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学春;朱宏丽;姚善谦;范辉;庄晓萌;杨洋
为了研究α-干扰素(IFN-α)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分泌趋化因子、表达趋化因子受体及其功能的影响,取13例CML慢性期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在小牛血清培养体系中诱导培养CML来源的DC,以rhSCF、rhFlt-3L作为扩增体系的细胞因子,加入rhGM-CSF、rhTNF-α、rhIL-4,加或不加rhIFN-α诱导DC的生成,培养2周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细胞的免疫表型,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CML-DC分泌MIP-3β的含量,MTT法检测CML-DC刺激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表明:IFN-α组培养所获DC表面CD86、CD83、CD40、MHC-Ⅰ类分子、CCR7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1);IFN-α组诱导培养的CML-DC表达MIP-3β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IFN-α组诱导培养的CML-DC刺激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结论:IFN-α可能部分通过纠正CML-DC的免疫表型以加速CML-DC的成熟,增强CML-DC的功能.
作者:翟欣辉;邢佩霓;魏绪仓;赵文理;李梅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为了观察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yrroledithiocarbomate,PDTC)体外对柔红霉素的化疗增敏作用,利用MTT法观察联用PDTC和柔红霉素处理难治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表明,加入PDTC后柔红霉素对白血病耐药细胞的抑制率增强(P<0.05).当PDTC的浓度为50 μmol/l时柔红霉素对白血病耐药细胞的抑制明显.结论:PDTC体外能增敏柔红霉素对耐药白血病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其中以50μmol/L浓度的PDTC为佳抑制浓度.
作者:雷瑚仪;赵谢兰;肖希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为了观察大鼠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凝血因子的变化及肝素、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凝血因子变化的影响,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凝血功能紊乱的治疗作用,制作了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休克组、复方丹参液组及肝素组,每组10只.检测各组休克后2、4、6小时血浆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血栓调节蛋白(TM)、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变化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较肝素组与复方丹参液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研究结果表明:大鼠休克组血浆SFMC、D-D水平明显高,于而ATⅢ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01),其他3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休克组、肝素组血浆TM水平明显增加(P<0.001),复方丹参组与假手术组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休克组大鼠于休克2小时血浆t-PA、D-D水平明显升高,于休克4小时PAI达到高峰(P<0.001),而t-PA水平有所下降.于休克6小时,血浆PAI水平下降,t-PA继续降低,但PAI、D-D尚维持于较高水平.肝素组血浆D-D水平降低、t-PA高于休克组、PAI无显著性不同.丹参组大鼠血浆t-PA、PAI、D-D均低于休克组,但均在正常范围内.休克组大鼠APTT进行性延长,至休克6小时达到高峰,平均59.7±11.86秒.肝素组APTT平均61.5±5.79秒;复方丹参组APTT平均42.3±8.67秒,明显低于休克组和肝素组(P<0.001),与假手术组无显著性差异.肝素组出血发生率为30%,复方丹参液组出血发生率为0%.结论:复方丹参液既可用于DIC高凝期又可用于继发性纤溶亢进期.与肝素比较,复方丹参具有安全、出血几率小,无须严密监测等优点.
作者:潘景业;张艳杰;王明山;金可可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为了探讨FLAG方案治疗难治和复发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refractory and relapsed acute myeloid leukemia)的疗效,本研究采用FLAG方案(氟达拉宾50 mg,静脉点滴,30分滴完,第1-5天;阿糖胞苷1 000 mg/m2,静脉点滴,第1-5天;G-CSF 150-300μg皮下注射第0-5天)治疗27例难治和复发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其中难治性AML 10例,复发AML 17例.结果表明:27例患者中,13例难治和复发AML达完全缓解(CR率48.2%),4例达部分缓解(PR率14.8%),总有效率63.0%.CR的患者中有3例已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3例均处于无病存活状况,其中存活长的20个月,仍处于CR期.毒副作用主要为骨髓抑制、消化道症状、轻度肝功异常.结论:FLAG方案对部分难治和复发AML仍有效,毒副作用可以耐受,可用于治疗对其他化疗方案无效的难治和复发AML,并为患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创造机会.
作者:吴晓雄;达万明;李红华;赵瑜;王全顺;王书红;朱海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为分析79例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Philadelphia chromosome positive acuteleukemia,Ph+AL)的细胞遗传学和相关临床表现及预后,联合应用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骨髓细胞染色体G显带技术(morphology,immunology,cytogenetics,MIC),对1991年10月-2003年12月住本院的79例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进行了随访.结果表明:Ph+AL总的检出率为6.9%,其中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Philadelphia chromo-some 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ALL)56例,检出率18%,Ph染色体阳性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Philadelphia chromosome positive acute myeloidleukemia,Ph+AML)10例,检出率1.2%.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混合细胞性白血病(Philadelphia chromosome positive mixed acute leukemia,Ph+MAL)13例.56例Ph+ALL中52例免疫表型为B细胞型.10例AML中,包括M1 4例,M2、M4和M7各2例.13例Ph+MAL中12例混合表达髓系和B淋巴细胞系表型,另1例为髓系、T淋巴细胞系混合型.总的染色体附加异常检出率为54.4%,附加异常较多涉及到的染色体包括:7号、双Ph染色体、+8等.Ph+ALL组和Ph+MAL组缓解率为57.0%,Ph+AML组无1例达到缓解.Ph+ALL完全缓解率明显低于同期正常核型ALL对照组(P<0.05).Ph+ALL、Ph+MAL组总的中位生存期均为10个月,Ph+AML的中位生存期为2.5个月.结论:Ph+AL是有别于CML的一组高度复杂的异质性的疾病,涉及到不同阶段的白血病前体细胞,可分为ALL,AML和MAL 3种不同类型.由于无特异的临床特征和形态特征,缓解率低,缓解期短,生存期短,应联合应用MIC检测,进行快速、准确地分型.某些附加异常如双Ph等对生存期影响是肯定的,因此应选择更有效的诱导缓解方案,及早计划异基因骨髓移植在内的前瞻性治疗方案以改善该型预后.
作者:邱镜滢;朱伟;张艳;陈珊珊;江滨;史惠琳;师岩;何琦;党辉;王德炳;陆道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mmunoglobulin heavy chin,IgH)相关的染色体易位是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中常见的染色体异常,可能与发病有关,与疾病的预后也有一定关系.为了快速、简便检测IgH基因相关易位的发生并明确易位的伙伴染色体和克隆断裂点,根据易位的断裂点通常位于IgH基因转换区,参考国外专利和文献,建立了长距离小载体PCR方法.结果表明,用该方法检测骨髓瘤细胞株U266,得到3.5kb的PCR产物,两端序列分别与11q和IgH基因α1转换区同源.结论:长距离小载体PCR是一种有效的检测手段,应用该方法对中国人遗传背景的MM患者进行大样本检测,可以发现IgH基因相关易位的发生和分布,有助于解释该遗传背景下的特殊临床表现,阐明发病机制,寻找MM治疗的分子靶点以及对预后的评估.
作者:郭垞;侯健;姜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骨髓基质细胞与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构成的骨髓微环境在机体造血发育、血液病发生、恶性血液病细胞凋亡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骨髓基质细胞保护白血病细胞抑制药物诱导的凋亡及其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李忠俊;陈幸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为了探索应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ABO血型主要和(或)次要不合的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得率及不去除红细胞或血浆用于干细胞移植的可行性,采用Cobe Spectra(Version 6.1)血细胞分离机的自动干细胞采集程序对9例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供者进行采集,其中ABO血型主要不合4例,次要不合2例,主要次要均不合3例.对ABO血型主要不合及主要、次要均不合的供者每循环收集的细胞成分和血浆的量分别作相应调整.输注前从产品袋中留取标本检查有核细胞计数、单个核细胞比例、CD34+细胞计数和细胞的成活率(台盼蓝拒染率).输入时对受者采取一系列保护肾功能的措施.液体总量控制在4 000毫升/日.结果显示:除1例因供者体重远大于受者经1次采集即可满足移植所需细胞量外,其余供者均经2次采集收集到足够的有核细胞直接回输给受者或冰冻保存备用.共采集PBSC 17次,平均每次获得有核细胞3.77×1010个,单个核细胞占97%-99%.CD34+细胞数平均为8.62×106/kg,细胞拒染率均为l00%.ABO血型主要不合及主要、次要均不合的供者每次采集的PBSC产品中含压积红细胞8-10 ml,ABO血型次要不合供者每次采集的PBSC产品中含血浆80-120 ml,不去除红细胞及血浆,直接回输给受者.无1例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造血功能均获得重建.结论:采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通过调整采集参数采集ABO血型主要与次要不合供者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减少血型不合的红细胞或血浆量,可以获得足够的干细胞数量并安全用于移植.
作者:马曙轩;刘景汉;李锡金;王铁军;欧阳锡林;白丽霞;高春记;朱海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为评价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PML/RARα异型与临床治疗及预后的相关性,对71例诱导治疗的APL患者定期进行血像、骨髓像检查,用巢式RT-PCR检测PML/RARα不同转录本.结果表明:短型(S)和V型白细胞总数比长型(L型)显著升高,所以较易早期发生严重的出血合并症.S型和V型PML/RARα患者的复发率高于L型患者.结论:APL患者PML/RARα异型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
作者:孙爱宁;周海侠;吴德沛;王玮;金正明;仇惠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为了探讨8号染色体三体(8三体)对急性粒单、单核细胞白血病(M4、M5)细胞生物学及临床特征的影响,应用G显带或R显带技术及流式细胞仪对56例M4、M5患者进行核型及免疫表型检测,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56例患者中34例(60.7%)正常核型;10例(17.9%)8三体异常核型,其中3例(5.4%)为单纯8三体核型,余下12例(21.4%)为其他异常核型(不包括8三体).8三体患者的年龄偏大,外周血原始+幼稚细胞百分比和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均较低,无病生存期(DFS)较短(P均<0.05).8三体患者CD34、CD117和CD56的表达频率较高,而CD11b、CD14和CD15则较低(P分别<0.01、0.05、0.05、0.01、0.05和0.005).结论:8三体的M4、M5患者预后较差,8三体可能与单核细胞分化成熟受抑有关.
作者:田蕾;刘凌波;王晓蓓;肖娟;邹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为了研究氯氧甲苯咪唑(econazole)诱导鼠粒单核白血病细胞WEHI-3凋亡的机制,利用Annexin-Ⅴ/PI双染实验测定细胞凋亡,Fura-2荧光负荷技术检测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并抽取WEHI-3细胞内质网部分蛋白,利用Western blot测定caspase-7、caspase-12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econazole作用后WEHI-3出现典型的凋亡改变,细胞内游离[Ca2+]i较对照明显升高,caspase-12和caspase-7表达随着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提高而逐渐增加.结论:econazole能诱导WEHI-3细胞凋亡,caspase-12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芳;邹萍;张敏;吴耀辉;肖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为了研究初筛为RhD(-)样本中弱D及Del的检测,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初筛RhD,用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检测弱D,应用三氯甲烷/三氯乙烯吸收放散法检测Del.结果表明:在26 200例献血者中,常规血清学初筛D(-)者56例(2.14‰),其中经IAT实验确认为弱D型者5例,吸收放散试验确认Del型者9例,且与CE表型相关.结论:为了临床输血安全,经常规血清学检测RhD阴性者,应当再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及吸收放散实验检测是否为弱D及Del.
作者:王晓珠;兰炯采;吴绪华;周华友;刘维佳;刘丹;齐村生;曾凤芹;杜克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为了探讨胎儿骨髓基质细胞(FBMSC)联合细胞因子对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体外扩增作用的影响及比较扩增前后脐血(CB)CD34+细胞上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XCR4和黏附分子CD49d+(VLA-4)的表达情况,将从新鲜CB标本中分离出的MNC分别接种于已建立的无血清培养体系,该体系分4组:A组为培养过程中不加细胞因子和基质细胞;B组为单用胚胎骨髓基质细胞支持;C组为单用细胞因子支持;D组为细胞因子和胚胎骨髓基质细胞联合支持.在0、6、10及14天检测细胞总数、CD34+细胞数及集落形成单位(CFU)数,同时检测CD34+细胞上CD49d+及CXCR4的表达数.结果表明:在体外14天培养过程中,各时间点D组CD34+细胞、CFU数及CD34+CXCR4+细胞和CD34+CD49d+细胞扩增数均高于A、B、C组(P<0.05);B、C和D组在各时间点各测量指标与A组比较具显著性差异(P<0.05);6天后,B组各测量指标与C组比较具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胚胎骨髓基质细胞联合外源性细胞因子不仅可以支持脐血MNC的有效扩增,而且扩增后与趋化作用和与粘附作用相关的造血细胞亦较扩增前明显增加.单用细胞因子扩增会造成造血细胞的耗竭,单用基质细胞支持可扩增或维持造血细胞的量,但难以实现造血细胞的大量扩增,FBMSC联合外源性细胞因子可能是扩增造血干祖细胞的较理想方案.
作者:毛平;王彩霞;林秀梅;杜庆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为了探讨小檗胺(berbamine,BER)在体外及体内抗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用MTr法测定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细胞,用RT-PCR方法检测bcr/abl基因表达,用Westem blot方法检测BCR/ABL蛋白质水平表达,利用K562细胞荷瘤裸鼠模型观察小檗胺治疗后瘤体大小、组织病理及bcr/abl基因表达的改变.结果表明:小檗胺对K562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浓度依赖关系.经8.0μg/ml BER作用24、48、72小时,对K562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26.63±3.57)%,(61.84±4.74)%,(75.32±1.95)%,与对照组相比,P<0.01.IC50值(72小时)为(5.227±1.307)μg/m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经8.0μg/ml小檗胺处理72小时后,K562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61.77±4.35)%vs(0.50±0.14)%,P<0.01].小檗胺能下调K562细胞bcr/abl mRNA表达和P210水平,且呈浓度-时间依赖效应,并与细胞凋亡率有一定的相关性.经8.0μg/ml BER处理后,与同浓度点对照组相比,72小时组的表达明显地减弱(0.97±0.01vs1.38±0.02,P<0.01).4.0-16.0μg/ml BER处理24小时后,P210的相对表达量由未加药对照组的1.04±0.02降至16.0μg/ml组的0.63±0.01(P<0.01),与所设的对照组药物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STI571的作用结果相似.在K562荷瘤裸鼠模型,小檗胺治疗组瘤重较未治疗对照组的明显减少[(1.46±0.43)g vs(2.90±0.94)g,P<0.01],抑瘤率为49.66%.瘤体细胞的bcr/abl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结论:小檗胺在体外对K562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及明确的诱导凋亡作用,并呈时间-浓度依赖关系;小檗胺诱导细胞凋亡可能与其下调bcr/abl基因和(或)P210的表达水平有关;在荷瘤裸鼠体内,小檗胺同样具有显著的抑制K562细胞生长的作用,尤其能下调瘤体组织细胞bcr/abl mRNA的表达水平.
作者:吴东;林茂芳;赵小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肝脾γδ 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表达T细胞标志CD2、CD3以及γδ型T细胞受体.病理表现为肿瘤性T细胞在肝脏血窦和脾脏红髓的弥漫性浸润,不形成结节,易造成误诊.通过对患者肝脏活检标本、脾脏穿刺标本和骨髓标本的免疫表型及TCR受体分析,诊断为1例成人肝脾γδ T细胞淋巴瘤.结合文献复习,可以认为免疫表型及TCR受体分析是诊断肝脾γδ T细胞淋巴瘤的必要手段.
作者:王福旭;张学军;董作仁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为了探讨经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修饰的骨髓移植物对异基因移植并发症--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影响,将BALB/cH-2d小鼠经60Coγ线8.0 Gy照射后随机分3组.A组经尾静脉注射RPMI 1640,B组注射615H-2k小鼠的骨髓及脾细胞混合悬液,C组注射等量的mPEG修饰后的骨髓及脾细胞混悬液.通过小鼠外观的观察、存活率和存活时间的测定及组织病理检查研究GVHD程度,通过染色体检查研究植入情况.研究结果表明:B组出现脱毛等表现较C组早,程度重,重症病例多(P≤0.05).B组死亡小鼠30天存活率20%,平均存活时间为12.1±2.4天,C组为50%,平均存活时间为16.1±2.9天(P≤0.05);B组出现Ⅲ度GVHD比例为59%,C组为20%(P=0.050),B组和C组的异基因骨髓成功植入.结论:mPEG修饰的骨髓移植物可减轻GVHD程度,有望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率.
作者:龙卉;唐锁勤;张晓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成体干细胞是存在于胎儿和成人组织器官中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在适当的诱导条件下,可变成不同类型的细胞.成体干细胞的分化是指成体干细胞具有可在体内、体外分化成不同类型细胞的能力,将其分化物植入体内后在各种情况下都能稳定地存活.目前认为分化的可能机制是:多种成体干细胞可能在不同的器官中存在,包括出生后体内仍存在的多能性干细胞.美国Minnesota大学干细胞研究所一系列的研究证明成体骨髓中确实存在具有多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命名为MAPC,能在体外由单细胞分化为具有中胚层系、外胚层系或内胚层系特征的细胞;将其注入胚泡,能分化成各种组织细胞.多能的成体干细胞在今后能用于多个不同器官的变性或遗传性疾病的治疗.
作者:周卓妍;杨默;Yue-Hua JIANG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肿瘤的免疫治疗作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树突状细胞(DC)是已知的功能强的抗原呈递细胞,不仅能够激活自体的抗肿瘤免疫,同样能够提高异体免疫组织的抗肿瘤效应.为了探讨外周血来源的DC体外培养扩增和临床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分析DC免疫治疗对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自体骨髓移植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利用CS3000Plus采集13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自体骨髓移植后的病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过2周的体外培养后行DC免疫治疗,治疗后长期随访观察其无病生存时间.结果表明,无一例发现有与DC免疫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为:DC组5年生存率为75.52%,非DC组5年生存率为45.71%,DC组在累计生存率上明显优于非DC组.结论:外周血来源的DC体外培养和临床治疗是安全可行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在自体骨髓移植术后应用DC免疫治疗延长了其无病生存时间,提高了长期生存率.
作者:陈虎;楼晓;江岷;胡亮钉;俞志勇;徐晨;李渤涛;宁红梅;李欲航;冯凯;刘广贤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美国著名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Rainer F Storb 2004年1月27日在北京一次学术报告会上介绍了美国西雅图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FHCRC)以门诊治疗方式对451例血液病进行非清髓移植治疗的结果.这是临床大样本长期随访的报道,所介绍的移植方案简便可行,疗效较佳,有推广价值,特此作一介绍.
作者:董陆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为探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IGF-IR)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骨髓有核细胞表面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收集MDS和AML患者各16例骨髓有核细胞,经离心涂片机制片,用免疫酶标记方法(APAAP)及TdT凋亡检测(TUNEL)法先后在同一标本上检测IGF-IR表达和凋亡信号,并以16名正常人骨髓有核细胞作对照.结果显示:①MDS组骨髓细胞IGF-IR表达[(56.8±14.3)%]高于正常对照[(40.4±9.6)%](P<0.01),AML组骨髓细胞IGF-IR表达[(86.8±13.8)%]高于正常对照(P<0.01),AML骨髓细胞IGF-IR表达高于MDS骨髓细胞(P<0.01);②MDS组骨髓细胞凋亡率为[(5.4±3.0)%]高于正常对照[(1.2±0.9)%](P<0.01),AML组骨髓细胞凋亡率为[(0.3±0.4)%]低于正常对照(P<0.01),MDS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AML组(P<0.01);③细胞凋亡主要发生在IGF-IR阴性细胞[(9.0±4.8)%],IGF-IR阳性细胞中凋亡细胞仅占[(1.4±2.4)%](P<0.01),IGF-IR表达与细胞凋亡呈负相关(r=-0.852;P<0.01);④MDS骨髓细胞IGF-IR表达阳性率RAEB/RAEB-t/CMML组高于RA/RAS组,分别为(64.1±3.2)%和(53.5±16.2)%,但差异无显著性,细胞凋亡率RAEB/RAEB-t/CMML组低于RA/RAS组,分别为(3.1±2.1)%和(6.4±2.8)%,(P<0.05);⑤MDS和AML中IGF-IR阳性率与原始细胞百分比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677;P<0.01).结论:MDS和AML造血细胞过度表达IGF-IR.IGF-IR表达增高可能预示造血细胞的恶性增殖倾向并通过某种途径抑制细胞凋亡.如果能证实此点,则抗IGF-IR治疗有希望成为治疗MDS和AML的新方法.
作者:贺琪;李晓;陶英;刘薏芝;杨莲萍;应韶旭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