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芳;聂桂娥
目的 探讨患者满意度与患者对护士长的熟悉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床护比达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护士配备标准、实施APN排班的病区9个,实施护士长走动式管理.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比较患者满意度与患者对护士长的熟悉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对护士长熟悉程度较高的病区,其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亦较高,对护士长熟悉率在平均值(62.50%)以上的科室患者满意度比其余科室高2~8个百分点(r=0.73,P<0.05).结论 患者满意度与患者对护士长的熟悉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王正英;张惠彬;张丽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总结建立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与追溯系统,主要包括利用条形码信息化质量追溯管理系统对器械回收、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发放、使用全过程进行记录.认为条形码信息化质量追溯管理系统是消毒供应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可提升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可依从性,保障医疗安全.
作者:郑华英;傅开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艾灸结合耳穴压丸防治化疗药物所致胃肠道反应的疗效.方法 60例恶性肿瘤患者根据进入临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耳穴加艾灸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化疗前给予盐酸昂丹司琼注射液静推,并在化疗前给予甲氧氯普胺注射液肌注,治疗组化疗前给予艾灸配合耳穴压丸预防,并常规给予盐酸昂丹司琼注射液静推,并在化疗前给予甲氧氯普胺注射液肌注.结果 治疗组恶心、呕吐的防治效果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艾灸技术可通过舒经通络、补精益气来拮抗肿瘤药物的毒副作用,能有效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整个化疗周期.艾灸技术在护理癌症患者方面具有实际的意义,可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加生活信心和舒适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苏琴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个性化健康教育对直肠癌造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26例直肠癌造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例,观察组采用个性化健康教育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评估术前、术后2周及4周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术前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4周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出院当日均有所提高,而同时期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可提高直肠癌造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樊雪芹;于浩 刊期: 2015年第12期
静脉采血过程中,经常出现采血针成功置入、回血情况良好但连接标本试管却无血液入管情况,笔者针对此情况进行总结,并采用补救方法,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1原因1.1 采血针固定不佳,导致连接试管时针尖滑动移位,偏离血管;1.2检验试管漏气、破裂或其他原因导致原试管内负压消失;1.3采血针接试管端口处塑料与针头工艺问题导致血流不畅甚至堵塞.2补救方法2.1 第一种情况基本无法补救,只能重新穿刺置管.2.2第二种情况下,可考虑使用5ml注射器扎入试管橡皮封口处抽吸,重新形成负压.
作者:王义涛;许艺玲;吴明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非惩罚性不良事件上报在静脉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建立非惩罚性不良事件上报制度,规范不良事件上报流程,成立静脉安全管理小组,鼓励主动上报不良事件,比较实施非惩罚性不良事件上报前后静脉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实施非惩罚性不良事件上报后静脉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相比于实施前均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惩罚性不良事件上报在静脉安全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滢);郭玉梅;张晓霞;张彦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自杀患者特征,建立有效的干预和预防措施,降低自杀率.方法 对2011年~2013年277例在本院住院抢救的自杀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在接诊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自杀原因、自杀方式多样,其中喝农药、鼠药206例,占74.37%;割腕7例,占2.53%;大量饮酒46例,占16.60%;服用安眠药9例,占3.25%.长期受疾病折磨服用治疗性药物(异烟肼、达美康、抗精神病药等)6例,占2.17%;溺水1例,占0.36%;其他喝洗衣液、煤气等2例,占0.72%.自杀年龄以55岁以上多见,占自杀人数的64.8%.结论 通过对自杀患者进行分析,掌握特征,建立有效的干预和预防方式,降低自杀率,对构建和谐社会,提高生命质量和幸福感有重大意义.
作者:黄云霞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品管圈对降低普外科口服药管理缺陷发生率的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活动主题,制定目标值,分析缺陷发生的原因,针对其中主要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并组织实施,进行效果检查.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缺陷发生率由活动前的78例(5.09%)降为17例(1%),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可有效降低普外科口服药管理中存在的缺陷,保证了患者的安全,提高了护理人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及能力.
作者:汪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足月胎膜早破与头位难产的关系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86例足月胎膜早破孕妇,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86例足月无胎膜早破情况的孕妇,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孕妇的分娩方式、难产率、妊娠结局、产程时间及分娩出血量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顺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难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孕妇产后出血率、产褥期感染率以及围生儿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孕妇产程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孕妇产后24h出血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胎膜早破与头位难产之间有紧密联系,两因素相互影响,及时、有效的护理能够有效降低胎膜早破所导致的母婴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禤慧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思密达联合利多卡因治疗老年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100例老年口腔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给予思密达联合利多卡因治疗,对照组给予锡类散进行治疗,比较2组疗效及用药后疼痛好转程度.结果 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d的疼痛程度比较,治疗组口腔溃疡疼痛程度明显降低,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思密达联合利多卡因治疗老年口腔溃疡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夏云;胡竹芳;李荣莲;蔡明丽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考察放疗期间健康教育对鼻咽癌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将采用放射治疗的60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性护理,试验组患者在一般性护理的基础上加行健康教育.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各个项目的遵医行为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放射性黏膜炎、口干和张口困难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放疗期间对鼻咽癌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朱晓英 刊期: 2015年第12期
总结下肢骨折早期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护理措施主要包括病情观察、对症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健康宣教.认为护理上需有新的病情观察方法,对脉搏减弱、血液高凝、血栓评分高的患者早期行彩色多普勒检查是早期发现DVT的关键;建立一套有效的护理措施能促进疾病的好转或防范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纪小军;王青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家庭关怀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2012年10月~2014年1月入住本院诊断为开放性肺结核的80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由专科医护人员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由本科室专职责任护士和关爱门诊的专职人员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及全程心理护理干预,干预时间为1个月,1个月后使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评定患者对家庭功能的满意程度,用生活质量调查表评价开放性肺结核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通过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家庭关怀度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等功能方面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家庭支持干预使患者及时转化角色,获得更多归属感及社会认同感,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徐芳;佐涛;赵俊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2种结肠袢式造口护理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82例行结肠袢式造口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n=41)采用巧妙粘贴造口袋法联合水胶体敷料透明贴;对照组(n=41)采用常规粘贴造口袋法,不使用透明贴.观察并比较2组粘贴造口袋后3d~5d内渗漏、腹部切口污染、粪水性皮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渗漏、切口污染、粪水性皮炎的发生例数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巧妙粘贴造口袋法联合水胶体敷料透明贴对结肠袢式造口护理效果更好,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周丙梅;王银娥;刘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预防方法,实验组在常规预防的基础上使用脉冲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比较2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能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作者:苏灵林;骆丽兰;吴莉莉;骆丰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总结12例儿童重症肌无力合并危象的临床护理,包括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确保呼吸道畅通、加强患儿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卧床护理、预防感染、心理护理、康复护理以及出院指导等护理措施.认为对儿童型重症肌无力合并肌无力危象患者给予及时、全面、高质量的临床护理措施,可显著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肌力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梁檬;易启明;刘双云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多羧化酶缺乏症是一种与生物素相关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性疾病,表现为依赖生物素的多种羧化酶活性缺失,致血中有机酸聚积,从而导致包括皮肤、神经、免疫、呼吸及消化等多系统损害.如果早期采用生物素治疗,该病预后良好,否则将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在患病早期即可死于代谢性酸中毒[1].
作者:袁昌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综述了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及对策.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原因包括环境因素、输注温度过低的液体或血制品、全身麻醉影响、皮肤用冷溶液消毒或腹腔冲洗液温度过低.根据原因提出以下对策:调节室温,根据不同季节给予不同的保温措施;提前给液体和血制品加温;全麻过程中,对吸入气体加温加湿;减少消毒时间,加温腹腔冲洗液.认为手术室护士应对低体温的护理有一定的认知,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
作者:单桂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总结了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留置三向瓣膜PICC导管者的应用体会,包括将三向瓣膜PICC后端剪裁,可有效防止血液回流.认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因其留置时间长、能够安全地输注刺激性、高渗性及粘稠性药物,保护了患者的血管、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并可由护士操作等优点,适合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冉建容;朱万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综述了自体血液回收技术及其在血液回收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关键点,主要包括回收式自体输血特点、自体血液回收技术的应用以及自体血液回收技术的注意事项.认为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医护人员应特别注意术中、术后自体血回输过程中凝血指标的监测,回收血时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污染;自体输血是一种有效的输血方式,是无偿义务献血的补充,同时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王开秀;文素芳;朱燕梅;李振 刊期: 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