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清涛;谢光荣
目的:探讨某些心理社会因素在糖尿病发生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以139例糖耐量低减者与121例糖耐量正常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57±9岁,体重指数为23.92±2.83,进行为期四年(3次)的追踪调查研究.每次均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及做生活事件、艾森克个性、A型性格、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测评.比较发生糖尿病者与未发病者心理社会因素的差异及相互关系.结果:①糖尿病发病者与未发病者,在艾森克个性、A型性格、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②生活事件年心理紧张度与神经质个性及A型性格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277和0.311,P<0.01),与客观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r=0.148,P<0.05).③高生活事件组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低生活事件组(χ2=1,P<0.01),且在神经质与时间紧迫感个性、社会支持各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个性、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对糖尿病发病无单独作用,但可与生活事件一起对糖尿病的发生起作用.
作者:蔡太生;龚耀先;高北陵;戴晓阳;姚树桥;王和平;罗文斌;唐炜立 刊期: 2003年第09期
SARS袭来时,北京震惊,全国震惊,世界震惊了。每天传出的新的疫情,令人惶恐不安。它对人的生命造成极大威胁,同时对一个社会在危机时期的整体应对能力,乃至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严峻的考验。60岁以下的人们,甚至医护人员,对此都没有思想准备,更没有亲历过。目前,SARS狂潮暂时过去了。值得我们总结回顾的东西太多。但作为家庭心理治疗师,通过亲身参加非典心理援助热线工作和对那段时间的观察,我们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棗面临危机时家庭关系的变化.
作者:霍莉钦 刊期: 2003年第09期
高血压病是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累及全身各系统的慢性疾病,其主要危害是在高血压持续过程中所发生的心、肾、脑、血管等靶器官功能和结构的改变[1].高血压对大脑的影响已经由严重的大脑失调,即高血压脑病而得以认识[2].高血压与认知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己有50多年[3].这是一个广泛的研究领域,它的积累来自多个角度、多个学科的合作研究.对高血压与认知功能关系的考察主要来自三个层面:常规性研究(涉及流行病学和心理学),临床药理研究(涉及药理学、病理学与心理学等)及动物实验研究(涉及病理学、生理学与心理学等).
作者:王大华;申继亮 刊期: 2003年第09期
2003年春天,一场由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肆虐京城.SARS来得突然,传染性又强,病理尚不详、发展难以预测、缺乏特效药物,治疗不及时有生命危险.因此,许多人感到恐慌、焦虑、不安、担忧、无助.大量心理学研究证明,过分的恐慌、焦虑、不安、紧张的情绪和过度的担心会削弱身体抵抗力,减低心理免疫力,反而更容易患病,同时也可能引发非理性的行为,对社会的稳定和秩序造成威胁.面对SARS危机,人的心理状态和意志力是抵抗SARS、战胜SARS的有力保证.因此,如何协助人们度过SARS危机反应,恢复心理平衡,已经成为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学家非常关心的问题.
作者:樊富珉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本研究对广西医科大学2001级本科临床医学205人进行了SARS期间心理状况调查.收回问卷196份.占全体被试的95.6%,被试年龄在18~22岁之间,平均年龄20.51岁,其中男生113人,占57.8%,女生83人,占42.2%.
作者:郑文军;唐峥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非典型肺炎在中国一些地区的流行,给人们心理带来的危机与挑战是巨大的.一方面大众普遍出现恐惧和恐慌心理,另一方面非典病人、疑似病人、丧失亲人的家属等,更经历了特别的心理危机历程.那些战斗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也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令人高兴的是,在这次非典的突发危机事件爆发以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以他们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精神,参与到对抗非典的工作中,运用自己的专业,通过热线咨询、网络咨询、媒体宣传以及一线的对病人、医务工作者的直接心理干预等各种方式,帮助人们缓解因非典产生的各种心理压力,度过心理危机.
作者:贾晓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指个体经历威胁生命事件之后出现的一组有特征性和持续存在的症状群,并且导致一定社会功能的丧失.本文复习有关PTSD的人群终生患病率、共病问题、以及危机干预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秦虹云;季建林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强迫症(OCD)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和人格特征以及二者的关系.方法:分别运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和MMPI对31例强迫症患者和26例正常对照进行防御机制评定和人格测定.结果:强迫症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更多地使用被动攻击、潜意识显现、分裂、幻想、退缩等不成熟防御机制,而较少使用升华等成熟防御机制;强迫症患者MMPI的抑郁、癔症、心理变态、精神衰弱、外显性焦虑等9个分量表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强迫症患者的不成熟防御机制同心理变态、偏执、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社会内向等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成熟防御机制同社会内向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强迫症患者更多地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存在病态的人格特征,且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有关结果对于强迫症的心理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肖泽萍;张明岛;王振;徐勇;邹政;陈珏;严和(马侵)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癌症患者抑郁情绪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Beck抑郁问卷(BDl)、中国传统价值观问卷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CPS)对100例癌症患者及采用BDI对62例抑郁症患者评估.结果:100例癌症患者分为癌症抑郁组(65例)和癌症非抑郁组(35例).抑郁组抑郁总分及抑郁、失败感、悲观、不满、自我失望感、自杀意向、活动抑制、自责、社会退缩九因子均分低于抑郁症组(P<0.01);癌症抑郁患者道家价值观及正性应对方式均分低于癌症非抑郁组(P<0.01).以是否抑郁为因变量,对有关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卡氏评分、P分、疼痛、工作应激及知情变量依次进入方程.结论:癌症患者抑郁程度较抑郁症患者轻,主要表现为精神及躯体运动抑制,生物学症状不具鉴别价值.癌症抑郁的发生与卡氏评分、P分、疼痛、工作应激及知情等相关.
作者:李武;邓云龙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本文对与SARS疑似患者接触而被隔离的学生共138名进行了心理干预,年龄在18~23岁,无明显偏差.隔离时间14天,隔离学生被限制在宿舍楼六层及楼顶平台范围内活动,互相之间不得串宿舍.宿舍每天空气消毒2次,有医护人员定期巡诊,饮食单独供应,生活垃圾消毒后处理.干预前后两次调查中有3份问卷填写不完整,数据未进入统计,问卷有效率为97.8%.
作者:金宁宁;左月燃;张昕;唐泓源;马煊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研究不同性别口吃患者的情绪状态、人格特征、治疗效果及其相互关系,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SAS、SDS、MMPI、EPQ、口吃程度评定表、疗效主观评价表等,测量159名口吃患者,110名正常对照.采用认知治疗、行为治疗、森田疗法、语言流畅训练等方法治疗.结果:口吃组与对照组比较,焦虑、抑郁情绪、人格特点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后比较疗效显著.结论:口吃患者存在负性情绪、不良人格,应给予干预.短期、强化、整合性心理治疗治疗口吃有效.
作者:刘盈;王玉;贾丁鑫;丁宝坤;李晓东;石文惠;肖可畏;孙晓敏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焦虑症、抑郁症和焦虑抑郁障碍共病与功能失调性认知的关系. 方法:使用功能失调性态度量表(D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35例抑郁症、30例焦虑症及30例焦虑抑郁障碍共病患者于治疗前后(6~8周)进行评定,并与30名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1)治疗前后三组DA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2)焦虑抑郁障碍共病组治疗前后的DAS总分值及大多数因子分明显高于焦虑症组及抑郁症组(P<0.05),而后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3)三组DAS分值与各自相应的HAMD和/或HAMA均无相关性.结论:焦虑症、抑郁症及焦虑抑郁共病患者均存在明显的功能失调性认知,而非抑郁症所独具,且共病患者较前两者严重(P<0.05).
作者:卞清涛;谢光荣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慢性不完全性睡眠剥夺对幼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慢性不完全性睡眠剥夺动物模型,并测定其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同时对幼鼠大脑前额皮质及海马神经元性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睡眠剥夺组幼鼠完成预定任务所需的时间及发生错误的次数均超过正常对照组.睡眠剥夺组的nNOS在前额皮质区域阳性、强阳性表达面积及在海马区域强阳性表达面积均大于正常对照组.结论:慢性不完全性睡眠剥夺会影响幼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而前额皮质及海马中nNOS表达水平的下降可能是慢性不完全性睡眠剥夺影响未成熟脑学习记忆能力的机制之一.
作者:江帆;吴胜虎;颜崇淮;赵鹏军;余晓刚;沈晓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非典心理援助工作的特点之一是需要一些医学知识。不仅相关的西医知识需要掌握,还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中医学知识。在咨询的实践中,应用中医学知识对解决一些心理问题有较好的效果,特别是那些与迷信心理相关的心理问题.
作者:刘天君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了解产后家庭暴力和产后抑郁的发生情况,探讨产后家庭暴力对妇女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产后抑郁)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天津市和辽宁、河南、陕西省的6个市、32个区,对有6个月至1岁半小儿的妇女12044名进行了调查.结果:产后抑郁的发生率20.9%,产后家庭暴力的发生率为8.3%,产后家庭暴力常常是多种形式(心理暴力,性暴力和躯体暴力)且反复发生,性暴力的发生率高.多因素分析显示产后抑郁与产后家庭暴力有一定相关.结论:产后抑郁和产后家庭暴力的发生率较高,后者是前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作者:郭素芳;吴久玲;渠川琰;严仁英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了解神经症患者的性行为与潜在人格结构的关系.方法:对86例神经症患者用性行为调查问卷和主题统觉测验(TAT)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神经症组的潜在人格特点是支配欲求、性欲求、援助欲求、财产破坏欲求、自我攻击欲求、消极欲求增高(P<0.01);联想性、情绪言语攻击性、引诱、丧失、灾害、丧失支持、躯体伤害压力增高(P<0.01).神经症患者的性生活质量较低.性生活态度与潜在人格的躯体伤害压力呈负相关(-0.305; P<0.01),性生活中性高潮体验与灾害性压力呈负相关(-0.278;P<0.01).结论:神经症患者具有本能欲望强,受超我力量抑制的特点,力必多指向困难而转换成临床症状,性生活处于一种喜爱-厌恶-冲突的状态;提示神经症患者的心理治疗中应该加强重视其性欲求的转换问题.
作者:孙轻骑;黄建龙;傅正闯;泮建良;童蓉;张同延 刊期: 2003年第09期
1、前言认知加工偏向在理解一些特殊的慢性疾病过程中(如风湿性关节炎)具有重要的功能,有关归因、信仰和应对的研究证明患者的认知加工因素与慢性疼痛适应相联系(Turk & Rudy,1992)[1],它表明可以从认知偏向的角度对患者的心理进行调试和治疗(Gatchel & Truk,1996)[2].本文的目的是提出心理加工认知偏向的研究模式,为慢性疼痛适应性发展心理模式的改良治疗提供一种新的观点.该模式能够进一步实证和预测慢性疼痛的现状、情绪、自我图式和信息加工偏向之间的关系,在这里作者重点强调临床患者和非临床患者之间的抑郁差异.
作者:李儒林;张进辅;梁新刚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索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公众心理行为的影响,以及在不同阶段中公众心态变化的特点.方法:对SARS流行期间374人次的心理咨询记录进行分析,依据疫情发展情况,比较各阶段的差异.结果:在咨询者中,女性(59.4%)多于男性(40.6%);根据疫情变化将咨询记录数据划分为三个阶段,分析发现随着疫情缓和,针对SARS症状的咨询者显著减少,从13.1%降低到1.8%;有关社会生活的咨询者显著增多,从8.7%上升到12.3%;在有关情绪问题的咨询者中,伴有相关症状者显著减少,从23.0%降低到4.5%;不伴相关症状者显著增多,从77 .0% 上升到95.5%.结论:整个SARS疫情期间,情绪问题始终占第一位;随SAR S 疫情缓和,社会公众对于疾病本身的关注减少,而与疫情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增多;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高文斌;陈祉妍;王一牛;史占彪;杨小冬;张建新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本文采用ICD-10临床诊断标准收集我院8年中临床各科邀请精神科会诊的203例老年病例进行分析,采用SPSS9.O版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作者:白燕;许秀峰;熊鹏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应激在抑郁症发作中的作用,及对应激性激素的影响.方法:对43例抑郁症患者的应激量及应激性激素进行研究,并与正常人对照.结果:抑郁症组发作前有诱因者占62.79%,LES评分120.39±92.87,DST阳性率为55.9%.与对照组比较,病人组的CRH、ACTH高,HGH低;病人组在不同病因、应激量及诊断间存在差异.病人组ACTH与HAMD(r=0.39,P=0.009),CORT与NDI(r=0.43,P=0.004)间存在相关系.结论:抑郁症的发作及应激性激素变化与应激有一定关系,但这种变化是重大生活事件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张宁;侯钢;方群 刊期: 2003年第09期