工作以及工作流程存在的风险加以针对性的改善,以尽量降低风险的发生率,确保医疗卫生环境的安全和谐。

    作者:孔庆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在冠心病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影响

    目的:分析和探讨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在冠心病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健康教育,试验组采用健康教育临床路径,比较两组患者对冠心病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焦虑程度。结果:试验组患者对冠心病相关知识的达标率为74.0%,对照组患者对冠心病相关知识的达标率为26.0%,两组差距明明显,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冠心病患者采用健康教育临床路径进行教育,提高了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有效地改善了病情,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较为满意,因此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行广泛应用。

    作者:李捷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高龄患者实施全身麻醉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高龄患者实施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用了我院在2013年4月-2014年4月接收的67例70岁以上高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给予了系统性的术前准备之后进行了全身麻醉,手术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生异常要及时采取措施给予解决,以确保高龄患者的生命安全。结果:所有患者经过麻醉处理之后,效果都比较理想,无严重麻醉意外,生命体征平稳,未见严重并发症的出现。仅有5例患者血压出现了轻微上升,12例患者血压轻微下降,5例频发室性早搏,但是经过相关治疗之后均出现了好转。结论:对高龄患者实施麻醉之前要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分析,并做好术前准备工作,而且手术过程中还要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做好术后监测回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确保麻醉的安全性。

    作者:李建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早产儿游泳与抚触临床观察分析

    目的:探讨实施游泳、抚触方法对早产儿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在我院2011年6月-2013年10月,胎龄32-36周,体重>2000g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共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出生的第2天开始游泳后进行抚触;对照组进行单纯沐浴,定期对早产儿体重、睡眠时间、胎便排尽时间等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时间数据进行对比发现,观察组早产儿的体格发育状况、睡眠时间以及胎便排尽时间等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早产儿应用游泳和抚触能有效改善早产儿身体发育状况,睡眠时间,并且降低病理性黄疸的出现。

    作者:尤淑恩;蒋锐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血常规检测对缺铁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采用血常规检测的方法对缺铁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患者进行诊断。方法:随机抽选40例来我院就诊的缺铁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患者,同时健康体检者也选取40例,分为 A、B、C 组,通过血常规检测验,得到各项指标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A 组和 B 组与 C 组的 RBC、RBC /HB、MCV、MCH、MCHC、RDW的差异都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 <0.05),A、B 两组之间的 RBC、HB、RDW 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常规检测在对 IDA 和 THAL 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非常大,可以为患者得到更加准确的诊断,以达到为治疗争取更充裕的时间的目的,使误诊和漏诊的现象减少,可以进行大规模推广应用。

    作者:罗娟;叶慧明;陈旭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33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33例慢性胃炎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16例,观察组17例,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观察组使用中医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显效患者9例,占52.9%,治疗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治疗显效患者5例,占31.3%,治疗总有效率为68.7%,(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中医对慢性胃炎进行治疗,其疗效显著,无明显毒副作用,治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陈荣伟;钮桂琴;李丽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与管理

    目的:通过分析不良事件发生原因,采取措施,减和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加强护士法律法规的学习,改善医院环境和配套设施。结果:消除安全隐患,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和防范医疗风险,确保医疗安全。

    作者:顾志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新生儿破伤风呼吸衰竭的护理

    目的:探讨新生儿破伤风呼吸衰竭的护理方法,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新生儿破伤风呼吸衰竭治疗的患儿43例研究对象,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临床护理进行分析与评价,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具有针对性、全面和周密的护理措施,参加本次实验研究的43例患儿中40例抢救成功,3例死亡,抢救成功率为93.0%。结论:在对新生儿破伤风呼吸衰竭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全面、具体以及周密的护理对策,可以有效的减少造成患儿呼吸衰竭的诱因,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小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尿毒症心肌病超声诊断对临床治疗指导意义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动态监测心脏结构和功能,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方法:对42例尿毒症患者进行心脏彩色超声动态监测左心房内径(LAD)、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d)、左心室内径(LVd)、左室后壁厚度(LVPWd),收缩期室间隔厚度(IVSs)、左室内径(LVDs)、左室后壁厚度(LVPWs)并以此计算出左室质量,采用双平面 Simpsom 方法计算出左心室容积和收缩功能。结果:1.心脏结构异常左房扩大占50%,左室扩大占65%,室间隔肥厚占49%,左室后壁肥厚占51%,心包积液占20%.,瓣膜反流占70%。2.左室功能异常90%。3.心律失常占73%。结论:超声心动图对尿毒症心肌病患者的动态监测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凡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老年股骨颈骨折皮牵引患者便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外科并发症,对于股骨颈骨折需要皮牵引治疗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由于胃肠功能减弱,加之需要长期卧床、活动受限,便秘发生率尤其高。便秘的发生会对患者心理、生理产生不利影响,延缓了患者的恢复。因此,做好便秘的护理是工作重点之一。本文从实际工作出发,谈谈护理老年股骨颈骨折皮牵引患者便秘的发生原因及护理体会。

    作者:王蓉蓉;吴敏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地佐辛与丙泊酚合用对无痛人工流产术中麻醉的效果评价

    目的:针对无痛人流手术患者,探讨地佐辛联合丙泊酚在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于2011年12月~2013年12月,选择在我院医治的待行人工流产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例数均等的 A、B 两组。A 组患者术中麻醉采用地佐辛联合丙泊酚,B 组患者单独采用丙泊酚,A、B 组其他手术操作完全相同。结果:统计结果可知 A 组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 B 组,A 组优效90.7%明显高于 B 组的79.6%的(P <0.05),关于 VAS痛觉评分,A 组也要明显低于 B 组(P <0.05)。结论:对于无痛人工流产手术,麻醉剂采用地佐辛联合丙泊酚可以获得较好的镇痛和麻醉效果,是值得推广的安全麻醉方法。

    作者:乔海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3.2mm 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变化研究

    目的:分析3.2mm 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短期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对87例(眼)白内障患者施行3.2mm 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测量术后角膜散光度。结果:术后角膜散光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在术后1周达到大,在术后1月时稳定。结论:3.2mm 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产生的术源性角膜散光小,在术后1月时达到稳定。

    作者:梁正刚;陈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情观察和护理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护理。方法:建立静脉双通道,安置留置针。遵医嘱静滴,为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尿量,协助辅助检查,并作健康指导。结果:肝硬化伴腹水的病人,经治疗和护理,呕血停止,防止肝昏迷发生。2列酒精肝的患者便血停止,无一列死亡。结论:通过严密观察病情,及时治疗和护理,防止呕血时窒息的发生。清除口腔积血,消除口腔异味,避免了因异味而引起的欧吐。

    作者:殷加惠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乌梅丸汤加减治疗慢性腹泻15例体会

    慢性腹泻系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疗单位,常有患者求诊于中医。求医者大多久病牵延,叠经多家医院治疗,反复运用抗菌、消炎、止泻等西药,以及健脾利湿、温肠止泻等多种中药投服,未能根治,反复往返于医院、药房、诊室之间,苦不堪言。笔者在中医典籍中勤求治法,发现《伤寒论》中的乌梅丸方对本病有独特疗效,于是将该方变化为汤方运用于临床,经门诊治疗15例,观将个人体会报道于下。

    作者:唐小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实施氯胺酮小儿麻醉的临床体会

    目的:分析实施氯胺酮小儿麻醉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的诱发原因,探寻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实施氯胺酮小儿麻醉140例相关资料进行回顾,针对其中发生麻醉不良反应的8例进行分析讨论。结果:通过积极分析诱因,采取有效对策,手术麻醉效果满意。8例患儿不良反应症状得以消除。结论:针对不良反应,积极有效进行防护,尝试联合用药,可保证麻醉效果,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作者:吉同祥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6月收治的小儿肺炎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组45例,观察组在对症及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4%,对照组总有效率71.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肺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爱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多层螺旋 CT 冠状动脉成像联合超敏 C-反应蛋白检测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冠心病诊疗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多层螺旋 CT MSCT(Multi-slice 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以其无创性、经济、低危、快速的优点已经成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检查手段,超敏 C 反应蛋白(hs_CRP)也以其高敏感性越来越广泛地成为判断冠心病严重程度及斑块稳定性的有效指标。本文重在阐述多层螺旋 CT 冠状动脉成像联合超敏 C -反应蛋白检测对于提高冠心病诊断及判断预后敏感性方面的临床意义。

    作者:郭红梅;顾燕茹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致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分析

    目的:对头孢菌素类药物和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所造成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近3年内我院发生不良反应和未使用国头孢菌类药物的患者二百例进行分组对比,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未使用过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患者100例为对照组。结果:引起不良反应的头孢菌素类药物涉及到不同品种,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过敏反应、肾功能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结论:虽然头孢菌素类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取得较好效果,但由于其引起的不良反应种类也过于繁多,因此在临床使用过程中需要采取一定措施进行预防,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作者:赵红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优质护理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

    目的:探究和分析优质护理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到2014年4月收治的98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9例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对照组49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患者术后感染、切口疼痛、肩背部疼痛的发生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进行全程优质护理有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降低患者术后感染和疼痛的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王慧荣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性早搏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性早搏的原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早搏的患者70例,分析发生室性早搏的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结果:根据心电监护结果,结合临床,分析发生室性早搏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促进了患者的康复。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性早搏,可能发展为室速或室颤,危及生命,而通过严密的监护和针对性护理措施的运用,常可挽救患者生命于瞬间,保证患者的安全,促进患者的康复。

    作者:郭瑞芬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